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進步性和著了魔的顛倒性

資本主義的進步性和著了魔的顛倒性

——資本價值在市場經濟中的運動和作用(133)

從此篇開始到139篇是《資本論》第三卷第七篇第48章到第51章的內容。我認為,這些內容是《資本論》一二三卷的總結。是把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總和起來的闡述。從這些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到《資本論》中的資本主義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我們已經看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一般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歷史規定的形式。而社會生產過程既是人類生活的物質生存條件的生產過程,又是一個在歷史上經濟上獨特的生產關係中進行的過程,是生產和再生產著這些生產關係本身,因而生產和再生產著這個過程的承擔者、他們的物質生存條件和他們的互相關係即他們的一定的社會經濟形式的過程。因為,這種生產的承擔者對自然的關係以及他們互相之間的關係,他們藉以進行生產的各種關係的總和,就是從社會經濟結構方面來看的社會。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象它以前的所有生產過程一樣,也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進行的,但是,這些物質條件同時也是個人在他們的生命的再生產過程中所處的一定的社會關係的承擔者。這些物質條件,和這些社會關係一樣,一方面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前提,另一方面又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結果和創造物;它們是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生產和再生產的。我們還看到,資本——而資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資本,他在生產過程中只是作為資本的承擔者執行職能——會在與它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過程中,從直接生產者即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剩餘勞動,這種剩餘勞動是資本未付等價物而得到的,並且按它的本質來說,總是強制勞動,儘管它看起來非常象是自由協商同意的結果。這種剩餘勞動體現為剩餘價值,而這個剩餘價值存在於剩餘產品中。一般剩餘勞動,作為超過一定的需要量的勞動,必須始終存在。只不過它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象在奴隸制度等等下一樣,具有對抗的形式,並且是以社會上的一部分人完全遊手好閒作為補充。為了對偶然事故提供保險,為了保證必要的、同需要的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相適應的累進的擴大再生產(從資本主義觀點來說叫作積累),就需要一定量的剩餘勞動。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餘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關係的發展,有利於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因此,資本一方面會導致這樣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上,社會上的一部分人靠犧牲另一部分人來強制和壟斷社會發展(包括這種發展的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利益)的現象將會消滅;另一方面,這個階段又會為這樣一些關係創造出物質手段和萌芽,這些關係在一個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內,使這種剩餘勞動能夠同一般物質勞動所佔用的時間的較顯著的縮短結合在一起。

由此可見,在一定時間內,從而在一定的剩餘勞動時間內,究竟能生產多少使用價值,取決於勞動生產率。也就是說,社會的現實財富和社會再生產過程不斷擴大的可能性,並不是取決於剩餘勞動時間的長短,而是取決於剩餘勞動的生產率和這種剩餘勞動藉以完成的優劣程度不等的生產條件。事實上,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於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象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須與自然進行鬥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這個自然必然性的王國會隨著人的發展而擴大,因為需要會擴大;但是,滿足這種需要的生產力同時也會擴大。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不管怎樣,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展,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個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如果我們把分配上的偶然變動撇開不說,只考察分配的調節規律,分配的正常界限——是作為一份份的股息,按照社會資本中每個資本應得的份額的比例,在資本家之間進行分配的。在這個形態上,剩餘價值表現為資本應得的平均利潤。這個平均利潤又分為企業主收入和利息,並在這兩個範疇下分歸各種不同的資本家所有。但資本對於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的這種佔有和分配,受到了土地所有權方面的限制。正象職能資本家從工人身上吸取剩餘勞動,從而在利潤的形式上吸取剩餘價值和剩餘產品一樣,土地所有者也要在地租的形式上,按照以前已經說明的規律,再從資本家那裡吸取這個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的一部分。

