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之五:大阿爾巴爾亞的迷夢 | 外交學人行走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直接訪問「澎湃新聞」網站的「外交學人」頻道。

在科索沃,我還感受到了當地人的「大阿爾巴尼亞」情懷。

所謂「大阿爾巴尼亞」,它主張按歷史的和現實的阿爾巴尼亞人的分布,在巴爾幹半島上建立一個包括所有阿爾巴尼亞人的阿爾巴尼亞。這是一個有著地區政治和國際政治內涵的有趣話題。

講「大阿爾巴尼亞」一定離不開普里茲倫。普里茲倫位於科索沃的南部,離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比較近,是科索沃的第二大城市,人口接近18萬。普里茲倫是一座飽經滄桑的古城,始建於古羅馬時代。在歷史的長河中,普里茲倫先後受制於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在14世紀中葉,它曾是塞爾維亞政治和宗教中心,有「塞爾維亞的拜占庭」之稱。1389年科索沃戰役之後,普里茲倫開始受土耳其的統治,逐漸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重鎮。也就從這裡起,信奉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越來越少,而皈依了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移民越來越多。到19世紀中葉,普里茲倫的阿爾巴尼亞人比例超過70%。不僅如此,普里茲倫還是巴爾幹半島上阿爾巴尼亞的政治、文化和地理中心。

普里茲倫博物館中的「大阿爾巴尼亞」圖示。(作者供圖)

「大阿爾巴尼亞」的主張最早就誕生在普里茲倫。在古城堡下面的河對面,有一組低矮的白牆紅頂和黑門窗的建築群,其中最高的建築也不過兩層。這就是阿爾巴尼亞人的「革命聖地」——普里茲倫同盟博物館。

普里茲倫博物館。(作者供圖)

被土耳其奧其曼佔領之後,阿爾巴尼亞人的反抗鬥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其中最有名的是斯坎德培領導的武裝起義,從1443年起堅持了25年。1878年俄土戰爭之後,各大國出於自己的私利,無視阿爾巴尼亞人的存在,如把信仰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說成是土耳人,把信仰東正教的阿爾巴尼亞人說成是希臘人。更為嚴重的是,阿爾巴尼亞人居住的地方面臨著被黑山、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等瓜分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阿爾巴尼亞的愛國者試圖將所有反抗外來侵略的阿爾巴尼亞人聯合起來。於是,在1878年6月柏林會議召開前夕,來自各地的阿爾巴尼亞人代表齊聚普里茲倫。為了維護阿爾巴尼亞人的統一,這次會議建立了統一領導機構——「普里茲倫同盟」。博物館的放口處有一個標牌,上面寫著「1877-1878年,普里茲倫同盟」。

普里茲倫會議會址。(作者供圖)

同年11月,普里茲倫同盟在一份綱領中提出,未來阿爾巴尼亞國家的領導應當包括雅尼納(阿爾巴尼亞的南部和伊庇魯斯)、斯庫台(阿爾巴尼亞的中部和北部)、科索沃(科索沃和梅托希亞以及塞爾維亞的南部和馬其頓的大部分)。這就是「大阿爾巴尼亞」構想。

在此後的十幾年中,巴爾幹半島上的阿爾巴尼亞人在普里茲倫同盟的領導下進行維護阿爾巴尼亞人的統一、建立「大阿爾巴尼亞」的鬥爭。在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阿爾巴尼亞是巴爾幹反土聯盟同土耳其交戰的主要戰場。根據巴爾幹反土聯盟各國達成的協議,將土耳其人從巴爾幹趕走之後,阿爾巴尼亞人的土地將由希臘、塞爾維亞和黑山瓜分。面對被瓜分的危險,1912年11月,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者召開國民大會,宣布建立一個包括巴爾幹半島上所有阿爾巴尼亞人的國家。但是,這種做法與巴爾幹同盟國家的利益發生嚴重衝突。俄、法、英、意、德、奧等六國外長在倫敦召開會議,雖然承認了阿爾巴尼亞在形式上可以成為一個獨立國家,而實際控制權必須掌握在六大國的手中。更為主要的,獨立後的阿爾巴尼亞的領土和人口都不及阿爾巴尼亞人所希望的一半,許多阿爾巴尼亞人被留在相鄰的國家裡。其中,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之間的邊界直到1926年才劃定,生活在科索沃、黑山西南部、馬其頓西部的阿爾巴尼亞人就成了跨國界而居的民族。

實現「大阿爾巴尼亞」就是這些阿爾巴尼亞人的聯合,而首先是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的合併。然而,真有這種可能嗎?在很大程度上,「大阿爾巴尼亞」是針對國際社會的,內涵所及只是一種願望而已。假如真地將它提到日程上來,問題恐怕就那麼簡單了。

在訪問科索沃期間,我就此與一些科索沃和阿爾巴尼亞人交談過。他們都承認,無論是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還是這兩地的阿爾巴尼亞族人,都有很大的差別。就前者而言,阿爾巴尼亞1912年就獨立成國了,而科索沃一直從屬於塞爾維亞,直到2008年才獨立。阿爾巴尼亞有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教育與科學都很發達,而科索沃在這些方面十分落後,1969年底才建了普里什蒂納大學。

就後者而言,阿爾巴尼亞宗教色彩比較淡,有30%的人信奉東正教和天主教,而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基本是穆斯林,而且非常虔誠。阿爾巴尼亞人認為自己講的阿語是正宗的,而科索沃阿族人講的阿語是一種方言。至於說其他國家的阿族人,由於在國民中所佔比例比較低,同時受各自國情的制約,他們對「大阿爾巴尼亞」的認同程度和追求程度都較為有限。

普里茲倫清真寺與東正教堂遙相呼應。(作者供圖)

更為關鍵的是,巴爾幹的地區政治、歐洲政治甚至國際政治都不允許一個「大阿爾巴尼亞」出現。巴爾幹有史以來就是東西方大國都有染指的地方,大國的利益交織在一起。可以說,這裡的國家都是各大國討價還價的結果,而非各民族自主選擇。1912年誕生的阿爾巴尼亞就說明了這一點。巴爾幹地區版圖的變更,可以大國碎片化,變成若干小國,對大國沒有損害,大國不會阻止甚至還明裡暗中鼓勵。比如,前南斯拉夫聯邦的解體。但是,如果疆界變更造就了一個新的地區性大國,那不利於大國對該地區的控制。「大阿爾巴尼亞」不僅需要阿爾巴尼亞與科索沃的合併,還需要黑山、克羅埃西亞、希臘等國的阿族人分離出來。這樣一來還會在巴爾幹引起連鎖反應,不利於地區穩定。與我交談過的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的政治家都提及了這一點,也都認為「大阿爾巴尼亞」不是一個現實問題,或許將來在歐盟之內才有可能。(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周恩來:外交隊伍是文裝的解放軍
彭麗媛第三度隨訪展「柔性外交」魅力
為什麼中國應對美國的外交能玩的比俄羅斯好?
如何看待印度無人機十二月七號侵入中國領空並墜毀?
王毅演講:發展中的中國和中國外交

TAG:外交 | 行走 | 科索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