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誰築就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百年亞洲典藏?

即將在8月15日開幕的「中國織錦」展覽中展出的明代織錦(局部)

2015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MuseumofArts)亞洲部已成立100周年。該館2014年年末起就推出了大量亞洲藝術展和相關活動。繼上一年開幕的「以線繪畫:中國織錦、刺繡藝術展」、「喜馬拉雅的神聖傳統」和「奢華:東亞漆器展」,以及年初的「歡慶羊年」展,2月開展的「發現日本」展和「創造韓國:大都會收藏100年」,3月開展的HeberR.Bishop藏玉雕展,5月的重頭戲「中國:鏡花水月」及盛大的MetGala等眾多展覽和活動之後,近期開幕的「印度藝術中的皇家狩獵」和即將在8月開幕的「中國漆器:Irving收藏的12世紀-18世紀珍寶」(8月15日-2016年6月19日)和「中國織錦:大都會館藏八個世紀的織錦傑作」(8月15日-2016年6月19日)等展覽還將繼續為觀眾呈現館藏亞洲藝術珍品。

這些展覽和館藏藝術品蘊藏著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百年典藏的歷史。參與這段歷史的,既有該部門的主管還有眾多的收藏家和策展人。

藝術交易人

亞洲藝術早期進入美國市場的最大推手之一就是這些古董商,而他們常常扮演了多重角色。19世紀末,大量的亞洲裝飾藝術納入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收藏。其中對瓷器的收購始於1879年,而第一批藏品即由藝術商人兼博物館理事SamuelP.Avery(1822-1904)的私人收藏購得。這批藏品包括了超過一千件瓷器,大部分來自中國。

在「鍍金時代(GildedAge)」的美國,英國商人JosephDuveen(1869-1939)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他跟哥哥Henry一起將來自中國的瓷器推薦給當時最傑出的商人藏家們來搭配他們的油畫收藏,因為這效仿了歐洲貴族的裝飾品味。Duveen的客人包括百貨公司巨頭BenjaminAltman(1840-1913)和銀行家J.PierpontMorgan(1837-1913)、HenryClayFrick(1849-1919)等人,而他們最後都成為了美國最著名的藝術贊助人。

日本藝術商人山中定次郎(1865-1936)及其公司在亞洲藝術部的收藏上持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不但為重要的藏家在世界範圍內尋找值得收藏的珍品,更與當時的部門策展人合作為美術館購買藏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日本藝術藏家HenryO.Havemeyer(1847-1907)和夫人Louisine(1855-1929)從未親自到過日本,他們精彩而豐富的收藏幾乎完全倚杖山中商會以及松木文恭(1867-1912)和SiegfriedBing(1838-1905)這幾家古董商的甄選。山中定次郎本人還同時是大都會韓國藝術品最早的捐贈人之一。

日本藝術商人山中定次郎創辦的山中商會

收藏家/捐贈人

銀行家J.PierpontMorgan無疑是當時美國新貴的代表人物,他對藝術事業的慷慨資助也激勵了同時代以及後代捐助人的熱情。Morgan從1888年起擔任大都會理事,1904年起任董事,直至他1913年去世。在任期間,他主持了位於第五大道的博物館的擴建等重大工程。他死後,身前半數收藏被變賣以處理他的後事,其中包括了他的所有中國瓷器收藏,但仍有6000多件藏品遵照他的遺願捐贈給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這其中包括多件十分重要的亞洲藝術品。

另一位「鍍金時代」的重要亞洲藝術藏家是HeberR.Bishop(1840-1902)。Bishop尤其側重清代翡翠和玉石的收藏,在古巴煉糖起家卻最終在各行業積累了巨大財富的他行事異常大氣:1902年,擔任大都會理事已有20年的Bishop將自己收藏的1028件18世紀、19世紀翡翠全部贈予大都會。他同時要求博物館複製一間法國路易十五時期風格的宴會廳來展示他的這些藏品。今天,Bishop的一部分收藏跟另一對重要藏家Florence和HerbertIrving夫婦的東亞漆器藏品一起展示在Florence和HerbertIrving畫廊。在8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將推出Irving的漆器藏品展。