  因此,當我們在這裡說利潤是歸資本所有的那部分剩餘價值時,我們所指的是平均利潤(等於企業主收入加上利息),它已經由於從總利潤(在數量上和總剩餘價值相等)中扣除地租而受到限制;地租的扣除是前提。因此,資本利潤(企業主收入加上利息)和地租不過是剩餘價值的兩個特殊組成部分,不過是剩餘價值因屬於資本或屬於土地所有權而區別開來的兩個範疇,兩個項目。它們絲毫也不會改變剩餘價值的本質。它們加起來,就形成社會剩餘價值的總和。資本直接從工人身上吸取體現為剩餘價值和剩餘產品的剩餘勞動。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資本可以被看作剩餘價值的生產者。土地所有權卻和現實的生產過程無關。它的作用只限於把已經生產出來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從資本的口袋裡轉移到它自己的口袋裡。不過,土地所有者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起作用,不僅因為他會對資本施加壓力,也不僅因為大土地所有制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和條件(因為大土地所有制是對勞動者的勞動條件進行剝奪的前提和條件),而且特別因為土地所有者表現為最重要的生產條件之一的人格化。

  最後,工人作為他個人的勞動力的所有者和出售者,在工資的名義下得到一部分產品。這部分產品體現著他的勞動中被我們叫作必要勞動的那個部分,也就是維持和再生產這個勞動力所必需的勞動部分,而不管這種維持和再生產的條件是較貧乏的還是較富裕的,是較有利的還是較不利的。

不管這些關係在其他方面看起來多麼不一致,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資本逐年為資本家提供利潤,土地逐年為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勞動力——在正常條件下,並且在它仍然是可以使用的勞動力的時期內——逐年為工人提供工資。每年生產的總價值中的這三個價值部分,以及每年生產的總產品中和它們相適應的部分,——在這裡我們先撇開積累不說,——可以每年由它們各自的所有者消費掉,而不致造成它們的再生產源泉的枯竭。它們好象是一棵長生樹上或者不如說三棵長生樹上的每年供人消費的果實,它們形成三個階級即資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的常年收入。這些收入,是由職能資本家作為剩餘勞動的直接吸取者和一般勞動的使用者來進行分配的。因此,資本家的資本,土地所有者的土地,工人的勞動力或者不如說他的勞動本身(因為他實際出售的只是外部表現出來的勞動力,而且象以前所說的那樣,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勞動力的價格必然會對他表現為勞動的價格),對資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來說,表現為他們各自特有的收入(利潤、地租和工資)的三個不同的源泉。它們從下述意義上講確實是收入的源泉:對資本家來說,資本是一台永久的吸取剩餘勞動的抽水機;對土地所有者來說,土地是一塊永久的磁石,它會把資本所吸取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吸引過來;最後,勞動則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條件和不斷更新的手段,使工人在工資的名義下取得他所創造的一部分價值,從而取得由這部分價值來計量的一部分社會產品,即必要生活資料。其次,它們從下述意義上講是收入的源泉:資本會把價值的一部分,從而把年勞動產品的一部分固定在利潤的形式上,土地所有權會把另一部分固定在地租的形式上,僱傭勞動會把第三部分固定在工資的形式上,並且正是由於這種轉化,使它們變成了資本家的收入、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和工人的收入,但是並沒有創造轉化為這幾個不同範疇的實體本身。相反,這種分配是以這種實體已經存在為前提的,也就是說,是以年產品的總價值為前提的,而這個總價值不外就是物化的社會勞動。但在生產當事人看來,在生產過程的不同職能的承擔者看來,事情卻不是以這種形式表現出來,而是相反地以顛倒的形式表現出來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在研究的進程中,我們將進一步說明。在那些生產當事人看來,資本、土地所有權和勞動,是三個不同的、獨立的源泉,每年生產的價值——從而這個價值藉以存在的產品——的三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就是從這些源泉本身產生出來的;因此,不僅這個價值作為收入分歸社會生產過程的各個特殊因素時所採取的不同形式,是從這些源泉產生出來的,而且這個價值本身,從而這些收入形式的實體,也是從這些源泉產生出來的。

