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孫祿堂授拳陳健侯紀實

孫祿堂(名福全,號涵齋)是我國著名武術家,在國內外均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譽。他曾從李魁垣、郭雲深學形意拳,從程廷華學八卦拳,從郝為貞學太極拳。後來他以郝氏太極為基礎,融會互合三家之精髓而創孫式太極拳。

  1983年,江蘇省開展稀有拳種普查工作,於鎮江市發掘出孫氏三十六手太極拳(又稱孫氏太極拳三十六手)。此拳與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孫氏太極拳有明顯不同。這套太極拳不計重複之處共三十六手,暗合《易經》的三十六個連體象。此拳以太極為主體,融入八卦、形意之精華而成。其基礎是卍字手。五個手指分別成平、直、橫、環、鉤形,像一個卍字。三十六手,不僅手手帶卍字,而且一招一式都要符合"平、直、圓"的要求。這種手勢非常難練,沒有極好的筋骨和堅強的毅力,沒有悟性,是練不成的。而練不好卍字手,是不教套路的。

  1985年,中國武術協會和河北孫祿堂家鄉也曾分別派人到江蘇鎮江調查,並為其再傳弟子錄了像。回去後,中國武術大型叢刊《武蹤》(第2期,1985年4 月出版)先後刊登了陳登臨的《孫式三十六手太極拳拳理根據淺談》、《孫祿堂授拳陳健侯記》、陳九皋的《淺析卍字手》等文章。《精武》雜誌(1985年第3期)刊登了張祚玉的高足周德良、孔小安、陳九皋編寫的《孫氏三十六手太極拳》(有圖文),從而把三十六手推向了全國。《中華武術》(1986年第2期)、《體育春秋》(1986年第3期)也分別刊登了尤志心的《陳健侯逸事兩則》《我跟岳父學卐字手》。在承德舉辦的民間稀有拳種展覽會上也展出了有關三十六手的資料,陳健侯先生的照片第一次與人們見面,他那炯炯有神、銀須飄飄,仙風道骨的風采,給參觀者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本人最近對孫祿堂授拳陳健侯的情況作了進一步的調查,走訪了陳健侯先生的子女和他的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查閱了《鎮江文史資料》、《陳氏家譜》等。現把它寫下來,作為史料保存,並饗廣大武術愛好者。

  這裡特聲明一點:陳健侯先生一生深居簡出,拒絕做官,吃素信佛,淡泊名利。本人寫此文決無與別人爭名利之心,而是為了尊重歷史事實,還原孫式太極拳的本來面貌,同時也為了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以組織力量,挽救真傳孫式三十六手太極拳,讓它真正後繼有人,發揚中華武術的榮光。

孫師慧眼識俊才

  1928年6月,江蘇省國術館創辦,會址設於鎮江北五省會館(現無線電專用設備廠),孫祿堂先生被任命為副館長兼教務長。孫祿堂先生愛好《易經》,因為太極拳取名於《易經》,其一招一式都與易理相合。他每到一地,都要遍訪《易》學者。到鎮江不久,有一天,忽收到一封挂號信,信中是一篇談易理的文章,題名《"乾卦"爻辭釋義》。

  原來,鎮江有位晚清民初的史學家陳慶年先生①,其公館(橫山草堂)就設在磨力巷。其次子陳健侯(裕業)先生,1895年生,兒時讀私塾,自幼就愛好武術,練少林拳,兩腿綁鉛錠,練習輕功,身手敏捷,能手擒過堂雙燕。1907年畢業於南京思益學校,1911年(辛亥,16歲)畢業於江南高等學堂化學系,後自學中醫,懸壺濟世於磨力巷。1920年原擬到德國學醫,但在動身之時,父忽中風,天性至孝的陳健侯先生,就決定放棄到德國學醫的計劃,決計留下侍奉父親。有天晚上,陳健侯先生侍奉父親,因聽說孫祿堂先生於鎮江開設國術館,就動了結識的念頭。故利用侍病的時間寫了此文,寄孫祿堂先生教正。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從"初九"至"用九",共七段爻辭,可以把它喻為煉精化氣的過程。"初九,潛龍勿用",意為相火不妄動,腎精不妄泄,煉精化氣就有了源泉。"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是說"田",土也,屬脾。精固而腎強,腎強則脾胃功能旺盛,煉精化氣始有牢固基礎,有利於氣功向高級階段(大人相)發展。"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自強不息,持恆漸進,煉精化氣才能成功。"九四,或躍在淵,無咎",可喻為煉精化氣的功夫正在關節點上,不可一日稍懈,不可妄動情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是說肺氣通於天,氣功到了極頂階段,顯大人相,容顔如童子。"上九,亢龍有悔",是說在練功過程中,調氣不得法,陰精不能潛存,產生陽亢,引起血壓升高,肝火上騰,可能中風(腦血管意外),故"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是說練功到了太極階段,任何一手,都能變化無窮,每一手都是一個太極,太極是個圓球,故"無首",這是大吉利的事。

