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把虧空147萬的公司做到年賣2007億,成為全球第一!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最近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他表示,所有企業只有他殺死亡和自殺重生兩種結局,企業必須根據時代的變遷不斷地自我顛覆!從他35歲接手海爾冰箱這個燙手山芋開始,到虧空147萬,再到2007億的公司,海爾已經成為全世界知名品牌!從他的經歷中我們或許能窺探出一些成功的經驗!

在1984年他被調到青島電冰箱總廠之前,一年時間裡,這裡先後有三位廠長主動申請調職。原因分別是:工廠生產的電冰箱質量不好、冰箱賣不出去、認為工廠沒有發展前途。

去到這個瀕臨倒閉的街道小工廠時正值那年的12月。刺骨的寒風呼呼的刮進車間,仔細一瞅,大部分窗戶都沒玻璃了,工人把木頭窗卸了烤火,正圍著火堆烤紅薯呢。

位於重慶路上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原貌

一上來,迎接他的就是53張員工請調報告(嚇死寶寶了)。不是你炒人家,是人家要炒你。工人們8點來工廠溜一圈,10點的時候,隨便在大院里扔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製造業電商微信內容不錯,值得關註】

更糟糕的是財政問題。當時冰箱廠虧空了147萬。換在北京,如果一天看三場故事片電影(0.3元/場),夠看4474年了。他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工人開工資,還是到農村大隊借的錢。

就像當時風靡一時的小說《喬廠長上任記》里寫的那樣:「時間和數字是冷酷無情的,象兩條鞭子,懸在我們的背上。」

《喬廠長上任記》連環畫

他在車間里和工人們一起生產勞動了一段時間,發現工廠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員工們也很少按規矩辦事。

對此,他頒布了13條「軍規」,連「不準在車間里大小便」也包含在內。

注意看第10條……

當時最頭疼的是便是開工資問題,到處去借錢,因為不是國有企業,銀行不給錢,逼得他要自己想辦法,他就到工廠旁邊生產隊去借錢。晚上去了先喝酒,喝一杯酒人家借一萬,那時候幾萬塊錢還是可以干不少事的。可以說海爾前期是被他酒一杯杯喝出來的!

他上任後想起,在德國考察時當地一家冰箱公司利勃海爾(Liebherr)有意向中國輸出製造技術和設備合同。就向青島市和北京的輕工部再三要求,最終被允許引進利勃海爾的技術。

1985年的一天,他的朋友要買一台電冰箱,發現正在銷售的電冰箱幾乎都有毛病,最後只能勉強拉走一台。與此同時,他還收到了一封反映冰箱質量問題的用戶來信。

他立即帶領管理人員去倉庫檢查,發現倉庫里同一批次的400多台電冰箱里,竟然有76台不合格。

他立即召集全體員工到倉庫現場開會,問大家對質量不合格的電冰箱該怎麼處理?員工們心想,這些電冰箱並不影響使用,乾脆作為福利便宜一點賣給廠里的職工算了。

他看重的是質量意識,他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7600台這樣的不合格冰箱。」

隨即他宣布,把這些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掉,然後掄起鎚子親手砸毀了第一台。沒想到他接著又說,這些質量不合格的電冰箱是誰生產的,就由誰來砸。

1986年的中國各種商品嚴重供不應求,市場上流行著「紙糊的冰箱也能賣出去」的說法。在場的老員工一邊砸電冰箱,一邊心疼的掉眼淚。

當時一台冰箱的價格是800多元,一鎚子就相當於自己兩年的工資,誰都心疼。

不過他肯定沒想到的是,24年後,他手中的鐵鎚,會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為國家文物。編號:國博收藏092號。

1990年,海爾再次獲得國家質量管理金獎。

後來他說:

我就覺得一定要把出路堵死,等於倒逼,倒不是說你砸了冰箱質量就好了,而是通過砸冰箱把這個觀念改變掉,不可以生產質量差的東西。當時不是簡單的砸了就算了,先是把冰箱擺在那兒,所有冰箱有什麼問題都找一個條子寫上,然後再把誰造成的問題寫上去,實在寫不出責任人,就把那個工序的工頭名字給寫上,然後討論這個東西怎麼處理,一般就是便宜點處理。但你要這樣想,今天能夠給76台次品出路,明天可能就會出來760台,所以告訴他們這條路不能走。最後就砸冰箱,誰造成的問題誰來砸。這一砸震撼很大。我自己生產的,自己拿鎚子把它砸掉,所以震撼非常大。

