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縣中模式」捲土重來的隱憂

從10月8日開始,江蘇南京某省重點中學在高中部全面推行早晨7點進校,晚上9點40離校的高強度作息制度。在南京,實行這種類似蘇北「縣中模式」的作息制度,遠不止這一所重點中學。

在歷經「高考之痛」後,南京的學生家長甚至一些教育部門,正在把管理嚴、學習苦的「縣中模式」當做是產生高升學率的制勝法寶。(見11月9日《江南時報》報道)  被南京很多家長趨之若鶩的所謂蘇北「縣中模式」,實際上是一個封閉的、以獲得高考佳績為惟一或主要目標的剛性應試環境。據9月23日《燕趙都市報》報道,在蘇北某些縣中,學生一個月只能回家一天;一周只能放假一天;一天除睡覺外只能休息2小時;清晨5:30起床早自習,晚上10:30熄燈睡覺;早餐20分鐘、午餐30分鐘、晚餐帶洗澡50分鐘;除吃飯睡覺外,每一分鐘都在老師視線之內。在這種「氣候」下,學生們每天十幾個小時機械地接受老師的講課和作業,外部其他信息減弱甚至隔絕,本應培養的創新能力、觀察能力、辨析能力、交際能力、合作能力等等幾乎被壓縮為一種「解題能力」。從人的長遠培養、發展看,這顯然不是一個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育人環境。  在筆者的印象中,南京一直是大膽試水素質教育的前沿陣地。在江蘇省各市中,南京努力減輕學生負擔,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支配課外時間;竭力禁止學校拖課和不按時放學,更禁止利用雙休日、寒暑假等補課;南京各中學引導學生開展研究型學習,做社會調查,寫學術研究小報告。  有行家預計,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推行,再過三五年,這些效果將顯現出來。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因南京今年高考在全省倒數第一,公眾便把矛頭直指教育主管部門和素質教育,一些專家也唱起了反調,特別是媒體關於南京高考之痛的報道令教育主管部門如坐針氈。更有甚者,一些家長竟然不惜繳納幾萬元借讀費,讓孩子到江蘇北部幾所升學率很高的縣級中學「鍍金」,再回城參加考試,當起了新的「高考移民」。  「縣中模式」在南京粉墨登場、捲土重來,凸現素質教育不敵應試教育,折射出的是學校、家長、學生的無奈。9月初,南京市教育局率先退出「陣地」,正式下發通知,為匿跡多年的節假日補課「開禁」。一些重點中學校也隨即調整作息時間,推廣「縣中模式」。但此舉迅即遭到了家長和學生的「抵抗」------一些學生家長找到學校,抱怨自己家離學校遠,時間趕不上;有的稱他們每個星期給孩子請的「名師家教」的時間和學校作息時間有衝突;有的稱學校增加學生學習壓力,與素質教育相違背。甚至有些學生、家長和個別教師,向媒體、教育主管部門投訴。最富戲劇性的是,少數繳納不菲贊助費前往蘇北縣中「借讀」的學生,開學兩周後,因受不了學校的「死揪政策」和「魔鬼教育」,紛紛向家長哭訴,要求「返城」。(9月23日《燕趙都市報》)  素質教育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應該存在於我們的各種教育模式(包括應試教育)、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之中,不宜橫加指責,妄下斷語。就南京而言,要擺脫所謂的「高考之痛」,需要的並非是搬用心急氣躁的「縣中模式」,重回應試教育老路,而是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優勢教育資源,吸收蘇北蘇中的成功經驗,如推行完整科學的課業安排計劃,對其中「暗無天日」的死揪色彩作相應調整,輔之以人性化的管理等,讓教師樂教,學生樂學,實現「雙贏」。如果放任「縣中模式」從「農村包圍城市」,勢必會給南京的教育帶來更大的「內傷」,使剛剛進入良性軌道的素質教育將遭受滅頂之災。同時,學生時期的蒼白孱弱,必將影響今後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質量。[稿源:紅網][作者:高福生][編輯:徐志頻]
推薦閱讀:

不要輕易說重來
朗誦: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放蕩的女人重來不承認自己很隨便
方海權:人間愛欲何離苦,不忍再世重來時
超級女聲,捲土重來

TAG:模式 | 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