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讀一通鑒足矣--資治通鑒,解開人類規律的核武器》8
《人生讀一通鑒足矣--資治通鑒,解開人類規律的核武器》第42節作者: 蕭度
日期:2010-09-21 19:05:27
●●109.再話劉邦----討論如何做一個成大事的人 前文舉了些劉邦成功幾個方面的具體史料,現在覺得有必要再分析幾下。 成大事的條件之一:有一個好的項目--時勢。
這是前面沒有提到的,如果沒有好的項目---推翻秦朝,劉邦本事再大也無處用力,有地方用力也到不了某種高度。沒有好項目,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也就是人才也不會聚到一起,來共同完成一樁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好項目來自於哪裡呢?對於一般的好項目,各個時代都有,或多或少,但對於驚天動地的好項目而言,則來自於時勢,這不是個人所能創造的,而是幾代人合力的結果,處在權力中央的起到主導作用,好項目就像舞台,有了舞台必然會有主角配角和觀眾。
成大事的條件之二:有頭腦、機遇和身體。 為什麼要把頭腦放在前面呢?因為身體這個方面很多人都過關,機遇對於少數人也是面臨得到的,至於頭腦,則是自始至終貫穿全程的最主要因素。 有頭腦表現之: 1.正確判斷和把握大事的能力。
這是容易理解的,這樣的能力都沒有,怎麼會有大家的凝聚,誰喜歡走絕路呢。但有這樣能力的人未必只有一個,誰能笑到最後,是綜合多種因素的結果。 2.得人心---團體的凝聚力和個人的凝聚力。 對於打天下這樣的事來講首先是團體的凝聚力,組成一個代表民意的團體;其次才是個人的凝聚力,個人只有參加這樣的團體才有巨大成功的可能,個人凝聚力才能發揮作用。一個人能夠完成的肯定不是大事,完成大事需要眾多人的參與,甚至包括全社會的參與,所以,成大事者首先要有足夠的凝聚力,讓眾多的人來協助你走向成功,吸引的人越多就會越成功,能夠得到絕大多數國人支持的人,就會成為這個國家的主導者。當然,要建立起個人的凝聚力,不僅僅是人緣那麼簡單,更要靠正確領導把握大事的能力
看看史書對項羽的描寫,他首先他得不到老百姓對劉邦那樣的支持,其次吸引不了那些最有才華的人,無論團體的凝聚力和個人的凝聚力都有問題。 3.獎懲分明公正 這是極其重要的,也是不容易做好的。利與害決定人的行為,獎懲決定利與害的獲得,所以獎懲決定著整個集團的行為方向是否一致,獎懲的分明和公正與否決定著整個集團的效率,由於人的自私,獎懲不力就會縱容腐敗行為產生相反的破壞力。( 獎懲也同樣決定著前面用人的效率,能者上庸者下,能者達庸者沉。) 4.善於納諫、善於用人 一個人的所知終歸是有限,要領導全局,就要善於納諫,虛心請教,廣泛聽取,合理求證,然後,發現事實真相---這也是最主要的成功之道中的一個。 發現事實真相也包括發現人的真相,然後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面去,用對人是產生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你要想讓一個地方騰飛起來,首先就是用對人。因為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一個準確的人可以讓他領導的整個地方騰飛;一個錯誤的人同樣可以讓他領導的整個地方墮落,甚至摧毀全局。 。。。。。。 暫時先寫到這裡吧。
日期:2010-09-23 21:48:03
●●110.掌握主動權的重要---話說韓信之死 主動權,就是把影響自己命運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使自己處於主動的地位,所謂主動地位,意味著只要自己做好了,別人就拿你沒辦法,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在過去極權社會裡,主動權可以事關性命,但是在現代商業社會,主動權往往事關經濟利益,比如,好友向你借錢,你不要對方寫借條,就是你放棄主動權的行為,這時,你的利益就掌握在別人手裡;再比如對公司的擁有,你股份再多,沒有控制權就是一個致命傷,好比三個人的股份是這樣分布的:你49%,我40%,他11%,如果後二者聯合起來,你股份最大也沒用,有了控制權的人就有辦法左右你的利益。再比如,當官和有錢,哪個好?在中國從總體上來說,肯定是當官有權好,因為中國是有權的掌握著有錢的,而且權力再小,也可以輕鬆變成億萬富翁,像寧波銀行的老總、洋河酒廠老總和千千萬萬其他改制國企的老總;而錢再多,像黃光裕,號稱中國首富,有什麼用呢,不照樣關進去。
