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流傳下來的這些針灸用具,你認識幾個?
毫針、梅花針、三棱針……這些針具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而其中又屬毫針最為常見,三棱針則多用於放血。
但是,直徑0.2mm的毫針,在古代一定是沒有的啦。
而針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那麼在那個時候,古人們是用怎樣的針具來進行針灸治療的呢?
先從中醫的必讀經典——《黃帝內經》說起吧!
九針十二原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圓針,長一寸六分;三曰提針,長三寸半;
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
六曰圓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
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
鑱針者,頭大末銳,去泄陽氣;圓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者,以泄分氣;提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圓利針者,大如氂,且圓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圓,以泄機關之水也。
九針畢矣。
「九針之宜,各有所為;
長短大小,各有所施」
——《靈樞·官針》
古人將治療用具的長短大小和形狀,將針具分為了九種,每一種針具又「各有所施」,這就是九針了。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去一一認識一下它們吧!
圖為元代杜思敬所繪的九針
一曰鑱針鑱針,鑱(chán)
針尖銳利、針頭大,似箭頭狀。
主要用途:可用於淺刺放血,解在頭身肌表之熱。
二曰圓針
圓針,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傷肌肉」
主要用途:可用於按壓肌表,疏通機體。可治療邪氣在肌肉間的病症。
三曰鍉針
鍉(chí)針
針尖圓,針身大直。鋒如黍粟之銳黍,為中國北方的糧食作物,去皮以後比小米稍大。栗,就是小米,意思就是針頭如同小米般大小,為微圓形。
主要用途:按壓穴位、疏通血脈,驅邪外出。
四曰鋒針
鋒針,三棱針則是由它演變而來。
針身圓直,針尖鋒利似刀鋒
主要用途:用於開瘀瀉熱,刺絡放血。治療痼痹,或血瘀。
五曰鈹針
鈹針,鈹(pí),劈。
針端似劍刃,形似寶劍。
主要用途:刺破癰腫,排除膿血,因其形似寶劍,可像劍一般劈開癰膿,故稱為「鈹」。被認為是古代的手術用具之一。
六曰圓利針
圓利針(員利針)
針尖圓銳,針身微粗。
「針如氂(máo)」,即像毛筆一樣。
主要用途:瀉風除邪。治療急性痹證、癰腫等。
七曰毫針
毫針
針尖微細長。
當然,古時候的毫針並不像我們現在用的這麼細。
在廣西一漢墓曾經出土過三枚銀針,針尖直徑就有0.2cm,而我們現在的毫針多為0.2mm~0.4mm。
主要用途:令針尖像蚊子叮咬一樣,刺入並留針,治療氣滯血瘀痛痹等。
八曰長針
長針
長七寸。針尖鋒利略圓。
主要用途:驅除深在骨關節、脊柱等部位的邪氣,治療邪深痹久的痹證。
九曰大針
大針
針尖小而微圓,針身粗大
主要用途:用於通達氣機、通利關節、消除積水,治療關節積水。
九針,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從材質到形態,經歷了多代的演變。到了今天,衍生出的各種新九針,大大豐富了九針的內容和現代臨床的應用。
那麼,關於九針,今天就介紹到這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