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道教史,還原真實的「道士下山」路

導語:最近,陳凱歌電影《道士下山》很熱,引來眾多輿論熱議。其實,古代中國的道士「下山路」有兩條:一條是與朝堂權貴交好,一條是與民間百姓結合,而這兩條路是在唐宋時期逐漸形成的。

撰文:龔鵬程

攝影:陳新宇

隋唐以後,道教成為國教,江西道務也更為興旺。隋唐五代新建了58所宮觀,遍及34個縣。唐代道士司馬承禎曾作《天地宮府圖》,列出神仙所居住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福地。江西佔總數十分之一,是全國區域中最多的。這反映了江西在全國道教發展中被認為是最適合神仙棲真之地,因此也是修道人麇集之所。三十六小洞天中,江西佔五個:廬山、西山、鬼谷山、玉笥山、麻姑山。七十二福地中,江西有十三處,包括龍虎山、閤皂山、金精山、靈山等。最盛的,仍是廬山。陸修靜建的簡寂觀依然雄峙山中,就是僧人也常去遊玩。

三清山整山如萬笏朝天,常年雲霧升騰,山上有葛仙煉丹井、煉丹台、雷神殿等道教遺迹。

全國各地棲真求道者也常來廬山修鍊,最著名的就是李白,曾多次上廬山。他被流放夜郎以後,還返回廬山尋找李騰空。李白好友、大道士吳筠也於安史之亂後隱於廬山,山中道友李渤則是上清茅山道世系《真系》的作者。上清派第15代宗師黃洞元亦於建中貞元期間隱居廬山鍊氣,德宗賜號洞真先生。據文宗武宗朝大政治家李德裕《望匡廬賦》自注說:「余受法於茅山,元師(陸修靜)則傳法祖師也」,可知這時南京茅山一派已自認法脈傳自廬山了。茅山本屬上清法,陸修靜本是天師道,但此時頗有融會現象,故李渤、黃洞元這類人才會跑到廬山來幽棲。廬山還吸引著一批煉丹之士。名人很多,白居易貶居江州時就結識了郭、韋、蕭、王諸鍊師及王仙翁等,所謂:「白石先生小有洞,黃芽奼女大還丹」,即指此事。修內丹法的鐘離權、呂洞賓、譚峭等也常往來山中。

廬山之外,傳統神仙洞府、修真勝地而在唐代得以持續發揚者,還有麻姑山、玉笥山、靈山等。

近年來龍虎山道教儀軌逐漸恢復完善,南朝陸修靜建立的較完善的齋醮儀軌對後來龍虎山地位之確立乃至江西道教在全國的地位及影響,均有極大幫助。

唐代與這類傳統名山情況不同的是一些新興道場。如唐初,張道陵14代孫張惠感與其徒由高安的崇元觀到奉新浮雲山修鍊,建浮雲觀。武則天曾詔張惠感入京為國師。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又迎其徒孫智諒進京,賜「浮雲」匾額一方,成為新崛起的道場。這類唐代才興起的教團很多,但未必可以久長,多是興旺一陣,就漸歸沉寂,競爭不過老牌道場。較成功的例子,是新崛起而善於依託改造舊招牌的。代表性例子有二:一是龍虎山,一是西山。

龍虎山天師道在南北朝期間仍屬韜光養晦期,聲望不彰,要到唐代才興旺起來。當時江西道風既盛,張道陵後裔到江西發展的情況並不罕見,像奉新的張惠感就是,但龍虎山終於勝過浮雲山,在於他們造出了或至少是強調了龍虎山本系張道陵煉丹之地,確立了祖師宗壇的地位。再則建構了天師世家譜系傳承體系,宣稱乃天師血胤、一脈相承。三又採取了傳籙方式,確立自己在道教中不可動搖的地位。

傳說漢代張道陵由淮入鄱陽溯江至貴溪,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現,故將該地稱為龍虎山。

天寶七年,玄宗准許他們在京師置壇傳籙,並設立授籙院。其後肅宗、武宗、懿宗、僖宗也都對龍虎山優禮有加,僖宗還冊封張陵為三天扶教輔國大法師。可見政府有意扶植天師正一道作為輔國之器,所以除封贈名號之外,還撥款興修天師官府、賜官田以食養道眾。當時各派雖都傳經授籙,但無論哪一派,傳授的最初階段,都由天師道的正一法籙、經戒傳起,也就是說皈依均由天師道,繼而再逐步修鍊靈寶上清之法。這使得天師道看起來只是基礎,可實際上它卻是道教各派之「共法」。對爾後天師道總理或代表道教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西山的許遜吳猛崇拜在六朝時已十分興盛了,可考的靖廬祠廟就有幾十處,唐代胡慧超、施肩吾在此基礎上,又將它發展到一個新境界。