下面我們來看看韓信的命運,而後再去回顧前面陳勝容忍武臣的那篇文章。 韓信作為一個不世出的軍事天才,為漢王朝建國立下赫赫戰功,功高蓋世,但是,他的結局是非常的悲哀:先被劉邦削弱,再被劉邦老婆擒殺。所謂狡兔死,走狗烹,令人心寒,人情較之利益,輕若鴻毛。 所以不管你官做到多大,只要生殺大權寄托在別人手裡,都只是蒸板上的肥肉而已。所以,為什麼那些位極人臣的大臣還要謀反做皇帝,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一個主動權。 韓信當年是有機會掌握命運的主動權的,但是他放棄了。楚漢相持的後期,韓信受劉邦委派,攻下齊趙大地,實力坐大,足以和楚漢抗衡。他的謀士蒯徹勸他趁機自立,安撫百姓以獲取民心,削強扶弱以造成勢力牽制。但韓信拒絕了,說穿了就是政治上不成熟:臉皮不夠厚,心子不夠黑,還惦念著「到了漢王這裡,封我大將,統兵數萬,解下衣服給我穿,推掉飯菜給我吃,言聽計從,才有我的今天。這樣我都要做對不起他的事,是要天殺的,實在對不起。」其實,漢王這樣做,本質上不過是個「利」字而已,並因利而生出一些膚淺的感情----人啊,有時候明明是一種利益關係,偏要說成感情,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韓信因此失去了掌握命運主動權的機會。 感情與利益,令人無奈! 當然,即使韓信獨立,將來能否成功也不是一定的。我估計他做皇帝的機會最多也就四成,劉邦起碼六成,因為劉邦獲取人心的功力太高了,布德天下,根深蒂固,就算韓信獨立,通過利益制衡也未必消滅得了劉邦,還有做皇帝的條件,軍事是一個方面,政治卻是最根本的基礎,韓信即使在民心方面做得好,也未必能到劉邦水平。但是,從保全自身的角度講,韓信如果政治方面做到位,不失成一方諸侯得以善終。蒯徹的建議是非常有遠見的。
有人說韓信這麼厲害的軍事天才,一旦獨立起來,劉邦也是打不過的,我認為這個話是不對的,韓信的戰績不能離開劉邦集團而單獨評估,就像中共十大元帥的輝煌,不能離開他們整個集團的高質量高效率,而過於抬高統帥的個人能力,想想看,難道國軍那麼多統帥沒有一個比不上嗎? 總的來說,從韓信的命運,可見現實的無情,尤其在利益面前,感情和良心還要不要呢?無奈啊,無奈。 雖說在我們和平年代,更少這樣的抉擇,但是,經濟方面,卻是天天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記住:儘可能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甚至有的情況下是一定要把主動權掌握在手。
第43節作者: 蕭度
日期:2010-10-01 17:36:04
●●111.戰略上要藐視,戰術上要重視----項梁之死的教訓 項梁屢敗章邯之後,認為秦軍不足為慮,很有輕視之心。 宋義勸他說:今我將驕士惰,這樣要吃敗仗的,秦軍一天比一天增加,我很替您害怕啊。 項梁不聽,卻派宋義出使齊國。
宋義在路上遇見了齊國使者高陵君顯,問道:「你是去見武信君嗎?」 對方回答:「是。」 宋義道:「依我看,武信君必敗。您要是慢點兒走就可以免於身死,如果走快了就會趕上災難。」 秦國果然發動了全部兵力來增援章邯,來攻擊楚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死。 戰略上要藐視,戰術上要重視,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句話。項梁之死,主因在於後半句。 戰略上要藐視,指的是對自己從事的事業要從長遠看清楚,從而從內心深處產生必勝的信心,這種信心要象樹根千絲萬縷深扎沃土一樣存於心中,雖狂風暴雨不能動搖。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事業,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之後,還是沒有必勝的信心,我覺得還是早點放棄,另作選擇的好。為什麼要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呢,因為人的潛能是很巨大的,大多數人可以說連自己都不很清楚的,所以有的人一開始沒有信心是正常的,但是做著做著,隨著成績或經驗的不斷取得,信心就有了。 我認為決定成功的主要有兩大因素:內因和外因,並且兩者相互影響。而信心,可以說是內因中最重要的因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的潛力非常非常的大,絕大多數人都是可以勝任這世上的大多數事情的,大多數人的不成功,究之於內因方面,往往是由於自己對自己信心不足,信心不足往往會導致---在思想上,不能深入地客觀地分析事物,把事物弄明白,不敢大膽地思考,因為他總認為自己不行,一思考頭就痛了;在行動上,不敢大膽地嘗試,細緻地行動,一碰到挫折,就會有「我不行」的退堂鼓心理。
