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徹底滅除身見與其它一切煩惱之道

皮帶束縛經(二) (22)

善巧的畫者造成美好的五取蘊;拙劣的畫者造成醜惡的五取蘊。無論美好或醜惡、低劣或高尚,它們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因此佛陀在第二部《皮帶束縛經》中如此開示:

「諸比丘,正如一個畫家或油漆匠使用染料、蟲膠或鬱金粉、靛色或茜草色在已經磨光的平板、牆壁或畫布上描繪出具足所有特徵的男人或女人形像。同樣地,諸比丘,當未曾聞法的凡夫造成某物時,他只造成色,只造成受,只造成想,只造成行,只造成識。」

佛陀接著問說:

「你們認為如何,諸比丘,色是恆常的還是無常的?」

「無常的,世尊。」

「既然是無常的,那麼它是苦的,還是樂的呢?」

「苦的,世尊。」

「既然它是無常的、苦的、變化不定的,那麼,如此地看待它是否適當:『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的自我』?」

「當然不適當,世尊。」

「受是恆常的還是無常的?……想是恆常的還是無常的?……行是恆常的還是無常的?……識是恆常的還是無常的?……」

由這些問答當中,我們可以了知五取蘊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不應將它們看成是「我的」、「我」或「我的自我」。接著佛陀教導觀禪的修行方法如下:

「因此,諸比丘,對於一切的色,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或未來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都應當以智慧如實地如此看待它們:『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對於一切的受……一切的想……一切的行……對於一切的識,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或未來的,內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細的,低劣的或高尚的,遠的或近的,都應當以智慧如實地如此看待它們:『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自我。』

諸比丘,具備如此的認知之後,善學的聖弟子對色厭患、對受厭患、對想、對行、對識厭患。如此厭患之後,他遠離欲染。遠離欲染之後,他得到解脫。得到解脫之後,生起了如此的智慧:『我已經得到解脫。』他了解:『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作皆辦,不受後有。』」

徹底滅除身見與其它一切煩惱之道

我們已經討論過如何觀照十一種五取蘊;十一種五取蘊就是苦諦。我們也討論過如何觀照緣起;緣起就是集諦。苦諦法與集諦法是行法,是觀禪的目標(所緣)。它們空無常、空無樂、空無我。若想照見它們為空,就必須交替反覆地觀照它們為無常、苦、無我。我想引用佛陀回答莫伽羅闍的話來進一步肯定上述的陳述:

莫伽羅闍是跋婆梨派來親近佛陀的十六名弟子之一。跋婆梨曾經擔任波斯匿王的國師,後來他太老了,無法親自來見佛陀,所以派遣弟子來跟隨佛陀學習。莫伽羅闍請問佛陀說:如何看待五取蘊世間才能脫離死亡?佛陀回答說:

「莫伽羅闍,應當看待十一種五取蘊的世間為空無常、空無樂、空無我。必須經常保持如此的正念。若能如此觀照五取蘊世間,就能借著捨棄我見而脫離死亡的魔掌。死亡之神無法看見如此看待世間的人。」

這是佛陀的回答。因此當禪修者觀照行法的三相,照見它們為空無常、空無樂、空無我時,他的觀智就會提升,而且漸漸能捨棄對行法的怖畏與歡喜。他對行法的態度變得冷淡與中立,不將它們看成「我」、「我的」或「自我」,就像一個已經與妻子離婚的男人對妻子的態度變得冷淡一樣。

假使一個男人娶了一個美麗、可愛、迷人的妻子。他如膠似漆地深愛自己的妻子,乃至難以忍受與她片刻分離。如此,當他見到自己的妻子與其他男人站在一起、或談話或說笑時,他會感到生氣、不高興與心神不安。可是後來,當他愈來愈發現妻子的許多缺點時,他感到愈來愈厭煩,而想要舍離妻子。最後他與妻子離婚,而不再將妻子認為是「他的」。從那時候開始,無論他見到以前的妻子與任何人做任何行為,他都不會再感到生氣、不高興或心神不安,而只會感到冷淡與中立。同樣地,當禪修者一再地觀照行法的無常、苦、無我三相之後,就會想要舍離一切的行法,因為他見到行法中沒有什麼能被執取為「我」、「我的」或「自我」。他舍離對行法的怖畏與歡喜,對行法的態度變得冷淡與中立。

當他如此知見時,他的心從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退縮、退撤、退卻,不再向外執取三有。他的心中建立起中舍或厭離。就像稍微傾斜的蓮葉上的水滴會退縮、退撤、退卻,而不會向外分布;同樣地,禪修者的心從三有退縮、退撤、退卻。

正如家禽的羽毛或筋腱的破片被丟入火中時會退縮、退撤、退卻,而不會自外擴展;同樣地,禪修者的心從三有退縮、退撤、退卻。他的心中建立起中舍或厭離。如此,他生起了行舍智。

如果他的觀智知見涅槃(永恆的安樂)為寂靜,則該智慧不再注意一切行法的生起,而只會投入於涅槃。然而,如果他的觀智還未知見涅槃,就會一再地取行法為目標,持續地觀照其三相。如此不斷地觀照,當五根成熟時,他的觀智就能投入涅槃。

所有四種聖道智都知見涅槃。第一種聖道智(須陀洹道智)徹底無餘地滅除身見與懷疑。第二種聖道智(斯陀含道智)削弱貪慾與瞋恨的力量。第三種聖道智(阿那含道智)徹底無餘地滅除瞋恨與欲界的貪慾。第四種聖道智(阿羅漢道智)徹底無餘地滅除對色界與無色界的一切執著、昏沉與睡眠、驕慢、掉舉及無明。

若要成為須陀洹聖者,就必須觀照行法為空無常、空無樂、空無我。若要成為斯陀含聖者、阿那含聖者或阿羅漢聖者,也同樣必須如此觀照。

如果禪修者能夠逐步地以四種聖道智知見涅槃,他必定能借著捨棄我見而脫離死亡的魔掌。死亡之神無法看見如此看待世間的人。這就是徹底滅除身見與其它一切煩惱之道。

願大家儘快了悟佛法!

願大家儘快斷除諸漏!

願大家儘快證得涅槃! (完)(摘自《轉正法輪》帕奧禪師)


推薦閱讀:

煩惱是每個人都會碰到的
煩惱時要常說的三句話,對自己身體大有好處!
欲丟煩惱傷心事
煩惱起來時,是冤親債主在干擾的緣故
你自己的內心別人帶不進來煩惱

TAG:煩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