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仁炟法師:禪借茶道顯茶倚禪生香

佛教文化:仁炟法師您好,請問您怎樣看待佛教與茶文化的關係?

法師:我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禪借茶道顯,茶倚禪生香。」這就是佛教的禪與茶的關係。茶文化離不開佛教的禪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佛教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的發現和飲用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長盛不衰、傳遍全球。但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茶文化還需要有更豐富的文化內涵。說起佛教與茶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

早在公元前52年西漢年間,吳理真在四川蒙頂山種下七株茶樹,從此開創了世界上人工種植茶葉的先河,因此他被尊稱為「茶祖」。到了公元前4年,佛教傳入中國後,吳理真便在蒙頂山剃度修行,亦佛亦茶,首創「佛茶一家」,他被後人尊稱為甘露禪師。

到了晉朝,據《晉書·藝術傳》和後世編寫的《梁高僧專》所載,都提到東晉僧人單道開在鄴城(今河北臨漳)昭德寺坐禪修行,經常飲用一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名曰「茶蘇」的飲料。這是早期關於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另外呢,凈土宗初祖慧遠大師也對中國的茶文化有很大貢獻。《廬山乃志》中記載:「晉朝以來,寺觀廟宇僧人相繼種植。」相傳慧遠將野生的廬山雲霧茶改造為家生茶,他經常以自種自製的茶款待陶淵明等好友。

唐朝禪宗大興,佛教對茶文化的影響就更大了。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中這樣描述:「茶,南人好飲之,北人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昔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由此可見,北方的飲茶習慣是借著禪宗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茶葉的南北貿易也隨之迅速興旺起來,茶葉從南方產地源源北上,「舟車相繼、所在山積」。禪宗對茶的推廣作用,是相當大的。

佛教對茶文化的另一個突出貢獻就是種茶,古代多數名茶都與佛門有關。佛教寺院多在雲霧繚繞的深山幽谷,雨量充沛,土層深厚,最適宜茶樹生長。尤其是禪宗,倡導「農禪結合」自給自足的修行方式,寺院栽茶、制茶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現象。崇山峻岭原有大量野生茶樹,為僧人開闢新茶園創造了條件,所以素有「天下名山僧佔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諺語。最早的茶園,也大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現民間茶園。

僧人種茶、採茶、制茶,主要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很多茶中珍品,均有僧人創製,流傳至今。例如四川蒙山茶,相傳為漢代甘露普慧禪師親手所植,有「仙茶」之譽;武夷岩茶,是烏龍茶的始祖。宋元以來,該茶以寺院所制最為得法,因此當地多以僧人為茶師;江蘇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擅長制茶,出產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普陀山的普茶、黃山的雲霧茶、大理的威通茶、天台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也都是僧人創製、流傳而出的珍品。此外,浙江雲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它曾以優異的質量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獎章和獎狀。

唐朝有兩位大師對中國的禪文化和茶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位是禪文化大師趙州和尚從諗(shěn)禪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他八十幾歲還堅持行腳參學,足跡遍布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後來在趙州駐錫觀音院,弘揚禪法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楷模,人稱「趙州古佛」。趙州和尚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吃茶去」——從諗和尚問一位剛到觀音院參訪的僧人:「曾到過這裡么?」那僧答:「曾來過。」從諗和尚說:「吃茶去。」從諗和尚又問另一位僧人:「曾到過這裡么?」答:「沒到過。」從諗和尚還是說:「吃茶去。」當時在場的觀音院院主不解其意,問趙州從諗和尚:「為什麼曾到過這裡的叫吃茶去,不曾到的也叫吃茶去?」從諗和尚大呼:「院主!」院主回答:「在!」從諗和尚說:「你不會老僧意,吃茶去!」他為什麼這樣回答,大家一起參!


推薦閱讀:

怎麼正確的用蓋碗喝茶(不是泡茶)?
茶道 | 教你如何一秒變專家:茶藝六要素
學茶藝真的不是你想的那樣~~
淺談我國的茶道:和、靜、清、凈、怡、真
當初你說喝茶不燒錢,現在全家懷疑我吸毒~

TAG:茶道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