我覺得尋找成功就象打井取水,一來需要找對地方,二來需要不斷地打壓,少數人要麼眼光好,要麼運氣好,一打水就來了,而大多數人只有持續不斷地打壓,衝破各種障礙,才能取得寶貴的泉水。這持續不斷打壓的動力來自哪裡呢?就是你內心的自信力!自信是一種力量。 那麼,自信到哪裡去找呢?我覺得自信源自成功的體驗,大多數人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 呵呵,戰略上要藐視的話題,引出自信,又討論成功,我覺得話太多了,打住吧。 應該說,項梁在戰略是足夠藐視敵人的,雖然此時這種藐視已經缺少了理性。 戰術上要重視,指的是具體操作過程當中,對每一個細節都要重視。九層之台,起於累土,沒有對每一擔土,每一塊磚的質量要求,數量要求,位置要求。。。。。。哪來的九層之台呢。 戰略是大方向,戰術是按照大方向實行的設計與操作,沒有戰術的具體實施,不可能有戰略的成功。 項梁之死,雖說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此時秦國尚有實力,但關鍵在於戰術上的鬆懈,給敵以可乘之機,這是非常要不得的。 但是勝而驕,敗而餒,乃人之常情,需要很大的剋制力才能避免,項梁如此結局,說明他的內心素養尚不完善。當然說別人是很容易的。
驕傲會使人鬆懈,會給敵人機會,很多歷史上的戰爭是這樣失敗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俗語云:小心駛得萬年船。對於每一個做事業的人來說,長期保持戰術上的重視,腳踏實地,小心謹慎,雖然很難,但是太重要了。日期:2010-10-01 20:30:42
●●112.河床理論之利害主導行為---彭越治兵 一幫人請彭越做他們的老大,彭越不答應。 這幫人一定要彭越做他們的老大,彭越說:「好吧。」 於是和眾人約定:明天日出相會,遲到的斬首。 第二天日出,還有十多個人沒有到,最遲的一個到中午才見人。 彭越說:「我老了,你們一定要我做首領。今天,約定了的事,你們這麼多人不遵守,如果把這麼多人都殺了,也不現實,但一定要殺最後那個!」即號令斬首。 眾人笑道:「至於這麼嚴重嗎?以後改了不就行了。」
一會兒,設置土壇,用人頭祭奠,號令眾人,眾人大驚,莫敢仰視。 於是就帶領大家出發奪取土地,收集諸侯逃散的士兵,有一千多人。 一、軍紀為什麼那麼嚴厲? 因為軍隊從事的是掉腦袋的行業,事關全軍乃至全國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一旦出錯,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軍紀是非常嚴厲的,追求絕對服從,不然,是要拿腦袋負責的。 二、為什麼要講紀律? 群體參與的事業,必然要講規章,講紀律,軍隊尤甚。 因為群體的目的在於發揮集體的力量,把力量往一個地方使,可以產生巨大的壓強,實現目的;如果不講紀律,各行其是,把力量使往不同的方向,就發揮不出集體的威力,失去了集體的意義,甚至產生內部破壞。 三、紀律的實質是什麼? 紀律的實質就是按照目標制定言行規範和嚴格執行獎懲,使人的行為朝著目標使勁,追求目標的成功實現。
四、怎樣才能讓人守紀? 就是獎懲的執行! 人是趨利避害的,利害決定人的言行,而獎懲決定利與害。 如果沒有獎懲的嚴格切實執行,紀律等於一張廢紙。 順便說一句,上面的小故事,體現了彭越出眾的見識與果斷,具有一個優秀領導的天賦。而寥寥數語,就把一個人的魅力表現出來,正是《通鑒》了不起的地方,全書中,這樣的地方太多太多了,真是魅力無窮的《通鑒》啊!日期:2010-10-01 21:11:52
●●113.自律性和志向有關----劉邦入咸陽 漢軍入咸陽,很多將領忙著去有錢人家家裡搶財物。 而蕭何,忙著去秦國相府收天下圖籍,以便劉邦了解天下要塞,戶口,強弱...... 劉邦呢,被秦宮的奢華、玩好與女色...迷住了,不想走了。 樊噲過來說:「秦國就是搞這名堂亡國的,你老是想得天下呢,還是只做個富家翁?快回霸上吧。」 樊噲了不起,有頭腦,有見識,但劉邦實在不捨得走啊。 張良見狀,也來規勸,劉邦乃走。 並約法三章,秦民大喜,爭獻牛、酒等勞軍,劉邦又大唱「N大約束X項注意」,秦民更是喜歡得不得了。 難道, 蕭何不喜歡享受嗎? 不是的。
樊噲不喜歡享受嗎? 不可能。 劉邦不喜歡享受嗎? 更不可能。 為什麼他們要拒絕享受呢?