砸掉輕視產品質量的思想後,員工們都長了記性。1990年,海爾第一次向德國出口冰箱,德國海關和商品檢驗局都亮起紅燈,8000台海爾冰箱硬是進不了德國。

沒辦法,海爾請檢驗官把德國冰箱和海爾冰箱都揭去商標,放在一起檢驗。結果海爾獲得的優秀反倒多過「師傅」利勃海爾的。1990年,海爾出口德國2萬台冰箱,標誌著海爾正式進入歐洲家電市場。

當時青島還有一家和海爾同時起跑的企業——紅星電器,但在1995年的時候,青島市政府決定將紅星整體規劃給海爾。看起來還不錯,如果不考慮紅星一個億的債務。

在他看來,紅星廠屬於「休克魚」,魚的機體沒有腐爛——企業硬體很好,但處於休克狀態——管理思想有問題。他到紅星和中層幹部們推心置腹,講管理理念和經營心得,還讓領導班子長期「駐紮」,紅星電器被盤活了。

後來這個案例被寫進了哈佛大學教材,哈佛商學院的林佩恩教授對「吃休克魚」這個比喻喜歡的不得了,拍板說案例就以「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命名了。

1998年,他應邀到哈佛大學講述「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案例,笑得好開心吶。

這時候海爾已經走入國際化戰略階段,打算在美國建立工業園。一個記者看到張瑞敏在美國投資千萬建冰箱廠的新聞,扔下碗筷寫了《提醒張瑞敏》一文。

文章大意是:雖然……但中國還沒有任何企業在美國辦工廠成功,你憑什麼能成功?

這的確是個善意的提醒。當時美國的勞動力是每小時10美金,海爾為什麼要去美國呢? 他笑著回答:「去美國建廠成本高,但如果不建廠進入美國市場的成本更高。」

美國也有一條「海爾路」

不過正是這種知難而進的創新戰略,讓海爾在美國的年銷售額3年增長了8倍。

質疑聲依舊沒有停息。外國一直質疑中國有廠長沒有企業家。廠長不是企業家,廠長是職業經理人。

憤怒而回應:

你們有沒有遇到廠子干不下去的時候,廠長去跳樓的?有跳樓的那就叫企業家,沒有跳樓的那就不叫企業家。【製造業電商微信內容不錯,值得關註】

「企業家」怎麼定義?沒法定義。「以企業為家就叫企業家」,那個時候我們這個團隊真是跟職工打成一片,一周可能要干100個小時,就是要以身作則。到了國際化階段,我們提出「四海為家就是企業家」。

2005年,他放棄了對日式管理模式的學習,正式推出創新的組織模式:「人單合一」雙贏模式。就是讓每個人面對用戶,而不是企業把什麼東西都定下來後你再去做。在這一過程中,海爾出現了相當長時間的混亂,因為原來組織結構還在那兒,又成立了一個個新團隊,相互交叉,一段時間內海爾人員增加,效率也慢了。一直到大前年把中間管理層一萬多人去掉,當時社會上有很多質疑,加上營業收入也不怎麼增長了,質疑就更多了。但是很多人沒有注意,海爾營業收入雖然沒有增長或者出現一些下降,但利潤一直增長很快,到今年連續11年利潤增長。

海爾大樓

2014年,海爾年營業收入達到2007億元,是中國家電企業中首個突破2000億大關的公司。但他卻要繼續變革,要把辛辛苦苦建造的「航空母艦」拆散,鼓勵員工在平台上創業,他要把海爾變成聯合艦隊,把大企業做小。

他讓每個人的管理半徑不超過8個人,提出「企業平台化、員工創客化、用戶個性化」。你問他:「海爾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的?」他回答說應該是一片森林,生生不息。

他,是一位海爾的創業者。他,更是海爾這支艦隊的組織設計師。

他叫張瑞敏。

來源:海爾新媒體( ID:Haier_1984),由e-made製造業電商重新編輯整理髮布,轉載請註明出處!免責聲明:本文系網路轉載,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雙贏,任何人都能做到
做到這五點,讓你的人生厚重
夫妻相處之道 如何做到老公離不開你|老公|夫妻相處之道|老婆
所有的感情中做到這一點才能長久
女人四十怎麼做到「如狼似虎」?

TAG:公司 | 做到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