勞動本身,就它作為有目的的生產活動這個簡單的規定性而言,不是同具有社會形式規定性的生產資料發生關係,而是同作為物質實體、作為勞動材料和勞動資料的生產資料發生關係。這些生產資料也只是在物質方面,作為各種使用價值來互相區別:土地不是生產出來的勞動資料,其餘的東西是生產出來的勞動資料。因此,如果勞動和僱傭勞動合而為一,那種使勞動條件和勞動對立的一定的社會形式也就會和勞動條件的物質存在合而為一。這樣,勞動資料本身就是資本,土地本身也就是土地所有權了。這些勞動條件在勞動面前所顯示出來的形式上的獨立,它們在僱傭勞動面前所具有的這種獨立化的特殊形式,也就成了它們作為物,作為物質生產條件所具有的不可分離的屬性,成了它們作為生產要素必然會有的、內在地固有的性質了。它們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獲得的、為一定的歷史時代所決定的社會性質,也就成了它們自然的、可以說是永恆的、作為生產過程的要素天生就有的物質性質了。因此,土地作為勞動的原始活動場所,作為自然力的王國,作為一切勞動對象的現成的武庫在一般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工具、原料等等)在一般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似乎必然表現在它們作為資本和土地所有權各自應得的份額上,也就是表現在它們的社會代表在利潤(利息)和地租的形式上應得的份額上,就象工人的勞動在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會以工資的形式表現在工人應得的份額上一樣。因此地租、利潤、工資,好象是由土地、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在簡單勞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產生的;甚至在我們把這個勞動過程看作只是人和自然之間發生的過程,並把一切歷史規定性都撇開不說的時候,也是這樣。如果說體現僱傭工人為自己完成的勞動的產品,即體現他的收益,體現他的收入的產品,只是工資,只是價值(因而是用這個價值來計量的社會產品)中代表他的工資的部分,那末,這又只是在另一種形式上說的同一件事情。因此,如果僱傭勞動和一般勞動合而為一,工資也就會和勞動的產品合而為一,工資所代表的價值部分也就會和勞動所創造的一般價值合而為一。但是這樣一來,其他的價值部分,即利潤和地租,也就會同工資相獨立;它們必須由它們自己的、和勞動根本不同並且不以勞動為轉移的源泉產生;它們必須由那些共同起作用的生產要素產生,而它們就是屬於那些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的;這樣,利潤就是由生產資料,即資本的物質要素產生的,地租就是由土地所有者所代表的土地或自然產生的

  因此,土地所有權、資本和僱傭勞動,就從下述意義上的收入源泉,即資本以利潤的形式使資本家吸取他從勞動中榨取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土地的壟斷以地租的形式使土地所有者吸取剩餘價值的另一部分,勞動以工資的形式使工人取得最後一個可供支配的價值部分這種意義上的源泉,也就是從這種作為媒介使價值的一部分轉化為利潤形式,第二部分轉化為地租形式,第三部分轉化為工資形式的源泉,轉化成了真正的源泉,這個源泉本身產生出這幾個價值部分和這幾個價值部分藉以存在或可以轉化成的那些有關產品部分,因而是產生出產品價值本身的最後源泉。

