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頭條||小兒推拿4步法 治療小兒甲流
中醫外治療法對普通感冒的作用較為顯著,對流行性感冒則有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流感發生,緩解流感癥狀等作用。
小兒推拿是中醫外治療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小兒推拿是根據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按摩手法應用於小兒機體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上,調整小兒臟腑經絡氣血功能,激發兒童身體內的免疫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家長堅持對孩子進行推拿保健,可起到增強兒童體質,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的效果;長期按摩,可大大提高抗感冒的能力,可有效預防甲流。
一:具體按摩手法
1、補脾經:200~500次
2、摩腹: 2~5分鐘 (掌指順時針為瀉,逆時針為補,大便乾結者以瀉為主,便稀者以補為主。)
3、按揉足三里:50~100次
4、捏脊: 5~7遍
二:手法演示
1、補脾經
用拇指羅紋面在小兒拇指末節作旋推法。
穴位詳解:
(1)功用:
健脾胃、補氣血。
(2)主治:
體質虛弱、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
(3)應用:
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4)注意事項:
小兒脾胃多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況下,脾經穴多用補法,體壯邪實者方能用清法。
2、摩腹
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併攏,在寶寶的腹部做順時針環形摩動。
穴位詳解:
(1)功用:
健脾和胃、理氣消食。
(2)主治:
腹瀉、腹痛、厭食、嘔吐、腹脹、疳積、便秘等。
(3)應用:
摩腹能健脾和胃、理氣消食。對於小兒腹瀉、嘔吐、噁心、便秘、腹脹、厭食等消化功能紊亂效果較好,常與捏脊、按壓足三里合用,作為小兒保健手法。
(4)注意事項:
摩腹的方向與補瀉有一定的關係,一般順時針方向為瀉法多,而逆時針方向則多為補法。
3、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先找到髕骨,它的下緣是髕韌帶。在兩側有個凹陷,即「內膝眼」和「外膝眼」。外膝眼下3寸(小兒四指併攏的長度),下方找到脛骨,脛骨外側旁開一橫指處為足三里。
按揉足三里:寶寶仰卧位,令寶寶屈曲其膝部,雙手拇指分別按放在足三里處,用指腹著力按壓,一按一松,連續數次。
穴位詳解:
功用:
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
主治:
腹脹、腹痛、腹瀉、嘔吐、下肢萎軟無力。
應用:
本穴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常與捏脊、摩腹等配合應用,作為小兒保健按摩之用。
穴名釋義:
「足」,指足部;「里」,意為寸。因本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所以稱「足三里」。
4、捏脊
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輕輕捏拿肌膚,作用於背部正中,也叫「捏脊」。從「長強」到「大椎」成一直線;操作時應由下向上捏拿。
捏脊時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節的橈(ráo)側緣頂住皮膚,拇指前按,兩指用力提拿肌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行。或用拇指橈側緣頂住皮膚,食、中兩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肌膚,雙手交替捻動向前推行。
在捏脊時每捏3~5遍後,在第4或第6遍時,每捏3次,將肌膚捏住向上提拉一次,稱「捏三提一」,也可以「捏五提一」。
捏脊時捏拿肌膚不宜過多,但也不宜過少。過多則不易向前推動;過少則皮膚較痛且容易滑脫。捏拿時不要擰轉肌膚。操作時,當先捏肌膚,再捻動、再推動,動作要協調。
「長強」穴在人體尾骨最下端;「大椎」穴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棘突間正中處。當寶寶活動頭部時,我們可以摸到活動的第7頸椎,下面是第1胸椎棘突,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之間就是「大椎」。
穴位詳解:
功用:
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
主治:
疳積、腹瀉、腹痛、厭食等一切先後天不足之症。
應用:
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通經絡、培元氣,具有強健身體的功能,是小兒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臨床上多與補脾經、補腎經、推三關、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應用,治療先天、後天不足以及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本法單用名「捏脊療法」,操作時旁及足太陽膀胱經脈,應用時可根據不同的病情,重提或按揉相應的背部俞(shù)穴,能增加療效。
注意事項:
捏脊法有較強的補益作用,能助陽生熱,所以對有些疾病應慎用,如:急性熱病、某些嚴重的心、肝、腎臟疾病等。
推薦閱讀:
※成年人有蛔蟲嗎?
※夫妻越來越像,可能是因為共享了身體的一部分
※為什麼老掉頭髮?
※疫苗:陪伴孩子們成長
※酒精導致的大腦損傷是可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