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禮俗文化及其在近代的變遷

[來源:《貴州文史叢刊》|發布日期:2014-03-10]李慧偉[摘要]:「禮俗是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無所不在,無時不有,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了解傳統的禮俗以及其變遷,對於了解中國燦爛的文明很有幫助和當今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很有益處。[關鍵詞]:禮俗傳統文化 社會變遷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被譽為「禮儀之邦」。禮俗是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無時不有,時刻都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了解傳統禮俗以及其演變,對於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是很有益處的。一、禮俗的基本問題1.概念與範圍。禮俗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既然講禮俗,首先就應該知道何為禮俗。我們平常講的禮俗其實就是合禮儀與風俗而言,其本於生活,但是兩者並不是一回事。清代的孫詒讓指出:「禮俗當分兩事,禮謂吉凶之禮……俗為土地之習。」所謂的禮其實就是典章制度,是用來規範人們的行為的,但是,傳統意義上的禮主要是適用於貴族社會,無論它多麼的完備,對於廣大的普通百姓來說,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在《孝經》中就曾指出「禮不下庶人」。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相當部分的禮也慢慢俗化為庶民的行為規範。所謂的風俗呢,其實就是「一個地區和民族長期形成的社會風尚和民眾習慣的合稱,它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獨特的一種文化現象」它主要是在民間傳承。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禮與俗的界限越來越不明顯。「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對禮與俗進行了整合是為禮俗。」總的來說,所謂的禮俗其實就是指家庭和社會為個人通過一生的重要階段而設置的禮儀和風俗。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決定了禮俗的多樣性,它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主要的禮俗有成年禮俗,婚姻禮俗,喪葬禮俗,服飾禮俗,祭祀禮俗,飲食禮俗等等。與人生的一些重要階段相對應,從衣食住行等一個方面都有詳細的禮儀和風俗,使社會沿著一些既定的標準在前進。人們依禮而行,循俗而做。它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歷代的政府都非常重視利用禮俗來對民眾進行教化以鞏固自己的統治。2.特點。世間萬物的存在都必然有其獨特的特點,禮俗也不例外。總的說來,其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1)民族性。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歷史,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傳統,也造就了中國社會風俗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世界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當然,在我們民族內部,同一類的禮俗在不同的民族也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和不同特點。例如孩子出世的報生禮俗,我們一般是女婿親自攜帶禮物去岳母家報喜,而西方風行在報紙上刊登出生廣告。(2)地域性。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全國各地到處傳播著各種各樣的禮俗,其內容,形態各異。即使是同一個民族,也因為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不同,其禮俗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在飲食方面,「南人之飯,主要品為米,蓋炊熟而顆粒完整者,次要則為成糜之粥。北人之飯,主要品為麥,屑之為饃,次要則為成條之面。」(3)階級性。禮俗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很早開始起,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就非常重視用禮俗來對民眾進行教化。有的時候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上層地位,顯示自己的優越性,時常採用國家法律的手段和強制措施,給禮俗打上了階級的烙印。例如在服飾方面就有很多的規定,黃色和龍紋是皇帝的專用品,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享用,否則就是僭越,就是越禮逾制,有的甚至要被處死。(4)封建性。我國長期處於封建社會,封建的思想無孔不入,使禮俗也帶上濃重的封建色彩。例如在封建社會婦女的社會地位很低,從屬於男子,為了約束婦女,提出了所謂的:三綱五常」,「七出」等等,不給婦女一點自由,甚至在丈夫去世後,妻子要為其守節,終生不得在嫁。當然也有一些禮俗也具有反封建的意義,但是這些禮俗本身受到當時歷史條件和環境的制約,還是不可避免的會帶有一些封建性。