  在論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甚至商品生產的最簡單的範疇時,在論述商品和貨幣時,我們已經指出了一種神秘性質,它把在生產中以財富的各種物質要素作為承擔者的社會關係,變成這些物本身的屬性(商品),並且更直截了當地把生產關係本身變成物(貨幣)。一切已經有商品生產和貨幣流通的社會形態,都有這種顛倒。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和在資本這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占統治的範疇、起決定作用的生產關係下,這種著了魔的顛倒的世界就會更厲害得多地發展起來。如果我們首先在直接生產過程中考察資本,把它看作是剩餘勞動的吸取者,那末,這種關係還是非常簡單的,實際的聯繫會強使這個過程的承擔者即資本家本身接受,並且還被他們意識到。為了工作日的界限而進行的激烈鬥爭,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但是,甚至在這個沒有中介的領域內,在勞動和資本之間的直接過程的領域內,事情也不會如此簡單。隨著相對剩餘價值在真正的獨特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發展,——與此同時勞動的社會生產力也發展了,——這些生產力以及勞動在直接勞動過程中的社會聯繫,都好象由勞動轉移到資本身上了。因此,資本已經變成了一種非常神秘的東西,因為勞動的一切社會生產力,都好象不為勞動本身所有,而為資本所有,都好象是從資本自身生長出來的力量。然後流通過程插進來了。資本甚至農業資本的一切部分,都會隨著這種獨特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被捲入流通過程的物質變換和形式變換中去。這是原始的價值生產的關係完全退居次要地位的一個領域。早在直接生產過程中,資本家就已經同時作為商品生產者,作為商品生產的指揮者進行活動。因此,對他來說,這個生產過程決不單純表現為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但是,不管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吸取了多少剩餘價值並把它體現在商品中,商品中包含的價值和剩餘價值都必須在流通過程中才能得到實現。於是,生產上預付的價值的收回,特別是商品中包含的剩餘價值,似乎不是單純在流通中實現,而是從流通中產生出來的;這個假象特別由於以下兩個情況而更加令人迷惑:首先是讓渡時的利潤,這種利潤取決於欺詐、狡猾、熟知內情、隨機應變和千萬種市場狀況;其次是這樣一個情況,即除了勞動時間以外,在這裡又出現了第二個決定的要素,即流通時間。流通時間雖然只是對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形成起消極限制的作用,但是它具有一種假象,好象它和勞動本身一樣是一個積極的原因,好象它會帶來一個從資本的本性中產生的、不以勞動為轉移的規定。在第二卷中,我們對於這個流通領域當然只能就它所產生的各種形式規定進行說明,論證資本的形態在流通領域內的繼續發展。但是事實上,這個領域是一個競爭的領域,就每一個別情況來看,這個領域是偶然性占統治地位的。因此,在這個領域中,通過這些偶然性來為自己開闢道路並調節著這些偶然性的內部規律,只有在對這些偶然性進行大量概括的基礎上才能看到。因此,對單個的生產當事人本身來說,這種內部規律仍然是看不出來,不能理解的。此外,現實的生產過程,作為直接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又產生出種種新的形式,在這些形式中,內部聯繫的線索越來越消失,各種生產關係越來越互相獨立,各種價值組成部分越來越硬化為互相獨立的形式。

  我們已經看到,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既是由生產過程決定的,也同樣是由流通過程決定的。利潤形式的剩餘價值,不再和它得以產生的投在勞動上的資本部分相比,而是和總資本相比。利潤率受它本身的各種規律調節;這些規律,在剩餘價值率不變時,允許利潤率發生變化,甚至決定著利潤率的變化。這一切使剩餘價值的真正性質越來越隱蔽,從而也使資本的實際機構越來越隱蔽。由於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轉化為起調節作用的平均市場價格,情況就更是這樣了。在這裡,一個複雜的社會過程插進來了。這就是資本的平均化過程。這個過程使商品的相對平均價格同它們的價值相分離,使不同生產部門(完全撇開每個特殊生產部門內的單個投資不說)的平均利潤同特殊資本對勞動的實際剝削相分離。在這裡,不僅看起來是這樣,而且事實上商品的平均價格不同於商品的價值,因而不同於實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特殊資本的平均利潤不同於這個資本從它所僱用的工人身上榨取出來的剩餘價值。商品的價值只是直接地表現在這件事情上:變化的勞動生產力,對生產價格的漲落,對生產價格的運動產生影響,而不是對生產價格的最後界限產生影響。既然對勞動的直接剝削,允許資本家按照似乎和這種剝削無關但起著調節作用的市場價格來實現一個和平均利潤相偏離的利潤,那末利潤好象只是附帶地由對勞動的直接剝削決定的。正常的平均利潤本身好象是資本所固有的,同剝削無關;過度的剝削,或者,甚至特別有利條件下的平均剝削,好象只是決定同平均利潤的偏離,而不是決定平均利潤本身。利潤分割為企業主收入和利息(更不用說這中間還要插進商業利潤和貨幣經營業利潤了,這兩種利潤都是以流通為基礎,好象完全是從流通中產生的,而不是從生產過程本身中產生的),就完成了剩餘價值形式的獨立化,完成了它的形式對於它的實體,對於它的本質的硬化。利潤的一部分與它的另一部分相反,完全從資本關係本身中分離出來,並且好象它不是來自剝削僱傭勞動的職能,而是來自資本家本身從事的僱傭勞動。與此相反,利息則好象和工人的僱傭勞動無關,也和資本家自己的勞動無關,而是來自作為它本身的獨立源泉的資本。如果說資本起初在流通的表面上表現為資本拜物教,表現為創造價值的價值,那末,現在它又在生息資本的形式上,取得了它最異化最特別的形式。由於這個原因,資本利息這個公式,作為土地地租勞動工資的第三個環節,也就比資本利潤這個公式徹底得多了,因為在利潤的場合,我們總會想起它的起源;而在利息的場合,不僅想不到它的起源,而且想到和這個起源完全相反的形式上去了。