因為享受會阻礙他們實現目標,他們有著更遠大的志向---奪取天下! 不是每一個有志向的人都能做到克己自律,但是,很多的克己自律,確是因為遠大的志向。日期:2010-10-01 21:51:57
●●114.有志向的人,不要在無關的小事上浪費時間與健康----韓信的胯下之辱
這是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第44節作者: 蕭度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青人侮辱韓信道:「看你高高大大,還喜歡帶著刀劍,我看你其實是個膿包。」 併當著眾人道:「你要是不怕死,就來刺死我;怕死,就乖乖地從我胯下鑽過去。」 韓信注視了對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了出去。 街上的人都恥笑韓信,認為他是個怯懦之人。 我想,也許韓信那個時候,就已經胸懷遠大的志向了吧,為了不把自己早早地廢了,於是他選擇了忍耐。
也許我這是馬後炮的溢美之詞,因為,真的不能完全排除韓信是個懦夫,除了韓信本人。 不過,我覺得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真的不要在無關的小事上作浪費時間與健康的冒險。碰到侮辱,還是要忍耐與退讓為好,不要衝動,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日期:2010-10-01 23:32:08
●●115.失敗的領導是怎麼樣的----項羽的所為和同時代人對項羽的評論 我在前面經常改用托爾斯泰的那句話: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倒不是因為托老說得好,而是因為這句話大家都熟悉,所以我拿來改變有助於理解。我的改變在前面已經寫過,今天繼續讓大家溫故一下:成功的男人往往相似,失敗的男人也都差不多。 的確是這樣,縱觀歷史,成功之道總是驚人的相似;失敗之道也是驚人的相似。我想,總結這些規律,正是我們讀史的主要目的。
前面總結了《通鑒》當中描述劉邦成功之道的文字,現在我們來看看描述項羽失敗原因的文字,特別是同時代人對他的評論。 也許有人說是馬後炮,其實歷史都是馬後炮。哈哈。關鍵是從馬後炮中找到成敗真正的原因。 一、項羽失策的行為 1.項羽欲西入關,秦之降卒多受歧視虐待,怨,於是,通過商量,項羽連夜坑秦卒二十餘萬。 ----評:真是因果報應,當年白起坑趙卒四十餘萬,今項羽坑秦卒二十餘萬,什麼叫自作孽,不可活,痛苦的不是那些發號施令的壞蛋,而是享福無份,吃苦在前的百姓子弟。做無權無勢的老百姓,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 這麼處理俘虜,可見項羽軍隊消化吸收能力不行,也就是不能征服敵人的心,可見其政權,不是建立在人心向背的基礎上,而是拳頭大,做哥哥的暴力手段。 2.項羽引兵向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秦民大失望。
---評:這是大失民心的舉動。 3.項王復立田假為齊王,遂北至北海,燒城郭房屋,坑田榮降卒,系擄老弱、婦女,所過多所殘滅。齊民相聚叛。 ---評:大失民心。看看劉邦的做法:除秦苛政,約法三章,秋毫無犯,民爭獻牛、酒... 4.殺天下共立義帝。 ---評:道義上政治上落下把柄,陷於被動。 5.漢王使人行反間計,項羽果然中計,連范增都不再相信,導致范增疽發背而死。
---評:連自己曾經最信任的人,都可以受反間而離散,足見內部的不信任。 二、時人之評論 1.韓信說項羽之一:項王怒吼,千人皆廢,勇武無比,但不能用人,屬於匹夫之勇;對士兵慈愛,人有疾病,涕泣,分吃的與喝的,但對有功之人,不捨得封賞,封賞的往往是親愛之人,屬於婦人之仁;做事不公平;過於殘暴,民心不附。名雖霸,實失天下心,其實並不強。 韓信說項羽之二: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叛楚而歸漢。 2.陳平說項羽之一:項王不能信人,所用的人,不是姓項的,就是老婆的兄弟,雖有奇士不能用。之二:項王為人,易信讒言,好猜忌,必內部相殘殺。 3.高起、王陵說項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就翻到這些了,再簡單概括一下上面的內容,項羽的失敗主要表現在: 一、失民心,得不到民眾的支持,乃最大的失策。 二、不能用人。 三、賞罰不公。