(5)傳承性。禮俗是在社會中長期流傳的,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消亡,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有的時候因為有些朝代的某種強權政治會短暫消失,但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旦遇到合適的土壤和環境,又會死灰復燃,其生命力是極強的。這些禮俗代代相傳,不易消亡。當然社會在進步,人類的生活在不斷提高,禮俗也在不斷的注入新的內容,例如起源於龍騰崇拜的龍舟竟渡被後世賦予紀念屈原的內容。二、近代禮俗的演變任何的事物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的,都有一個產生、發展的過程。禮俗也不例外,禮俗從其產生的第一天起,就在發展、變化和不斷地更新。有的禮俗得到了保持和進一步更新,但有的卻一步步地消失。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的文明,在整個世界的文化舞台上扮演了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進入近代後,在長期「閉關政策」的影響下,中國發展腳步落後於西方。落後就要挨打,西方殖民主義用武力侵略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他們在用武力侵略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近代禮儀風俗,傳統的中國禮俗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在近代禮俗的演變主要分為二個時期:清朝末期和民國時期。(一)清朝後期清朝後期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過度時期,在中國文明的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講禮俗的演變,就不得不提這個時期。其既是中國封建社會發生巨變的轉折點,也是禮俗隨之進行演變的重要的轉折時期。在這個時期,「西方的生活習俗是通過洋貨帶人、傳教宣揚、租界展示、出洋考察和大眾傳播這五條途徑傳進中國的。」我們民族固有的精神風貌和習俗發生著變化:人們開始逐步接受著西方的新事物和新觀念,而且態度是更為積極。到了洋務運動時期,人們開始尚新崇洋的趨勢,社會上一切以「洋」為時髦。在卧安主人的《滬江商業市景詞》曾有過這樣的描寫:西裝舊服廣披羅,如帽如衣各式多,工人匠人爭選購,為他緊束便摩挲。人們的傳統習俗觀念也是在逐步變化。自古以來人們都有一個說法,就是「士農工商」,商被排在末位,可見商人的社會地位之低,士大夫恥與商人來往。可是在洋務運動的時候,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社會風氣也有所被其影響。「曩所謂轉移風俗權操於士者,今且為商所攘。」社會上也不斷有僭越違制的現象發生。對此我們可以稱之為「西俗東漸」。在其的影響下,中國的傳統禮俗也發生了變化,在太平天國時期出現了「禮俗改革」,在服飾、禮儀、喪葬、婚禮等等方面都提出了一定改革的措施,使社會風氣為之改變。但是起義者畢竟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從根本上還是小農思想,小富即安,安於現狀。對於禮俗也只是只「破」不「立」,在禮制方面的主張也是脫離實際,最終也只能慢慢消失。在維新時期,康有為等維新志士主張「開民智、新民德、鼓民力」,除了在政治上提出相應的維新措施,而且將破除陋習、樹立新風作為社會啟蒙運動的主要內容。在維新志士的大聲疾呼和身體力行之下,社會風俗為之一新,一些陋俗因之而改變。例如在傳統觀念中,婦女的地位之低,令人驚嘆,維新志士大力提倡辦女 學,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而且還提倡剪辮易服,社會風氣為之一新。從整體上看,清代後期的禮俗具有承啟,融會,非衡和洋化的特點。(1)承啟。古老的風俗繼續存在,而新的禮俗也在不斷出現,新舊之爭紛繁複雜。例如在婚姻習俗上基本上是貫穿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的地位是相當重要。「婚禮必有媒氏以交通二家」。「婚嫁,舊縣誌;定親憑媒,以年庚為約。」此時在婚姻方面,除了父母之命之外,出現了爭得子女認可的「允諾婚」,其就是包辦婚姻與自由婚姻之間的過度形態。(2)融會。儘管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禮俗,但是它們之間也會不斷相互影響,互相滲透。在清代後期,統治者改變政策,解除了滿漢不許通婚的禁令,從而促進了滿漢風俗的融會。例如清朝統治者因為本族婦女向來是天足,為防止漢化,多次頒發纏足禁令,「崇德戊寅七月,奉諭旨,有效他國裹足者,重治其罪。順治乙酉,禁裹足。康熙甲辰,又禁裹足,……康熙三年,……查立法太嚴……牽連無辜,亦為可知。相應免其禁止云云,裹足自此弛禁。」之所以弛禁,是因為當時在漢族社會纏足風氣盛行,以纏足作為審視女士美的標準,滿族婦女也紛紛效仿。這就是一個禮俗融會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此外滿人的服飾、髮型逐步被漢族人民接受,而滿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亦逐步「漢化」。滿漢交融成為當時社會生活一個顯著的特徵。(3)非衡。禮俗在當時的確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由於社會各階層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不平等性,必然導致禮俗演變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①地域,一般來說城市最先接觸西方文明,也是發展最快的地區。而農村閉塞落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新的東西在此很難推行。