1881年,博物館理事StephenWhitneyPhoenix遺贈的325件日本藝術品成為了大都會歷史上第一批正式的日本藝術捐贈。這其中包括一組江戶時代的漆器,它們從1873起就在大都會借展。隨後贈予美術館的包括曾任Tiffany藝術總監的EdwardC.Moore(1827-1891)的704件藏品和博物館理事CharlesStewardSmith(1832-1909)從東京購得的兩百多件日本瓷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館方不斷努力擴充相關收藏,但大都會真正意義上呈現完整的日本藝術收藏還是因為HarryG.C.Packard(1914-1991)於1975年捐贈的四百餘件作品。

印度和東南亞藝術方面,大都會至今收到最大的捐贈來自藏家SamuelEilenberg(1913-1998)。他對自己的收藏事業充滿熱情,並飛往世界各地搜羅珍品。他捐贈的1400餘件藏品決定性地加強了亞洲藝術部南亞和東南亞系列館藏的深度和廣度。

曾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參觀亞洲藝術展廳的人們都不會對ArthurM.Sackler這個名字感到陌生。這位在美國,甚至世界各地都有冠名文化藝術機構的企業家也與大都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曾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的托馬斯·霍文(ThomasHoving)在1993年出版的回憶錄《讓木乃伊跳舞》中對Sackler頗有微詞,他認為,儘管Sackler收藏傑作,但他也不啻買下存疑的作品。而霍文的前任JamesJ.Rorimer仍在掌管博物館時一度為尋找安置藏品和空調設備的資助而犯愁,這時他找到了Sackler。Sackler答應拿出15萬美元為大廳和二層展廳做修整,條件是二層展廳將要以他的名字命名。這裡正是存放元代《藥師佛會》壁畫和其他重要佛教文物的地方。

長期在紐約居住的收藏家、書畫鑒定專家王季遷(1906-2003)也是大都會亞洲藝術部百年歷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20世紀80年代,方聞在該部門任職期間說服了當時的董事會收藏中國書畫,這個時候購自王季遷或由他所捐贈的大量宋、元書畫是構造該館中國書畫收藏的體系的重要部分。

香港商人何鴻卿曾任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董事會成員。何鴻卿是「明朝之王」安思遠的客戶和友人,後者曾於1986年向該館捐贈大量19世紀至20世紀中國書畫作品。另一位華裔金融家唐騮千,曾於1997年把其所藏的《溪岸圖》贈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今年3月,唐騮千向該館亞洲部捐款1500萬美元。

亞洲部主任、策展人和理事

1870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成立時,亞洲藝術部並未組建。直到1915年,博物館才專門成立了一個「遠東藝術部(DepartmentofFarEasternArt)」來管理和研究來自亞洲的藝術品,而當其更名為亞洲藝術部(DepartmentofAsianArt),時間已經是1986年了。這漫長的變化反映了美國市場以及學界對亞洲藝術和文化逐漸深入的探究和理解,如果說這一過程由市場上古董商人和收藏家的大量購買開始,那麼對這些購得藝術品的研究和隨之而來的公眾教育則主要歸功於一代代的學者。

左:SigisbertChretienBoschReitz(1860-1938),右:最早期的「遠東藝術部」展廳(現在的202號展廳)

1915年遠東藝術部的建立使博物館內的亞洲藝術品迎來了獨立的學術地位以及第一個正式的部門策展人——SigisbertChretienBoschReitz(1860-1938)。BoschReitz生於阿姆斯特丹,早年在慕尼黑和巴黎接受了繪畫訓練。1990年他到日本學習並對日本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後他放棄了作為職業畫家的計劃,最終專註於日本和中國藝術的研究。20世紀初期,大都會的日本藝術品收藏規模尚小,藏品僅僅包括瓷器、根付、印籠和裝甲兵器等類目。BoschReitz上任後分別於1917年和1925、1926年先後回到日本加強對東亞藝術的學習,並同時在山中商會的幫助下完成了一些重要藏品的收購工作,填補了佛像和屏風畫方面的不足,其中包括大日如來座像和江戶畫家尾形光臨的波濤圖屏風。中國藝術方面,他完成了一系列雕像和罕見青銅器的收購。