  孫師讀罷此文,不由頷首連連。孫師對他秘書吳心谷說:"斯人斯文,於易理醫理拳理合璧成章,莫非醫學家兼哲理家乎?你先前往一訪。"吳心谷原是袁世凱通治局的秘書,對《老子》有深入研究。他遵師囑上門拜訪陳健侯先生,陳在陳宅"望益軒"接見了吳。吳贈送自己的著作《以"老"解"老"》給陳,兩人一談即成莫逆。陳不僅通《易》理,而且對《老子》也有獨特的見解,侃侃而談,令人折服。吳回館向孫師作了彙報。第二天,孫師偕吳心谷同訪,這次見面,在陳府的"傳經堂"大廳。孫師與陳健侯先生暢談易理,志趣契合,恨相見晚也。

  又過幾天,孫師偕吳心谷再次造訪。孫師云:"吾聞中醫神於脈者,不問而知病,今我不言,任爾試我脈,請言氣功如我者有何病焉?"陳曰:"中醫望、聞、問、切,四診相互證明,可速斷病情,今僅靠切脈,雖亦可斷,但需倍勞吾之神。請試之。"陳聚精會神於指目,三指分別輕觸探按,既畢,對孫師云:"先生六脈均從容和緩,唯右寸脈偶現數象。從容和緩反映氣血充沛,右寸脈偶見數脈反映有內傷。"孫師答道:"我數年來訪求拳藝高超的師友,足跡遍及南北,每到一處,請名醫診脈,都雲六脈調勻,無些微瑕疵。你診斷有內傷,我不能苟同。"於是陳鄭重地說道:"六脈調勻,毫無病態,世所罕見。先生右寸脈有時呈數而兼虛象,此確系內傷反映,可能偶有吐血。"孫師矢口否認。過了幾天,孫師復來診脈,陳據證察脈,仍堅執前診意見。孫師仍矢口否認。如此數次。最後一次,孫復請陳到孫之會客室斷脈,不准他人入內。陳嚴肅地說:"老先生脈象反映確有內傷,不速治,危矣!請人診脈又不信醫言,是戲醫也。不信不治。望先生再三審思,我此次為老先生診脈,神思高度集中,非但能確診老先生有內傷,而且有把握斷定傷於何處。若不信,請解開上衣坦露背部,我可以指出傷處給你印證。"孫師遂解開上衣坦露背部,陳即指著孫師背部肺腧穴講道:"內傷是從此處進去的!"孫師猛然大驚,連聲贊道:"神乎其技也。神哉,神哉!我內傷確系受自此處,每逢春季趨暖即複發吐血,今日我正在複發。"隨即吐了一口痰,痰中帶有血絲。孫師於是誠服陳的診斷,並請陳為他治療內傷。陳為孫開了活血祛瘀益肺理氣的湯藥,並用自製的跌打損傷膏給他外敷。經過數月的治療,孫師背部肺腧穴處出現一塊如碗兒大的青斑。從此以後孫師內傷癥狀消失,宿病霍然痊癒矣。

  孫師內傷從何而來?事後聽吳心谷講才知其中原因。原來,孫師少壯時,以拳術聞名北方,北京、天津兩地,曾有數十家拳技教習場被孫打翻而倒閉,於是埋下了怨恨的種子,欲伺機報仇。孫師某日在滬先施公司登電梯時,被仇人所買點穴高手暗算,傷於內,大吐血,次日《申報》頭版大標題曰:太極泰斗孫祿堂死矣。孫師知為人算,閉門謝客,調氣十餘天始能起,但淤血未透,內傷未靖。

  孫師既欽佩陳健侯先生通達易理拳理,又佩服其醫技高明,日視陳筋骨柔韌,步履輕捷矯健,學養高,善談吐,舉止溫文爾雅,有儒者風度,又有一定的武術基礎。於是對他的秘書說:"歷代師承是師傅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找師傅。遇此人不授拳,有負歷代祖師。"因此孫師決意向陳親授太極拳,遂囑吳心谷向陳傳達他的意願。陳欣然點首說:"蒙孫師不棄愚鈍,我當勉力勤學,決不負孫師厚望。"於是擇吉日遞帖拜師。

[page]