胡慧超在武周時期曾入京,奉詔驅除狐妖,賜洞真先生,並替武則天煉藥。玄宗又召見他,他返歸西山時,玄宗還作《送胡天師》詩兩首,以話離情。以這種政界關係,胡慧超想如龍虎山這般取得政策依託,自無問題,但他選擇的是對信仰及道法本身的改善。

宋時龍虎山「張天師」體系確立,天師職位世襲,現任龍虎山道長張金濤為全國人大代表。

早期許遜吳猛不過是善人傳說,也就是一個為地方做了好事的善人,地方上把他當神仙來供奉而已。胡則系統地整理了相關傳說,寫出《洪州西山十二真君內傳》等,把地方信仰提升了。其次,修復西山游帷觀,與南昌市內鐵柱宮,成為許遜崇拜中心,整合了原有各地許遜祠廬。再者,他賦予許遜信仰新內涵,說許遜是十二真君中孝道之師,教奉教的人遵行孝道,影響深遠。不僅有唐憲宗時的文獻《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說當時「回鄉民眾聚會於觀,設黃籙大齋,邀請道流三日三夜升壇進表,上達玄元,作禮焚香,克意存請,薦亡禍福」;而且到南宋,還形成為「忠孝凈明道」。胡慧超便是這個道派的前導。

施肩吾於太和中入西山訪道,自稱遇許遜傳授了他內丹訣,後又遇呂洞賓傳了他金液還丹大道。許遜在傳說中是結廬煉丹的,有煉丹的遺迹,其侄鍾離嘉更以煉丹著名。但他們所煉,乃是六朝流行的金丹,是鉛汞等化學反應而成的。施肩吾所云金液還丹等,卻是用自身體內的陰陽水火來煉養,在身體內部結丹,不須採用外在的鼎爐與藥物,故稱為內丹。這是個全新的觀念與修鍊方法,他假託是在西山遇到呂洞賓而得,著《鍾呂傳道集》以闡明其理趣,又作《西山群仙全真記》以相配合。他本是個文士,詩文俱妙,這個新道法經他傳播後,影響深巨,宋元以降內丹諸派,遂都奉呂洞賓為祖師,但也許更該紀念的人是他。

宋代亦以道教為國教,而且各路主要宮觀均由官員兼管或提領,稱為「祠祿」,因此道教與朝廷的聯結比唐代更緊密更直接。

樟樹市三皇宮本為道觀,現在這裡供奉了歷代藥王、醫藥學家,成為當地藥材商的行業神廟。

江西這種由朝廷直接派員提舉的大宮觀便有五所:信州龍虎山、建昌軍仙都觀、江州太平觀、洪州玉隆觀、臨江軍玉笥山。

太平觀即唐代九天使者廟,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改為太平觀,宣和中升格為宮,道士常三四千人。玉隆觀即南北朝唐代之游帷觀,祀許遜,曾鞏曾修建它,王安石作記,均為一時掌故。政和年間,也升格為宮,稱玉隆萬壽宮。

仙都觀在麻姑山,咸平二年,宋真宗賜御書百餘軸給麻姑廟,改名為仙都觀。麻姑的封號也從清真夫人而為妙寂真人,而真寂沖應元君一路上升,曾鞏亦曾為之作記。

玉笥山承天宮本名玉梁觀,大中祥符元年改為承天觀,宣和元年升格為宮。

龍虎山上清宮唐代名真仙觀,宋真宗時設授籙院,後被視為最正宗的符籙傳承體系,至今仍是天師道授籙之處。

龍虎山上清宮,唐代名真仙觀,宋大中祥符中改為上清觀。真宗封張正隨為真靜先生,並准他在山中設授籙院,免除田租,從此後,凡後繼者均可獲得「先生」的賜號。形成名號、官位及土地租賃權一併賦予龍虎山的情況,並承認天師的世系傳承,故道教學界一般會認為江西龍虎山「張天師」這個體系是這個時候才確立。徽宗朝,上清觀改為上清宮以後規模愈大,崇寧年間賜撥的土地就有1.3萬多畝。

徽宗時升觀為宮的還有閤皂山崇真觀。此觀夙為靈寶宗壇,熙寧間有學道之士500人,為屋1500間。因真宗曾賜書120卷,故山中另有御書閣,還有傳籙台。長江以南,傳籙台僅有金陵茅山、龍虎山及閤皂山。後世稱此三者為「三山符籙」,被視為最正宗的符籙傳承體系。

