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造成富足 儲蓄,投資,信用與財富

第9章 世界真正的運作方式:經濟學的基本知識(3)   生產造成富足如果善於把握,機會將是無限的;如果忽略它們,機會將消失。一生命中充滿許多機會。財富並不是在於賺錢,而是使人們能夠賺錢。成功是來自於生產而不是破壞。-——約翰.威克假定你為某人工作,整天僅是坐著喝咖啡,看漫畫,玩弄公司文具一一就這麼混日子。你認為你可以混多久?不會太久,我保證。你的老闆應該開除你,因為你對於公司沒有任何貢獻——因為你沒有任何的生產。為了生存與富足,人類必須生產,這是無法逃避的事實。生產是將天然資源或(與)人造要素,重新排列與組合,並創造具有特定用途的新物品。我所謂的「創造……新物品」,並不是指「無中生有」。既有的魚類,漁夫把它們轉變為食物;通過其行為與創新,他生產食物。既有的鋼、銅、鋁、塑膠汽車製造者把它們轉變為汽車。製片家結合導演、演員、編劇與技術人員,製成影片以供娛樂、廣告或教育之用。醫生試圖恢復病人的健康。股票交易員提供價格與交易。這些都是生產的行為。 生產的行為可以簡單或複雜——由採集食物、製造塑膠品乃至於石油精製品。產品可以是生理必需品或抽象概念一一食物或詩歌——但每一種生產行為都是根據預定的用途或目標而創造出新的物品。某些有影響的民間組織,譴責過度生產。他們認為,人類由於「過度生產」而愈來愈遠離「自然的境界」 並談論某些偏遠地區的人們仍然採集食物而過著「自然就是美」 的生活。例如,「地球之友」的組織宣言中寫道,「唯一的理想科技便是沒有科技」,並進一步宣稱。經濟發展是「少數精英份子對於自然世界所課徵沒有對應選舉權的稅金。」(我懷疑何謂人力的世界。)另一些人則渴望著童話中的「伊甸樂園」,將它視為人類的烏托邦,並認為生產性工作是人類追求知識得到的懲罰。完全仰賴變幻莫測的大地之母,每天忙著打獵與收集食物,你是否希望過著這種一成不變而永無止盡的生活?你是否真正願意生活在「樂園」之中,那裡不需要思想,而「生產」也不具有任何重要性?如果你的生存必需品與所有的決策都已經被預先決定——任何選擇都無必要、也不可能一一你的快樂將來自何處?不論這類「樂園」究竟如何,它絕對不是一種合乎「人性」的生存場所,我也絕不希望涉足其中。我實在不了解何以人們認為河狸所築的擋水壩是自然的景觀,而紐約的摩天大樓便不是——兩者都是動物根據天性創造的建築。

根據艾思.蘭德的說法,生產的基礎是一將理性運用至生存的問題。」人類的生存必須仰賴心智的運用;辨識他們的需要與慾望,根據認定價值的相對重要性排列先後秩序,尋找達成目標的方法,採取生產的活動。人類與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是他們根據自然法則重新構造自然,並創造生存的環境。他們由艱困的自然環境中自我提升,使稀有的必需品變為富足,延長生命,開創嶄新領域的挑戰與機會。然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創造這些成就,只因為他們可以自由地生產。

我非常謹慎地提出生產的定義,它是泛指具備即定目標的所有活動。有一種相當普遍的經濟觀點認為,唯有創造有形物品的活動才屬於生產。許多經濟學家將產業劃分為生產部門與服務部門。似乎服務業並不具備生產性。某些人悲嘆自動化與機械化生產程序日益普及,迫使勞工移往服務部門,因此造成有技術的高級勞工人口不斷減少。他們認為,服務業僅是扮演重新分配的功能,不是創造真正的財富。這是非常短視而錯誤的見解,它們來自對於經濟價值與財富觀念的誤解。可以滿足需求的任何東西都具有經濟價值,依此認定,商品與服務都有經濟價值。此處所謂的「需求」』是泛指人類需要與想要的任何東西;我認為僅有一個人可以決定何謂需求——個人。如果相當數量的個人想要某種東西,並願意支付對應的經濟價值作為交換,它便具有市場價值。 (

