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泣血控訴!北京城是怎麼一步一步被拆的
北京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5代封建王朝遼、金、元、明、清的都城,其設計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
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城各有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
內九
內城,又稱「京城」、「大城」。城牆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頂厚16米,上有女牆。有城門九座,角樓四座,水門三處,敵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個。城外有寬30-60米的護城河。城有九門:正陽門(前門)、崇文門(哈德門)、宣武門(順治門)、阜成門(平則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齊化門)。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徵。
正陽門——專供皇上走「龍車」的門
正陽門居中,地位是最高的,元代稱麗正門,從離卦中「日月麗乎天」得名,北京人俗稱其為「前門」。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又稱「國門」,專供皇上走「龍車」的門,明朝稱大明門,清朝稱大清門。皇上每年兩次出正陽門,冬季去天壇祭天,驚蟄到先農壇耕地,都出正陽門。
1915年為了在正陽門兩側建火車站,雄偉壯觀的瓮城被拆除。
崇文門——走酒車,收稅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尊崇孔孟教化的意思,俗稱「哈德門」。通高35.2米,通寬39.1米。崇文門的標誌是鎮海的崇文鐵龜。民國時曾有一種著名的香煙叫「哈德門」牌。崇文門是走酒車的門,又是收稅的地方,凡是過往商人都要在這交稅。那時北京南郊大興一帶有很多釀酒的作坊,酒車大多由此門進城,所以那會兒有個說法:「崇文門進酒車,宣武門出囚車」。當年它是北京城各門中最繁忙的門,乾隆時的大貪官和珅就當過崇文門稅監。
1950年拆掉瓮城,1968年全部拆光。
宣武門——走囚車
宣武門,元代稱順城門,「武烈宣揚」的意思。通寬32.6米,通深23米,通高33米。宣武門的標誌是報時的宣武午炮。宣武門外為菜市口刑場,囚車從此門出入,人稱「死門」,城門洞頂上刻有「後悔遲」三字。那會兒墓地都集中在陶然亭一帶,送葬的人多走這個門。
1965年拆除。
朝陽門——專走糧車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意思是「迎賓日出」,專走糧車。通寬31.35米,通深19.2米,通高32米。朝陽門的城門標誌是瓮城門洞上刻有一枝谷穗。因為那時沒有鐵路交通,要完成南方的糧食向北京調運,必須走通惠河,水運到通縣。糧食運到通縣後再裝車進城,走朝陽門進京。糧食進入朝陽門後,在附近的糧倉中存放,以備用。現在在朝陽門附近還有倆地名「祿米倉」、「海運倉」,就是當年存放糧食的倉庫。瓮城內建有關帝廟,廟裡只有神牌而沒有神像。
1915年經過一次拆除,1953年拆除城樓,1957年又拆除箭樓。
阜成門——專走煤車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意思是「物阜民安」,與朝陽門東西兩方遙遙相對,專走煤車。通寬31.2米,通深16米,通高31.7米。阜成門的標誌是瓮城牆壁上刻著一朵梅花。北京西面的門頭溝是產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全部由門頭溝煤礦供應,故煤車都走此門。因為「煤」與「梅」同音,老年間有「阜城梅花報春暖」一說。
1953年拆除瓮城、箭樓台基(箭樓40年代拆除),1965年拆除其城樓。
東直門——專走磚瓦、木材車
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通寬31﹒5米,通深15﹒3米,通高34米。外有鐵塔,內有一座石雕的藥王爺像。東直門和西直門取「民興教化,東至東海,西至西陲」的含意,走磚瓦、木材車。那時磚窖都設在東直門外,由南方通過通惠河和壩河運來的木材,從此門進入。東直門內還設有一些木材加工廠。
1915年因修築環城鐵路將瓮城和閘樓拆除。1927年將箭樓拆除,僅存箭樓台基。台基又於1958年拆除。1965年又將整個東直門城樓拆除。東直門城樓被拆除尤為可惜,這是北京留下來惟一的明成化年間雕樑畫棟閣樓式楠木建築。1965年拆除。
西直門——專走水車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是東直門的姐妹門,專走水車。通寬32米,通深15﹒6米,通高32﹒75米。西直門的標誌是城門洞頂上刻著水波紋。因為當時皇帝不喝市內水井的水,而專喝玉泉山的泉水。民國建立後直到溥儀被逐出故宮,每天早上西直門仍然要為給溥儀送水的驢車開門,軍閥混戰時期竟也沒有耽誤過。
1969年因為修建環線地鐵時,將城樓、箭樓、閘樓、瓮城一併拆除。
德勝門——專走兵車
德勝門,元稱為健德門,預祝得勝回朝的意思,專走兵車。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那時北方多戰事,故出兵打仗,一般走德勝門,也取「得勝」回朝之意。德勝門瓮城內的珍品,應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1797年)的御制詩。
1915年德勝門瓮城和閘樓被拆除,1921年德勝門城樓被拆除。1980年國家對德勝門箭樓進行修繕,1982年竣工,並成立德勝門文物保管所。1993年改為北京市古代錢幣展覽館。現在德勝門箭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定門——收兵之門,專走糞車
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其箭樓通寬32﹒5米,通深25米,通高30米。皇帝從此門去地壇祈禱豐年。出兵征戰得勝而歸收兵之門,取回兵安定之意。其他八座城門的瓮城內都建有關帝廟,唯獨此瓮城內建的是真武大帝廟,故真武大帝是此門的鎮門之寶。
另外安定門專走糞車,因地壇附近是北京的主要糞場。
瓮城和閘樓於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除,1956年拆除箭樓,1969年拆除城樓。
