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戰爭的前因後果

-----中日十五年戰爭的前因後果

曉坤

我相信世間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因果支配,人們常說的突然事件,其實也是有其因果支配,只是來得突然,未有心理及時間上的準備罷了。中日之間的戰爭既在日人的掌控之中,也出乎國人的意料之外。中國史學界一直把民國二十六年即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認定為日人侵華的全面開始,所以民間上到八十歲的長者,下到兩三歲學語頑童,都知道八年抗戰。但日人學界卻有中日十五年戰爭之說,從時間的差距中就可以看出一些問題,在下面的闡述中我會提到,這裡暫時不表。

九.一八對每個中國人來講是個沉痛的日子;是個不堪回首的日子;是個不容忘卻的日子。首先,向抗日戰爭中犧牲和活著的勇士們敬禮!再次,向抗日戰爭中慘遭日人殺害的同胞默哀!!!

一、 中日十五年戰爭的緣起

日本人為何要侵華?其實日本人這一陰謀已醞釀百年之久,非一朝一夕之功。先取高麗,琉球、再圖支那,是日人幾百年來的既定國策。他們用幾百年的時間去策劃實施,並且一步一步去實現,如果不是半道殺出個程咬金(美國),從客觀的角度來講,可能日人已經全面佔領中國,我們很可能像愛爾蘭共和軍或者是巴勒斯坦抵抗組織與日人還在嘶殺。就不能悠然自得寫什麼文章。個人認為,日人侵華主要有以下三點重要因數。

1、 文化因數:從明亡之日起,日本人就不認可滿洲人統治的中國,認為他們曾經無限嚮往和狂熱學習的華夏漢文化已亡,胡人統治中土以無先進性可言。而日人認為日本卻比較完好保留了華夏文明的衣冠文物,他們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是有理由和有資格去與清國為敵的,日人一直想成為東亞文化圈的精神領袖。我們看一下葛兆光,原載於《書城》雜誌月刊2004年第9期的一些文章截選:「不斷有中國船到長崎,也不斷有一些遇見風浪的船漂到日本的各個地方。遭遇多了,客人和主人之間,常常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不過,並不全是中國人的錯,當時日本人,多少有一些歧視中國人。

  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據說是滿清入主中國,讓日本人覺得野蠻在中國已經戰勝了文明,尤其是滿清的中國人,都脫下了原來的漢族衣服,剃掉了受之父母的頭髮,編上了蠻人的辮子,這一點就讓日本人覺得很鄙夷。彷彿老話說的「哪壺不開提哪壺」,他們明明知道中國漢族人對這種服色改易也很在意,他們偏偏就要在衣服上面做文章,挑開已經漸漸平復的舊時傷疤。現在還留下不少當年日本人好奇的繪畫,繪畫中的清國人都是「辮髮胡服」,與史書記載中的華夏衣冠和他們想像中的中華人物,已經有了很大差異,於是,他們特別仔細地詢問,並且用畫筆把他們的形象畫下來,不僅是獵奇,也借了這種外觀的描述,表達一種文化上的輕蔑。一個叫做伊東龜年的人,就對清國船員們的髡頭辮髮和上衣下裳很不以為然,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讀書人雖然對歷史上的中華文化有欽慕之意,但是對現實清國的存在卻相當蔑視。據學者說,清朝的出現,喚起了日本人對當年元寇的回憶,所以打心眼裡對滿清有一種敵意,因此在記載了服色之後,他不忘記添上一句:「大清太祖皇帝自韃靼統一華夏,帝中國而制胡服,蓋是矣。」他們說,中國已經榮光失盡,因為滿族人的入主中原,所以「今也,先王禮文冠裳之風悉就掃蕩,辮髮腥膻之俗已極淪溺。則彼土之風俗尚實之不可問也」。