企業的目標是判斷或創造市場價值,並在滿足消費者慾望的過程中獲取利潤。追求這項目標時,企業家運用機械化、自動化與其他創新的程序製造更多的產品與服務,使更多人可以享有更低廉的價格。因為科技創新而暫時遭到解僱的勞工,可以移在服務業,或留在製造機械化與自動化等高級資本的產業。不論他們留在製造業或前往服務業,都是新的財富資源。機械化過程中儲蓄的人力、物力與時間,可以投資於新產品與服務,於是國家的凈財富可以增加、你可以稱此為人類生活的自然提升。嶄新的生產程序淘汰舊有的方法,迫使社會上各層次人們提升知識與技術,以便在市場上競爭。雖然也有一些態度強硬的人們,尤其是有組織的勞工團體,寧可選擇停滯不願成長,但那些擁抱變動、不斷提升知識的人,才可以成長—一包括經濟與個人的成長。持續的思考、學習與生產,這是獲取自尊與自我價值感的基本必要條件。如果這項事實可以被更廣泛地了解與運用,就可以促進一個更健康、更快樂與更具生產力的文化。服務業不具備生產價值,這種觀念完全沒有根據。除了食、衣、住、行等民生商品以外,人們還有許多可供消費的空間——財富的運用。如果他們挑選一家高級餐廳進餐,這是在消耗財富,但他們的消費可以用來支付餐廳的裝換與設備、房東的房租、侍者的薪水...總之,他們的消費可以支持其他無數人的生產活動。 經濟學家經常將人劃分為「主產者」與「消費者」。似乎兩者是不同的群體,或甚至於相互對立。這種劃分在經濟分析上當然有其價值,但每一位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每一位消費者也是生產者(除非你是靠祖產或政府的救濟過活)。在汽車裝配廠服務的工人,將各種零件組裝為汽車。他雖然僅從事組裝的工作,仍是生產行為。餐廳侍者也是如此,她提供服務與氣氛,並因此獲得報酬。生產者交易產品以支付勞工的工資,後者又交易他們的工資換取其他產品與服務。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同時扮演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角色,這是由生產與交易活動構成的鏈環。在自由市場的經濟中,生產與交易是達成個人目標的唯一合理途徑。生產是創造潛在的財富。財富是由未經消費的物品累積而成,不論這些物品是產品或服務都是如此——只要它們在市場上被視為有價值。在這種觀點下,餐廳侍者未經使用的服務也是一種財富。目前,我們通常都以金錢為單位衡量財富,這並沒有改變財富的基本性質。金錢的累積相當於是累積請求權,可以在市場上換取產品與服務,但金錢的購買力可能隨著時間的經過而變動。市場中,成功是以財富的累積能力衡量,財富來自於創造或預測其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情況,使價格不僅可以維持當前的消費,並可以累積而促使經濟成長、這個程序中.第一步驟是生產,其次才是儲蓄。儲蓄,投資,信用與財富儲蓄即是投資。————亨利.黑茲利特生產是生存的必要條件,儲蓄則是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為了累積財富,第一步驟便是生產的數安必須超過立即的消費。其次則有兩種可能的選擇。將剩餘品儲存起來以供未來的消費,這稱為單純的儲蓄;或者,被儲存的產品可以用來提升未來的生產力,或用來維持某些較費時間的生產活動,這稱為資本儲蓄或資本累積。在單純的儲蓄中,產品暫時被儲存,但遲早會被消費而不復存在。在資本儲蓄中,產品累積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產力或創造全新的產品。資本儲蓄可以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使他有充裕的能力提高生活的水準,不僅可以增加知識與生產,而且可以享有休閑娛樂。資本儲蓄是對於未來的投資,就此觀點而言,儲蓄就是投資。儲蓄是一種選擇的行為,儲蓄者需要比較:將產品留至未來消費的目前價值,以及目前立即消費產品的價值。