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S2016:胰島素過敏的診斷和脫敏治療

自 1922 年胰島素橫空出世,澤被蒼生。胰島素過敏雖然少見,一旦發生,卻常為棘手。

胰島素過敏有何臨床特點?臨床醫生該如何診斷和處理?

2016 年 11 月 18 日,在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第二十次全國學術會議(CDS2016)上,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李乃適教授介紹了胰島素過敏的診斷和脫敏治療。

圖為李乃適教授在講課

胰島素過敏的臨床特點

胰島素製劑引起的過敏主要是Ⅰ型變態反應,故存在 3~6 個月的致敏階段,但也有部分患者使用胰島素後迅速發生過敏。多數患者表現為以局部注射點為中心的風團,可伴瘙癢,極少數患者可合併全身表現,如蕁麻疹、哮喘、過敏性休克等。

胰島素過敏的診斷

主要從詳細的病史、體內反應、體外反應、撤除可疑藥物的反應四方面來診斷。

1. 病史:胰島素過敏患者常為過敏體質,臨床上應注意詳細採集與分析注射胰島素製劑後的臨床表現,了解癥狀與體征的出現、發展變化趨勢與注射胰島素的時間關係等。

2. 皮膚試驗:包括皮內試驗與點刺試驗。目前皮膚試驗不僅對診斷有幫助,且對選取何種胰島素製劑進行脫敏治療也有意義。

3. 特異性 IgE 測定:測定血清中各種胰島素特異性 IgE 水平及魚精蛋白特異性 IgE 水平有助於診斷。血清總 IgE 較高對診斷無顯著意義。

4. 停葯後反應:觀察停葯後患者的癥狀、體征是否消退非常重要。如果注射後出現癥狀、停葯後癥狀消失、再次使用胰島素又出現相同癥狀和體征,對診斷意義更大。

胰島素過敏處理方案

確診胰島素過敏後,如患者狀況允許,首選使用口服降糖葯治療,如不能避免使用胰島素,可採用以下幾種處理方案:

1. 一線治療:脫敏治療

傳統脫敏治療一般採用稀釋胰島素原液,逐級增加註射濃度進行皮下注射。隨著多種胰島素類似物的問世,為胰島素脫敏治療提供了更多選擇。如人胰島素的免疫原性可能與高度濃縮製劑中形成六聚體相關,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構象的改變可能增加了脫敏治療的成功性。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製劑也改變胰島素三級結構,因此免疫原性很可能發生了改變,自然也可用於脫敏治療。因此,當前脫敏治療的原則是:在多種胰島素及胰島素類似物製劑進行皮膚試驗的基礎上,選取局部反應最輕的一種進行脫敏治療。

脫敏治療的另一進展是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胰島素泵以調整泵速的形式達到準確微量釋放胰島素的效果,因此逐漸增加泵速即相當於逐步增加註射胰島素的劑量,達到與傳統的多次皮下注射脫敏同樣的效果,並且更為精確。

2. 二線治療:包括艾塞納肽或利拉魯肽聯合口服降糖葯治療及抗 IgE 抗體治療,但因治療費用昂貴,難以廣泛使用。

3. 三線治療:胰島細胞移植或胰腺移植。

丁香園發自福建廈門

編輯:汪小魚


推薦閱讀:

臨床應用的胰島素的分類
打胰島素沒那麼可怕
胰島素治療方案

TAG:過敏 | 治療 | 胰島素 |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