閉門秘授三十六手

  拜師宴是在陳宅望益軒舉辦的,請"一枝春"素館(陳年輕時就受齋吃素)名師到家執箸。出席拜師宴的除孫師、吳心谷外,還有孫存周、孫掁岱以及國術館著名拳師肖漢卿等,吳心谷為介紹人。與陳健侯同時拜門的還有其弟裕武。

  當初,國術館授拳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拳師公開傳授,即露天班學員;一種是由拳師個別親授,如陳裕武由孫存周親授八卦掌。至於由孫祿堂親自秘傳的只有陳健侯一人而已。

  孫師對陳說:"跟我學真傳,你原先學的,都要拋棄,一切從頭學起。"他與陳約法六章:①永不叛師;②不得私傳(師傅批准後才能傳人),法不入六耳;③不準要師傅教(意思是只有師傅想教時,才能教;徒弟不能主動提出要師傅教);④每式所教最多不得超過六遍(六次不會,從此就不教);⑤與師打鬥,不要怕傷痛;⑥學到真傳,不得隨意傷人。孫師強調說,武功是打出來的,到了師徒對打階段,千萬不要怕傷痛。陳說:"我本是醫生,有傷痛我自己會醫,不勞老師座擔心。"

  於是孫師開始閉門授拳。每次授拳,不得有第三者在場,即"真法不入六耳"也。第一階段是練基本功,包括站樁、走趟子、練卍字手。站樁要集中意念,站穩腳跟,可增強體力,為走趟子練身手打下基礎;走趟子意在練步法與身法;練卍字手意在練手法。其中練卍字手為最難。卍字手是孫式真傳太極拳的命門與奧秘所在,也是與大眾化普及式太極拳的根本區別。所謂卍字手,五個手指分別成平、直、橫、環、鉤形,像一個卍字。練卍字手大致是這樣的:

  腳成丁八步,兩手並胸前,手心朝上,兩肘緊靠乳頭,沉肘裹肩,含胸拔背,塌腰,下肢微蹲,同時兩手相對,成下"八"字形:大拇指朝前平指;食指挺直下垂;中指平橫向內,與食指成直角;無名指微環;小指微鉤。這樣五指成平、直、橫、環、鉤形,好如""字,故稱卍字手。這裡成下卍字手,這是第一步;然後身下蹲,卍字手向下畫弧形,(此時兩肩不能散開,而仍要沉肘裹肩,含胸拔背),然後翻轉向上舉,兩食指朝天,高度與目齊,兩手背要緊貼,手心向外兩側,五指仍成平、直、橫、環、鉤形,這動作叫"朝天一支香",也就是上卍字手,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兩手向內翻轉,由胸前推出(這動作為圓卍字手),兩手成豎掌,手心相對,成抱球狀,像太極。豎掌與小手臂要成直角。

  筆者不厭其煩地作如此詳盡的說明,但讀者可能還如在迷霧中,不知如何練。歷代師承,強調真傳太極拳要口授心傳是有原因的,因為書面文字很難表達清楚。當然,在現代可採用錄像,用慢鏡頭,一一分解,但在當時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這樣的地步,只能靠師傅口授心傳。卍亦作卐,它是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誌。通常被認為是"太陽"或"火"的象徵。卐字在梵文中稱作Srivatsa(室利革未蹉),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佛教認為它是釋迦牟尼胸部所現的"瑞相",用作"萬德吉祥"的標誌。周·武則天長壽二年,制定此字,讀為"萬"。在佛經中,才將卍字傳寫作卐。唐玄奘將卐譯為"德",北魏菩提流在《十地經論》中譯為"萬"字。卍字是功德無量的,也是法力無邊的。故太極拳這一手法,是孫祿堂先生從太極名師郝為真那裡傳下來,是嚴守秘密的,有些人跟孫祿堂一輩子也從未聽說過這個名字。現在外界知道這種手法,是由陳健侯的弟子張祚玉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傳出來的。這種手法,非常難練,沒有極好的筋骨,沒有堅強的毅力,是學不成的。本人有幸,在六十年代初,承蒙陳健侯先生親授我卍字手,但我苦練一年余,手腕也曾練得紅腫發脹,但仍未合格。陳師說我的筋骨不夠,卍字手未練成,以下就不教了。但是,我通過練卍字手,感到體力增強了。初練時剛練幾次就感到腿酸臂疼,體力不支,後來練了幾個月,就感到腿力大增,手腕靈活,手掌有力。

  話說回來,孫師授陳卍字手,陳在一個月內即練成的。孫非常高興,於是再授孫式三十六手太極拳套路。此套路共一百十四式,每式之間用開合手銜接,不計重複為三十六式,故把這些套路簡稱為三十六手。這三十六手是:

  ⒈腰間掌(卡子手)⒉車輪手(出卍字)⒊懶扎衣 ⒋開合手 ⒌單鞭⒍提手上勢 ⒎白鶴亮翅 ⒏摟膝拗步 ⒐手揮琵琶 ⒑搬攔捶 11.如封似閉 12. 抱虎推山 13. 肘底看捶 14. 倒攆猴15.海底針(吊月當) 16.三通背 17.雲手 18.高探馬 19.左右蹬腳 20.踐步栽捶 21.撇身捶(翻身二起) 22.披身伏虎 23.野馬分鬃 24.膝底搓臂 25.通背掌 26.玉女穿梭 27.下勢 28.更雞獨立 29.提膝蹬跟(十字擺蓮) 30.進步打捶(進步指襠捶) 31.上步七星 32.退步跨虎 33.旋手出掌(轉身擺蓮) 34.彎弓射虎 35.雙撞捶 36.陰陽混一(合太極)

  這三十六手恰合《易經》三十六個連體象,其變化無窮。熟練後,在交手過程中,每一手皆能變成三十六手。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虛實轉換,動作敏捷圓活,猶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每左右轉身以開合相接。孫師授拳時,強調首重頂,提要領,"見其外,知其內,誠於內,形於外,內外合而為一",即要做到內外相應,同步協調。陳在學拳時領悟老師的教導,力求做到:手與足相應,肘與膝相應,肩與胯相應,形與意相應,意與氣相合,動靜虛實交替;升降開合進退適度。手勢、步法與體態準確,動作配合呼吸調息,手手不離捧球。意念中所捧之球不是虛幻的,而是實在的充氣的有力度的彈性之球。恆以持之,漸以進之。由於陳能以易理構通拳理,所以敏悟力特彆強,師傳一手,已能悟得第二手。故三十六手,僅二個多月就學成了。第一階段屬於基本功訓練,從站樁到走趟子,到練卍字手,到練三十六手套路,總共只用四個多月。

  第二階段是授與推手。先呆步推手,後活步推手。這就是兩人按相對應的站勢彼此雙手交互放在對方的肘臂上,一手托肘,一手仰掌於肘窩上,同時運轉身體,升降進退轉停,相互密切配合。練推手意在練懂勁。孫師常講,初練拳者手足木強不靈活,動作"偏柔偏剛",身笨拙如"繩捆索綁",學成後就會"勁氣內藏",如"圓球彈簧"。即由硬到軟,由僵到柔,由重到輕,由滯到靈,由實到虛,這就是懂勁的第一步。這第一步就是"知己",懂得自己之勁,懂得能運用自己的整體合力。懂勁的第二步,是"知彼",知道對方之勁。掌握對方動靜之機,了解對方發與否的信息,即知道對方之勁發於何時何處。孫祿堂師把此稱之為"聽勁"。第三步是"化勁"。能引進落空,運用四兩撥千斤,把對方之勁化掉。"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舍已從人,"階及神明"。陳健侯先生在孫師的精心訓練下,僅一個多月,就順利完成了推手任務,初步具有懂勁的功夫。除推手外,還採用了"喂手"法。

  第三階段是"喂手",即實戰前的準備階段。"喂手"是一種授拳的方法,授拳者向受教者做示範的進攻動作,囑對方要勇於迎戰。對方如能抵擋住進攻,就達到了"喂手"的目的。如果受教者無法擋架,教者即授以避其鋒銳或卻敵的方法。這是卻敵致勝的功夫,故可以把"喂手"看作臨戰前的實戰演習。孫師給陳喂手,喂的是"懶扎衣",這是太極拳的第一手,又名"車輪手"。兩手平行帶卍字式向對方輪番猛烈進攻,頗為厲害,被譽為孫式太極拳的"王手"。陳始則不能招架,繼則能避其鋒銳,終能安若磐石。孫師看到這位弟子進步如此之快,既高興又驚嘆地對他的秘書說:"健侯學拳悟性高、進步快,主因是他的學養水平非一般人可比。我如不精心傳授將上愧歷代祖師。"秘書吳心谷答曰:"健侯學識淵博,我研究《老子》多年,尚有許多未通之處。每與之晤面,我向彼請教,受益匪淺。吾隨師座此次南行,所遇學者中令我佩服的有兩人,一為史學家柳詒徵②,一為精醫哲者陳健侯。"

推薦閱讀:

跟診紀實……老年冠心病
浙江教育科技頻道《紀實》欄目最讓你毛骨悚然的案件是什麼?
紀實攝影先驅布列松
尚蓮貞老居士仰靠彌陀往生紀實
鄉村紀實系列之關愛和追念——民俗中的喪儀

TAG: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