目前產品與未來產品之間的價值比率稱為「基源利率」——它衡量目前消費與未來消費之間的利率。基源利率愈高,資本儲蓄率愈低。反之,基源利率愈低,資本累積率愈高,財富的成長率也愈高。 在金融市場中,基源利率將反映在資本財富的成長或衰退率,它直接關係著個人儲蓄與信用供、需的水準。資本累積與利率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市場利率代表信用的成本,基源利率僅是信用的一部分成本。然而,人們決定在目前或未來消費時,基源利率是最根本的考慮因素。基源利率取決於個人的偏好與其他的許多條件。下一章討論貨幣政策對於經濟循環的影響時,即可以了解上述區分的理由。總之,儲蓄是取決於放棄目前消費以換取未來更高報酬的能力與慾望;它是為了換取明天的成長,選擇今天不消費。新科技是經濟成長的動力,它來自於創新發明與知識、時間、精力、以及儲蓄資源的投資、科技是知識的應用,而發明則是創造的行為。所以,科技發明是創造新方法以應用知識的行為。第一位以魚網捕魚的漁夫是發明者,魚網便是新科技。事實上,魚網是一種儲蓄的形式——它是一種簡化生產程序的資本財富。每一位以網捕魚的漁夫,必須儲蓄以取得知識、時間、精力與物料製造魚網。一旦他創造了魚網,並學習如何使用它之後,可以簡化生產程序、他不僅可以提供自己家庭所需的魚獲,還可以將剩餘的產量交換其他的物品。由於生產程序簡化,魚獲的稀少性也隨之降低,他的鄰居們可以專市於其他必需品的生產以交換魚獲。這個例子由較原始的層次上顯示,個人的儲蓄、創新發明、投資與資本的累積,帶來的效率如何貢獻給整體社會,並提升每個人的生產力。 在文明進步的每一階段中,我們都繼承前人的知識,並加以改進。這也是促進成長的一種儲蓄形式。我們繼承獨木舟而發明帆船。帆船變為蒸汽船、蒸汽船又變為柴油動力的超級油輪。所有情況都是如此。整個程序是建立在前人的準備工作上,以及個人的創造力。如果我們的漁夫祖先們完全消費他們的魚網與獨木舟而不願投資時間來重置它們;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將種植小麥與製造麵粉的知識留傳下來;如果人類猶如其他動物一樣,僅是單純的消費者,目前的文明便無法存在。唯有通過產品與知識的儲蓄,投資與成長才有可能。由社會發展的原始層次上觀察,我們很容易了解儲蓄是投資的基礎。然而,在複雜的市場經濟內,我們很難體會兩者之間的關係。例如,一家工廠借款投資較有效率的新設備時,我們很難由這項行為中察覺儲蓄的功能。事實上,類似於凱恩斯之流的經濟學家,說服(或至少提出理由)其他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與政治家,生產與儲蓄並不是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根據凱恩斯學派的理論,生產的驅動力量來自於總需求,後者是以可支配所得的貨幣單位衡量、他認為,讓每個人持有一些額外的鈔票,他們會支出,便可以創造需求,並促使生產者增加產量(這當然必須假定生產者不會僅以提高價格反應) 另一方面,儲蓄會造成「消費不足」,降低總需求與GNP,並妨礙經濟成長。根據這個觀點,政府僅需要運用赤字預算增加支出。取寬鬆的信用政策增加經濟體系內的貨幣供給,並鼓勵每個人盡量支出而不要儲蓄,便可以保證經濟的繁榮。對於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來說。問題僅是如何謹慎地管理政府的支出與貨幣的供給。我在前文曾經提及,貨幣是一種交換的媒介與儲存價值的工具,某人儲蓄金錢時,他或她持有對於未消費產品或服務的請求權。單就這兩項陳述的表面意義來說,儲蓄似乎不具備生產力;事實上,儲蓄與投資之間似乎沒有直接的關係。你可能認為,儲蓄將減少市場對於產品的需求,減少產業界的獲利,並因此導致經濟活動的衰退。這是完全錯誤的推論。