四、內部不信任,自相傷害。 五、不講道義。日期:2010-10-02 12:15:04
●●116.紙上談兵篇之:用兵的原則在於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陳餘之死 很慚愧,連槍都沒有摸過,竟然在這裡談兵,這是真正的紙上談兵,僅供大家一笑了。呵呵呵,先自嘲一下。 韓信、張耳引兵數萬擊趙,趙王和成安君陳餘聚兵於井陘口,號稱二十萬。 廣武君李左車對陳餘說:「韓信、張耳去國遠斗,銳不可擋。但是在極其狹窄的井陘小道,他們的糧食運輸一定是個大問題。請給我三萬奇兵,去截斷他們的物資供應,而您呢,深溝高壘,堅壁清野,莫與之戰,讓他們進不得戰,退不得還,不出十天,必得二人之首;不然,只有我們被擒了。」 陳餘曾經自稱義兵,不屑詐謀詭計,說:「韓信這麼一點兵力,我們還避而不戰,不怕別人笑話嗎?到時連其他人都可以來欺侮我們了。」 拒絕了李左車的正確建議。
結果,韓信用兵如神,大敗趙軍,殺陳餘,擒趙王,降李左車並師事之。 李左車的建議深合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的用兵之道,真的實施起來,韓信會很麻煩,至於會不會被趙軍消滅,其實很難說,因為當一個王朝興起來的時候,內部管理好,軍隊的戰鬥力,克服困難的能力,是極強的,不是那麼輕易能夠被消滅的,即使處在不利的地位。 以己之長攻敵之短,實乃用兵的最重要的原則之一,特別是處在弱勢的時候。當年國共內戰之初,紅軍以自己擅長的不惜性命的奔跑和夜戰,調動對手,分化對手,奇襲對手,打得虎虎生風。。。。。。這是敵人做不到的,因為紅軍是在上下一心,賞罰分明,幹部帶頭的原則下,建立起來的一群不怕犧牲的鋼鐵戰士,而國軍則是極其腐敗的環境中建立起來的一支缺乏鬥志害怕犧牲的隊伍,他們很難發揮士兵的積極性,做不到象紅軍那樣地去付出,從而缺乏戰鬥力。紅軍雖然弱小,但利用自己和山地的優勢,把敵人武器精良彈藥充足的優勢逐步分解掉,從而成功達到目的。而在後來的奪取大城市路線中,恰恰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結果,雖然鬥志頑強,仍不得不吞下失敗的苦果。
在這裡,陳餘放棄李左車的方案,不排除還有輕敵的原因,因為從兵力數量、天時、地利、後勤的表象來看,趙國是明顯有利的。至於韓信的用兵如神,漢軍的戰鬥力,這種因素屬於不確定乃至未知因素,所以按常理,陳餘的做法似乎也有一定的理由。但對他的譴責和懲罰是必須的,一個指揮官沒有理由由於自己的原因讓無數士兵送命。 我想,高明的指揮官應當知己識彼百戰不殆,就算做不到知己識彼,也當以己之不可勝,待敵之可勝。再降低要求,也應該做到不打無把握的仗。
第45節作者: 蕭度
日期:2010-10-12 07:39:21
●●118.蹈心理之幽徑,則無往而不勝----謀士的力量:要善於借力,不要做寡人 武臣定趙時,蒯徹對他說:秦將抵抗,非為盡忠,實為求活,如果能招降他們,才是上策。於是武臣選擇招降為主,結果大片城池不戰而降。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確是最佳策略。 劉邦過宛城,張良說:這個地方必須拿下,不然,我們到了咸陽,它就會成為我們的後背之敵。於是,圍城三匝,城守欲自刎,手下謀士說:別急,還有出路。跑來見劉邦,說:我們抵抗是以為只有死路一條了,你要是招降他們,可不戰而下。劉邦然之,結果,一路上敵人聞風而降,得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十面埋伏之前,韓信、彭越失約的事,前面已經講過,略。 。。。。。。 