  日本人的邏輯很有趣,一方面他們覺得中國衣冠已經成了野蠻胡服,滿心地瞧不起,一方面要證明自己衣冠是文明傳統,卻又還得證明自己穿的是正宗中華漢服。因為只有證明自己古代衣冠源自上古中華正宗,才能證明文明在日本而不在中國。所以,他們不斷在漂流人那裡尋找自我證明。一個叫做關齡修的日本人,便拿了日本保存的深衣幅巾及東坡巾,告訴中國人說,這是「我邦上古深衣之式,一以禮經為正。近世以來,或從司馬溫公、朱文公之說,乃是此物」。而且故意問中國人說,你們那裡一定也有這樣的衣服吧?中國船員仔細看過後,只好尷尬地承認,這是「大明朝秀才之服式。今清朝衣冠俱以改制。前朝服式,既不敢留藏,是以我等見於演戲列朝服飾耳」。

2、經濟因數:人口眾多,耕地稀少、資源匱乏、災害不斷這是日本的真實寫照。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16、17世紀,以及後來18、19世紀資本主義高能耗的大生產時期,廣袤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對日人來講就是朝思暮想的東西。只隔著一個朝鮮的中國具備了他想要的一切,他能不打歪主主意嗎?常言道:「不怕賊來偷,就怕賊惦記。」我們看一下,下面一些記載日本經濟侵略的調查研究,主要是移民方面的,日人叫「拓殖」,就可以看出日人的狼子野心。「日本對中國東北的移民政策由來已久。日俄戰爭剛過,日本殖民政策制定者兒玉源太郎和後新平,就曾鼓吹向中國東北移民100萬人。但是,大規模移民的實施,始於「九·一八」事變。1932年8月30日,日本第63屆國會決議:向偽滿洲國移民500戶。於是,在日本陸軍省和在鄉軍人會的參與下,日本拓務省從在鄉軍人中挑選移民。到1936年6月共進行5次移民,將2 785戶、7 000餘人移入北滿的樺川、依蘭、綏棱、密山等縣,這批移民是「試驗性」的武裝移民。另外還有由民間團體組織的所謂集合移民,亦稱自由移民。如:由失業者構成的天照園移民,由天理教主辦的青年宗教開拓團天理村移民,鏡泊學園移民等。

此外還有以警護鐵路為目的的自警村移民。 因為日本移民,中國農民的大片土地被剝奪。日本侵略者不僅奪佔了大面積的官公土地和東北軍政要員、抗日將領的所謂「逆產」,而且以收買不在地主土地之名,強行剝奪了大量普通農民的耕地。特別是1933年3月,第1次武裝移民侵入樺川縣時,在依蘭一帶圍剿抗日武裝的關東軍第十師團,在依蘭、樺川、勃利、密山、寶清、虎山等6縣進行了大規模的圈佔土地運動。他們強行收繳地照,低價收購,如有拒絕,即施高壓。結果於1934年3月終於激起了中國人民武裝抗暴的土龍山事件,土地「收買」班長第十師團第六十三聯隊長飯冢大佐被活活擊斃。此後,在移民侵略方面,偽滿洲國被推到第一錢;土地「收買」由東亞勸業會社進行,到1936年已「收買」了上百萬公頃的土地。為了管理這些土地, 1935年還設立了滿洲拓植會社。當時實行所謂「買田制度」,即日偽當局先以「收買」名義向農民收買土地,使農民私有土地變成移民會社的「官有地」,但在日本移民入侵前仍由原土地所有者使用;日本移民入侵後,退出土地的農民在同一縣內可以買到相當於原來面積的土地。在推行這種辦法時,日偽當局先用金錢賄買當地大地主和村屯長,然後用警察暴力壓價收地。

日本更大規模的移民始於百萬戶移民計劃,它和產業後五年計劃、北邊振興計劃,共同被稱為偽滿洲國的「三大國策」。1936年「二·二六」事件後,日本軍國主義急劇膨脹,移民侵略隨之加快步伐。1936年4月,關東軍召開第二次移民會議, 5月11日正式提出《滿洲農業移民百萬戶移住計劃案》。同年7月,日本拓務省根據關東軍的方案制定了日本政府的移民方案。繼而8月25日廣田弘毅內閣將「滿洲移民政策」宣布為日本「七大國策」之一。

