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的粽子

《懷念母親的粽子》

作者:鄧映如(知名出版人、文化學者、北大湖南校友會會長)  又是一年端午節,空氣中卻聞不到艾香和粽香的味道。  不止是因為家居都市,即便鄉村,傳統的節味也似乎變得有些遙遠了。  我不知道現在的鄉下是否還會鄭重地在自家門前懸掛蘄艾和菖蒲,是否還會認真地在房前屋後灑雄黃酒以避蛇驅蚊,是否還會虔誠地擺上酒肉祭拜天地與列祖列宗……  這些如儀式般莊重的場景,卻深深地鐫刻在我少時的記憶中,至今想來是那麼溫暖與親切。 在我上高中之前安居鄉下的日子,每逢端午,學校必然要放假一天,孩子們便滿懷節日的喜悅環繞在父母周圍,全家團圓,吃粽子吃包子,吃大塊的魚肉,還要換上乾淨整潔的衣服去外婆家拜節。短短一天時間,過得卻像春節一樣熱鬧、喜慶。  而端午節又是我母親大顯身手的時候。母親手巧,不僅農活樣樣精通,但凡吃的東西也無不做得色香味俱全,讓人垂涎,比如泡菜、腌魚、霉豆腐、蒿子粑粑,而製作甜酒、扎粽子在當地更是有名。  節前數日,母親即開始釀製甜酒,用一個大的玻璃罈子裝著,並放在一個我們不易拿到的柜子里。未待完全釀好,我便偷偷地開始了品嘗,品嘗完還得小心翼翼蓋好罈子的蓋子,若是造成失風漏氣,甜酒就會毫無酒味,後果自然嚴重。  節前幾天,母親便上山親自採摘箬葉。箬葉是一種南方特有的竹葉,長而寬大,最適於包粽子。用箬葉包出的粽子,煮後有一種特別的竹葉的清香,聞一下就能沁人心脾。  箬葉摘回家要泡在水裡一段時候。節前一天,母親便忙碌開了,她將糯米用清水浸泡,調以適量的蘇打和少許糖精,然後一個人坐在房裡,包紮起粽子來,她一勺勺端注地舀著糯米,快速地用箬葉包出有菱有角的粽子來。母親的粽子並沒有什麼花樣,除了糯米,旁無其他,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真正原汁原味,清淡復清香。 這個看似簡單的包紮的活兒其實還蠻有技術含量,因為有時我也爭著去包紮幾個,結果下鍋一煮便紛紛散架。 晚上,母親與父親一同啟用大鍋來煮粽子,粽香便充盈於滿屋,並向四周彌散。  端午節一大早,母親已將桌子擺在門口,熱氣騰騰的粽子堆放在一個大盤子里,遠近鄉鄰便來爭相購買,十個二十個的,一上午就將幾百個粽子全部買走,當然,甜酒也會同時售罄。  而幫著守攤的我,自然可以毫無顧忌地一邊吃粽子一邊喝甜酒了。  而今,母親離世已有20年時間,我的姐姐們似乎也沒有誰接過了這個手藝。而粽子也早不是端午那天的專屬了,超市裡速凍的粽子天天都可以買到。去年我還應邀去浙江嘉興著名的五芳齋參觀了粽子製作的流水線,其肉粽肥而不膩,吃著很是可口。  但時逢端午,我仍然懷念母親親手扎的粽子,懷念滿屋的粽香,懷念那個生活清貧倒也其樂融融的年代。(原文刊載於2007年6月長沙晚報)

《端午之思》

作者:鄧映如

兒童節一過,端午就快到了。

這樣連軸過的節日,於孩提時代的我們自然要欣喜若狂了。而況「六一」並無實際內容,而端午則是有美味的魚肉和誘人的粽香令我等覬覦。特別是端午當天祭拜天地神靈與先人的虔誠、用雄黃酒潑灑場前屋後以辟邪驅蛇的神秘,都多少帶給我們一些心靈的悸動。如果恰巧依水而居,沒準兒還能看場村與村之間的賽龍舟,要不就得趕幾里甚至一二十里路去大河邊看真正的龍舟競渡。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年之間的端午與中秋似乎是平均分配的兩次節日,於長長的間歇後,帶給人們久違了的歡樂與物質享受。至少在鄉下,不管放不放假,鄉民們一直保持了在這兩次難得的節日中走親訪友、大快朵頤的習俗。即便是「文革」中「破四舊」的年代,雖有人立於村頭阻攔,鄉親們照樣有辦法提藍繞行走親戚。而兒時的我們則編出「打倒菖蒲蘄艾,擁護包子粽子,筷子向魚肉進攻」的口號,一邊歡快地吃著東西。用不著政府規定,鄉下的學校在端午是必定放假一天的。

時序更迭,在建國近60載的2008年,終於有了首次將端午等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的善舉。這雖是一次遲到的決策,畢竟邁開了對傳統節日的認識與保護的第一步。

記得早幾年,韓國將其江陵端午祭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並獲得成功,引來國人一片嘩然!端午節雖發端於中國,但在長期的流傳和國際交流中,它被中國周邊的國家和民族所吸納,最終形成如韓國江陵端午祭這樣獨特的節日習俗,並以韓民族自己的方式,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形式,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是其主要內容,祭祀儀式更是保存了完整的形式與內容。除指定的祭禮、巫祭、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兒童農樂競賽外,還有漢詩創作比賽、鄉土民謠競唱大賽、全國時調競唱大賽、拔河、摔跤、盪鞦韆、射箭、投壺等等;另有煙火遊戲、端午放燈等慶祝活動。因著韓國江陵端午祭的久負盛名,每年端午祭期間,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竟達百萬人之多。

顯然,與我們的吃粽子賽龍舟等簡單內容相比,韓國端午祭所形成的大規模慶典習俗,則無論在形式與內容上都遠比我們隆重與豐富。

也許,不是情勢逼人、迫在眉睫及一些有識之士的鼓呼,恐怕也不會有今日所謂法定假日的出現。但,僅僅是放假還不足以引來人們對傳統節日的重視。因為,當大眾生活水平整體提高之後,我國大多以吃為中心內容的節日便不再有過往年代所表現出的優勢,也不會帶給如我等在那個時代對節日的嚮往。節日所包含的內容與形式,其實遠比放假本身更重要。

去年7月,我去日本出席東京國際書展,短短十天,所到之處,除了驚訝於環境之美與整體的素質和文明,更大的感觸是日本人對漢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如此的虔誠與鄭重,就連小學生的毛筆課都是如此的認真並富於成效,足令國人汗顏。如果,我們只能從自己的文物古迹中尋覓文化的淵源,懷想文化的盛宴,那麼,我們不能不遺憾地發現:漢文化的絢爛至今依然活在我們鄰國的當下。幸耶?悲耶?

因此,對於端午、中秋乃至元宵、清明這樣的傳統節日,國家不能只是簡單地放一個假就可以了事,更應該從文化傳承和光大的高度制訂出相應的節日規範,從內容與形式上作出必要的規定,再讓各地根據當地習俗參照執行。任何一項民俗事項,其主體雖是廣大民眾,但政府的倡導與否將直接影響著它的發展與流傳。守住獨特的民間信仰,其實就是守住了文化之根,文明才會生生不息。(原文刊載於2008年6月中國圖書商報)

推薦閱讀:

「粽」情端午,榴槤相隨!
端午節 不應該只是「舌尖上的粽子」
談粽子
如何製作香噴噴超好吃的肉粽餡料?
【詩友吟唱】端陽依序至,粽子獨情衷

TAG:粽子 | 母親 | 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