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60年
新中國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60年
□王習明 張現洪 郭瓊瓊
中國政治學會2009年年會暨新中國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60年學術研討會於2009年10月在成都召開。大會由西南交通大學承辦,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四川師範大學、成都理工大學、中共四川省委黨校等單位協辦。200多名與會代表圍繞主題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研討。
系統總結新中國60年來政治發展的經驗,全面展望中國政治未來的走向,是本次大會的中心議題。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我國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的成就是巨大的,雖在探索中出現過重大挫折與失誤,但適應中國國情的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道路已經基本明確。有專家將新中國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60年的基本經驗概括為六個統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堅持開拓創新的辯證統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體與政體的統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與政策的靈活性的統一,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的統一,堅持為了人民、相信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統一,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保持黨的先進性與加強黨的執政水平的統一。也有專家將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政治發展的成功經驗歸結為中國特色的政治漸進發展道路,即在科學定位中國政治發展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既注重國體民主的體現,又重視政體民主的發揮;政治體制與經濟體制的互動既保證質的同向,又注重量的適度;政治參與既關注公民參與積極性的提高,又注重參與技能的提升和制度化的渠道建設;政治文明發展既關注本國文明的傳承,又注重整個人類社會所創造的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鑒。中國未來政治發展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新中國政治建設與政治發展的主要內容,也是這次大會討論的重要專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行了不斷的探索並經歷了一個較為曲折的過程,黨的十六大以後進入穩步前進時期。有專家認為,新中國成立直到1989年,民主發展都是五四運動以來的民主運動的持續,都是動員式民主,其目標是改變既有的政治秩序,其方式是群眾運動,其手段是賦予群眾以主人地位;1989年以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民社會漸具雛形,中國政治生活才逐漸呈現「日常政治」及「民主行動」,即黨內民主與基層民主逐步推動中國的民主進程。有專家指出,運動民主與行動民主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中國未來民主的發展,重在發展有序的參與型民主。
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重要內容與途徑。就此,與會代表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與會代表認為,60年來新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的發展,政治上也取得了相對平穩的發展,其奧秘之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中國這種非對稱性的政黨制度在維護執政黨的穩定統治的同時也保證了其他政黨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多黨合作制度創造了政黨活動的新型制度空間、創建了全新的政黨間關係。可以借鑒西方的協商民主理論對該制度進行進一步的完善。有的專家認為,協商民主所具有的包容性和民主對話的性質能使決策更具合法性、更值得信任。與會代表認為,協商能力的發展有助於民主合法性和價值偏好的實現,有助於政治承認的獲得和社會衝突的消弭,有助於釐清責任邊界和約束行政權的膨脹。有專家提出,在界定協商民主的概念時,應分析西方的協商民主與中國的政治協商之間的關係,同時注意協商民主的程序性和有效性。
基層民主是人民群眾直接參与經濟、政治和社會管理的一種民主制度和形式。與會專家從社會動員、自主參與與政治整合的角度總結了新中國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的歷史。1978年後,基層民主得到很大發展,制度化基礎日益鞏固,空間日益擴大。這種建立在個人利益基礎上的參與式民主,促進了國家治理的轉變,並達致有效的政治整合。有專家從公共政策、政治參與和政治發展三者的互動的角度分析了新中國農村基層民主60年演變的邏輯,認為前30年體現了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後30年體現了以農民利益為本的原則。也有專家對此提出質疑,認為國家利益與農民利益實質上是整體利益和個體利益的關係,國家與農民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力量,難以成為博弈的雙方。有專家以現代化與現代性為視野分析了農村基層民主發展的動力機制,認為農民現代性的高漲和農村落後的現代化狀況之間的矛盾是農村政治發展的動力。有專家運用統計數據對村級民主管理制度與實踐進行了實證分析:近20年來,農村民主選舉對村莊治理產生了巨大影響,但村民在選舉中的主動性仍然不夠、對當選後的村幹部評價不高、對村級民主決策和管理的參與及滿意程度仍較低。因此,完善農村民主管理要重視制度建設,更要激發農民參與村級民主管理的積極性。
政治體制改革與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方式,也是這次大會研討的重要專題。與會專家提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直接動因是推進政治發展,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根本環節是統籌政治關係,形成政治發展的共識與合力。關於新中國政府發展的歷程與走向,有專家提出,新中國60年經過了統治型、規制型、共治型三種政府形態,未來政府發展的走向是服務型政府形態。關於新中國地方政府體制改革的路徑,有專家認為變革主要體現在地方政府的角色形態、基本功能、行為模式和價值導向等方面。這種改革容易導致改革的動力不足與地方政府的尋租。也有專家認為,政府的舉動總是能引起社會的關注,不存在所謂的政府改革動力不足的問題。關於縣政改革,與會專家認為,省直管縣、複合行政和縣政自治,是當前有關縣政改革的三種不同的方案,從治理理論的視角觀察,三者之間並不衝突,而是相互補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縣域治理的制度要件。
執政黨建設研究也是本次大會的重要專題。與會代表一致認為,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確立絕非偶然,它是中國近代以來政黨發展的產物,是新中國60年來歷史發展路徑選擇的結果。中國共產黨只有加強自身建設,及時解決黨權制約、防腐倡廉等問題,才能確保其執政地位不動搖。有專家指出,中國共產黨要確保執政地位,還必須提高黨內監督的成效,滿足中等收入階層的參政需求。就如何加強黨內監督、如何消除腐敗,與會專家進行了熱烈研討。
推薦閱讀:
※劉奇葆反覆強調"跳起摸高加快發展"有啥深意?--太陽鳥時評
※瑜伽唯識學的起源與發展(三)
※關於促進北京慈善事業發展情況的調查
※紅旗連鎖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回顧2011年多位引領科技發展和變革的天才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