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從紡織機到聚光燈,英國利茲工業博物館

離開了利茲美術館之後乘計程車去工業博物館。到那裡並不是太遠,在利茲的郊外,可是,和計程車司機說了半天,他才明白,還是個老司機,說明這家博物館在這裡不是太有名,或者說是去的人很少。郊外的風光是不一樣的,計程車在一個有著鄉間岔道的路邊停下。下了車之後感覺像是被人甩到荒郊僻野的路邊上,周圍看不到一個人,來往的車也不多。

沿著離開主路的一條砂石路,向前走不遠就來到了一個大門前,門上有最為簡單而沒有裝飾的文字,告知這裡是利茲工業博物館。門兩邊有柱子,其中右側的柱子上有利茲紡織廠的標誌,顯然,這裡就是當年世界上最大紡織廠的所在地,可是,一眼望去,就是面積不是很大的普通的平房,看不出這個世界最大的規模。只能理解為作為世界上當時最大的紡織廠,今天顯得並不是很大,因為現在各種大的多了去了。可以想像當年這條小路上是人來人往的紡織女工,其中不乏小至6歲的童工,當她們精神飽滿的進入,卻在經過十幾個小時的工作之後拖著疲憊的身軀離開。

這裡見證了世界紡織工業的發展,以及從農耕時期到電力的機械化時代的歷程,是紡織工業革命最直接的物證。利茲工業博物館原來是世界最大的毛紡織廠,目前的建築物於1805年由本傑明·戈特(Benjamin Gott)建成,這裡有當時最先進的機器,有6台紡紗機,約100工名人,還有童工。1971年關廠,經歷了100多年。工廠關閉後用了8年的時間改造成了成了博物館。1982年,利茲市議會接管了這座建築,並重新開放為工業遺產博物館。現在被列為二級保護建築。不幸的是博物館在2015年節禮日那天遭遇了特大洪水受到毀壞,現在又重新開放。

周邊看不到一個人,才想起今天是星期天,擔心閉館。好在牌子上寫著星期天下午一點開館,非常幸運。

從外觀上看,這裡真的不像博物館,完全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被廢棄的舊工廠,但舊而不破。迎著入口有一扇極其普通的門,兩側是一排平房。右側的窗子上貼著展覽的廣告。廣告的中間是一位看來也不普通的戴著皇冠的女肖像,皇冠上寫著「紡織皇后」。廣告上面有文字:從紡織機到聚光燈,大概是說肖像主人的經歷。感覺上還是很有意思,但不明就裡。

面對這樣一座陌生的博物館,從哪裡進入?又是如何?一概不知。用試探的心裡推開了門,看到了兩位男士,原來這裡就是博物館的前台,感覺是當年工廠的門衛。經詢問是一點鐘開館。這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吃飯,問有沒有吃飯的地方。男士隨手一指,就在大門的右側有一個餐廳,完全是為了打發時間,進到餐廳之後感覺到這就像工廠的飯堂,如同上個世紀70年代我在家鄉的電子廠的食堂一樣。這或許是全世界博物館中最簡陋的餐廳,因為這個餐廳的設施,尤其是建築,基本上是原來工廠的狀貌。而所有的餐廳的設施也是極其的簡陋,在最裡頭有一個拐角的地方有咖啡和茶水,還有一點餅乾,其它什麼吃的也沒有。凡來到這裡的人都是自助,因為沒有服務人員,如果你吃點什麼喝的什麼,跟前台說一下,付款就可以,完全是憑良心。這裡面已經有比我們先來的,一共有4位,3位年長者,一位年輕人。看來他們也是慕名而來。他們在等待中聊天,為這裡增添了一點人氣。餐廳的窗子上貼著展覽的廣告,站在窗前可以看到工廠的大部分,規模還是很大的。

這裡參觀是要買門票的,3.8英鎊(大約是25塊人民幣,兒童減半)。我們和服務員說了是同行,他們很高興,感覺到少有中國人到這裡來參觀。因此,可不用買票。這並不是錢的問題,而是我們感覺到作為博物館人的自豪,因為天下博物館人都是一家。遺憾的是,並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館都認一家人,這正好像一個大家庭一樣,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是很和睦的,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參觀從前台的左側一個非常小的門進入,這個小的門相當於一般的公寓房的房間門那麼大小,非常的舊。這或許是全世界博物館入口最小而門是最舊和最普通的。它讓人們感覺到歷史的滄桑。

進門之後,眼前豁然開朗。開朗不是因為像現代博物館那樣有闊大的序廳,豁然是因為有了進入博物館的感覺,一改剛才所有的感受。

迎面就是很大的機器。地下標明了兩條歷史發展的路線:左側的白線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歷史,從1605年開始;右側的黃線是利茲工業發展的歷史,從1591年起步。兩條線都會延伸到兩側的牆面上或特點的展品上,以期說明從蒸汽機時代開始的工業革命的過往歷程。一些機器、實物和圖片、文字說明了利茲歷史的發展過程。在開頭一個機器的邊上有一個現代的裝置,手伸進去以後可以觸摸到開關,能夠發出不同機器的聲響。這是現在各地博物館中比較流行的「體驗」,而在這裡也就這麼一點新的東西。

