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100年前說的引力波真的存在,是什麼人發現了它?

智能 愛因斯坦100年前說的引力波真的存在,是什麼人發現了它?

Dennis Overbye 昨天

科學家們經過了一個世紀的革新、檢驗、質疑和辛勤工作,終於進入到了物理現實的最深處。

周四,一個科學家團隊宣布,他們探聽並記錄下了十億光年以外兩個黑洞碰撞發出的聲音,這段稍縱即逝的短促聲波應驗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項預言。

一個世紀以前,愛因斯坦預言了一種時空漣漪——引力波的存在。物理學家表示,這段微弱的上升音是這種引力波存在的第一個直接證據。(點擊播放,需要VPN)它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宇宙觀:時空是相互交織、是動態的,可以伸展、收縮、震動。而這很好地證實了黑洞的性質。黑洞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引力坑,甚至連光都無法從中逃脫,這是愛因斯坦的理論中最不祥(也最不受歡迎)的部分。

總而言之,這意味著自從愛因斯坦在論文中預言它的存在以來,科學家們經過了一個世紀的革新、檢驗、質疑和辛勤工作,終於進入到了物理現實的最深處。在這裡,愛因斯坦宇宙觀中最古怪、最瘋狂的部分昭然可見。

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

科學家宣布,他們終於探測到一個世紀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預言的時空漣漪——引力波。

9 月 14 日,位於華盛頓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被稱為 LIGO 的 L 形天線在引力波的作用下發生震動,其中傳送的能量比宇宙所有恆星總共輸出的能量大 50 倍。

這段簡單的短促聲波在上升到中央 C 音後戛然而止。如果能在今後的實驗中複製,它似乎註定會在科學界偉大的聲音中佔有一席之地,與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的「沃森先生——到這裡來」以及人造衛星第一次從軌道上發回的嗶嗶聲一道被載入史冊。

「我們大家都欣喜若狂,」LIGO 科學合作(LIGO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發言人、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加布里埃拉·岡薩雷斯(Gabriela González)說道。「我想愛因斯坦會非常高興的。」LIGO 的全稱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

LIGO 團隊成員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周四,他們和一個名為 Virgo 合作(Virgo Collaboration)的歐洲團隊,以及另外 1000 多名作者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共同發布了一份報告。

「我想這將是很長一段時間內物理學上的重大突破之一,」LIGO的科學家之一、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索博爾奇·馬爾卡(Szabolcs Marka)說。

談到讓天文學家能夠獲得越來越多的電磁頻譜,並能越來越深入地窺視空間和時間的各種望遠鏡設備時,他說:「天文學上的其他一切都像是眼睛。終於,天文學長出了耳朵。我們以前從來沒有過耳朵。」

期待已久的勝利

這一發現是三位物理學家的偉大勝利——加州理工學院的基普·索恩(Kip Thorne)、麻省理工學院的雷納·維斯(Rainer Weiss)和原在加州理工任職、現退休居住在蘇格蘭的羅納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他們夢想著要測量出愛因斯坦最不可言喻的概念,並將自己的職業生涯都賭在了上面。

LIGO 項目的重要參與者(從左至右):加州理工學院的基普·索恩、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弗朗斯·A·科爾多瓦(France A. Córdova)、麻省理工學院的雷納·維斯、加州理工學院的戴維·雷茨(David Reitze)和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加布里埃拉·岡薩雷斯。圖片版權:Lexey Swall/紐約時報

「直到現在,我們科學家看到的都只是平靜時期的扭曲時空,」索恩博士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這就像我們只看到海洋風平浪靜時的樣子,卻從來沒見過風暴來臨時驚濤駭浪的場面。」

LIGO 觀測到的黑洞製造了一場風暴,「在這場風暴中,時間流先是加速,然後減速,然後又加速,」他說。「這是一場導致空間來回彎曲的風暴。」

這段短暫的聲波同時也是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做出了有利的辯護。為了建立連接自然的一條新熱線,基金會奮鬥了 40 余年、斥資約 11 億美元,面對引力波來源不充足、聲音不夠大、不值得為此大手筆投入的批評,依然堅持不懈。

「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經歷了大量不同的技術革新,」基金會負責人弗朗斯·科爾多瓦在接受採訪時說,回想最初幾年,基金會顧問委員會「對這一項目真的是很不解」。

雖然 LIGO 的成功引來科學界的一陣歡呼,仍有一些必要的告誡認為這一發現尚需確認或複製。

「我當時嚇壞了,」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的理論家珍娜·萊文(Janna Levin)說道。儘管不是 LIGO 成員,但因撰寫據實記述這一項目的著作——《黑洞藍調》(Black Hole Blues),她獲准提前目睹有關結果。該書預計今年春天出版。

