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薌齋:養生樁漫談

王薌齋:養生樁漫談

(2013-06-07 14:46:39)

轉載

養生樁漫談

王薌齋著

序 言

養生樁是內在鍛煉的一種基本功夫,是一種養生(健身)之術,同時,因為它的姿勢動作都是和人身的生理組織相配合,一方面使高級中樞神經得到充分的休息與調整,一方面使機體得到適宜的鍛煉,兼有防病和治病之效(這是經驗已經證實了的),因而也可以說是一種醫療學術,又可以說是藝術的鍛煉,這本小冊子,原為同學們人手一篇,領略較易,不同於問世之文,故不詳解。大家都知道口傳心授尚不能在很短時日領會到,因此,我絕不敢認為這是完整無缺的,就算對的,也還須要逐漸改進。

我幼時多病,醫藥無效,於是棄讀投師,尋求養生之術,既長外游各地,訪名師尋益友,凡有關健身養心的學術和技藝,無不用心鑽研,采其精華,舍其糟粕,博採廣收,以期於養生一道有所成就,平生師友最多,皆各有所長,在教益和切磋琢磨中,經過數十年的研究體會,並結合《內經·素問篇》的要義和拳學的基本功夫,參互為用,終於獲得養生術的梗概,因此術的姿勢,行站坐卧皆可用功,但以站樁為主,故名為養生樁(又名渾元樁)。

我年逾七十,身外無他物,僅對養生一道稍有心得,深願貢獻給廣大人民,作為健身治病的一種方法,但我國養生之學,沒有系統的文字記載,除了片斷點滴地散見於古人遺著外,僅憑口傳心授流傳下來,加之個人天性愚魯,學識淺薄,用文字來詳細而正確的說明養生樁的具體內容是不可能的,因此這段說明文字,不但失之於簡單,有掛一漏萬之處,而且缺點錯誤也是不可避免的,深望海內同好多加指正,並盼同學們在學習中體會改進。

養生樁的來源和變遷

我國養生之術歷史悠久,但乏書籍稽考,也無文字記錄,偶獲片紙,也多殘缺不全,根據先輩傳述和多方的參考,個人認為,應是古代人類在大自然界同毒蛇猛獸競爭生存時,由爭鬥經驗中,逐漸積累演變,不知經過多少千年多少萬人的參加研究探討中得來。

相傳二千餘年前,即有《內經》一書,為中醫寶庫,對防病治病之法記載甚多,其中素問一篇,就是專講養生的,原文是:「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文雖簡單籠統,意義深厚,先哲把它列入《黃帝內經》,一方面視作防止疾病的養生術,另一方面凡藥石刀針不能奏效的多種疾病,就根據這種道理,使患者鍛煉休養,作為體育醫療,並和《靈樞》互相為佐,其主要內容是養靜,就是「獨立守神」。

東漢以前,很多文人武士都會靜養,行站坐卧皆可用功,成為一種普通的健身術,後梁武帝時,達摩行教游漢土(此時達摩年六十七歲,是天竺國王第三子番王之子,見高僧傳、東流小傳、梁武帝、詔文、祭文),傳來洗髓易筋經等法,唐代有臨濟、密宗兩派,相繼傳出插條、柔杠、三折、四肢功、八段錦、金剛十二式,羅漢十八法—印度統名之曰柔杠,後又有岔派,派別迭出,不可枚舉,居士尤多,標新立異,花樣繁多,方法極亂,異論雜出,遂使此術沒有發展反而有分裂情況,早在五百年前,已形成抱殘守缺。

宋代之後,多變為禪坐等法,也是門派迭出,互有異同,而且坐法不夠自然,也不夠具體,舍精華而取糟粕,不僅達摩師傅湮沒已盡,而我歷代先哲遺產也隨之俱廢,大好學術無形銷毀,殊為可惜。

日本相近此術者不少,每在用功之前首先凝神站立以定神思,並得到各方面的提倡支持,也確有深造獨專精持的功夫,但亦系支離破碎,只鱗片爪。

我生平對祖國遺產—養生術、拳學特別愛好(這和幼年多病是有關係的)。由青年時代略識養生門徑之後,就一方面求師訪友,認真學習,一方面博覽古籍,細心體會,同時按照師的指導,和《內經·素問》篇所載的道理,朝夕不輟練習,雖受個人智慧和其他條件的限制,存在著不少缺點,但五十餘年的經驗,證明他不僅有健身防病之效,而且對很多醫藥無效的慢性病,確有不可想像的治療作用。