儲蓄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將鈔票藏在床墊下的守財奴,另一種是普通的儲蓄者,他們將金錢存在銀行,或購買債券、黃金、股票、以及其他的儲蓄工具。一般來說,將鈔票藏在床墊下的守財奴不多,這種行為將造成貨幣流通量(相對於其他商品)減少,導致物價下跌的壓力,並提升貨幣的購買力。請留意,貨幣是一種商品,它就如同任何其他商品一樣也受制於供、需的原理。貨幣供給量減少時,它以其他產品表示的價值便提高。如果未考慮貨幣的購買力,財富不能以貨幣的數量表示。在第19世紀末的幾十年中,工業迅速擴張,美國的生活水準以罕見的速度提升。如果僅以貨幣數量衡量財富,無法反映上述的現象。在經濟擴張的最顛峰20年內,以黃金與白銀為基礎的貨幣供給相當穩定,一般物價水準卻下降50%。事實上,在整個18與19世紀,除了政府在戰爭期間需要通過發行紙幣籌措經費以外,物價水準都處於普遍下跌的趨勢中。 目前,物價下跌的現象被視為是奇觀,因為我們已經習慣於政府採用的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然而,如果你將貨幣看待為一種商品,上述的現象便很容易理解。現在,企業界在擬定產品價格與估算收益時,都會考慮物價上漲的因素;同理,過去的企業經營都會預估物價下跌的影響。即使營業收入的金額下降,企業的獲利也可能增加,因為貨幣的購買力提高。過去之所以不同於現在,是因為貨幣與信用的供給是由市場因素——而不是政府——決定。許多現代的經濟學家在物價下跌與經濟衰退之間畫上等號,這是因為自1920年代末期以來,物價普遍下跌僅發生在經濟蕭條或衰退的期間。謹慎分析這些期間的情況,可以發現政府干預的程度最為嚴重。以1930年代為例,「聯邦準備理事會」減少三分之一的貨幣供給,國會卻同時通過法案維持1920年代的物價水準。為了維持較高的價格,政府付款給農夫們燒毀馬鈴薯,並犁去棉花作物。(1930年代,許多農夫是以驢子犁田,而驢子是以頑固著稱。在犁棉花時,驢子必須踏在作物之上前進,但據說驢子不肯這麼做。當時某份報紙發表評論道,驢子對於經濟學的了解遠勝過政府。)商家如果遵照政府擬定的偏高價格,可以把獲贈的「藍鷹」徽章掛在窗口。羅斯福總統在「爐進閑談」中,鼓勵消費者在掛有「藍鷹」 徽章的商店購物,並抵制價格偏低的商店。勞工法案授權工會調升工資,並鼓勵它們防止資方降低工資。於是,在經濟普遍衰退而失業嚴重的情況下,實質工資卻得以上升。基於某些緣故,政府官員似乎始終不了解,物價的下跌是來自於貨幣供給的減少。結果,當然導致美國歷史上最漫長的經濟大蕭條。我們政府的支出與貨幣政策,總是擺盪在兩個相互矛盾的行為之間,先是以寬鬆的信用政策驅動通貨膨脹的繁榮,接著又以緊縮貨幣與信用的手段控制通貨膨脹,於是又造成經濟衰退。由於政府的赤字支出政策與"』聯邦准各體系」控制的貨幣供給,使得現代的美國人無法想像物價下降的經濟繁榮。如果你可以不擔憂通貨膨脹,把錢存在銀行而其購買力又會隨著時間經過而增加,難道不是很美妙嗎?你可曾想過,隨著科技的進步與價格的競爭,再加上貨幣購買力的提升,高科技產品價格的下跌速度會有多快嗎?重點在於:經濟衰退並不是由物價下跌造成,兩者之間未必存在任何的因果關係。守財奴減少貨幣流通數量的行為、對於物價與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假定貨幣供給數量維持不變,物價將因為貨幣流通數量的減少而向上調整。如果貨幣的供給數量相對於其他產品與服務而持續增加——猶如目前的情況——守財奴藏貨幣的購買力將減少。如果守財奴1940年在床墊下藏100萬美元,以美元的購買力而言,這筆資金現在僅值12萬美元。所以,在儲藏的行為中,守財奴僅會傷害自已。許多理由支持政府應該控制貨幣與信用,其中最具影響力的論點是由凱恩斯提出來的主張,儲蓄是一種不具生產力的行為——經濟衰退是由「消費不足」造成,這是指儲藏而言、多年以來,儲蓄都被視為是儲藏,但儲藏實際上是一種相對罕見的行為,通常並不會對整體經濟形成真正的傷害,頂多是造成自己的損失而已。 