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破題—在靈魂深處完美自己!

只有睜開天眼,才能信步人生!

—————————————

「知行合一」是目前中國最熱的詞之一,幾乎所有的思想者、進取者、包括政府都在大講知行合一。然而講歸講,炒歸炒,所得甚微。講完、炒完也就完了,對人的影響幾乎沒有。原因很多,但一個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人們是在心靈淺層的應付、思想概念、邏輯思維、形而上地應對「知行合一」,沒有在內心深處、靈魂深處去嚴肅、認真、敬畏、深刻地且思且行。

人活心上,人生命運統統在心上演繹,心靈決定人生。器物世界只不過是道具而已。人的心靈以無限維度、對偶對稱的性向去接觸一切外在。如喜怒、美醜、善惡、愛恨、愉煩、誠奸、智愚等,數不清的維度,兩兩對稱。人的品性就是這些性向穩定成習的顯化。人生的一切,盡在心靈。儒家的人生理想是「正心修身,賓士天下」的「內聖外王」之道,首要的因素就是「心」。佛教8萬4千法門,要解決的就是一個心的問題。

佛教祖師喬達摩在菩提樹下靜座了七七四十九天,望著藍色虛緲的星光突然眼前一亮,大悟:芸芸眾生人人都具有智慧法相,只因內心煩惱執著而難以證得。禪宗六祖慧能法師開悟時說:何其自性,本來清靜;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心聖王陽明龍場悟道,半夜睡夢中突然立起高呼:聖人之道,本性具足,何假外求。上面佛家與心學所要講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心」的問題,進一步講,就是人心要如何安放才能圓滿人生的問題。只是表達角度不同而已。

心學,在天經地義里本是人生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學問。然而江湖社會充斥物慾,人們在爭權奪利的奔波勞碌中把時間精力的耗盡了,很少有人會主動在意這門最不該被忽視的學問了。忘卻最不該忘卻的,丟棄最不該丟棄的,正是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的德性。因此明眼人總是說「江湖是倒立的」、「世界是倒立」的。

王陽明心學,是中國唯一的心學。大致由三個方面的理論所構成:(1)心即理;(2)良知與致良知;(3)知行合一。這三個方面理論的相互聯繫,構成了王陽明思想的有機整體。「心即理」的觀點,是心學的基礎性理論,也是心學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點。而「知行合一」,則是王陽明心學的核心亮點。

心學角度看,人生有這麼幾個層次:

本能層次。這個層次的人群,心性總體的性向是一切為了新陳代謝的吃喝拉撒睡,他們憑人的本能去做事,就為了吃飽穿暖活下去。他們的心靈是混沌的,無有光澤,心靈被「求生」抗爭所遮蔽。如動物一樣,基於與不斷變化的環境抗爭求生存。窮苦人是典型代表。

器物層次。說白了就是唯利是圖,不擇手段。一切向錢看,是他們心性的最高追求,心靈被「金錢」所遮蔽。他們的心性指向是狹窄的,只有名利,沒有其他。土豪是典型代表。

投機層次。這個層次的人,聰明勤奮,關於表演,熱衷功名利祿,順應潮流追求人生的社會價值。心性指向的最大特點,是擅長智慧,即具有看清世界、把玩時空的能力。他們的心靈,為放大擴展了的物慾——功名利祿所遮蔽。各界名流、主流群體、仁農工商科文得意者,是典型代表。

自我實現層次。這個層次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人放在天地人的大維度上,追求儘可能的人生圓滿。心性指向是「自明」,一切發自自心。「自明」不是「智慧」,區別在於智慧是對外的精明,而「自明」是對內的如實觀照。自我實現的心性指向,是沉於靈魂的深處,圓滿生命。他們把生命當成體驗,心靈是光亮的很少有遮蔽,他們一直在擔當生命的主角,從來不活在世俗的價值眼光之中。他們能做到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也能基本做到佛家講的「空」「靜」。宗教的大德高僧、知足常樂、身心健康的生者壽者,是典型代表。

眾所周知,王陽明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歷史上「三立」皆得的典型,在儒學中能與孔子、朱熹齊名,都得益於其心學「知行合一」的修鍊。

知行合一的道理誰都懂,然而為什麼知行合一的養分卻是絕大部分人難以企求,千呼萬喚出不來的呢?原因在於知行合一是個人精深的修為,最核心的是這種精深修為只有在心靈的深處、靈魂的深出才能出效果。如果把「知行合一」當成是化學反應的話,那麼「心靜」「心明」是反應的條件。猶如水的沸點溫度(一般是100度,高海拔地區低一些)是水氣化的條件一樣,燃點溫度是燃燒的條件一樣。而我們今天很多人談知行合一,只是在文字上玩概念,自以為是地顯擺,他們的心沉不下來,對知行合一不是真心在求,只是玩文字遊戲耍嘴皮子,怎麼能得到知行合一的滋養呢!