養生樁的意義和作用

養生樁是一種學術,也是一種醫療體育運動,參加這種運動的人,不限年齡性別,不拘身體強弱,亦無任何局限,有病者治病,無病者防病,運動時不盡在姿勢方面著想,也不在式之繁簡上注意,更不在姿勢的前後秩序,主要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使肢體得到適當鍛煉,即靜中生動,動中求靜。

這種運動能調整神經系統的機能,促進血液循環,發揮體內燃燒,且能加強各種系統的新陳代謝作用,因而能調整、恢復和加強人體各個器官組織的機能,對保持健康,治療疾病,具有顯著的特效,五十年來無一人出流弊,且百分之九十都有效果。

這種運動能加強人體的吸收和排泄作用,古人說:「提煉精華,洗凈糟粕」。其意義就在於此。這是自力更生的運動,就是說,它對於人身及其部分機體,具有生生不已的效能,比如體弱的通過鍛煉可使身強,人體某一系統或器官組織有毛病的,通過鍛煉可使毛病消除,恢復健康,健康者更健康,且容易體會到無窮的理趣。

這種運動和一般體育運動不同,它是把鍛煉和休息統一起來的一種運動,是在鍛煉中休息,又在休息中鍛煉的運動方法,因此它具有調整中樞神經和末梢神經的功能作用,從而使人體各部分在高級中樞神經支配下密切協作。

養生樁應注意的問題

養生樁不僅是健身治病的運動,也是一種鍛煉意志的功夫,所以學習養生樁的人必須注意這種鍛煉。粗暴、浮燥、氣憤、憂慮、悔懼、得失之念和僥倖思想等,都是缺乏意志和品質的表現,學者切要禁忌。

對於治病的人來說,凡是學養生樁治病的大半都是久病不愈,藥石刀針不易奏效者,但須要氣不自餒,應該積極的鍛煉,積極的治療,精神要煥發,蓄有彈力,時時作反攻鬥爭的準備,才能戰勝病魔,恢復健康。如果悲觀失望、生氣著急、毫不振作、一暴十寒,時作時輟是不起作用的。醫生常說病人的心情要愉快,學習養生樁的人首要心情愉快,虛心體會站樁的意義,耐心地、持久地鍛煉,使精神煥發,久而久之,自可功到病除。

練養生樁必須心神安詳,摒除雜念,「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形不破體」。神態要輕鬆自如,蓄意要深戇雄渾,力量要穩准虛靈。「無動不機,無機不趣,虛靈守默,而應萬物」,雖是平易近人的道理,但初學不易理解,主要是以神意為主,不是枝節片爪形式問題,意在整體與內部,不要使局部破壞整體的統一,不要使外部動作影響內部失調,要渾身輕鬆自如,心曠神怡,好象沐浴在大自然之內似的,要做到這樣,在運動前就必須作到心安神定,摒除雜念。

還要注意四容五要。

四容是頭直、目正、神庄、聲靜。

五要是恭、慎、意、切、和。

對人對事都要恭敬謹慎,意思周密切實,任何事不說硬話,不作軟事,這是學者內心和外貌應具備的練功條件,從個人意念來說,應具善意,最好是以子女的行為,父母的心腸對人,在練功方面來說,就是「只要神意足,不求形骸似」,這樣才是練功應有的要義。

養生樁是因病設式,因人而異的,病症不同,其有關的神經和肌肉系統自然就不相同,患者的生活條件、習慣、修養、性情以及其他各種特點,對於設式也有一定關係,必須根據這些不同的情況,考慮適當的姿勢和運動與休息時間的長短,以及身體負擔的輕重等,教者對此自應充分了解情況,作適當的安排,學者應注意掌握,慎重鍛煉,不可忽斷忽續,任意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收效快,並防止在鍛煉中發生不正常的現象。