日本推測, 20年後偽滿洲國人口將達5000萬人。用20年時間把100萬戶、500萬人移送到偽滿洲國,以使自稱為「大和民族」的日本人在偽滿洲國達到十分之一的比率,建立起以日本人為「指導核心」的「日本秩序」。同時,它也是日本大規模向國外輸出貧困和社會經濟矛盾的重大舉措。當時日本擁有農民560萬戶,其中佔有土地5反以下的貧農為35%,即200萬戶。百萬戶移民計劃就是要把這類「土地饑饉」的農戶的一半,即100萬戶,用20年時間分批送到偽滿洲國,使之充當侵略工具,反過來又削弱日本國內人民的反抗與鬥爭。百萬戶移民計劃從1937年起分四期進行,第一期, 1937~1941年為10萬戶,以後每期遞增10萬戶。佔地標準,每戶10公頃, 100萬戶,共計劃佔1 000萬公頃。也就是說,偽滿洲國三分之一的耕地,將被相當於偽滿洲國人口十分之一的日本人所佔據。

偽滿洲國末期,日本移民方針,在政治、軍事方面沒有變化,但在經濟方面,明確地把「增產」放在首位,這是緊急掠奪農產品的措施之一。1943年開始實行緊急開拓政策,移民入植計劃減少,種植面積和交售糧計劃卻大幅度增加。1944年,日本移民政策更「集中到增產糧食這一點上」,當時,除新建的義勇隊開拓團外,移民已經很少。同年中期,移民計劃更乾脆停止執行,但對開拓團的增產要求有增無減,儘管由於青壯年全部入伍,都已淪為老弱婦孺開拓團。當時,日本移民和朝鮮民共耕種著30多萬公頃土地。」(註:關於偽滿移民文獻參於:《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5期)

2、 政治因數:日人要想征服世界,中國的戰略地位就顯的非常重要。如果有了中國這個大寶庫,要人有人,要糧有糧,要錢有錢,那麼日人必定能稱霸世界,所以這個戰略高地一定要拿下。後來日本敢對美國宣戰,很大因數是他們認為基本上已經征服中國,所以認為自己有本錢與洋人為敵,所以他們一直打著從洋人手中解放亞洲人民旗號。這是他們稱霸世界野心的最好表露。從地緣政治來講,拿下中國就等於拿下整個東北亞,同時為征服世界夯下牢固基礎。向北可取俄國和歐洲,西可進軍印度和中亞,向南可控制整個大洋。總之,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後來日本的整個戰略部署也是按這個方針進行的。同時,清朝末年的政治形勢是多國列強染指中國,日本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經過「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之後,其元氣大傷,國民厭戰爭情緒嚴重,反戰暴動不斷。

如:1918年8月3日,搶米暴動(亦稱米糧暴動、米騷動)首先在日本富山縣爆發。 1918年日本國內通貨膨脹,米價居高不下。同年8月因政府決定出兵西伯利亞、干涉蘇俄革命,下令大量徵集軍糧,米商乘機哄抬米價,勞動群眾愈加生活困難。8月3日富山縣中新川郡西水橋町的近200名家庭主婦舉行示威,要求降低米價並衝進米店搶米,掀起反抗鬥爭。6月,東、西水橋叮和滑川町千餘居民以實力阻止大米外運,迫使町當局降低米價。經報刊報導後,影響強 烈。至8月14日艙米風潮波及名古屋、京都、大販等大中城市。群眾襲擊米商,與前來鎮壓的軍警搏鬥,搶米暴動進入高潮。9月17日搶米暴動平息,被捕者2萬餘,被起訴者7708人。但軍閥寺內正毅內閣深受打擊而垮台。日本當時國內和國際政治、經濟等情況,不太允許其再次擴大戰爭規模,因此,當時日本進入溫和派執政時期,但好景不長十多年後,隨著1932年5月15日,日本首相犬養毅遭少壯派軍人暗殺,數名海軍少壯派軍人衝進首相官邸,射殺犬養毅首相。不久,另一批人分別襲擊牧野伸顯內官郵、日本銀行、政友會本部和東京都警察廳等處。入夜時分,農民組成的敢死隊襲擊東京附近的變電所。