  最後,同作為剩餘價值的獨立源泉的資本相併列的,是土地所有權,它所起的作用是限制平均利潤,並把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轉移到這樣一個階級手裡,這個階級既不親自勞動,又不直接剝削工人,也不象生息資本那樣可以找到一些在道義上寬慰自己的理由,比如說,貸放資本要冒風險和作出犧牲。在這裡,因為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好象不是直接和社會關係聯繫在一起,而是直接和一個自然要素(土地)聯繫在一起,所以剩餘價值的不同部分互相異化和硬化的形式就完成了,內部聯繫就最終割斷了,剩餘價值的源泉就完全被掩蓋起來了,而這正是由於和生產過程的不同物質要素結合在一起的生產關係已經互相獨立化了。

  在資本利潤(或者,更好的形式是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中,在這個表示價值和一般財富的各個組成部分同財富的各種源泉的聯繫的經濟三位一體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係的物化,物質生產關係和它的歷史社會規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現象已經完成:這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資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為社會的人物,同時又直接作為單純的物,在興妖作怪。古典經濟學把利息歸結為利潤的一部分,把地租歸結為超過平均利潤的餘額,使這二者在剩餘價值中合在一起;此外,把流通過程當作單純的形態變化來說明;最後,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把商品的價值和剩餘價值歸結為勞動;這樣,它就把上面那些虛偽的假象和錯覺,把財富的不同社會要素互相間的這種獨立化和硬化,把這種物的人格化和生產關係的物化,把日常生活中的這個宗教揭穿了。這是古典經濟學的偉大功績。然而,甚至古典經濟學的最優秀的代表,——從資產階級的觀點出發,必然是這樣,——也還或多或少地被束縛在他們曾批判地予以揭穿的假象世界裡,因而,都或多或少地陷入不徹底性、半途而廢和沒有解決的矛盾中。另一方面,實際的生產當事人對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些異化的不合理的形式,感到很自在,這也同樣是自然的事情,因為他們就是在這些假象的形式中活動的,他們每天都要和這些形式打交道。庸俗經濟學無非是對實際的生產當事人的日常觀念進行訓導式的、或多或少教條式的翻譯,把這些觀念安排在某種合理的秩序中。因此,它會在這個消滅了一切內部聯繫的三位一體中,為自己的淺薄的妄自尊大,找到自然的不容懷疑的基礎,這也同樣是自然的事情。同時,這個公式也是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的,因為它宣布統治階級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恆的合理性,並把這個觀點推崇為教條。

  在描述生產關係的物化和生產關係對生產當事人的獨立化時,我們沒有談到,這些聯繫由於世界市場,世界市場行情,市場價格的變動,信用的期限,工商業的周期,繁榮和危機的交替,會按怎樣的方式對生產當事人表現為不可抗拒的、自發地統治著他們的自然規律,並且作為盲目的必然性對他們發生作用。我們沒有談到這些問題,是因為競爭的實際運動不在我們的研究計劃之內,我們只需要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部組織,在它的可說是理想的平均形式中表現出來。

勞動者2015119

  • 0
    推薦閱讀:

    跨境資本流動加劇 今年將加快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預演算法修正案四審:地方舉債只能用於公益性資本支出|預演算法|地方債
    渤海金控欲售皖江金租股權獲暴利 將向海航資本購渤海信託股份
    王亞南:《資本論》的學與用
    《資本論》如何證明了唯物史觀

    TAG:資本主義 | 資本 | 進步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