有的人,初學時多有懷疑、幻想,或任意活動,或拘泥執著等現象,須細心體驗,待實驗充實之後才能解決。主要是師古不泥古,謹守師法未易有得,不要浮聰明,不要笨用功,精神要愉快,肌肉常勞動。離開己身,無物可求,但執著己身,都是錯誤。力量在身外去求取,意念在無心中來持,若本著以上所談切實用功,細心體會,自不難得到萬變無窮,奇趣橫生之妙。

「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鍛煉。

關於《內經·素問篇》的「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大醫師們早已說過。在此,我對於「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修養鍛煉,稍加補充。

「獨立守神」在用功之前,思想先準備一下,應首先著想游於物初,靜會全機之意。視同植物外形不動,內里卻起著根生、發展、順逆、橫生的變化,萬不可走入招式斷續的方法,那就是破壞無餘了。局部運動縱然有益,長久也有害,是慢性的戕生運動。

鍛煉時要永遠保持意力不斷的虛靈挺拔,輕鬆均整以達到舒適得力為原則。鍛煉時,要凝神定意,默對長空,內要清虛空洞,外要中正圓和,同時要脫換一個心目歡喜的狀態,洗滌一切雜念,掃除一切情緣,寂靜調息,內外溫養,渾身毛孔放大,有如來回過堂風之感,使肌肉群不期然而然的成了一條空口袋掛在天空,上有繩吊系,下有木支撐,有如躺在天空地闊的草地上,又象立在悠悠蕩蕩的水中,如此肌肉不鍛而自煉,神經不養而自養,這是鍛煉的基本要義。

怎樣才能凝神定意呢?要使意念如洪爐大冶,無物不在陶熔之中,並盡量吸收一切雜念,來則熔之,不久雜念自可消除,倘若故意拒絕雜念,則一念未去,萬念齊來,精神分散,神意外馳,就不能做到意定神凝。

鍛煉時還要有這樣的意態,使肌體和大氣相呼應,自然而自在的發揮整體和本能的作用,不可有絲毫的矯揉做作;一有矯揉造作和局部方法,就破壞了整體和本能的作用,所謂這種運動是一種人體本能學術和「一法不立,無法不備」的意義,就在於此。

鍛煉方法雖簡實難,初步鍛煉是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由不動才能體認到四肢百骸的一動而無不動之動,如此神經始易穩定,熱力才能保持,自然地增強新陳代謝,有了這個基礎才能逐漸學動,才容易體會不動之動,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相為根之動,然後才能體會到大氣的壓迫,鬆緊力的作用,也就不難控制一切平衡中的不平衡,以及動蕩樞紐之動,不動而動,動而不動,同時起著剛柔、虛實、鬆緊錯綜,表裡為用之動(至於假借一切之動,言之太繁,姑不敘談),全體就自然地發揮了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上下動中間攻,中間攻上下合,內外相聯,前後左右都相應之動,以上是試驗各種力的功能作用,蓋力由試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鍛煉是在無力中求有力,在微動中求迅速,一用力身心便緊,百骸失靈,並有注血阻塞之弊。這種力量是精神的,是意念的,有形就破體,無形能神聚。

先由不動中去體會,再由微動中去認識,欲動又欲止。欲止又欲動,有動中不得不止,止中不得不動之意,要注意從拙笨里求靈巧,平常中求非常,抽象中求具體。用功時渾身大小關節都是形曲力直,神松意緊,肌肉含力,骨中藏棱,神猶虎豹,氣若騰蛟,而神意之放縱有如巨風卷樹,拔地欲飛,其擰擺橫搖之力,有撞之不開,沖之不散,湛然寂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之勢,外形拙笨,意力靈巧,大都平凡,反是非常,不由抽象中求根本,找不到具體,學理自通,自然明了。

「肌肉若一」是特別重要的一步功夫,這一步功夫表面好象另是一種,其實和以上所述是有密切關聯的。沒有這步功夫作基礎,任何動作也沒有耐勞持久的能力,這雖是肌肉鍛煉,但仍是以形為本,以意為用,因形取意,意注全身,以精神內斂為主。這種運動,加強運動也是減低疲勞,減低疲勞正是加強運動,鍛煉和休息是一件事,要在調配適當,使患者在不覺中就增強了耐勞持久的能力,並盡量減免大腦和心臟的負擔,以達到舒適得力為止)。

