雲岡石窟:訴說一個北魏故事

石窟,就像一種寄託,似乎用盡了開鑿者的全部虔誠,是信仰,也是對美的追求。我喜歡看石窟,尋找那些帶有時光印記的線條,發現一個個精彩的飛天和佛像,猶如一場探秘,當置身於那些不可思議的洞穴之中,被岩壁上的精彩打動,也完成了與先人的時空交談。

歷史上的南北朝中,北朝第一個政權就是北魏,這是鮮卑族在中國最強盛的時代。話說鮮卑、匈奴、突厥、吐蕃、吐谷渾、契丹、党項、女真……這些游牧氣息濃厚的族名是不是讓你頭都大了,也傻傻分不清楚,我也是一樣糾結。貌似鮮卑後裔複姓很多,有慕容、宇文、拓跋、獨孤,所以很多武俠牛人都是鮮卑族。北魏正是鮮卑族拓跋一部建立的,開國皇帝拓跋珪在建國12年後,遷都到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大同又經歷了六朝皇帝,再遷都到洛陽。得益於建國後的大興佛教,北魏流傳下來許多寶貝,包括很多著名石窟都有北魏造像,很多博物館也有北魏遺珍,而北魏留給大同最寶貴的財富,就是這座雲岡石窟。雲岡石窟規模不大,分布在既不高聳,也不神秘的武周山南麓,綿延約一公里長,卻是這短短一公里,讓你見證這個鮮卑國家雖短暫卻永恆的魅力。依舊採用流水賬的形式做個筆記,雲岡最主要的20個石窟依次排列,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

第1窟風化比較嚴重,不過可依稀辨別往日的精彩。

藻井比較簡單,不過這種歲月的痕迹十分耐看。

第3窟像個埋藏寶藏的密洞,窟分前、後室,其中也確實有秘密,雲岡的主佛都雕刻成帝王或皇室的樣子,這尊阿彌陀佛象徵一位太子,是進入雲岡後的第一次驚艷。

兩側的脅侍菩薩與主佛風格一致,面容圓潤,讓人感受到安詳、無欲和普度眾生感。

武周山像個飽經風霜的黃土古堡,因為雲岡依然光彩奪目。

來到中部,第5、6窟是在北魏遷都前開鑿的,用了29年,第5窟是當朝皇帝送給自己的父親(上一位皇帝)的禮物,第6窟送給外祖母的,兩個石窟外有門樓,裡面藏有玄機。

一進門,兩側的壁畫就已先聲奪人,5、6窟內充滿造像,還保留了一些色彩,滿牆的繁複足以迷亂任何觀賞者的心弦。

第5窟門楣上的菩提樹下兩佛對坐的圖景,很有意境,是雲岡經典的造像,門口的紀念品商店有這個圖案的冰箱貼售賣。這張圖來自網路。

第6窟的風格類似,四面牆壁和中心柱上充滿佛祖、飛天、羅漢,沒有一點留白,那個時代的人真有想像力,把這裡打造成他們的精神家園。

不知蘊含了多少佛門故事,只是被驚呆後,覺得自己的眼睛不夠使。

第7窟的交腳菩薩。

第8窟的門楣也很特別,一側是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

另一側是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造像也很經典。

第9-13窟連在一起,叫做五華洞,同樣復美的內雕,這些洞窟在清代重新被彩塑,所以色彩更加豐富。這是參觀雲岡最後的華麗,足以滿足任何挑剔的目光,比起前面的洞窟更加叫絕,讓你知道所謂四大石窟的名頭不是蓋的,不過裡面不允許拍照。

第13窟的托臂力士是點睛之筆,這圖也是從網上找來的。

來到西部石窟,16-20是叫做曇曜五窟,是最早期開鑿的,以北魏初期的皇帝為原型來造佛像,寓意皇帝是佛祖轉世。

第16窟內有面貌清秀的佛像就是文成帝拓跋濬,他的祖父滅佛,他又興佛,所以被塑造的格外清俊。

第18窟身披千佛袈裟的北魏太武帝拓拔燾,就是滅佛的那一位,身披千佛,寓意贖罪。

第19窟外壁的普賢菩薩,是風化的眾造像中保存較好的。

最具標誌性的就是最後的20窟,是高潮也是結局。這北魏帝王形象的釋迦摩尼,肩膀寬厚,耳朵下垂,面容上依舊是胡人的樣子。

20窟後,北魏遷都,雲岡的輝煌就此結束,剩下的21-45窟是民間開鑿,少有龐大的規模和特別的藝術價值,因此大多遊人看完20窟後就會離開。雲岡作為中國早期的石雕代表,技藝看上去還有些笨拙,但它把來自印度的佛改成當朝的樣式,為之後開鑿的眾多石窟提供了最初的靈感。參觀雲岡石窟是公司組織的活動,跟大部隊一起,一天去了眾多景點,雲岡只停留了一個小時,看的相當不過癮,不過免費的旅行總是讓人感激。雲岡石窟官網http://tour.yungang.org/去之前看個記錄片吧,《世界遺產在中國》第18集 雲岡石窟//v.youku.com/v_show/id_XMTAxODg3NTMy.html?from=s1.8-1-1.2
推薦閱讀:

歷史文化瑰寶----雲岡石窟 (絕品收藏)
雲岡石窟之——曇曜五窟
雲岡石窟,第一座帝神合一的皇家寺院[原創]
雲岡石窟:北魏帝都風範的映射
佛教造像藝術的典範——雲岡石窟

TAG:故事 | 北魏 | 雲岡石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