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五千——我的語文教育追求
07-01
來源:中國教師報 作者:□ 王開東王開東,江蘇省張家港外國語學校校長助理兼教科室主任,蘇州市名教師,全國作文優秀指導老師,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獲得者,江蘇省新課程改革先進個人,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個人。「深度語文」流派核心成員,著有《非常語文課堂》《教育:突破重圍》《深度語文》《教育:非常痛,非常愛》《教育:談何容易》等。曾應邀赴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講學,均受到一線老師歡迎。1995年,我畢業回鄉,來到長江邊一所學校執教。初上講壇,我開始研究教學,讀了一些課堂方面的書,如痴如醉地吸納前輩們的教育觀、課堂觀和學生觀。當時,餘映潮的板塊碰撞教學、李鎮西的愛心教育、蔡澄清的點撥教學、錢夢龍的導讀法、洪鎮濤的培養語感訓練等,都是我所關注的,還有上課如行雲流水的程翔老師,也是我汲取營養的主要對象。這一階段,我重點關注的還是課堂構思之精巧,導語之新穎,過渡之自然,思想內容之深刻。也就是說,我還是在教課文,還沒有上升到教語文,更沒有什麼課程意識。2000年,我偶然看到了「草原部落叢書」——《鐵屋中的吶喊》《恥辱者手記》《昔日靈魂》《深呼吸》《47樓207》等,並認識了摩羅、孔慶東、毛志成等人。後來,我看了對我的思想發展有重要影響的錢理群先生所著的《拒絕遺忘》,明白了真正的讀書要看到書縫裡的字。2004年,我去了蘇州,認識了我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朋友:干國祥和鐵皮鼓。我們在「深度語文」的旗幟下,互相唱和。在他們的導引之下,我開始思考教育的終極價值,並反思過去的教育。我不再沉迷於所謂的教育業績,而更關注教育的內核,關注真正的人的教育,關注課程對人的塑造。課堂 讓問題伴隨著每個學生2006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我的第一本課堂實錄《非常語文課堂》。著名出版人吳法源先生說:「中國普通教師出課堂實錄,可能你是第一個。」朱永新先生則主動賜序《非常教師的非常課堂》。關於「非常課堂」,朱老師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我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課堂,是一個活的課堂,一個真實的課堂,一個平等的課堂。本來這應該是我們課堂的本色,但是由於考試與分數的壓迫,許多課堂都扭曲了,而開東的課堂反而成為『非常課堂』。」那麼,我的非常課堂是什麼?或者說,我的本色課堂究竟是什麼樣子?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真正好的課堂,不是來源於教師視角,而是來源於學生視角。教學中,我總是回憶我的學生時代,盡量把自己還原成一個學生。作為學生,我喜歡的老師,是什麼模樣;我反對的老師,有什麼毛病;我喜歡老師給我們什麼,我們的興趣點在哪裡,我們反對什麼樣的課堂,支持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在乎什麼樣的交流形式……一切從學生的需求出發,課堂就會有聲有色,就會事半功倍,就會有出人意料的精彩……當然,這樣的課堂還必須有一些具體的鋪敘。首先,我主動打倒師道尊嚴。從走上講台的第一天,我就正式宣布師道尊嚴的消亡。在偉大的知識面前,老師和學生都該是求學者。我和學生沒有距離,我的開心、憤怒、悲傷,我都拿來和學生分享,而學生也樂意和我交心,我也因此走入學生的心靈,懂得了很多教育之道,獲得了很多教育的幸福。對那些臉若冰霜、高高在上的老師,我打心眼裡覺得他們可憐,他們很勞累,還失去了最寶貴的教育快樂。其次,是鼓勵錯誤。因為錯誤,能給我們教訓;因為錯誤,能讓我們進步;因為錯誤,還能讓學生警醒。而在某個層面上,所謂的正確讓我們一無所獲。我把「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貼在教室的最前方。我鼓勵學生犯錯,最終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擺脫怕錯心理,主動參與教學。鑒於此,每次回答問題前,我都讓學生小聲地交流一下,提高他們的信心。每當學生第一次站起來,我都要及時提醒同學給以鼓勵。那些沒有主動起來的學生,我每天都用眼神鼓勵,還有就是課下策動……終於,我把自己的班級打造成一個人人爭著說、個個搶著說的活躍課堂,讓所有的聽課老師都覺得是奇蹟。再其次,我還創造了認識、懷疑、批判和吸收的文本認識觀。課堂上,我們共同認識,每個人都來談自己的閱讀體驗、閱讀收穫、閱讀困惑,然後懷疑、批判、爭論、吸收。我們沒有大小,沒有尊卑,只有自由的交流,思想的碰撞,靈感的火花。陶淵明的「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在我的課堂里變成了現實。