一般來說,儲蓄者並不是守財奴,他們會把錢存在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或購買債券、股票....等交易工具,並將儲蓄提供給信用市場。這類的儲蓄者委託他人或機構保管他的儲蓄,並預期未來可以獲得報酬。這種儲蓄便是經濟擴張的動力。另外,儲蓄水準愈高,信用成本愈低——這是簡單的供、需原理。魯賓遜儲蓄食物以便騰出時間建造住所,也是運用相同的原理。在市場經濟里,這項原理僅發生在較抽象的層次上,而信用交易程序的步調也稍快一些。信用交易是一種協定,放款者將產品或未經消費之產品的請求權(貨幣)借予他人或團體,在一段時間之後取得清償,通常還會附加利息。這類交易是奠基於放款者相信借款者能夠以未來的生產來清償。如果借款者清償借款,他雖然消費借來的請求權(資金),他創造的新財富具有更高價值的請求權(本金加利息)。對於放款者來說,清償價值大於借出價值之間的差額,便代表它未立即消費的報酬。如果借款者未履行清償的義務,他在運用產品的清求權時,至少已經消耗部分的商品,而創造的新財富又不足重置原來的請求權。債權人可以取回債務人持有的剩餘價值。借出與取回之間的市場價值差額便是損失——被消費的財富——它先前代表的市場產品已經不復存在。 信用交易既不是禮物、也不是援助,它是市場上的交易。借款者(不論個人或團體)培養信用的方式,是穩定地從事生產,並根據交易決定(合約)履行清償義務。借取的資金可以用於消費或投資,但他必須承諾清償所藉資金或物品。放款者選擇放款而不是立即消費或自行投資,是因為他相信借款者的清償能力。信用交易建立在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對於時間偏好上的差異。產債權人(更明確來說,儲蓄的存款人)決定延後自身的消費或投資,債務人則決定提前消費或投資,並以未來的生產清償。在複雜的市場經濟中,大多數的經濟交易會涉及某種形式的信用。零售店由批發商進貨,通常在30天或以上的時間才會付款。汽車經銷商可以借取資金購買存貨,這是因為它們可以高價轉售。公司企業可以發行債券融通事業的擴張。投機者可以融資買進股票。然而,不論信用的形式如何,都代表對於未經消費產品的請求權,交易的一方提供信用,另一方則承諾清償。放款者延後消費的行為,借款者則以未來的消費換取目前的消費。我先前曾經談及,銀行從事放款業務時,並沒有借出實際的儲蓄,僅是創造新的貨幣。雖然如此,但實際的儲蓄(以資本的形式)確實必須承擔風險。往好處看,借款者將創造足夠的新財富,使清償貸款後仍有獲利或持平。往壞處看,如果借款者未履行清償的義務,既有產品(儲蓄)將被消費或變為無用。企業借取資金投資新的機械設備時,會造成雙重的影響:借款者承諾儲蓄一部分未來的利潤,放款者必須以實際的儲蓄承擔風險。由這個角度思考,不論政府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如何,信用與儲蓄之間都有直接的關聯。你借取資金時,實際上是借取某人對於未消費物品的請求權;如果你認為我太過於強調這個觀念,我要提出辯解,因為實在太多的人不了解儲蓄、信用、投資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儲蓄是信用擴張的基礎。信用是加速資本財投資的燃料。資本財的累積則可以加速經濟財富的成長率。然而,不論任何時候。貸款被「一筆勾銷」時,遲早某個人必須以某種方式完全承擔儲蓄的損失;換言之,物品被消費而沒有重置。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非常危險的錯誤概念,因為政府與銀行體系似乎能夠以「無中生有」的方式創造貨幣,一旦發生壞帳時,它們也應該可以「一筆勾銷」 而不用承擔實質產品與服務的損失。公債尤其被視為是一種幾近於無限的資源,唯一的限制是大眾的信心。然而,猶如「永遠不沉」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譯按:初航便沉船)一樣,政府在特殊利益集團的要求下任意揮露, 正常的信用標準下,公債早就應該被宣布破產。