(按:筋肉鍛煉是進一步的研究,大都是筋肉伸展、骨節提縱、形曲力直,神松意緊,自然的筋肉捋卷,相互若一,更進一步的研究求力的功能多系超以象外,接近拳學。)

調配方法

一、肢體調配:不外高低、左右、單重、雙重,不論頭手身肩肘足膝胯各處,都有單雙、鬆緊、虛實、輕重之別,凡體會得到的精微細小之處,也都如此。要使用骨骼支撐或力量的稱合,肌肉的聯繫等法。

二、內臟調配:是神經支配,意念領導,心理影響生理,生理作用心理,互根為用。

三、時間調配:是以學者性情浮沉、體質強弱為基礎,總要不超過負擔能力,不使思想上產生煩悶或厭倦。

養生站樁歌

養生樁,極容易,深追求,頭萬緒,用功時,莫著急,應選個適當場地,充足陽光,流通空氣,有水有樹更相宜,不論行走坐卧和站立,要內外放鬆,身軀挺拔,腰脊骨垂線成直,渾身大小關節,都含著似曲非直意。

守空洞,保清虛,凝神也靜氣。臂半圓,腋半虛,體會無微不舒適。不思考,不費力,心臟無負擔,大腦得休息,想天空虛闊,洗滌情緣和塵俗萬慮。

虛靈獨存,悠揚相依,綿綿如醉也如迷,笑卧如在水中宿,返嬰尋天籟,平凡無奇有天趣,師法當遵守,不可太拘泥,這裡邊包羅著無限深思多甜蜜,動轉頗似水中魚,自在自在真自在,先哲並無其他異。

再談試驗各種力,名稱用途各不一,有形或無形,有意或無意。具體、局部、自動、被動及蓄力,有定位、無定位、應用和練習,大都是骨藏棱,筋伸力,沉托分閉提頓吞吐,筋絡鼓盪彈簧似,毛髮根根意如戟,一面要含蓄纏綿力旋繞,一面要斬鐵截金,冷決脆快,刀剪斧齊,曲折路線存鬆緊,面積中分虛實,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任轉移,精神猶怒虎,氣質若靈犀,身動似山飛,力漲如海溢,這種學術並不太稀奇,都是以形取意,抽象中求具體的切實。

基本姿勢

下面畫幾個姿勢輪廓,只可供初學的參考,略補記憶之不足,不可認為就是用功的依據。(略)

運動的特徵,是在運動中體會身體內外的動態變化,如何使渾身大小關節,都成鈍形三角,更好是不要平面積,尤不許有執著點,而是輕靈渾然,想渾身血液循環有如水鑽沙之意,按之又如水中漂木之力,而全身又象湖水空舟,飄擺無定,惟風力是應,聽其自然,這種神意的表現是隨著個人的風度、性格、獨賦、特徵以及年歲的老幼,體質的強弱,和用功時間的長短,病情種類之不同,當然就不是幾個姿勢所能表現。

因此,說明這種運動,必須根據一切不同的條件,深切體會,逐步加強,隨時調配,都是根據具體情況運使變通,使局部跟著具體起作用,經過鍛煉大都有效,如某處有病就治某處,非但無效,且恐有損失,如果忽視了這一點而精神力量一切就不夠了。

(按:調配方法,一有形,一無形。有形的是姿勢、骨骼、肌肉,無形的可就無窮了—精神、意念、假想、力量,也就不是幾個姿勢所能範圍,但姿勢確為神意的代表,按照輪廓來說明神意,所以姿勢也是需要的,不過要把這種運動完整地用圖表現出來,目前因客觀條件和能力的限制,還作不到。)

練習站樁的體會和常見的現象

隨著各人身體強弱和病情之不同,在練習過程中的體會感覺及表現亦各不同,一般的情況是,練習十日左右就能體會到站樁的好處,感到練功之後輕鬆愉快,而且這種感覺是隨著練功的進程逐日增長的。

有的練習幾天之後,就發生肌肉震顫、疼、酸、麻、脹等現象,多半是肌肉運動障礙、氣血欠通,或疲勞過度,或生理上有其他缺點所致,只要防止疲勞過度,注意舒適得力,力求放鬆,避免緊僵,漸漸地就會氣血暢通,肌肉靈活,使以上現象逐漸消除。