《物理評論快報》編輯羅伯特·加里斯托(Robert Garisto)說,讀到 LIGO 的報告時,他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難以捕捉的干擾

1915 年,愛因斯坦公布了他的理論,改寫了牛頓時期以來盛行 200 余年的時空規則。人們曾認為宇宙有一個靜態的固定框架,然而愛因斯坦說,物質和能量會扭曲宇宙的幾何結構,猶如一個胖子躺在床上導致床墊凹陷一樣——這就產生了我們所說的引力。

9 月 14 日,位於華盛頓州漢福德(左)和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的一對 L 形天線(被稱為 LIGO)探測到引力波。圖片版權:加州理工-麻省理工-LIGO 實驗室

宇宙中的干擾可能導致時空伸展、崩塌甚至震動,就像床上的人翻身時床墊出現晃動一樣,由此產生了引力的漣漪:引力波。

愛因斯坦對這些引力波並不十分確定。1916 年,他告訴黑洞發現者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引力波不存在,後來又說它們存在。1936 年,他和助手納森·羅森(Nathan Rosen)打算髮表一篇論文,揭穿這一錯誤想法,但隨後又再次反口。

根據物理學家已經確定的方程,隨著引力波向外擴展,空間將在一個方向上壓縮,同時在另一個方向上伸展。

1969 年,馬里蘭大學物理學家約瑟夫·韋伯(Joseph Weber)聲稱,他利用一個六英尺(約 1.8 米)長的鋁筒作為天線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他表示,一定頻率的引力波會讓鋁筒像音叉一樣鳴響。

其他人沒能複製他的結果,但很少有人懷疑引力波的真實性。韋伯博士的實驗啟發了一代科學家,他們愈發努力地尋找宇宙中愛因斯坦的痕迹。

1978 年,當時在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射電天文學家小約瑟夫·H·泰勒(Joseph H. Taylor Jr.)和羅素·A·哈爾斯(Russell A. Hulse)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行的中子星(恆星死亡後的超密殘餘)。其中一顆脈衝星能發出周期性的電磁射線。通過對脈衝記時,天文學家斷定兩顆中子星的能量正在喪失,兩星逐漸接近,其速率恰恰可以預期它們正在放射引力波。

1993 年,哈爾斯博士和泰勒博士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另一個名為 Bicep 的天文學家團隊在 2014 年登上新聞頭條,聲稱他們利用南極的望遠鏡探測到了來自宇宙大爆炸之初的引力波。但後來他們承認,其觀測結果很可能受到了星際星塵的污染。

一個唐吉訶德式的項目

加州理工學院的索恩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維斯博士最初相識是在 1975 年,維斯博士說,當時他們在華盛頓參加一個會議,兩人不得不共用一個酒店房間。索恩博士那時已經是一位著名的黑洞理論家,但他正在尋找新的實驗領域去征服。他們一夜未眠,討論如何檢驗廣義相對論、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找到引力波。

後來,索恩博士將來自格拉斯哥大學的天才實驗物理學家德雷弗博士招致麾下,啟動了加州理工學院的引力波項目。德雷弗博士想用光(精確定位的鏡子之間來回反射的激光束)來探測過往波動的擠壓和伸展現象。

維斯博士試圖在麻省理工學院發起一個類似的項目,也使用激光探測方法,但在當時,黑洞這一主題在麻省理工已不再時興。(他說現在好多了。)

兩項工作都沒有技術優勢。根據研究人員的計算,來自外太空的一個典型的引力波對一對反射鏡之間空間距離的改變幾乎察覺不到:只有十億兆分之一。維斯博士回憶說,當他向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潛在資助者解釋這項實驗時,「他們都認為我們瘋了」。

1984 年,國家科學基金會下令兩個團隊合併,這讓德雷弗博士煩惱不已,卻令維斯博士鬆了口氣。索恩博士發現自己扮演著雙重角色,他既是引力波領域的傳道者,又是調解實驗分歧的中間人。

研究的進展相當緩慢。 1987 年,這三位物理學家被撤換,一位主管頂替了他們的職位——這是研究得以繼續進行的代價之一。

第一代實驗設備——初代 LIGO 於 2000 年投入使用,並運行了十年時間。這一時期的運行主要是為了證明 LIGO 可以勝任研究所需的工作量。 LIGO 系統共有兩個引力波探測器,一個位於華盛頓州漢福德(Hanford, Wash.),另一個位於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Livingston, La.)。它們都曾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破壞,前者的一條幹涉臂被卡車撞過,後者的一處接收天線則遭到過獵人的槍擊,不過這兩次事故並沒有損壞 LIGO 。