南宋時江西道教宮觀分布及其勢力範圍大抵仍與北宋相似。

葛仙山玉虛觀道長李紹華為全國青聯委員,該觀創建於宋代,雖然地處山巔交通不便,但香客絡繹不絕。

諸山之興隆,事實上反映著朝廷對道教之利用與控制。因為人不再像過去那樣可以隨便入山修道了,每年准許多少人入道是政府決定的,須取得政府頒給的度牒才行。北宋治平四年開始出售度牒,其後每逢政府缺錢時就發賣。宮觀的權威也由政府維持。如一位龍虎山的道士,是當時天師的叔父,因擅自刻印、製作符籙,就被追逮系獄。這是宋代江西道教第一大特點。但事情不可只看一面,宋代江西道教之另一特點,恰好就是與民間習俗開始適度結合。

道教某些教派是不見屍、不臨喪、不與祭,但現在龍虎山的道士亦協助喪家超薦亡魂,做祭奠法事。

例如道教某些教派是不見屍、不臨喪、不與祭的,修養生氣,忌諱碰觸死穢,可是靈寶道相反,長於協助喪家超薦亡魂。許遜信仰提倡孝道,也薦亡祭祖,它們的做法本來也只是上章拜表、齋醮經誦而已,可是1985年撫州臨川境內出土了一尊手抱羅盤的道士俑以及地券。地券是孝子替亡人購買墳地後封入墓中的。這份地券及手把羅盤的道士俑,就生動地說明了當時道士已習慣替喪家看風水了。

三清山飛仙台為明代建築,民間傳說這裡是各路神仙來三清山迎仙、會仙、飛仙的地方。

道士本來不看風水,道教也反對風水之說,但江西情況特殊。唐末楊筠松入江西,開啟了相地的傳統。使宋朝以後江西就成為全國風水學的淵藪,後世凡看山形、水文、風候、方位的,全都出自江西。而南宋時這種風水堪輿之學亦不被視為迷信或巫俗,反而是「儒業」之一端,屬於讀書人的職業。故吳澄說:「儒之家,家以地理書自負,人人以地理術自售。」在這種風氣下,道士替人看風水、刊地券也就不足為奇,反可顯示其貼近民眾生活習俗了。

另外,像每年祖師誕辰上觀焚香或放燈,漸漸也演成民俗遊藝活動。這在江西亦十分突出,至今流風遺韻勝於他省,而開端多在宋朝。

三清山三清宮創建於宋乾道六年(1170),現存石結構建築為明代所建。

宋代江西有兩個新道派出現,並形成了全國性影響。一就是上文談過的忠孝凈明道。它由西山許遜信仰逐漸演變而來,本是地方神祀信仰,後經胡慧超提煉完善成孝道倫理之信仰體系,又分化出了內丹學說。南宋以後,該信仰結合符籙醮齋,正式形成忠孝凈明道。凈明指日月光明,有人疑此系羼雜摩尼教義使然,但即使有此因緣,色彩也不濃厚,主要是忠孝倫理與靈寶符籙。此派在明清遍傳江西,成為江西人的代表信仰,猶如山西人之拜關公,並以江西為中心向全國輻射,不可小覷。

道教典籍經過「文革」毀棄民間遺存極少,葛仙山道長李紹華近年搜集了不少清代道教典籍。

另一個新道派乃神霄派。核心人物是王文卿,南豐人,徽宗時與林靈素同被寵信,南宋後回居江西傳道弘法。其法稱五雷法,可以運雷祈雨及降妖擊怪,有著述數十種。同時而稍晚的第30代天師張繼先,也被認為是神霄雷法的開創者,原因是王文卿本出天師道一脈,雷法亦須以符籙咒印催動,故兩派多有交匯。這一道法後來傳播廣遠,也影響到內丹南宗陳楠與白玉蟾,爾後被尊為道教護法神的薩守堅、王靈官亦都屬於神霄派。


推薦閱讀:

中國僅存4座唐代木構建築 悉數皆在山西省境內【圖】
中國古代神話中,「老天爺」指的到底是哪位爺?
【轉載】中國書法字典大全 收藏!
【自語堂編藏】張豈之教授談中國傳統文化
閱兵中的越南女兵,學中國畫虎不成反類犬

TAG:中國 | 道教 | 真實 | 道士 | 道教史 | 國道 | 道士下山 | 還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