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成語小故事——第2講: 四面楚歌
【成語】四面楚歌
【注音】sì miàn chǔgē
【解釋】比喻陷入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的不對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不多了,近乎是彈盡糧絕的局面。一天夜裡,項羽正在睡覺,忽然聽見四面傳來歌聲。仔細一聽,竟然是四周圍困他的軍隊在唱楚地的民歌。項羽是楚人,當然對這些民歌十分熟悉。
項羽十分吃驚,他心想,難道劉邦已經佔領了楚地么?為什麼他的部隊里有這麼多楚人呢?項羽頓時心生悲涼,感覺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喝酒,借酒消愁。
借著酒勁,項羽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說: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不利啊,駿馬不能賓士。駿馬不能賓士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該怎樣安排你!
項羽和虞姬一同唱和起這首詩歌,周圍的侍從都非常難過,哭了起來。一曲唱畢,虞姬拔劍自刎。項羽英雄末路,帶領800餘名騎士突圍,一路逃到烏江邊,最終只剩下20餘人。項羽自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揮刀自刎於江邊。
因為這個典故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悲涼,接著又兵敗自殺的情節,所以後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是此,四面楚歌。
推薦閱讀:
※3個小故事,看完你就知道「窮」在哪了yitiao678
※九則蘊含大道理的小故事[組圖]
※歷史名人小故事之六十三:白公勝
※別總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一個小故事讓你明白傷害究竟有多大![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