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治療的簡單方法 - 針灸臨床經驗 - 針灸聚英網·針灸論壇 - Powered b...
07-01
1.針刺大椎穴治療頸椎病 操作方法 取大椎穴,讓患者充分暴露穴位,取低伏坐位,用0 .3mm X 5Omm消毒針,一般使用夾持進針法,向上斜刺1-1.5寸,以雙側肩腳部及頭頸部有酸脹麻感為宜。應使用捻轉行針法,角度要小,頻率要低,一般留針1-2分鐘即可,出針應慢慢微捻轉將針提到皮下,然後將針起出。再用4-5cm口徑大小的火罐,用貼棉法扣在大椎穴上,留罐30分鐘,7--10天為1個療程。::2.淺刺多針治療頸椎病 操作方法 主穴取頸椎1-7夾脊、風池、大椎。配穴:頭痛配中諸、合谷;眩暈配腦空、太溪;頸肩酸痛者於肩中俞至巨骨穴排刺;肢指麻木配曲池、外關。 病人取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常規消毒後,選用犯號1寸不鏽鋼重針,沿皮刺入2-3分,(頸肩部排刺可視病痛範圍增減針數,一般為3--4針)行平補平瀉法,病人有酸脹或熱感後留針30分鐘。隔日針1次,7次為1個療程。3.電針C5 - C6夾脊穴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操作方法 取C5-C6夾脊(雙側),(在C5椎棘突下間旁開o.5寸),風池(雙側)。患者俯伏坐位,常規消毒各穴,風池穴進針0.5--0.8寸,得氣且使針感到達頭部。夾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得氣後,針柄接G6805電針治療儀,採用連續波,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4.搖挑如拔罐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取穴:頸2-7夾脊,頸部手足太陽、少陽經穴如肩井、肩外俞、天柱、大抒、風門等穴。每次選2穴,每日1次,7日1個療程,休息3日,接下一療程。 頸三針(1)頸三針定位百勞:大椎穴(旁開1寸,再直上2寸處。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天柱:啞門穴旁1.5寸,當項後髮際內斜方肌之外側取穴。 (2)主治頸椎病,症見頭頂,臂手痛和麻木,伴明顯的肩背部痛及壓痛或頭痛,頭暈等。 (3)針具、進針方向及深度取1.5-2寸30號不鏽鋼毫針,採用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的直刺法,或採用向頸椎方向斜刺,進針深度依病人的胖瘦程度,一般在0.8--1.2寸之間。 (4)針刺手法常用疾徐補瀉手法,從捻轉進針法緩慢進針,捻針時指、腕要使用勁力,進皮後先在淺層候氣,再緩慢推內於所需深度,待有針感後,留針30分鐘,留針時間隔5分鐘依法行針1次。 (5)配穴應用 a.辨證配穴痹證型加曲池、後溪;痰瘀交阻型加中脘、內關、足三里。 b.對症配穴眩暈加百會、翳風;頭痛加外關、合谷;耳鳴配中諸、聽宮;上肢麻木配肩髃、曲池、合谷;心悸配內關、間使。頸椎病是由於各種病因而致頸椎及其周圍各組織構成的生物力平衡環境被破壞,引起局部血管、神經等受壓,使供血、傳導受阻而引發的各種癥狀。屬中醫「痹證」範疇。根據此病臨床癥狀進行辨證分析,即頸型病變在衛、肌肉,屬淺層;椎動脈型病位在血、脈,屬中層;神經根型病位在骨,屬深層。根據《素向·調經論》所云:「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骨調之骨」。採用淺、中、深三層針刺,使針達病所,更好發揮針灸疏經通絡,行氣活血軟筋的作用。從而使治療方法針對其病機,故收奇效。淺、中、深三層分辨是相對病人頸部而言,不同患者胖瘦不同,淺、中、深三層深度也不同。取穴要准,針刺時針尖所在的位置應心中有數,這樣即針感強烈,又能防止意外。 (1)取穴主穴取頸夾脊。頸型配肩井(雙側);神經根型,肩腳上背酸痛配肩井、天宗、臂中,手臂麻木配曲池、外關、合谷、後溪;椎動脈型配風池、百會。 (2)操作方法 ①頸夾脊頸型淺刺0.5-1寸,斜刺,針尖指向脊柱,針感為局部酸脹為佳;椎動脈型刺1--1.5寸,斜刺,針尖指向橫突孔,針感以酸脹傳至頭頂為佳;神經根型深刺1.5-2寸,斜刺,針尖指向椎間孔,針感以酸麻放射至手臂為佳。 ②肩井穴頸型淺刺0.5-0.8寸,直刺,針感為局部酸脹③風池穴刺1--1.5寸,針尖指④百會穴向督脈方向刺0.8-1寸,針感遍及巔頂。 ⑤天宗、臂中、曲池、外關、合谷、後溪均直刺1- 1.5寸,針感應酸麻下傳至手臂。以上各穴在針刺達到所需深度後,均施以捻轉補瀉手法。在治療早期以瀉法為主,中期以補法為主,後期全用補法。每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5.電針療法電針的目的在於取針刺電刺激的雙重療效。 取穴以太陽經經穴為主,配合局部取穴:頸椎夾脊、大抒、天宗、肩井、曲池、外關、後溪,必要時(指端麻木較甚)可加取十宣。頸椎夾脊左右同取,其餘穴位可根據臨床表現或左或右取單側。選取28號針,1-1.5寸。頸椎夾脊針刺深度0.5寸,由上向下平刺;其餘穴位針刺深度1寸左右,均採用直刺;若加刺十宣,則採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方法。刺入後行針,得氣後接電針。電針選用G6805電針儀,用疏密波,頻率150次/分,陰極接頸部穴位,陽極接肩部穴位,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6.艾灸療法 灸法是用艾絨為主要材料製成的艾炷或艾條,點燃以後,在體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給人體以溫熱性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種療法,也是針灸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椎動脈型頸椎病,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為特徵,《素問·調經論》日:「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而不流,溫則消而去之。」百會、大椎均屬督脈,督脈總督全身之陽統帥諸經,艾炷灸百會、大椎能振奮陽氣,升清降濁,溫經散寒、活血祛瘀,促進椎一基底動脈供血,改善腦血液循環,達到治療目的。 取百會、大椎。採用直接非疤痕灸法,先分別在百會、大推穴塗上少許紅花油,再分別放上艾炷(黃向對側眼球,針感應達局部酸脹並放射到後頭枕部。豆大),點燃艾炷,待艾炷大約剩1/4,局部皮膚有灼熱痛感時,用鑷子將其拿掉,接灸下一壯,每穴各灸五壯,隔天施灸1次,10天為1個療程。 除椎動脈型頸椎病外,其他型頸椎病均可配合艾條灸或溫針灸。取穴以針刺主穴為主或以痛為腧。 ::7.穴位注射療法 選取相應病變頸椎夾脊穴(雙側)為主穴。肩胛下窩有壓痛時,加天宗;肩前有壓痛時,加肩內陵,頭暈、頭痛者,加風池等。夾脊穴位注射所選藥物注射液0.3- 0.5ml胸背部可注射o.5- 1ml。首先使病人取舒適體位,取用經過嚴格消毒的所需注射器,抽好藥液,穴位局部消毒後,右手持注射器對準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後緩慢進針,」得氣」後回抽無血,即可將藥液注入。每日1次或隔日1 次,10次為1個療程。 穴位注射應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過敏反應。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普魯卡因等),須詢問藥物過敏史或做皮試,副作用較嚴重的藥物,應謹慎使用。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腔,脊髓腔和血管內。如藥液誤入關節腔,可引起關節紅腫、發熱、疼痛等反應;誤入脊髓腔,有損害脊髓的可能。在主要神經干通過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時,應注意避開神經干.,或淺刺以不達到神經干所在的深度為宜。如針尖觸到神經干,患者有觸電感,要稍退針,然後再注入藥物,以免損傷神經。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經驗 | 名導 談劇本一句一鏡頭
※加拿大進出口貿易實戰經驗分享 | 毅至國際博客
※【經驗】寫給剛入門的朋友
※真傳就是一張紙:針法精華經驗談
※針家精要丨鍾岳琦臨證經驗:溫灸補瀉與簡易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