過去五年里,整個 LIGO 系統進行了重建,設備的靈敏度大大增加,探聽到某些東西對於研究團隊而言不再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LIGO 的接收天線是 L 型的,垂直交叉的干涉臂長 2.5 英里(約 4 千米)。每條幹涉臂外部都包裹著鋼鐵和混凝土,內部則是幾英尺寬的真空室,裡面有著體積 250 萬加侖(約 9464 立方米)的真空區。干涉臂末端安有玻璃絲懸掛的鏡子,這些鏡子隔離周圍環境碰撞和聲音的效果遠超任何勞斯萊斯轎車。

在這樣的精心設計下,如今升級版 LIGO 中的激光能夠在引力波掃過時,根據干涉臂的長度探測到直徑僅有質子直徑萬分之一的微小粒子——這種亞原子微粒太小了,甚至連功能最強大的顯微鏡都無法觀察到它們。

雖然 LIGO 的靈敏度已經提升到了極致,但是仍然只有最大型、最猛烈的宇宙振動才能讓探測器發出聲音。 LIGO 是為了發現中子星的碰撞而設計的,而中子星碰撞會產生猛烈的閃光——即所謂的「 γ 射線爆發」。

兩顆中子星彼此靠近時會旋轉得越來越快,轉速高達一秒鐘數百轉,它們會使時空幾何體發生振動,發出一種能夠在 LIGO 真空管「最佳聽音位置」聽得見的上升音調。

黑洞是恆星滅亡後形成的一種更加極端的天體。人們認為它也能做到同樣的事情。但是沒有人知道黑洞是否會成對出現,也沒有人知道它們產生碰撞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黑洞確實會成對出現並發生碰撞,那麼這一撞擊形成的波動肯定會比中子星碰撞形成的波動響度更大、音調更低。

長時間以來,索恩博士和其他科學家一直認為,這些就是 LIGO 會在首次有所發現時探測到的波動。但是就連索恩博士也沒有想到, LIGO 這麼快就探測到了引力波。

「它在沖我們發出波動,跟我們說你好」

9 月 14 日凌晨四點, LIGO 系統剛剛完成校準,正在進行所謂的工程性運轉。這時,利文斯頓觀測站出現了一個響亮的信號。「數據在尖叫,接著傳來了『砰』的一聲。」戴維·雷茨(David Reitze)回憶道。他是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也是建造運行引力波探測器的 LIGO 實驗室的負責人。

七毫秒後,這一信號出現在了漢福德觀測站。 LIGO 科學家隨後斷定,這類信號同時因為巧合出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當時美國人都還在沉睡之中,計算機記錄下了這一事件,而歐洲的科學家們卻注意到了此事。

第二天,雷茨博士搭飛機前往路易斯安那州。那天早上,本來在緬因州度假的他在用電腦簽到時發現了此事。「它在沖我們發出波動,跟我們說你好,」他說,「太棒了。信號很強烈,我簡直無法相信。」

物理學家們知道,對於中子星而言,這一聲波的頻率過低了。物理學家們詳細分析研究了聲波形成的原因,發現了宇宙一個偏遠角落發生的龐大天體活動:一對黑洞跳了最後一曲華爾茲(隨後撞到了一起),形成了這一聲波——而且這兩個黑洞比天體物理學家們此前預計的更大。

其中一個黑洞質量是太陽的 36 倍,另一個質量則是太陽的 29 倍。在彼此靠近的最後階段,它們的速度達到了光速的一半,以每秒 250 圈的轉速彼此繞行。

接著,聲音停止了,兩個黑洞合併成了一個黑洞,一個質量等同於 62 個太陽的宇宙陷阱出現了。全過程僅花費地球時間五分之一秒。

據維斯博士所言,用指甲在鋼琴上從音調最低的琴鍵劃至中央 C 鍵,就能再現這個短暫的聲波。

這場合併消耗了相當於三倍太陽質量的能量,這些能量在一場看不見也幾乎感受不到的天啟中蒸發變成了引力波。如果把這一能量轉換成可見光,那麼它的亮度將會等同於 1021個太陽所發出的光亮。

不過,這個能量讓 LIGO 的鏡子只是做了一個質子直徑的千分之四距離的位移而已。

雷茲博士表示,這一信號精確符合了計算機根據廣義相對論模擬計算後得出的對於黑洞的預測。

研究團隊表示,九月這一事件發生沒多久後, LIGO 又記錄到了另一個較為微弱的信號,這個信號可能也是黑洞發出的。據維斯博士所言,一月份結束的第一輪 LIGO 觀察運行期間, LIGO 至少探測到了四個信號。第二輪運行將於今年夏天開始。今年秋天,位於義大利的歐洲引力天文台(European Gravitational Observatory)運營的另一個探測器「升級版 Virgo 」(Advanced Virgo)探測器也將啟動運行。未來日本和印度也將有望有探測器投入運行。