最後,我還努力構建了走向未來的課堂教學模式。即:話題——探險——對話——衝突——建構——綿延。話題: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1.主題朝話題延伸:由於過去的知識單元,逐漸讓位於主題單元,而主題單元的包容性和廣闊性,實際上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話題領域。教師可以通過組合、刪減、變形、改寫等方式,來實現話題的最大拓展,讓學生形成豐厚的人生積累和文化積澱。2.「只讀」向「可寫」轉化:「只讀」又叫「作者文本」,「可寫」則為「讀者文本」,在作品中「寫入」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探險:有人認為閱讀是一場對抗,是作家和讀者的對抗。寫作是一場冒險,作家盡量出乎讀者意料之外。閱讀教學就是一次探險,就是要把作家給我們的意料之外轉變為情理之中。在共同探險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對知識進行遮蔽,努力把學生搞糊塗,讓學生去蔽,在這種循環往複中獲得思維訓練和智力挑戰。對話:什麼是真正的對話?對話的目的是什麼?對話應當遵循什麼樣的原則?怎樣才能有效地開展對話?釐清這些對在教學中開展對話很重要。課堂上的對話具有很多的特殊性。作者、文本、編者、教師、學生,眾聲喧嘩。這種對話,是一種多邊的、多重的、互動的和立體的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衝突:沒有衝突,就沒有教學。教學由衝突引起,圍繞衝突展開。教學的過程就是衝突的形成、展開和解決的過程。教師要精心創設衝突情境,讓學生不斷產生問題,問題就是衝突。高質量的問題,有利於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和探究的積極性,還有利於推動教學順利完成。建構: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活動包含四個因素:學生的背景知識;學生的情感;新知識本身蘊含的潛在意義;新知識的組織與呈現方式。學習活動要發生則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學生的背景知識與新知識有一定的相關度;新知識的潛在意義能引起學生情感變化。在建構的過程中,在師生共同探險、共同對話的旅程中,矛盾衝突必不可少。而建構的過程,新知識達成的過程,恰恰就是在矛盾中產生。新知識、新觀念的到來,必然使原有的知識結構失去平衡,而失衡自然是反常的,不穩定的,它必然要在一個新的過程中,通過激烈的鬥爭,達成一種新的平衡。這個過程就是和諧的建構過程。綿延:生命是由時間綿延而成的,世間萬物都在時間的綿延中變化創新;人作為最高知性的生命體,正是在課堂中,正是在這種變化創新中實現自我價值,從而獲得更大的充實感。課堂的結束只是空間授課的結束,而在時間的綿延中,下課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是過去之物連續不斷的一個前進過程,它與未來連接,並且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壯大。如何讓學生在離開語文課堂之後,不離開語文呢?答案是讓問題伴隨著每個學生,在綿延中潛滋暗長。深度語文 培養學生對人類的終極關懷深度語文乍一聽,挺老謀深算,曲高和寡的。其實不然。「深度」,只是對當前語文教育膚淺化的一種矯正,是相對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深度」,不是為深度而深度。深度語文是追求「詩與思結合的語文」,或曰「經由思抵達詩的語文」。強調將語文視為存在的方式與本質,將存在視為語言性生存,將語言視為存在的唯一實體;強調理解存在、語言與教育三者之間的關係,強調詩與思在語文中的重要地位。在具體的教育訴求中,「深度」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深入的目標解讀。語文課從本質上看無疑是「立人」之課,語文課的目的就在於「人」:解放人,充實人,提升人。在此基礎上,深度語文則在語文的內涵上、品質上、思維上和審美上蘊含更多的價值追求。(2)深層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種結構重建,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集中體現,應由淺入深、由低向高。深度語文具有鮮明的「我」的色彩,文本與我何干,強調「從生活中來,向生命里去」。(3)深厚的語言習得。深度語文將語言視為存在的唯一實體,積極引導學生涵詠語言文字。通過替換、刪減、變形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體味文本的言外之意,感受母語的獨特魅力。(4)深切的情感體驗。通過語言唯一存在的載體,入境入情,感悟文本背後的情感激蕩。深刻的情感體驗也是「深度」的題中之義。(5)深刻的思維訓練。