②階層,一般工商界人士,到國外留學、出使、考察的中國人更容易接受一些新的東西,而那些封建遺老、地主和一些老人相對來說比較保守,不容易接受新的東西。(4)洋化。隨著西方文明的傳人,慢慢的洋貨成為時尚,包括西方的一些風俗也成為人們爭相效仿的目標。人們以用洋貨來作為身份的象徵,以西方的一些禮俗作為時髦的表現,「紗袍顏色米湯嬌,褂面洋氈勝紫貂」。已成為京城的時尚。(二)民國時期民國時期在中國的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個歷史時期,整個國家的經濟、文化等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樣中國的禮俗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清朝末期的風俗改良為民國時期的禮俗的演變做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準備,而民國初期成為禮俗演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辛亥革命後,社會上掀起了改良的風潮,而且其也與政治癒髮結合起來。「移風易俗的政治化,或者說是政治化了的移風易俗,這是民國風俗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這個時期,因為經濟發展較快,禮俗的演變也空前高漲,與國際的接軌也日益緊密,許多以前中國沒有的東西在國內漸漸廣泛地被人接受和喜歡。在這個時期,革命黨人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身先士卒,帶頭進行禮俗改革,使得社會風氣為之發生巨變,例如孫中山、黃興等人都積極支持移風易俗。從整體上看,這個時期的禮俗演變有以下幾個特點:(1)洋化。在這個時期,洋貨更是受到大家的歡迎,以用洋貨作為身份的象徵。有的甚至認為洋人的一切都好,自己國家的一切都不如,主張全盤向西方學習。不管是飲食還是服飾,認為洋化就是時尚,衣服講究穿西裝,飲食就要吃西餐等等。在宗教方面,即使在偏僻的縣份,也有民眾開始信仰天主教、耶穌教等外來宗教,各地紛紛建立教堂,「溧水縣境內的河南人、湖北人崇奉耶穌和天主教。」(2)非衡,總的說來,各種禮俗發展的並不平衡。在居住、喪葬等方面變化較小,在飲食、服飾和婚俗等方面變化較大。例如在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下,傳統婚俗開始發生變化。在民國時期,呈現出了「新舊並呈、中西雜糅、多元發展」的局面。在大城市出現了「文明婚禮」和「集團結婚」。「迎親之禮……盛行文明結婚,善於都會商埠,內地亦漸行之。」針對當時的奢侈之風,人們提倡婚禮節儉,出現了集體結婚,也就是所謂的「集團婚禮。」可是在廣大落後的城市和鄉村,還是盛行著包辦婚姻。此外在居住、飲食等方面也是此種不均衡的情況。(3)重商。在民國時期,政府大力提倡創辦實業,一些資產階級的有識之士也紛紛為此進行奔走呼籲。重商之風大起,商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導致很多人背井離鄉去那些繁華的都市從商謀生。在當時人們主張保護國貨,此舉給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發展空間,使我國的民族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也因此出現了「重商輕農」的現象,這不能不說是此時期的一個弊端。(4)尚奢。由於經濟的發展,奢侈之風漸起,尤其是在衣食方面更為明顯。「從前男子鞋襪,多半制自婦人,即從店家所購,每雙不過六七百文。今上海婦女之鞋且須買穿,而西裝少年購皮鞋一雙,非化六七元不可。」人們凡事都講究排場,盲目攀比,對社會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三、對當今社會的影響現在我國正處於高速發展的時期,我們不僅要發展物質文明,同時也要大力提倡精神文明的建設。研究中國的傳統禮俗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禮俗可以算是社會文化濃縮的精華,屬於一份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它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必然會對後世的禮俗的發展產生影響,體現出它的傳承性。在當今社會,我們一直在提倡移風易俗,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借鑒歷史上一些禮俗改革的經驗教訓,加速禮俗的發展,這樣就可以少走彎路,提高效率。當然我們也都知道,什麼都是雙方面的,任何一種禮俗既有精華,也必然有糟粕,對此我們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方面我們要用禮俗中所包含的燦爛的精神文明來激發人們的民族熱情和愛國情懷,同時也要注意防範種種糟粕對我們精神上的影響。認清了這一點,對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例如傳統禮俗中的保守狹隘,重傳統輕新科技,就會對我們的發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對此我們應該及其注意。但同時我們在傳統中一直都很重視禮儀教化,這又對當今的精神文明建設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推薦閱讀:

仿古山水裝飾畫,頗具中國傳統藝術風味的裝飾畫,盡顯典雅質感!
「儒」與「法」: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與枷鎖
【傳統「拜揖禮」說略】
語言的牢籠——西方哲學根本傳統的一種闡明
論傳統八字命理「合婚」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傳統 | 傳統 | 近代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