進入了這個序廳之後,接著就是利茲紡織廠的生產車間,裡面所有都是原樣。至此大致知道了這實際上是一座紡織廠原貌的博物館,一切都保留了它始初的狀態,原來的生產場所,原來的車間,原來的機器,原來的一切。總的感覺是黑乎乎的,確實有歷史感。有一個50多歲男人在那一排紡紗機前給機器加油,如同當年的保養工一樣。這是從頭至尾所看到的唯一的一個屬於展廳內的工作人員,他的工作的孤獨是可以想像的,所以,見到參觀者就比較熱情,他告訴我們大概幾分鐘之後會有演示。因此,我們先大致看了看周邊的情況,了解到當時的生產的規模以及其他的一些機器的設備。這是沿著右側動線的窗外往外看,可以看到這家紡織廠原來是有很大的規模,很多的廠房,還有一根高高的煙囪,都能夠顯示出當年的規模。

離開了這裡,往下走就到了另外一層。這一層是紡織廠的成品生產車間。因為這裡生產的紅色毛呢是最好的軍服面料,而綠色的是鋪在撞球桌上的那種毛呢。從面料的生產到服裝的加工,顯現出這家紡織廠當年經營的範圍,以及它如何從簡單的面料生產到成品生產的經營策略,它不僅是通過賣面料來獲得簡單的利潤,而是通過深加工來獲得更多的利潤。因此,這裡既有服裝成品的展示,也有從打樣到縫紉的全部工序。那些舊縫紉機也有不同的年代,從早期手搖的到後來腳踩的,一應俱全。遺憾的是展品不夠豐富,如果能夠有更多的縫紉機專項收藏以及展示,那麼可能更有意思,博物館的內涵也更為豐富。

實際上,從進門一開始到參觀的路線中,都可以看到那位「紡織皇后」的形象,而在這樣一個以女性為主的的工廠內,美女雲集也可以想像,因此,有歷史照片顯示她們中的許多人都參加了選美,所以,有很多「紡織皇后」。海報上的那位「紡織皇后」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作為當時這家紡織廠的紡織女工,她和眾多的紡織女工一樣,在這裡為了生計而勞動,可是,她和眾多的紡織女工不同的是,她後來成了著名的電影明星,成為這家工廠的驕傲,也成了這家工廠的代言人。當她回到利茲的時候,粉絲們都是夾道歡迎。有一張照片拍的是當她回到這家工廠的時候,被她的工友們所簇擁的情景。因為這家工廠出了著名的電影明星,所以,博物館中用了特別的空間來展示與她關聯的各種實物和資料,以及從「紡織皇后」到明星,從紡織機到聚光燈的曾經的過往,展廳中還搭建了一個拍攝的場所來顯現她當年的輝煌,同時,還展出了各種電影攝影機、放映機。這是一個專題展覽,讓人們更多地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利茲的發展歷史。

當然在這個工廠中還有與製版、印刷相關聯的印刷機和製版等等,這些也都是和服裝生產相關聯的內容。當欣賞完那些電影放映機以後,前行左轉彎還有個電影放映廳,正在用現代的技術放映歷史影片。

離開了這裡沿著樓梯在往下走,經過一個錯層的空間,這是當年烤紅薯的地方,應該說是工廠的廚房,現在是空空蕩蕩。可以想像的是百年之間,這裡曾經是歡聲笑語,是勞動休息、吃飯的地方。下樓就出了這棟樓。原來房子是建在坡地上,入口處最高,顯現出的是平房。出口的左側有一個用水來推動運轉的設施,這也就說在電沒有出現之前,這裡的生產曾經有過一段用水作為動力來帶動紡織機的歷史。

工廠邊上就是利茲-利物浦運河,這裡確實是英國最長的人造水道,建於1770年和1816年之間,曾為運輸煤炭,石灰石,羊毛,棉花,穀物和其他農產品的幹道。實際上,這裡最早是一個碼頭,名字叫做博特尼灣後院(Botany Bay是庫克船長於1770年首次登上澳洲大陸的地方)以此紀念來自澳大利亞的羊毛首次在英格蘭靠岸。在這個地方仍然還有碼頭卸貨場的遺體和運河邊的一艘沉船。

很多博物館的戶外都是博物館花園,像洛杉磯的蓋蒂博物館就是極其講究。而這裡的戶外,雖然面積很大,可是,除了工廠的感覺,並沒有特別的營造,基本上是原生態。沿著指示牌,就轉到了另外的廠房內,陳列著各種各樣的機器,基本上是從其他工廠運來安放的這裡的,表現出了工業博物館的感覺。博物館的動線還是挺順暢,既看到了室內,又看到了室外;既看到了紡織廠,還看到了其他工業文明的產物。最後到了一個像鐵柵欄前,柵欄上有一個簡單的門,推門而出就離開了博物館,不過門外依然有很多堆放在路邊的被廢棄的一些工廠的機器。

右側是一個出口。要過一座新建的橋。這座橋也不複雜,但是與舊廠房相比卻是非常的新,有點突兀。過了橋就是很大的商業綜合體,全是大小不等的飯館,由此想到為什麼博物館內沒有吃的東西,原來出口的地方是應有盡有。但對於參觀博物館的觀眾來說,在博物館內吃、喝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時候發現已經快三點了。肚子餓了,我們坐下來吃飯。外面下雨了,不一會又出太陽了,接著是窗外的天上出現了巨大的弧形彩虹,從天際的一側跨到另一側,給人以一種吉祥的感覺。邊吃邊想工業遺產的利用問題,遺憾的是我們拆的太多,留的太少;處理的太多,利用的太少;商業的太多,文化的太少。

公眾號ID:chenartmuseum


推薦閱讀:

如何選擇一條好毛巾
【銷售】業務菜鳥該如何開拓業務?
【紡織課堂】17個服裝裁剪、縫製、熨燙的實用小竅門!
【知識】紡織三字經(紡織材料基礎篇)
【知識】數碼印花必將成為紡織史最偉大的技術之一!還不快來了解一下

TAG:工業 | 博物館 | 英國 | 紡織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