武俠小說當中,經常可以看到這麼一個現象:就是武功和呼風喚雨的權力幾乎成正比,而且,越到老功夫越厲害。這樣的描寫絕對不是事實,照這個邏輯推理,歷史上得天下的應該是最能打架的人了,而事實是最能打架的人往往是別人的走狗。 其實,小說為了編故事的需要和讀者的歡迎,作者往往把武功和特權掛鉤起來,使情節按照自己的目標去展開,讀者也看得痛快,並增加對人物對故事的喜歡程度。小說裡面坐到高位的往往都是上了年紀的人,那麼要保持他們的權威,不得不把他們寫成武林宗師,即使年紀老得走不動也要有到了化境的武功,這其實是作者無奈的選擇---目的就是為了解釋權威的來源。 說穿了,武俠小說里是想讓武功來代表特權,而在真正的現實當中,能打架的人再厲害也厲害不過軍隊的集體戰鬥力,而軍隊保持強大的戰鬥力,靠的也不是誰的拳頭,而是良好的管理。 其實,世界上真正的老大,真正的主宰是最有權力的人,可以動用資源最多的人,哪怕他手無縛雞之力,甚至是個臨死的老太婆。而絕不是最能打架的人。
而謀士的力量,在於能夠借用權力和其他的力量,左右有權力的人的想法,幫助他實現目標,並使自己也分得一杯羹。所以謀士的威力是巨大的。 我特別欣賞那些高明的謀士,高明的謀士精通人性物理,洞微知著,可以左右君主的選擇,可以發現對手的弱點,從而給以最致命的一擊,進出血雨腥風如閑庭信步,總能獨善其身,全身而退,善蹈心理之幽徑,能無往而不勝,而且其工作是個分析與驗證的過程,不必事必躬親,有壓力,也一定是充滿樂趣的。 看看項羽,夠厲害了吧,「力拔山兮氣蓋世」,要是按照金庸武俠中的邏輯,劉邦哪怕有百萬保鏢,也不知被項羽一個人P死了N次了,最後還不照樣被大卸八塊。所以我覺得:對個人的內在能力而言,真正厲害的不是拳腳,而是智力,個人再厲害,不懂得借用眾人的力量,也就是匹夫之勇而已,而智力真正高明的人,應該是能借用權力和他人的人。日期:2010-10-12 19:14:15
●●95.蹈心理之幽徑,則無往而不勝---劉邦封官 我在前面已經說了,能夠掌握別人心理的人,才是最厲害的人,而那些所謂的武林高手,往往是前者的走狗。一個人善於掌握別人心理,他就具備支配別人能量的能力,如果那個別人是省長,那他就具備支配全省資源的能力,如果那個別人是皇帝,那他就具備動用至高無上的極權的能力,像歷史上的一些大奸臣,往往是此道高手中的高手,不過他們走到了壞的一面,如李林甫、魏忠賢等。 所以說,能蹈心理之幽徑的人,則無往而不勝。
劉邦遠遠看見大臣們坐在沙地上談得唾沫橫飛,問張良:這幫傢伙在討論什麼鳥事?張良說:他們在商量怎麼造反。劉邦說:剛剛打下天下,造什麼鳥反?張良說:因為他們看到陛下做了皇帝,封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人,殺的都是自己討厭的人,他們算來算去,怎麼著也封不到自己,說不定算賬還得算著自己,所以與其做官無望,不如造反。劉邦道:那怎麼辦啊?張良道:那還不簡單,陛下先封個自己最討厭的人,那他們一看,就會想:啊,這個鳥人也輪到了,咱們還擔心什麼呢?
劉邦一聽,腦子立馬開竅了,馬上先封以前總是和自己過不去,氣得自己差點吐血的雍齒,於是那些大臣一看,樂了。 乖乖,雖然是一樁小事,也足見掌握他人心理的威力,另一方面,也可見,一個優秀的領導者要怎樣取得別人的智慧為我所用,就是虛懷若谷,不恥下問。
第46節作者: 蕭度
日期:2010-10-15 16:02:06
●●120.利害主導行為:法令不行的原因就是不動真格-----冒頓殺父 今天又看到某些特殊人群胡作非為的報道,為什麼他們可以有令不行,知法犯法,並且屢禁不絕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違犯了不用受到嚴懲,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有利而無害,當然趨附之人不絕,屢禁不止了。 要想讓法令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只有一條路:嚴格執行獎懲。 下面我們來看看冒頓的故事。 秦末漢初,冒頓做了匈奴太子後,其父頭曼單于又和寵愛的女人生了一個弟弟,於是他失寵,並且,父親想廢掉他,藉機把他送到月氏國做人質。