外七門
外城,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間增築。又稱「國城」、「外郭」。城牆長28里,高7.5米至8米,底寬約12米,頂寬約9米。有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沙窩門)、廣安門(彰義門)、東便門、西便門。
1926年(民國十五年),北洋政府在宣武門和正陽門之間開了和平門。1937年日本佔領北平後, 為了使東郊和西郊成為直線道路,又將東單牌樓東面的城牆和西單牌樓下面的城牆切開,開了復興門和建國門。
廣安門
廣安門,明代叫廣寧門,又叫彰儀門。廣安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台通高26米。
1957年城樓被拆除(40年代已拆除箭樓及瓮城)。
永定門
永定門,是外城中最大的城門,「前有箭樓、中為瓮城、後是城樓」,以雄偉姿態矗立於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時期,共跨越了明、清兩代。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台通高26米。
永定門於1957年被拆除,現存城樓為2004年重建。
東便門
東便門,東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面開過木方門,無窗;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2.2米。瓮城為半圓形,東西寬27.5米,南北長15.5米,單層單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面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層,弱面每層4孔,東西面每層2孔;面闊三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門,外側(北半側)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0.5米。
東便門角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渠門
廣渠門,曾稱大通門,又稱沙窩門。建於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年(1555年)。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四周有迴廊。瓮城呈弧形。箭樓為單檐山頂,正面及兩側各闢箭窗二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1930年代鬼子佔領時期將箭樓拆除。
1953年拆除了城樓和瓮城。
左安門
左安門,左安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1953年,將城樓、城台、箭樓、瓮城全部拆除。
右安門
右安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瓮城呈半圓形,箭樓為單檐歇山小式,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三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右安門是北京外城南城牆三門中最西邊的一個。右安門以南,接近南三環的地方過去曾經是金中都的景風門。右安門由於正對內城的宣武門,在建成之初叫做「宣武外門」,後才改稱右安門。
右安門,1956年拆除箭樓、城台及瓮城,1958年又將城樓拆除。
西便門
西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面開方門,無窗;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1.2米。瓮城為半圓形,東西寬30米,南北長7.5米。
1952年將城樓、箭樓、瓮城一併拆除。
皇城四門
其實皇城不止四門。
皇城,長18里,有六門:大明門(1644年,清順治元年改名為大清門,辛亥革命後,1912年改名為中華門。為擴建天安門廣場,在前蘇聯專家的建議下1954年被拆除)、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厚載門(地安門)
大清門
(圖為廣場擴建前)
明朝正南曰大明門,即國門。清朝改稱大清門。民國改稱中華門。擴建天安門廣場是被拆除,咱們節目里有介紹,劉統勛打燈謎推薦紀曉嵐的地方,其內為承天門,清朝改天安門。其內為端門。此為皇城南三重大門。
天安門
天安門(承天門)明代永樂年以前,承天門只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牌樓,牌樓正中懸掛「承天之門」匾額。
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始建為城門,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沿用原名承天門,意為「承天啟運,受命於天。公元1451年毀於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時又毀於兵火,」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後稱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定國」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
天安門總高33.7米,最下面是漢白玉石的須彌座,座上為高10多米的紅色墩台,以每塊重達43千克的大磚砌成。墩台上的城樓大殿東西寬九間、南北深五間,用「九、五」之數,是取帝王為「九、五」之尊,至高無上的含意。天安門城樓的設計者是江蘇吳縣人蒯祥,他被時人譽為「蒯魯班」。
