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The Bolshoi Ballet-4)

1964-1995年,尤里·格里戈洛維奇(YuriGrigorovich)出任大劇院的藝術總監,從此大劇院的芭蕾舞劇揭開了新的一頁,幾乎每一部新作品都充滿了對藝術新的追求和探索。他的舞劇注重戲劇結構,舞蹈場面豐富多采,動作設計新穎流暢,吸收了許多俄羅斯民間舞素材。他編導的《寶石花的傳說》(1959)和《愛情的傳說》(1965)被認為是蘇聯芭蕾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曾在國內外許多舞台上演出,受到一致讚揚,被認為是繼承古典芭蕾遺產並加以創新的成功之作。從《寶石花的傳說》中已有萌芽的交響舞蹈手法,此後他即探索交響化手法,在以後的代表作《英雄詩篇》(1964)、《斯巴達克斯》(1968,獲列寧獎金)、《伊凡雷帝》(1975)、《安加拉河》(1976,獲蘇聯國家獎金)《黃金時代》(1982)等中交響化手法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格里戈羅維奇在繼承發展俄羅斯古典芭蕾傳統方面作出不少貢獻,他重新編排的古典芭蕾舞劇《睡美人》(1963和1973)、《胡桃夾子》(1966)、《天鵝湖》(1969)、《蕾蒙達》(1984)、《吉賽爾》(1986)等,還兩次重排普羅科菲耶夫的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2幕版本,1978;3幕版本,1979)。在這些新演出本中,格里戈羅維奇努力從音樂內涵出發,追求音樂與舞蹈的有機結合,體現出時代精神,揭示原作深刻的哲理性和詩的意境,交響編舞法在其中

Yury Grigorovich after

receiving the Order of

Merit for the Fatherland

award in 2007.

得到了廣泛和充分的運用,同樣倍受歡迎。在編舞時,他擅長以精練的舞蹈語彙,具體形象地刻畫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內心感受,常用人數眾多、變化無窮的群舞場面烘托整體演出氣氛,凝聚戲劇矛盾高潮,因此許多作品呈現出震撼人心的史詩般氣魄。在此期間成功推出了許多傑出的舞蹈家,包括;埃卡泰里納·吉爾特茲(YekaterinaGeltzer),瓦西里·蒂霍米羅夫(Vasily Tikhomirov)和瑪麗婭·普利謝茨卡婭(MayaPlisetskaya)。大劇院把格里戈羅維奇的交響芭蕾的代表作《寶石花的傳說》和《愛情的傳說》列入保留劇目。2008年,格里戈羅維奇重新擔任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的總編導。

1995- 1998年,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夫(VladimirVasiliev)擔任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的藝術總監。大劇院的創作趨勢是邀請國外的導演和演員參加大劇院劇目的演出:芭蕾舞《巴黎聖母院》、肖斯塔科維奇的《明亮的小溪》(拉特曼斯基,2003年)。這期間還恢復了柴科夫斯基的《天鵝湖》、格拉祖諾夫的《雷蒙達》、梅利科夫的《愛情傳奇》(編導:格利戈洛維奇)等劇目的演出。

1998-2000年,阿列克謝·法捷耶契夫(Aleksei Fadeyechev)成為藝術總監。

2000-2003年,鮑里斯·阿基莫夫(Boris Akimov)被任命為藝術總監。

今日的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以華麗精湛的群舞技巧和壯觀逼真的布景和服裝仍然是世界上最著名及最大的芭蕾舞團。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的演出風格,已經發展成為非同一般的的表演風格:長期以來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在世界芭蕾舞壇屹立不搖的地位,其舞者在表演時,作重在體能和情緒的展現,藝術風格熱情洋溢、技巧出眾,富於俄羅斯民族色彩,更加豐富多彩並爆發外放的典型特徵,整個舞團的演出雍容華貴,場景浩大,格調高雅,有著史詩一般的氛圍,結合技術和舞台的表現能力來展現強烈的戲劇性。這種風格通常歸因於戈爾斯基在莫斯科大劇院與聖彼得堡馬林斯基芭蕾舞團在歷史上競爭的傳統,而瑪麗婭芭蕾舞團是純潔和精緻典雅、古典更西方化。

芭蕾舞團擁有約220名舞者,其中群舞演員約為120名。芭蕾舞團的運作是一個分級系統,與其他歐洲主要的芭蕾舞團採用的方法類似,作為主要演員(Principals)是排名高級的舞者,依次是首席獨舞(LeadSoloist),第一獨舞(First Soloist),獨舞(Soloist)和群舞(Corps deBallet)。由於其規模較大,芭蕾舞團設有兩個芭蕾舞劇團在運作。主要任務是參與大劇院芭蕾,歌劇中的舞蹈演出,擁有如此龐大的編製,也說明是於有一所專業教學以及嚴格訓練的附設舞蹈學校息息相關,舞蹈學校學制分6年制和9年制兩種,自1961年還開辦了兩年制的舞蹈教師進修班。教學內容以芭蕾為主,另設有5年制的民間舞蹈專修科。


推薦閱讀:

怎樣攻佔莫斯科?
莫斯科機場上演「幸福終點站」 斯諾登留俄機場
莫斯科大劇院
阿迪達斯在俄羅斯的新大樓,室內設計也很迷戀三道杠

TAG:芭蕾舞 | 劇院 | 莫斯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