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人報告丨從Nature文章發文數據,看中國學術崛起之路
寫在前面
提到Nature,相信對於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們並不陌生。根據湯森路透的最新統計顯示,這本1869年創辦於英國世界頂級期刊在2015年的影響因子是38.138,而近五年的影響因子已經達到41.458,其學術影響力不言而喻。近年來,中國的科學研究水平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新聞中也經常能看到諸如「某某大學某某團隊在Science/Nature上發表研究成果」的相關報道,給人們的感覺好像是中國的科學家正處於世界科學研究的前沿位置,那麼事實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今天,小編就以Nature期刊為例用數據來側面分析一下中國科學研究在世界前沿的發展狀況。
為了更好地體現近些年來的變化趨勢,小編分別選取上世紀(1900-2000年)和本世紀(2001-2016年)兩個時間段的數據,來分析Nature期刊中非綜述的學術類文章在國家、機構等方面的分布情況。
從世界看中國
首先來從全球的範圍內進行分析。圖1和圖2分別是1900-2000年及2001-2016年全球發表在Nature上學術文章的國家排名情況。在1900-2000年,全世界一共在Nature上發表了81359篇文章,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和日本排在前五名,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十名中我們沒有看到中國的名字,實際上整個中國在20世紀才在Nature上面發表了116篇文章。在2001-2016年,全世界一共在Nature上發表了14014篇文章,前五名依次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日本,而中國以679篇的數目排在第10位。可以看出,受益於國家層面對科學研究的高度重視,中國的科學研究影響力在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步,已經躋身世界科技大國行列。
從中國看中國
之前提到,整個中國1900-2000年發表在Nature上的文章一共是116篇,小編對這116篇文章按機構進行排名,結果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台灣中央研究院和中國地質科學院,而還有一些國外的研究機構也列在其中,這是因為通常發表在Nature這種級別期刊的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好幾家單位來共同完成的,這116篇文章指的是作者單位中包含中國研究機構的數目。
為了看一下完全由中國學者發表的文章數目,用當下流行的詞語就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在去除了包含國外研究機構的條目後,結果只剩下可憐的19篇文章,結果如圖4所示,中國科學院和台灣中央研究院的文章數佔據了半壁江山。通過以上結果不難看出,在20世紀,中國科學家發表在世界頂級期刊的研究成果相對匱乏,而且大部分都是部分參與到別人的研究工作中去,完全由自己主導的成果少之又少。
來到了21世紀,前面提到,僅僅在2001-2016這十幾年間中國科學家就在Nature上發表了679篇學術文章。對這些文章進行機構排名發現(圖5),中國科學院依舊遙遙領先,而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一些高校也開始嶄露頭角。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文章數,結果剩下98篇。而這98篇的機構分布(圖6)表明,中國科學院不再一家獨大,高校陣營正在迎頭趕上。
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在如今的全球化大背景下,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是很難通過一個研究團隊單獨完成,通常都需要跨學科跨國家的多個團隊共同合作完成,所以上面用到的篩選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方法雖然具有一定的說服性,但還是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總結
以上內容就是小編利用web of science資料庫對Nature期刊的學術文章進行的相關分析,從中不難看出關於中國科學研究的一些發展趨勢,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中國的頂尖學術成果在新世紀快速湧現,十餘年的成就已經遠遠超過了上世紀一百年的成果;第二,不同於科技論文數量總數的靠前排名,中國的頂尖學術成果雖然已經躋身大國行列,但還沒有處於前列位置;第三,在中國,以中科院為代表的科研院所群體在上世紀表現出的絕對領先優勢正在縮小,而以清華北大中科大為代表的高校群體正在快速崛起。
總之,我們要看到已經取得的巨大進步,同時也要清醒地意識到自身的差距和問題,這樣才能一步一步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行列。
推薦閱讀:
※奧飛數據井噴式增長率拉高應收賬款,低毛利率恰逢現金流捉襟見肘(17.11.18)
※中金數據:讓雲落地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6.12.28)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7.11)
※斯諾登在港埋下「數據定時炸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