沒有智力挑戰,沒有思維訓練的語文,就會逐漸走向膚淺和平庸,最終就會味同嚼蠟。保持深刻的思維訓練,就是保持對語文的新鮮度、挑戰性。瞻之在前,忽焉在後。(6)深遠的人文關懷。語文不僅是一種符號系統,更是民族精神、智慧和文化的結晶。語文教育原本就應該在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上,培養起學生浩渺寬廣的精神境界,遠大輝煌的文化理想和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並從中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豐富自己,體驗到做人的快樂,並進而樹立一種最充盈的幸福和最寬廣的精神自由。經由思,抵達詩的境地。一切都會豁然開朗,存在的意義就會不斷湧現。三有六讓 讓學生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2007年,我在《中國教師報》首次提出了「三有六讓」課堂教學方式,引起廣泛關注。「三有」即「有趣,有情,有理」;「六讓」即「目標讓學生清楚,疑問讓學生討論,過程讓學生經歷,結論讓學生得出,方法讓學生總結,練習讓學生自選」。「三有」應該屬於我的整體教學風格,「六讓」可以看成是我對有效課堂的一種探索。所謂「有趣」,就是要教給學生終生有用的東西,聯繫活生生的社會生活,注重思維訓練和智力挑戰,讓學生變得更聰明。「有情」就是發揚審美感受力,「有理」就是提高邏輯推導力,這樣一來,課堂中既有文學的闡發,又有科學的概括;既有藝術的具象,又有科學的抽象;既有文學的「結晶」,又有科學的「結論」。理想的課堂,就是要實現「感性」和「理性」的溝通,「藝術」與「科學」的匹配,讓學生最初在形象感染中陶醉,最終又在邏輯推理中清醒。目標讓學生清楚。目標要明確、具體、集中。明確,才能起到定向的作用;具體,才好落實;集中,才便於組織教學。目標之間還要緊密聯繫,這種聯繫,不僅是知識上的聯繫,還應該是邏輯上的關聯、認識上的深入。疑問讓學生討論。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沒有問題。問題是前進的號角,有問題的學生,一定是有收穫的學生。愛因斯坦說,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永遠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毛澤東當年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我們今天只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發動學生,也一定能取得教學上的勝利。過程讓學生經歷。經歷體驗式的學習,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精髓。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我們要讓學生立足於長期的、大量的、平凡的、瑣碎的探究過程,養成嚴謹的態度,批判的意識,獨立的精神,以及相應的合作能力和實踐習慣,並積極配合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真正來一次「學習的革命」。結論讓學生得出。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約束,自立發展,教師只以平等的學長身份,參與學生的發展過程,決不能越俎代庖。方法讓學生總結。教師教給方法,就好像父母掙錢給孩子花,孩子沒有體驗到掙錢的艱辛,就認識不到掙錢的價值。只有自己辛苦掙來的錢,孩子才能學會合理地使用它。而學習自己總結的方法,哪怕是失敗的教訓,對學生都有百利無一害。練習讓學生自選。練習分層,讓學生各取所需,這裡的練習不是知識的重複,而是課堂的延伸,是在鞏固所學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問題,是進一步把觸角深入到未知的領域裡去,讓學生拾級而上,享受智力挑戰的樂趣,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以上,我分幾個方面談了自己教育實踐的幾個方面,限於篇幅,很難說透說全。借用鄭板橋先生的一句話:「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也不必全也。」我始終堅信,相信歲月,相信種子,每個人都努力開花,用花來證明。語文教育就會百花開放,香色滿園。因為,現實的經驗可以借鑒,未來的探索之樹常青。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青少年早戀的教育
※北郵在線豆瓣小組今日上線啦!乾貨為王,獨一無二!
※怎樣才能讓熊孩子們乖乖聽話?
※如何看待王霸膽在中國街頭隨機提問路人在世界地圖中尋找中國以及關於國旗國歌的問題?
※怎麼評價中國90後這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