至於不覺疲勞的有規律地顫動,是經絡和氣血閉塞已經消除的好現象,只要順其自然,不可故意的抑制,也不要有意識的擴大。另外還有流眼淚,打哈欠,飽嗝、虛恭、腹鳴、蟻走等現象,都是練功過程中的好現象,病癒之後自可消除。

站樁對各種疾病的療效

站樁能夠調節神經機能,調整呼吸,增強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作用,因而對神經系統、肌肉系統等,以及新陳代謝各方面的病症,特別是急性轉為慢性的病症,都有良好的療效。

經過四五十年的經驗,其效果雖因人因病而異,有大小快慢之別,但除去隨學隨止之外,沒有療效是很少的,而且有很多病癒之後繼續鍛煉,大多收到轉弱為強,老而益壯之效。

由於缺乏文字記錄,對於過去的經驗不但未能總結,就是學者的人數姓名也無法統計,現在為了供大家參考,只好將最近一、二年來對於站樁治療各種病的一點體會,分類略述於下:

高血壓—神經性的收效較快,官能發生變化的如血管硬化或冠狀動脈硬化收效較慢。

神經衰弱—一般的頭暈腦脹,頭痛等癥狀較易治療,收效的快慢主要在於能否穩定神經,已經引起消化不良或便秘者收效較慢。

關節炎—一般的風濕性和多發性關節炎都易於治療,屬於後遺病或先天性的關節炎比較難治。

氣管炎—氣管炎的種類很多,大多有肺氣腫和心臟喘的癥候,得病不久者,收效較快,先天性的不易治療,但和年齡、體質、性情及生活條件有密切關係,只要耐心持久的練功,飲食起居多加註意,也是可以治癒或減輕的。

肝臟病—肝腫和肝硬化只要耐心地適當地練功,再注意飲食和環境方面的保養,可以逐漸減輕以至治癒。

膽囊炎—經歷過的膽炎患者,大多已作過膽切除的手術,有的已經轉為肝脾病或神經衰弱病,根據過去的幾個患者來看,在練功過程中病狀是逐步減輕的,痊癒的前後效果都很好,將來能否把握,尚難預測。

肺病—只要按照步驟適當地耐心練功,再加註意飲食保養,一般都可治癒。

半身不遂—要耐心練功,持之以恆,一般是可以治好或減輕的,但此病最易複發,必須一面練功,一面避免生氣、著涼、勞累方可,如舌頭手腳都壞,就不能治療。

胃腸病—療效良好,但比較遲緩,病情較輕者三四月可好,病情較重者八九個月,三五年不等。

精神分裂病、筋肉失和等症—比較容易治療。

心臟病—經過的患者,大都效果良好,但這種病主要是在個人性情和生活環境,如性情和生活條件不好,就見效不顯著。

站樁功要點

站樁功不需注意深呼吸,不意守丹田,不講大小周天循環,更不講陰陽八卦。通過自然呼吸全身放鬆,凝神定意,姿勢動靜虛實鬆緊的調配,適當的意念活動,漸漸地達到呼吸方面慢、緊、細、勻,思想入靜,身體舒適輕靈,體內息息相生。在練功時間內精神無思無慮,不論站、行、坐、卧均可鍛煉,簡單易行。

練功進無論採取那種姿勢都要全身放鬆,擺好姿勢保持不動,各大小關節似曲非直,經常注意全身放鬆,但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也就是在放鬆的前提下,又要保持全身和諧完整一致。

在拳技上稱為內三合,外三合。內三合是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體內空靈,外形中正圓合,以意為用,以形為全,以靜為合,形意一致,可以取意,意自形生,形隨意轉,內外合一。

以上要領經過長期鍛煉,才能領會其精神。關於姿勢的調配,需根據個人情況而定,體質弱的可採用坐卧為主,站式為輔,體質較好的應採取站式為主,扶樹等輔助式相配合。

一般病情不重,體質中等的人鍛煉舉例如下:

初練階段,預備式和浮托式為主,適當配合輔助功。以松為主,適當注意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以放鬆意念活動為主,適當體會水浴活動,每次可站三十分鐘,勿疲勞。這一階段可能感到四肢疼痛,也可能1日傷(局部)似有複發的反應,要防止失去信心,一定要堅持下去。也有舒服的感覺,心身愉快,精神飽滿,食慾增加,體力增強,病情初見好轉。這一階段,大約需三個月。