有關政府的借款,以及政府擔保的紙幣與貸款,其中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政府發行債券或國庫券時,這是購買者延遲消費而讓政府消費,但政府承諾未來予以清償。然而,這與商業性借款不同,政府的清償能力並不是來自於未來的生產能力,而是來自於未來的課稅能力;換言之,政府借款的清償來源是我們與後代子孫未來的實質所得——美國人民的生產力。政府的所得——不論來自於課稅、借款或以通貨膨脹的方式增加貨幣供給——性質上都必須由全國的產能承擔、這是一種強制性的財富重分配,並更動常態市場要素的均衡位置。大多數政府活動在本質上都是以消費為導向而沒有任何生產。 政府的借款與放款雖然經過「擔保」,但並沒有太大意義,因為擔保完全仰賴課稅與(或)印製鈔幕的能力。如果政府選擇以印製鈔票的方式清償債務,通貨膨脹會導致美元貶值,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稅金(但會造成極端倒錯的影響)。你不能「無中生有」但你可以「由有變無」。政府以預算赤字融通支出,這些債務遲早都必須全額清償,但經濟擴張所仰賴的寬鬆信用也將隨之消失。整體經濟不論以較高的稅金、通貨膨脹、普遍的經濟下降(經濟衰退或蕭條)或是這三種方式的結合,我們支付的代價都完全相同——財富已經被消費了。結論:僅次於免費的早餐美國是一個始終令我覺得驚奇的國度。我的辦公室里有一部價格1600美元的傳真機,我每周幾乎都會發現它令人不可思議之處。不知如何地,紙張上的影像可以轉變為電波,然後隨著電話線穿越數英里的距離,並在另一部機器上轉為一模一樣的影像。我對於電子晶片、數據機一等新奇的科技玩意兒可以是全然無知,但我僅花費1600美元的代價便可以享有如此神奇的機器,這項產品是由最傑出的心智,花費無數的時間與資金從事研究、發展與行銷。以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說,我的早餐可能是兩個蛋,再加上吐司與果汁,如果我自己準備,成本不會超過一美元。如果我必須自己生產相同的一份早餐,種植小麥、磨成麵粉、種植果樹、飼養母雞..,這份早餐的代價恐怕就難以想像。這真是太神奇了——僅次於免費的早餐。這雖然神奇,卻不是意外或奇蹟;這是一群人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的結果、如果沒有政府的干預,新科技發明、消費者的偏好改變或信用情況發生變化時,市場將調整而發生自然的小幅景氣循環;但生產與繁榮仍會保持永遠向上的趨勢。然而, 我們始終不能避開政府的干預。所以,我們會有上下巨幅波動的經濟循環。每個人都喜愛向上的發展,卻很少人知道如何在景氣衰退時保護自己。 猶如企業家一樣,經濟發生衰退或蕭條的時候,避開財務災難的唯一方法,是正確地預測行情的轉折點,並依此調整自己的立場。這是指在市場的底部擴張信用而做多,在市場頂部則由多轉空。這麼做需要具備本章討論的經濟學原理,以及先前數章說明的法則。本章我提出一些經濟學的基本概念,這是了解政府下預政策如何影響市場的必要知識。接來的兩章中,我將解釋政府通過預算赤字與「聯邦準備系統』」,以財政與貨幣政策進行干預;並說明政府於預訂以是經濟長期趨勢的主要決定因素。本章與次兩章的主要目標是教導你,如何運用基本的經濟學原理防止這些干預造成你的損失,井在這個程序中獲利。
推薦閱讀:

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一期一號生產及動力廠房封頂
你知道嗎|聽說柯達要重新生產膠捲了
生產報喜 剖腹產男寶一枚 如何科學做月子
淺談棉紡生產運轉管理的精、細、實
本雅明:作為生產者的作家

TAG:投資 | 財富 | 信用 | 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