暴動發生後,東京都警察廳立即動員15000名警官,全面警戒,是為「五一五事件」。 該事件的影響極廣,最重要的結果是陸軍的權力大增,結束了8年的政黨內閣。 從此日本內閣由主戰派的軍人長期把持著,為全面侵華打下了政治伏筆。

4、歷史因數:做為中國人,尤其是漢人不能不對中國文明史的兩次倒退而感到惋惜,一次是蒙古人,一次是滿洲人對中華文明的顛覆。無論過去和現在一些出於政治目的的御用文人對元和清如何歌功頌德,但都不能掩蓋其對中華古文化的迫害。以中華文化繼承者自居的日人,感到征服中國的可能性很大。因為他們要比那些胡人更有資格入主中原。明朝中葉,日本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最著名的野心家)豐臣秀吉剛剛對日本諸島完成形式上的統一,就迫不及待地發動了頗有醉翁之意的兩次「侵朝戰爭」,雖然因明王朝的強大而遭重創,但卻並非毫無所獲,因為豐臣在這場失敗的戰爭中所創出的戰略意圖被他的「孝子賢孫」們奉為經典----征服朝鮮,而後以朝為跳板,征服中國。甚至數百年後的20世紀初,日本主戰派在其「侵華宣言書」--即著名的「田中奏摺」中所「描繪」的「大陸戰略」的中心戰略也基本如此,所不同的僅僅是多了幾個字--「進而征服世界」罷了。

19世紀末,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稍感強大,主戰派的少壯軍人們又把征「韓」搬上政事議程。日本明治維新後,向外「開疆拓土」,陸上西進的目標是朝鮮和中國大陸。1876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華條約》,由此日本侵略勢力進入朝鮮。清朝與朝鮮有宗藩關係,日本極力破壞這種關係,在朝鮮造成與中國的尖銳矛盾和多次衝突。1885年3月中日簽訂《天津會議專條》,確立了兩國在朝鮮的對等地位。此後日本即有計劃地大力開展了針對中國的擴軍備戰活動。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幫助鎮壓。日本政府表示對中國出兵「決無他意」。但當清軍入朝時,日本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等為名大軍入朝,於7月25日突襲中國北洋艦隊,挑起中日甲午戰爭。時隔多年以後的,「「九.一八事變」以及「七.七事變」,只不過是上面的歷史延續罷了。

二、日本人陰謀為何總能得逞?

在嚴密的計劃都有泄露的時候,何況日人的野心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從滿清到民國高層都沒有從戰略高度來認識中日之間的問題。個人認為日本對中國長達百年的侵略,不僅是日方單方面的問題,也是中方長時間姑息養的結果。我認為中方在對日問題上有幾點嚴重失策,現羅列出來與諸位探討。

1、 朝鮮問題

從地緣政治來講,朝鮮對中國是非常重要。從清朝開始對朝鮮問題就沒有很好的處理過,給後來日本侵華創造了許多便利條件。清朝靠武力征服朝鮮,使朝鮮君民並不真心對清。崇禎年間,中國聯合朝鮮蒙古抵抗滿洲清國。清國進攻朝鮮,逼迫朝鮮被判中國。當時的朝鮮王說:我們和中國就像兒子和父親,哪有兒子幫助外人對抗父親的道理!於是清國數次入侵朝鮮,朝鮮不得不和清國和談。但朝鮮還是暗地裡幫助中國。清國讓朝鮮運輸糧草,朝鮮運輸糧草的軍隊故意走靠近大明軍隊的路,故意引起明軍的注意,把糧草給中國人。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但中國最終還是被清國消滅了。朝鮮準備了好幾個「反清復明」的方案,但由於清國看守嚴謹,而且自己力量微弱,都沒有實現。