第二階段,疼痛等不適感覺基本消除,既使有些反應也無關痛癢,自然感到舒適得力。通過相應的意念活動,消除雜念,體內微動,病情大有好轉,信心大大增強,精神面貌有了顯著的改變。這時可練推託式,分水式,學會掌握兩三種站和兩三種輔助式功,可以加強練習。這段時間大約需半年以上。

第三階段,是屬於強功不作詳述。

病症適應姿勢的舉例 1.神經衰弱:適應撐托及卧式。 2.高血壓:適應撐托、扶樹、扶椅式。3.心臟病:適應靠樹、浮托式。 4.肝臟病:適應揉腹上渾圓式。 5.肺病:適應浮托、舉手式。 6.腎臟病:適應揉腹、環托、分水式。 7.腸胃病:適應扶椅、揉腹式。 8.半身不遂:適應扶椅、浮托、掌托式。 9.關節炎:適應浮托、分水式(加深)。

以上是根據一般情況而言,無論什麼病初練時均需以浮托式的主,再根據疾病,體質,具體情況調配不同姿勢加強配合,不可強調那種姿勢。

意念活動和入靜

「凝神定意」的練功的重要一條,它能使中樞神經得到充分的修正,調整生理機能,因初練時往往不易人靜,即通過意念活動來克制雜念藉以達到人靜的目的。意念活動也叫意念假借,即是設想某一種輕鬆愉快風景幽美的境地,使自己彷彿置身於此景中,以達到萬念歸一,心曠神怡,悠然自得的心情,免受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侵襲,一般可用下列幾種:

1.放鬆活動:由上而下的檢查自己是否全身放鬆了。 ①面部應似笑非笑。 ②上下牙齒應微張。 ③松肩松肘。 ④繼而胸、背、腰、腹、胯、腿、腳的放鬆o

2.水浴活動:設想在一個舒適的溫泉大浴池裡,飄然自在,靜聽泉水的涓涓流動之聲。

3.搭扶活動:設想雙手扶搭於飄浮在水中的氣球上,使全身始終處於輕鬆舒適狀態。

4.幻景活動:設想自己站在廣闊的田野上,在欣賞人民公社的豐收景象或站在寂靜的山林里流流之旁,湖水之濱都可以。

以上僅舉幾個例子,還應根據自己的所練姿勢,所處環境去結合意念。此外,意念活動還有兩點作用:

1.練功時體內效感是輕靈、飄浮、內動,意念活動對這種敢感起著極大的誘導和促進作用。

2.人體有隨意肌和不隨意肌,通過放鬆意識,暗示隨意肌肉的放鬆。

站樁(二十四式)功法

一、站 式

1.預備式:兩腳開立約與肩同寬,初站者可站成八字形,兩腿直立放鬆,或略彎曲,雙手反背貼於腰部(放人上衣兜內亦可),十指分開各彎曲,松肩、含胸。

2.浮托式:兩腳同預備式,兩膝略彎,最大彎度前不過足尖,兩腳平均用力,全身力量放於腳掌稍後外,兩手提於肚臍左右,臂成半圓形,松肩撐肘,手心向上,十指分開略彎曲,雙手向上,十指分開略彎曲,雙手指相對,距離二拳左右似托一個氣球,上體保持正直,臀部下蹲,似坐一個高橙,目微閉,嘴微合,心胸開闊,面似笑非笑,自感全身浮飄,有虛靈挺拔之意。