展望未來

如今,天文學家們知道了,宇宙中確實存在成對的黑洞。眼下他們正急切地想要知道,這些黑洞怎麼會變得如此巨大。據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維琪·卡洛格拉(Vicky Kalogera)所言,目前主要有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早先在宇宙中,有些恆星缺少比氦元素更重的元素。在變得十分巨大後,這些恆星沒有像其他恆星一樣先發生炫目的超新星爆炸、再形成黑洞,而是直接塌縮成了黑洞,沒有經歷超新星爆炸,所以才形成了巨型黑洞。另一種理論則認為,有黑洞沉入了恆星高度密集的球狀星團中心,經過吞噬形成了巨型黑洞。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宇宙學家邁克爾· S ·特納(Michael S. Turner)說,天文學家曾一度把搜尋引力波看成是一場實驗,而不是一種觀測行為。「 LIGO 已經證明了它名字里代表觀測的 『O』 存在的合理性,」他說道,「也就是說,它將會是一個天文觀測台,每年觀測到數十起天文事件。」

傾聽引力波的聲音

100 年前,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如今,我們終於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 LIGO 聽見了黑洞碰撞發出的聲響。

兩個黑洞

大約 12 億光年以外的遙遠星系中,兩個黑洞繞著彼此打轉。較大的黑洞質量為太陽的 36 倍,較小的黑洞質量為太陽的 29 倍。

碰撞

強大的引力加快了黑洞的轉速,它們的速度達到了光速的一半。引力拉近了它們彼此的距離,造成了時間和空間的扭曲。頃刻間,這兩個黑洞碰撞在一起,融合成了一個不規則的形狀。

下環

這團不穩定的物質漸漸變成了球狀,這個過程叫做「下環」(ring down)。相當於三倍太陽質量的能量蒸發產生了大量的引力波,扭曲了時間和空間,最終形成了一個質量相當於 62 個太陽的黑洞。

引力波

看不見的波動以光速向外漣漪擴散開來。擴散得越遠,波動就越弱。等最終到達地球的時候,這種引力波造成的時空扭曲已經變得非常微小,無法超過我們星球的熱量、噪音以及其他振動而被我們測量到了。

探測發現

LIGO 是由兩個相距 1900 英里(約 3058 千米)的 L 型觀測站組成的。每一根干涉臂末端的超高純鏡子都不會受到(地球上)振動的干擾。傳到此處的引力波會推拉干涉臂,使隧道的長度發生不超過質子直徑的改變。

短促的聲波

9 月 14 日, LIGO 探測器檢測到了它們第一次由引力波引起的振動。轉換成聲波後,這一振動就變成了短促的聲波,向人們傳遞了十億年前兩個黑洞碰撞發出的回聲。

圖片版權: LIGO 、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Simulating eXtreme Spacetimes 項目;製圖:Jonathan Corum

特納博士還說:「發出引力波天空中最響亮信號的是宇宙中最奇異的東西:黑洞、中子星和早期宇宙。」

宇宙黑暗面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肯定還有更加重大的驚喜等著我們去發現,當一扇新的窗口打開的時候,情況總是如此。」現在已經退休了的前 LIGO 研究人員索恩博士說道。

德雷弗博士如今患上了痴呆症,住在愛丁堡附近的一間療養院里,他無法享受到勝利的喜悅了。「過去,羅恩創造性的天賦才能對 LIGO 未來的成功而言至關重要,那也是我們當時把他挖到加州理工學院的原因所在。」索恩博士在一封郵件中寫道。

維斯博士如今已經退休了。麻省理工學院授予了他名譽教授的頭銜。維斯博士說,他的生活現在更像是一名大學畢業生——修修補補,讓設備運轉起效。此前,他的這一癖好差點就毀了 LIGO 的探索發現。維斯博士回憶說,黑洞聲波傳來的三天前,他在利文斯頓觀測站驚駭地發現天線讀數受到了無線電的干擾。

維斯博士告訴他的同事,那得好好修一修。他懇請同事們推遲工程性運行。但是他的同事們反對說,一切都準備就緒了,要想停止項目為時已晚。他們可真走運。

維斯博士說:「我們差一點就錯過了這場重大的盛事。」

翻譯:熊貓譯社 於義 錢功毅

題圖版權:sciencemag.org


推薦閱讀:

懷男友娃才發現他竟是姐夫
一不小心得了高低肩,才發現是單肩包惹的禍
當發現夫妻其中一個有外遇,你會去告密嗎
堆糖 發現生活
240億公里外發現冥王星姊妹星(圖)

TAG:存在 | 引力 | 引力波 | 發現 | 愛因斯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