剛到了月氏國,他的父親就向月氏國發動了攻擊,明擺著要置他於死地,結果他偷了匹快馬僥倖逃回。 他的全身而退令其父大為欣賞,讓他做了萬騎之首。 於是冒頓乃作鳴鏑,鳴為響聲,鏑為箭頭,鳴鏑就是響箭,它射出時箭頭能發出響聲,規定:鳴鏑所射而不跟著射者,立斬! 在一次訓練當中,冒頓把鳴鏑射向自己心愛的坐騎,眾人大吃一驚,有的不敢跟著射的馬上被砍掉了腦袋。 接著,冒頓把鳴鏑射向自己心愛的女人,眾人更是大驚,有不敢跟著射的又馬上被斬首。 這樣一來,沒有人敢不遵守鳴鏑的指揮,不然的話就會馬上被砍掉腦袋。 又一次,冒頓把鳴鏑射向他父親心愛的戰馬,手下的士兵毫不猶豫地跟著射擊,於是,冒頓知道,他的訓練已經成功了。 終於,在一次圍獵當中,他把鳴鏑射向他的親身父親---頭曼單于,他的那些士兵也毫不猶豫地把利箭射向他們領袖的父親。 冒頓就是這樣奪取了他父親的汗位,後來縱橫大漠,所向披靡,成為匈奴歷史上的一代統帥、軍事家,連新建的大漢王朝都要向他俯首。 獎懲就是這樣發揮它的威力的,法令就是通過這樣嚴厲的執行,來曉以利害,從而決定人們的行為的。 所以,我們要明白,紀律發威的關鍵在於嚴厲公平地執行,所謂賞罰分明,不然,不但是廢紙一張,還甚至製造混亂與破壞。 (前面一篇「●●95」應當改成「●●119」)日期:2010-10-15 16:51:38
●●121.做事要講方法求效率----劉邦擒韓信
有人向劉邦報告:韓信要造反。 俗話說樹大招風,像韓信這樣的重量級人物,動一動整個國家都會搖晃,在言必稱寡人的極權時代,基本上是不得好死的,除了兩種情況:一、碰上唐太宗這樣恢弘自信的胸襟。二、做人像郭子儀一樣高明。可惜的是,劉邦不是唐太宗,韓信更不是郭子儀,甚至相反,這又一次體現了---只要權力制度不變歷史將會重複上演的規律,因為在人性趨利避害並且自私的慾望亘古不變的情況下,做出的選擇總是大同小異,所以韓信要是不死,劉邦自然就會失眠,如果你是劉邦,你也會犯同樣的毛病。
當然,所謂的投訴,是遲早必然會發生的,沒有這回事,也會編出這回事來的,關鍵是看劉邦想不想真當回事。 顯然,這個投訴是深得劉邦心意的,於是開會討論,武將們摩拳擦掌,紛紛在劉邦面前表達忠心:nnd,待俺去活埋了這小子。一個個要去圍剿韓信。 這時陳平說:請問陛下,我們的軍隊和將領有打得過韓信的嗎?劉邦說:沒有。陳平說:我也這麼以為,所以眾人的說法是不可取的,我覺得只要採取一個辦法,一個人就可以把韓信搞定了,那就是陛下假裝到韓信國界旁去打獵,在那裡接見各地長官,到時韓信只好來見,這時,只要一個力士就可以把韓信抓起來了。於是,劉邦聽從了陳平的建議,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抓了韓信。 高啊!真高啊! 這就是效率,做事情是要講究效率的。效率是什麼?效率就是為了達到目的所付出的成本,成本越少,自然,所付出的代價就越小,保留的資源就越多。 效率非常的重要,註定是人類最核心的幾件大事之一,因為資源是有限的,慾望是無窮的。 在生產中,如果缺乏效率,我們得到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這就會枉費我們的付出,降低我們的所得,減少我們的幸福,這不是人類行為的目的。 在勞動生產上要講效率,在政治上軍事上也一樣要講效率。如果劉邦擒韓信的代價是大批人頭落地,血流成河,那麼,對他的江山是慘重的打擊,對社會人們的生活生命也是慘重的打擊。所以,越重要越關鍵的地方更要講效率。 然後,如何實現好的效率呢?對一個企業而言,主要在於兩個方面:發揮人的能動性和使用先進的工具,並使二者相輔相成。我認為效率可以說是衡量人類物質文明發達程度的標誌,它是人和物二者結合的結果,需要的不僅是物的先進性,還要有人的積極性。
第47節作者: 蕭度
日期:2010-10-21 21:15:38