3.扶按式:兩臂抬起微彎曲,手心向下扶按,十指分開兩手距離約與肩同寬,高度與臍平,其它要求同浮托式。

4.撐抱式:雙手輕輕提起,放於胸前,遠不過尺,近不貼身,十指分開微微彎曲,手心向里如球抱狀,松肩墮肘關節稍下垂外撐,其它要求與浮托式同。

5.推託式:根據撐抱式,雙手手心反轉向外,似推物狀,其它要求同撐抱式。

6.渾圓式:兩手提起在胸前,手心向內兩手指向下,高不過肩,其它要求同撐抱。

7.前後分水式:兩足站成丁字步,膝微曲,雙手在胸橫線以下,手心向前為前分水式,手心向後(拇指向下)小臂後擰為後分水式,全身放鬆,似在水中游泳。

二、坐 式

1.端坐椅邊,身軀直立,再膝自然分開,兩膝約為90度角,雙手輕放於大腿上,手心向下,亦可手心向上似托一氣球,松肩撐肘,頭正;閉目,嘴微笑,全身放鬆。

2.兩手放在胸前,松肩提托,距胸遠不過尺,近不貼身,十指分開,全身肌肉放鬆,意念似托一氣球,其它同坐式1。

3.兩腳前伸,兩腳放平著地,兩手撐托,其它要求同坐式l、2。

4.正坐,將手舉肩前上方,雙手距離略寬於肩,靠背含胸墜肘,頭上領,兩腳提起回勾,全身左右輕輕搖晃數十次後自然穩定放鬆。體弱者也可把兩手放於大腿上。

三、卧 式

1.身體仰卧,兩腿平伸,約與肩同寬,閉目嘴微張,雙手放於小腹部,枕頭高低相宜,全身放鬆如在水中蕩漾。

2.兩手放於胸前,手心向下,松肩墜肘,意念似聽風雨之聲,兩膝提起,兩腳分開約與肩同寬,其它同卧式1。

3.兩膝提起,彎曲約為45度角,雙腳平放下踏,兩腳分開,約與肩同寬,兩臂抬至腳前,手心翻轉向上,手指向時前方,肘離床半尺左右,注意肩部肌肉放鬆,頭部同卧式l。

  4.兩臂抬至胸前作抱球狀,肘離床半尺左右,注意肩部肌肉放鬆,其它與卧式3同。

四、行走式

1.雙手搓按式:兩腿微彎,兩手分開,雙手似扶按彈簧,帶領全身移動,兩足擦地出步,前足似踩一小球滾動,兩足輪流倒換,上領下隨,目向前視。

   2.雙手揉球式:足站丁字步,兩臂抬起在胸前,兩手似揉球狀,左手心向里,右手心向外,十指分開,似直非曲,臂半園,腋半虛,兩手慢慢轉動,似揉一氣球。

五、輔助功

1.雙手扶椅:雙手扶椅,距離約二尺左右,松肩,腹部放鬆,臂部向後掀,兩腳站丁字步,也可兩腳開立,稍寬於肩,上體向前傾斜,頭上領,帶動全身微微搖晃數次後穩定不動。

2.雙手扶樹:雙手扶樹一上一下,腳站丁字步(可輪流調換),上體向前傾斜,閉目,頭向前微低,或向左右歪斜,意念腳似踏棉花包,頭如繩吊系,自覺全身輕靈並有睡意之感。

3.按摩式:兩腳開立約同肩寬,雙手扶按肚微微顫動

①雙手在肚臍左右,

②雙手在肚臍上下,

③雙手按肚臍處,時間不限)。

然後手背貼腰,以頭帶動全身慢慢左右轉動(向後看)。

六、金雞獨立式

直立挺拔,左腿提起,腳尖回勾,右腿彎曲,臂部和足跟成直線,左手搓按,右手提攜,頭領脊柱神經,目向前視,精神集中。

七、丁八式

足站丁字步,兩足距離同肩寬,檔撐,兩膝分爭,三夾兩頂,前足著地,足跟略抬起,後足吃力,前四後六,兩臂抬起,手指向前,三分撐,七分抱,頭領脊柱神經,目向前視,精神集中。

八、降龍式

兩腳大步分開,前足橫平放,前腿弓,後腿綳,兩臂分撐,一手向前,推託式,一手向後搓按式,頭向後扭,目視後手虎口,精神集中。

九、伏虎式

形如丁八式,前四後六,前腿弓,後腿撐,三夾兩頂,松肩撐肘,雙手虎口向前,左手提抓,右手搓按,頭帶動全身,目向前平視,精神集中。


推薦閱讀:

來自古老的養生秘方,以後很難看到了,我都捨不得拿出來分享
白領保健養生:4招教你緩解胃痛
26款食療養生小常識
二十四節氣飲茶有講究,寒露養生喝茶指引
用蒲公英泡水「養生」的人,請記住這8個禁忌,切莫忽視!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