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再談我做麵包和使用木糖醇的經驗。天氣和暖再做
我爸是糖尿病患者,我學烘焙最初的動力就是給他做營養好吃的無糖食品。
回想最初做木糖醇麵包失敗率非常高,怎麼發也發不起。
在百度也查不出問題,難道真的沒人做木糖醇麵包嗎?或者都失敗了不願再做了嗎?
都說失敗乃成功之母,經歷無數次失敗,最終摸索一些出竅門來了。
一、木糖醇與酵母:
剛開始做木糖醇麵包,失敗了N次,開始的時候,先懷疑酵母,換著幾個品牌試過梅山、燕山、安琪、法國燕牌,一樣的不發。換回砂糖卻發得不清不楚,現在終於摸索出解決辦法了。解決木糖醇麵包與酵母不能發酵的問題,只能用中種法。中種法就是讓配方里的70%的材料先混合作中種,30%留作主麵糰。既然說木糖醇影響酵母發酵,我就讓兩個材料相互避開,使用中種法,讓酵母先發起來。同時我也在問,最後30%的主麵糰能發得起嗎?網上流行的百分百中種的吐司是怎樣做出來的?木糖醇麵包也能做百分百中種嗎?今天這個吐司就是我的試驗過程。
二、乾濕比例:
我覺得做麵包跟做包子的區別就是1筋度、2發酵和3烤烘的區別,麵包真的必須嚴格按照配方去做?多一點不行少一點也不行?做麵包和包子或蛋糕其實都是按照乾濕比例!太濕不成團,太干揉不開。解決的辦法是濕了加粉,幹了加水,這就是手工操作最大的好處,可以邊做邊加邊控制。
三、筋度:
做麵包的麵糰必須是柔軟、濕潤、光滑。如果麵糰不夠柔軟說明水份不足夠,太乾的麵糰的延展性不強,很難揉得開,不光滑的麵糰說明材料沒有完全融解才會結塊。要記住只有柔軟濕潤光滑的麵糰才容易揉出筋,揉到簿膜階段哦。高筋麵粉固然是做麵包的必然,一些配方在高筋麵粉內加入一部份低筋麵粉,做出來的口感比較柔軟。這可以看看自己的需要才去下比例,低筋麵粉越多,口感越接近蛋糕類,咬上去沒有筋度和嚼頭。我曾經做過一次性發酵的漢堡包,由於低粉和高粉的比例達1:2,口感已經缺少麵包該有的筋度了,咬下去麵包比較鬆散,很有蛋糕的感覺。
四、配方和分量是必然的嗎?
外國吃麵包長大的家庭,有幾個是按照每樣東西幾克幾克的去稱,稱完再做的?可能有,估計不多。同樣,中國家庭有多少經常做包子的人,材料是稱過再做的呢?我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呢?
目前為止我還是用淘寶上面10幾塊錢的機械稱,稱不出幾克的東西來,對我做麵包還是沒有大問題。做麵包的過程只要我控制好乾濕比例,加些什麼好吃的材料都行的哦。比如雞蛋,牛奶,奶粉,淡奶油,酸奶,鹽,糖,黃油都可以隨意加減。比如家裡還有一些淡奶油快過期啦,還有半碗蛋液沒用完,這些能加進去做麵包嗎,想吃甜的或想吃咸一點的?奶粉和牛奶的互換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可以的,只要這加減的程度要在自己口味接受範圍內。
五、木糖醇麵包的發酵:
中種麵糰:高粉300克,酵母3克,雞蛋1個,水約100克。主麵糰:高粉80克,水30克,奶粉20克,木糖醇20克,鹽3克,黃油30克。
這次做木糖醇麵包,目的是嘗試做百分百中種吐司,希望麵粉全部都能發酵,不想讓30%的麵粉只增重不增大。
但由於做的過程中,中種麵糰經過長時間發酵比較濕潤,我只好加一部份麵粉才能揉成團,而這過程我加粉越加越多,又不得不加水才能把麵糰揉開。最後主麵糰的高粉大達80克左右。而我的中種麵糰已經是300克高粉,所以我覺得主麵糰加了高粉之後不能做方形吐司了,只能做山形吐司。
木糖醇麵包的第二次發酵,我希望給多些時間主麵糰的麵粉也能發上來,於是二發用了1小時30分鐘,麵包表皮已經出現小泡泡了,說明發酵過度啦。同時烤出來的山形吐司的山根有些糊在一起了,也是發酵過度的表現。如果主麵糰發酵成功,估計我的吐司就不會這麼矮了啦。這次沒有變成巨無霸,說明主麵糰的麵粉沒有發起來,或者說沒有很好的發起來。
事實說明,中種木糖醇麵包的第一性發酵,決定麵包的最後高度。
300克高粉對應3克酵母,一性發酵完成了,麵糰裡面筋的空氣在揉面的時候排出,二次發酵的同時,酵母繼續發威,讓加了木糖醇、奶粉和黃油等材料的麵糰,筋度更高到達簿膜階段的麵糰越發越高。第一次發酵必須發到麵糰的4-5倍大,即使發到麵糰塌下也沒關係,經驗說明發酵過度只會令麵糰變酸而不會變質,只是口感有點小差別。第二次發酵按正常程序進行就可以了,大約60分鐘左右。最後是掃蛋液,烤箱200度預熱,40-45分鐘。最後五分鐘留意麵包顏色加錫紙。
最後,上面廢話說完了,繼續我的木糖醇實驗之旅啦。
用手指插入麵糰,洞洞四周有些下陷,第一次發酵時間足夠了。
山形吐司頂明顯見到小氣泡,是最後發酵時間過長所至的。
麵包出爐倒出來模,側放自然冷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