知行合一的奧妙,盡在王陽明先生的一句話:「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很多人讀這句話,只是浮在心的表層,入不了心底。問題不出在智商不夠,而是出在觀讀時的心沉不下去,深入不夠,對接不了其中滋養。其實,「真切篤實」「明覺精察」都是靈魂層次、深層心境的東西,只能用靈魂、深心去接納。

在靈魂的層次,心靈的深處,知與行是一體兩面,分不開的。王陽明的「知」,是「良知」,不是一般的用符號代表的知識。良知不是概念,是一種與天道同韻的體證,是一種覺知,由於心念總是動的,故「良知」是一種時時體驗的動態的心念之於永恆不變的天道的動態呼應和接納。而這個「調整」和「呼應」,就是「行」,不是「行」還能是什麼呢?實際上,「知」——良知,不是死板板的文字概念,而是活的、動的調整呼應,是動態的體證與覺知。給這個基於與天道同韻的抓獲良知的「調整」「呼應」拍個照片,就是王陽明先生所謂「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了。在心靈深處靈魂層次的上,知與行本是一件事的兩個側面,不可分的。當然,以一顆浮躁的心,是永遠無法覺察其中奧妙的。

我對知行合一的體證和覺知,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我2003罹患鼻咽癌抗癌求生的努力修行中感悟出來的。抗癌求生,沒有機會出錯。於是在明白了抗癌的關鍵在於進行生命能量模式改變,接通身心與天地的鏈接,獲得天地之力來充實生命力提高免疫力這個基本方向後,我開始了這方面的實踐。首先是從如何睡好覺開始做。心安理得不做亂夢的睡,既能最大限度地節省能量,又能在清靜之中推動自己的身心韻律向天地韻律看齊,多多少少接收一些天地營養,在改變營養模式的進出渠道模式的同時,借天地之力充實生命力。要睡好覺,必須有好的睡姿,還要有清靜的心。睡姿好調,然而清心太難。我試了成千上萬種方法來清靜入睡,有時成功了,有時沒成功。成功了我也不知為什麼成功,失敗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失敗。哪兒做對了,哪兒做得不對,不得所以。我先期經常做的功課是每天晚上傾聽著自己的呼吸,零距離貼近生命的氣息(呼吸是最容易接近的生命氣息),時時考察自己到底是在真愛生命真想獲得天地之力,還是在瞎折騰。時間長了我發現引起呼吸不自然、不均勻、不順暢的原因是來自心的雜念妄念干擾,於是,我把抗癌求生的功課調整到清心去念上。然而非常難,清心這個東西,你越想做,越不成。有天晚上我開著窗子睡,正要睡著時一陣風從窗子外吹來,把幾本放在書架上的書吹落下來,把桌子上的瓷杯打翻到地上,摔碎了。由於怕家人不知道第二天踩著了傷人,我起來料理。這個紫沙杯陪了我多年,撿著碎瓷片心生憐憫,眼睛有點發熱,內心冒出這樣個念頭「杯子,你摔碎了,痛嗎?」撿完後我把口袋往廚房垃圾桶里輕輕一放,輕腳輕手往寢室走,夫人不知怎麼的醒了,問我在幹嘛,我說風把茶杯吹落摔壞了。夫人起床給我倒了杯水,看到我的表情有點難過,順口說了句,碎了就碎了,杯子又不會痛。夫人不經意的一句話,道破了我為什麼老是心生雜念妄念的天機。把自己當一個杯子,一把泥土,一塊石頭,不就沒有雜念了嗎。於是乎,我上床睡覺時,把自己當成天上的一團星去,一個星系,一個小宇宙,把細胞當成星星,這種無有人間社會任何氣息的氛圍,能非常有效地讓自己安靜下來。即使有些心緒產生,但這種大氛圍下的心緒因不沾人間煙火味而顯得無色無味,沒有心靈的刺激。這次覺悟,讓我睡覺時會變成一個無想無念的嬰兒,安危入睡。睡覺中很少做煩惱的夢。

總結我的抗癌求生,一個最大的心得就是我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基本的知行合一。我知道了抗癌的基本原理,這個原理猶如是天道。保持在睡覺時符合這個原理的自覺調整與呼應的努力,是良知的抓獲。其中的在心靈深處對生命的敬畏及其基礎之上的求生渴望、生命大愛、傾聽呼吸、保持呼吸自然均勻通暢的努力、對影響因素的分析與應對、對睡覺情境的反覆嘗試調整總結等,既是良知的抓獲,也是行動的努力。過程你分不出什麼是知,什麼是行。這種知行同體同過程的努力,讓我在追求天地之力的努力過程中,有利的方面逐漸積累,不利的方面不斷被排除更新,終於實實在在多多少少獲得了天地的能量來充實我的生命力,讓我起死回生。

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實際的知行合一救了我的命。

總而言之,一個人要想得到知行合一的營養來提升自己,圓滿人生,必需在靈魂的層次、心靈的深處去努力。如若心只是飄浮在心的表層,是萬萬得不到知行合一的滋養的。

在靈魂的層次和心靈的深處,知行合一是最完美的人生修鍊途徑。在我的心中:

知行合一,是最最有效的自我提升;

知行合一,是天人相宜的鏈接通道;

知行合一,是自動完美的糾錯機器;

知行合一,是身心健康的靈丹妙藥;

知行合一,是心靈深處的靈魂工程!


推薦閱讀:

見到高僧大德就可以幫自己消除業障嗎?
學會微笑和堅持,同時善待自己。
記得,給自己留七張底牌
《大悲如觀音》第13課丨幫助眾生,就是在完善自己
聰明女人應該如何愛自己 愛男人八分剛剛好

TAG:靈魂 | 自己 | 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