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義貫》149.五十陰魔【想陰魔境】(成觀法師)
第二章 五十陰魔(禪中五十境)
第三節 想陰魔境
一 想陰區宇相(定中初相)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注釋】
「受陰盡者」:謂已透過受陰十境,而破受陰。
「雖未漏盡」:雖尚未達無漏。
「心離其形」:第八識心已能離其形體,不再為形體所局限。以真心周遍,本來不局於身,由於無始迷執,非局而成局,縱使色陰已盡,十方洞開,見聞達於周遍,亦尚無離身自在之用,這是因為還被受陰覆蓋住的緣故。現在受陰既盡,才能心離其形體。
「從是凡身」:「凡身」,凡夫身。
「菩薩六十聖位」:即三漸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
「意生身」:又作意成身,非父母所生之身體,乃入聖位之菩薩,為濟度眾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意生」喻其來去迅疾,猶如意之來去,說到就到。關於意生身,可參閱《楞伽經》之所述。
「熟寐寱言」:「寐」,睡。「寱(音藝)」,同「囈」;夢中言,俗言夢話。
「是人雖則無別所知」:謂雖已成意生身,然未入大覺,行而不知其所以然,於「上合十方諸佛,下同六道眾生」之道亦無所知。
「其言已成音韻倫次」:喻其所行已合於章法(已入於道),不再如凡愚之一切隨業造作,渾渾噩噩、語無倫次。
「令不寐者咸悟其語」:「不寐者」,不睡之人,指佛菩薩,以佛菩薩已從夢覺故。「悟」,知。謂此人雖未達究竟,然如來於是人,悉知悉見,而其所行,與佛菩薩亦能感應道交。
【義貫】
「阿難,彼善男子」精「修三摩地」,已透過受陰十境,而達「受陰盡者,雖」尚「未漏盡」,然其第八識「心」已能「離其形」體,「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夫之「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五十二位加三漸次、干慧、四加行)「得意生身,隨」意而「往」諸剎「無礙」。
「譬如有人」於「熟寐」中發「寱言(囈語)」,「是人雖則無別所知」(未入大覺,行而不知其所以然),然「其言已」順「成」法之「音韻」以及「倫次」(有條不紊),而能「令不寐者」(佛菩薩)「咸悟」知「其語」(悉皆感通)。「此則名為」本心被「想陰區」拘於其狹「宇」中之相。
二 想陰盡相(定中末相)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注釋】
「若動念盡」:「動念」,指第八識中所含六識種子動蕩之念。
「浮想銷除」:「浮想」,指六識中枝末現行。以根本(種子)既盡,枝末(現行)便成無根之浮想,而自消除,不復再起。
「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倫」,類。「一倫生死」,指一切倫類之生死,即十二類生。「首」,指生相。「尾」,指滅相。此謂,一切十二類生的生滅之相,皆得圓滿照了,即生從何來,死至何去,亦即是由於想陰已盡,行陰顯現,故得明見此一切。以行陰即是生、住、異、滅,遷流變動之相;今行陰既現,即能照見了知其四相。
「煩惱濁」:前面經文釋煩惱濁云:「又汝心中憶識誦習,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名煩惱濁。」今以六識之根本及枝末(種子與現行)皆已銷泯,動蕩之根、漂浮之末皆已除盡,故不再浮動;心若不浮動,即離煩惱,因此能超越煩惱濁。
「觀其所由」:既破想陰之後,回觀想陰之所由生(生起之由)。
「融通妄想以為其本」:原來是從融通質礙之妄想,色與想交織而妄成,以為想陰生起之根本。例如心想酸梅,口中水出等,即是由心中之妄想而成色(酸梅),心復與此想中之色交織,故令水從口出。
【義貫】
「若」六識種子之「動」盪之「念盡」,六識中之枝末(現行)「浮想」即得「銷除」,不復生起,「於覺明」之第八識「心」,即「如去塵垢」,不再陰蓋,故「一」切「倫」類之「生死」(十二類生),其「首」之生相乃至「尾」之滅相,皆能「圓照」明了,「名」為「想陰盡」相。以想陰盡故,「是人則能超越煩惱濁」,於是回「觀其」想陰之「所由」起,原來是從「融通」質礙與「妄想」交織而成,「以為其」生起之根「本」。
成觀法師 簡介
成觀法師,台北市人,1947 年生,1988年於紐約莊嚴寺依天台宗第45代傳人顯明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同年於台灣基隆海會寺受三壇大戒。所承法脈有:漢傳東密三國傳燈·高野山真言宗第53世傳法灌頂阿闍梨、高原法系·賢首宗(華嚴宗)兼慈恩宗(唯識宗)第四十二世法脈傳人、楞嚴座主、法華譯主(英文版)、華嚴譯主(英文版)。現任台北大毘盧寺住持、東密高階阿闍梨紫色法衣、美國密西根遍照寺住持、毘盧出版社發行人。
楞嚴咒專弘平台
公眾號:lengyanzhou918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公眾號:dulun1918
專弘平台 | 以戒為師| 紹隆佛種| 正法久住
地藏法門專弘平台
公眾號:dizangfabao
大悲咒專弘平台
公眾號:dabeizhou918
推薦閱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譯解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22
※楞嚴經述旨卷第一(並序)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