●●122.奢侈揮霍乃專制社會裡亡國的主因之一----漢高祖英明的政治家頭腦 漢高祖搬家來長安定居,看到蕭何監造的未央宮壯麗非凡,不但不感到高興,還大大地生氣,他對蕭何說:天下尚未安定,怎麼就這麼奢侈了?蕭何說:所以要造得這樣,是為了體現天子的威儀,震服四方,而且省得後世再造。高祖聽了很高興。 司馬光在這裡大大批評了蕭何一番:荒唐!王者以仁義為麗,道德為威,沒有聽說以宮室的豪華來鎮服天下的...... 司馬光的批評當然是對的,屬於上上策的理想狀態,但要代代做到是不可能的得,不然也沒有亡國這個詞了。 蕭何的做法屬於通常的行事法則,就像前面叔孫通搞朝廷禮儀一樣,通過形式來體現皇家的地位,來麻痹天下百姓,讓老百姓都知道,他劉家才是天下的主人。其實也是一種宣傳方式,我想劉邦高興的主要是這個,而不僅僅是想要享受。
好了,上面的話題非我主要興趣所在,我主要想說明的是:為什麼領導人奢侈揮霍會亡國? 首先,這句話是有前提的,就是要在權力專制的國家。 如果在一個民主良好的國家,領導人權力受到嚴格制約,即使再揮霍,用的也只能是自己的錢,不會對社會造成多大的危害,而且,自己賺的錢自己花掉,正體現了人生的目的。 但是,如果在專制社會,那後果就嚴重了。為什麼呢?正是因為權力專制,制約乏力,領導人甚至包括整個統治階級,奢侈的結果就是自己的錢不夠用,導致轉而掠奪民眾的財富。因為權力專制,所以這種掠奪不會因受到嚴懲或制約而停止,結果就是民眾生產的積極性和生產能力不斷下降,社會的財富不斷下降,而僧多粥少致使掠奪益加殘酷,最後,就是民不聊生,轉而造反起義。
漢高祖見壯麗而不喜,可享受而知止,足見其高明的政治頭腦,因為如此,才有後來老百姓的安定之日,看來漢朝的久遠江山,絕非偶然!日期:2010-10-21 22:03:26
●●123.金錢和人脈就是力量-----漢高祖遷豪族 高祖搬家長安之後,屢出妙計的劉敬向高祖建議:遷關東豪族於長安附近,無事可以防備匈奴,有事可以率以東伐,此乃強本弱末之術。高祖善其計,遷齊楚的大族於關中,得人口十餘萬。 為什麼要遷大族呢?同樣十餘萬人口,多遷一些普通人家不可以嗎? 關鍵就是大族具有金錢和人脈的力量。 所謂大族就是既有錢又有勢的大家族。 有錢意味著可以辦事情,不管是自己要辦事,還是幫別人辦事,有錢就好辦事。如果要招募人手,有錢就會變得很容易。 有勢意味著本身人手眾多和人脈旺盛,容易凝聚起來。
對於剛剛取得天下,尚未穩定人心的漢王朝來說,它是非常擔心原來六國的豪族,利用金錢、人脈和民心的力量造反的,把他們置於掌握之中,也是情理中事了。 有錢有勢對劉邦來說是威脅,但是對自身來說,金錢和人脈就是力量。日期:2010-12-20 17:34:52
●●124.被低估的劉邦和被高估的韓信 一段時間以來,就是被這篇文章卡住了,老是想寫,想翻出劉邦前面的很多言論,來證明劉邦是被我們很多讀者低估了,而韓信又是被高估了他的能力。但由於我的懶惰,就一直擱置下來了。 今天我依然懶得去搜集,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那麼難於搜集,也許是真正有說服力值得搜集的資料不多,我想,我就用這個標題,簡單說幾句來表明我的觀點吧。
上次在看一個帖子的時候,裡面一個網友說:劉邦是開國皇帝當中最沒本事的了。這句話,相信很多人會認同。而我覺得,這個觀點大有問題。我相信,皇帝的寶座是不會那麼輕易的落在劉邦屁股下的。看看每一個偉大王朝的創始人,哪一個不是一代人雄,我相信劉邦也是這樣的一個人雄,只不過,《史記》寫出了他普通的一面,以至於讓大多數人都以為劉邦不過如此。 其實,遠非如此。 同樣那麼多人起來造反,最後一個個都要栽倒在劉邦手裡,建議大家「深入」地研究研究劉邦,我相信,劉邦是被常人極大地低估了:他的興衰眼光,他的理解力,他的得民心士心。。。。。。 至於韓信,的確軍功巨大,但這個不能過多地記在他個人頭上,我想舉一個林彪的例子,如果林彪是國民黨的統帥,結果會怎樣?我想唯一的答案就是:必然戰敗!而且,我覺得韓信在齊國得勢後,向劉邦討封「齊王」是一個很愚蠢的行為,劉邦稱帝後,韓信居然還想造反,也實在不能理解。
推薦閱讀:
※少女前線中手槍與衝鋒槍的區別是什麼?
※《湄公河行動》弄碎玻璃的是什麼儀器啊,用的什麼原理?
※有哪些蘇聯武器技術裝備有美國類似裝備的設計感?
※新武器保護強建千餘外國油井 中國未得一桶南沙油
※子彈裝反後擊發會有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