BoschReitz於1927年卸任,年輕的哈佛大學畢業生AlanPriest(1898-1969)在1928年繼任遠東藝術部策展人並在這個崗位工作了35年之久。Priest本人曾跟隨導師到中國考察,在大都會任職期間,他主要與中國古董商盧芹齋(1880-1957)和日本山中商會合作,致力於完善中國雕塑藝術的館藏。與此同時,Priest開始將積極地南亞和東南亞藝術納入部門發展計劃,讓這些在20世紀初還不為人矚目的收藏領域開始得到關注。不過從Priest的任期開始,策展人更多地與藏家合作,接受和展示他們慷慨贈予館內的藝術品。這些資助人包括AbbyAldrichRockefeller(1874-1948)、AddieWolffKahn(1875-1949)、EarnestErickson(1893-1983)等商界大亨;也包括諸多博物館理事,如BrookeRusselAstor(1902-2007)——如今館內中國書畫區圍繞著的17世紀中式庭院便由她出資建造並以她命名。

位於大都會亞洲展館的中國17世紀風格庭院明軒

其後,方聞和屈志仁(JamesC.Y.Watt)——兩位資深策展人及先後任職部門主任——進一步加強了大都會的亞洲藝術收藏。他們分別專註的書畫和器物領域,這使得兩人的工作形成完美的互補,前者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我們見到的館內書畫展品,並在他任教的普林斯頓大學開設了第一個中國藝術史博士生項目;後者以金屬器物、景泰藍、漆器和唐代至明代的織物豐富了中國裝飾藝術的館藏。近年來,亞洲藝術部更開始關注亞洲當代藝術,特別是深受古代藝術啟發的作品,以展示大都會百科全書式博物館的使命和追求。

到1972年,MartinLerner被任命為南亞和東南亞藝術領域的專門策展人。隨著二十世紀初對南亞藝術逐漸上升的收藏熱情,Lerner的任命使得學界一直缺少關應有關注度的印度和東南亞藝術受到更多矚目,大都會的館藏——尤其在繪畫方面——也在她的主導下得到了很大的成長。Lerner以及之後加入部門的StevenKossak一起為博物館增添了西藏繪畫和尼泊爾畫本方面的收藏,儘力填補了這些相對薄弱的環節。

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45年的歷史中,亞洲藝術部的一百年寫滿了曲折、變革和進步。如今亞洲藝術已經成為大都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年來亞洲藝術部推出的展覽和活動也都成為整個博物館的核心事件和社會媒體的熱議話題。回顧一百年前,當亞洲只是西方人眼中朦朧的「遠東」,剛剛成立的遠東藝術部靠著幾個藏家們的捐贈,古董商們的配合挑選和一兩個策展人的努力逐漸成長。今天亞洲藝術部全面、精良的藏品以及各個細分領域的專家設置無疑在世界範圍內屈指可數。雖然上文分角色綜述了這段歷史,實則各個角色的努力密不可分。正如現任部門主任MaxwellK.Hearn所寫:「是這群人的熱情以及他們對藝術的信仰——全世界的藝術都是我們共有的人文遺產——成就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獨特精神。」

大都會亞洲藝術部百年慶

正在展出:

——以線繪畫:中國織錦、刺繡藝術展

展至8月9日

——奢華:東亞漆器展

展至8月9日

——愛玉:HeberR.Bishop藏品展

展至2016年6月19日

——中國:鏡花水月

展至9月7日

——發現日本:美國收藏家和大都會

展至9月27日

——創造韓國:大都會收藏100年

展至2016年3月27日

——印度藝術中的皇家狩獵

展至12月8日

來源:TANC藝術新聞中文版


推薦閱讀:

【斯德哥爾摩】探訪瑞典諾貝爾博物館
讀圖:上海博物館館藏古玉欣賞
北京藝術博物館又識紅山玉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何家村瑰寶(金銀器)展會
從孝順博物館所想到的

TAG:藝術 | 博物館 | 亞洲 | 博物 | 藝術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