雖然中國滅亡了。但朝鮮還是遵守中國明朝的習慣。在衣冠禮儀上,都是按照明朝的傳統。一直到被日本吞併。所以,朝鮮人對當時「滿清」統治的中國並沒有多少好感,所以面對日本和中國,時常搖擺不定,他們象失去父親的孤兒,已沒有明朝時抗倭的決心鬥志了。這說明,滿清對朝鮮問題重視不夠,在人心歸向上就可見一斑。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幫助鎮壓。但是,清朝出兵是礙於中國和朝鮮的宗主關係,不得不做出相應反應。對日本出兵估計不足,準備不夠,在戰略上沒有足夠的重視敵人,因此吃了個大虧。後來中日之間開戰,戰火已燒到中國境內,清朝的軍閥們大都為了保存各自的「家底「,都不願意與敵人死拼。北洋水師更是為了自保而全軍覆滅的典型。黃海大海戰雖然慘烈,但清軍實力尚存,後來退守威海衛海,不主動出擊,想憑藉炮台死守而自保,但後來陸上炮台的失守,北洋水師則成了瓮中之鱉,最後全軍覆滅。中國沒有從戰略高度認識朝鮮問題,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東北問題

東北過去稱為滿洲,包括現在的吉林、遼寧、黑龍江、內蒙古部分地區,其戰略地位及其重要。誰控制了東北就等於控制了半個中國,向南突破山海關,一馬平川的中原大地就無險要可守。滿清入關、日本的全面侵華還有後來東北野戰軍的解放全中國,無一不是把東北做為戰略大後方,而後揮師入關,而一掃中原的。滿清入主中原之後,對龍興之非常重視,而這種重視不是從戰略意義的,而是出對自家祖地的保護。一直到清朝光緒年間才「放禁」允許關內民人移民東北。日本人看到東北人口稀少為了,為了達到吞咽東北的陰惡用心,從1910年開始日本人實行強制的移民政策,先驅使朝鮮人打頭陣,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朝鮮移民,遷入中國東北,於是便形成了世界史上罕見的民族大移動的潮流。以鴨綠江沿崖的長白、臨江、輯安等地為例,1905年時,這一地區區有朝鮮墾民8750餘戶,39440餘人,而到了1911年便增至12100餘戶,50100餘。

據瓊斯《1931年以後的東北》中所載:「到1945年東北光復前,居住在中國東北的朝鮮人共有三百萬人之多,超過了(當時)東北總人口的5%。」前面文章提到的日本人移民計劃更是觸目驚心呀。由於清政府在東北問題上缺乏具有戰略眼光的移民開發和戍邊屯軍,給日本人侵略中國,吞噬東北以可乘之機。後來的民國政府在東北問題上同樣也沒有在戰略高度上給予重視。後來的是史學界也犯同樣毛病,籠統稱中日戰爭為「八年抗戰」,也是從日本人對關內侵略開始計算。由於近代中國的領導人,尤其是國民黨的一些元老多半是中原南方人。他們對東北本身就有生疏之感,客觀的來講,南方人區域意識很強,東北當時人煙稀少、天寒地凍、經濟落後,在當時內亂不斷,各地軍閥混戰的中原,已經無人顧及東北。廢帝溥儀被民國軍人馮玉祥趕出北京就是一大敗筆。這給苦於找借口讓「東北獨立」的日本人來是天大的機會,日本人連夜星程把廢帝溥儀接往東北。1932年3月9日,日本帝國主義策劃的偽「滿洲國」在長春正式成立,國號大同,改長春為「新京」。溥儀為政府「執政」,鄭孝胥為「國務總理」。雖然,當時的國民政府並不承認,但並無實際意義上的動作。後來「滿洲國」生產的炸彈大都丟到關內無辜百姓的頭上。日本人在東北的全面得逞,增強了其全面侵華的決心。

還有很多導致中日十五年戰爭的原因,如:內戰方面、國際方面、軍事方面等等這裡就不一一表述,以後再撰文與大家探討。通過撰寫以上文章本人總結出兩點:觀點一:對待中國周邊國家的政策及方針,一定要站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思考。觀點二:要懂得朋友和敵人的辯證關係,還是那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2007年9月17日,寫於北京曉坤草堂。


推薦閱讀:

快住手,別給1歲內的寶寶把尿了,後果讓你承擔不起
港囧:有人想把事情搞大,但後果反而要自己承擔
寵物和孩子真的不能單獨在一起,不然後果不堪!
30萬翡翠手鐲被顧客打碎,後果很嚴重!
內涵圖 3.10:說了一句老婆做菜「難吃」的後果……

TAG:戰爭 | 中日戰爭 | 中日 | 後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