城樓前有外金水河,宮城內有內金水河。這條河是從北京的西北方向被引過來的,而在陰陽五行中,西屬金,北屬水,所以這條河命名為金水河,河上飛架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一座最寬闊的稱「御路橋」,專為皇帝而設;「御路橋」兩側有宗室親王過往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的「品級橋」是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兵仡,夫役只能走「公生橋」。公生橋架在太廟也就是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公園門前。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皇帝頒詔之地。遇有新皇登基,大婚,祭天祭地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才會啟用,另外皇帝御駕親征或大將出征,都要在天安門前祭路,祭旗,以求馬到成功,凱旋歸來。
清代末年,由於中國封建統治者的腐敗和外國殖民主義者的侵入,天安門也遭到了蹂躪。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洗劫並炮轟天安門。此後,天安門城樓上長滿蒿草,荒涼破敗下來。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終於獲得了新生。
地安門
俗稱後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明清皇城北門,天安門則是皇城的南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地安門位於皇城北垣正中,南對景山,北對鼓樓,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北安門。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北安門為地安門。順治九年(1652年)重修。1954年拆除。
地安門是北京皇城四門之一。整體建築為宮門式磚木結構,面闊七間,中明間及兩次間為通道,明間寬7米,兩次間各寬5.4米,四梢間各寬4.8米,總面闊38米,通高11.8米,進深12.5米。正中設朱紅大門三門,左右各兩梢間為值房。門內大道兩側有米糧庫、油漆作、花炮作等機構。
地安門內左右兩側各有燕翅樓一座,為二層樓,原為內務府滿、蒙、漢上三旗公署。民國十三年(1924年)驅逐末代皇帝出宮時,部分太監曾暫棲於此樓。為便利交通,分別於1913、1923將地安門東西兩側城牆拆除。50年代將地安門拆除,並闢為路。地安門後演化為地片名,泛指地安門東、西大街,地安門內、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
東安門
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城門之一,位於皇城東牆中部偏南,與紫禁城的東華門相對。今僅存遺址,在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與晨光街之間,兩街與東華門大街交匯處。
東皇城牆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牆外,宣德七年(1432年)東移,將玉河包入牆內。東對玉河上的皇恩橋。宣德七年(1432年)皇城東擴,玉河包入東牆內,在原東安門正東的皇恩橋東側重建城門,為面闊七間之三門黃琉璃單檐歇山頂式建築,寬約35米,進深約15米。門內(西)有石拱橋橫跨玉河。官員上朝,皆由此進宮,故此橋俗稱「望恩橋」。
永樂年間建築的原東安門,宣德年間改為三座門式,通稱東安里門。望恩橋上砌有障牆,將兩門連成一體。直至清末變化不大。東安門大街和東安市場皆因之得名。
東安門在1912年袁世凱為抵制南下就任總統,操縱北洋軍兵變時燒毀,1926-1927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拆皇城牆變賣,東安里門同時被拆。此後,玉河先後被填平成為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東牆址陸續為居民佔據,建滿房屋。
2001年東城區政府斥資全部搬遷東黃城根居民,根據文獻記載城牆的尺寸,並參考現存南皇城牆的做法,在北段恢復了一段長約25米的牆體。同時將部分東安門的遺址進行展示。
西安門
建於明永樂十五年。位於北京皇城西牆中段偏北處,為皇城西門。無城台,門基為青白石,紅牆;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紅漆金釘門扇1對;左、右稍間及末間作值班房。
北京皇城大明門、天安門、地安門在同一條直線上;而東安門、西安門則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東安門同紫禁城東華門相對,西安門同紫禁城西華門不相對。明朝紫禁城西面有西苑、太液池等金朝、元朝的苑囿,有大片的水面,所以自西華門無法向西直線行進,只好在皇城西牆中段偏北處設西安門,由北海與中海間的陸地通道通行。
民國時拆除兩側城牆。1950年毀於火,有楠木模型存世。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圖片右側為長安左門)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分別位於天安門前的東側、西側,長安街因門而得名。
1912年12月,為便利通行,將長安左、右門漢白玉石檻拆除,1913年1月長安街正式通行。此門於1952年拆除。
城門、城牆沒了,但是北京城的「五大鎮物」基本還在。
北京城的「五大鎮物」
明清時,北京城出現了五大鎮物,當時按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在北京的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設置了五個鎮物,用來震懾妖魔,以確保京城安全。東方屬木,鎮物是廣渠門外神木廠的金絲楠木;西方屬金,鎮物是覺生寺(大鐘寺)的大鐘;南方屬火,鎮物是永定門的燕墩;北方屬水,鎮物是頤和園昆明湖邊的銅牛;中央屬土,鎮物是景山,景山聚土為鎮山。
西方大鐘寺大鐘
西方屬金,鎮物是大鐘寺的大鐘。大鐘寺始建於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是皇帝祈雨的佛寺,原名覺生寺,因建寺當年從萬壽寺移來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鑄造的大鐘而得名。華嚴大鐘鑄造於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傳為祈禱「靖難之役」中死難軍士的亡靈而鑄。大鐘通高6.94米,最大直徑4米,重達46.5噸,聲音渾厚綿長,圓潤宏亮,鳴時聲聞數十里之外。鐘體內外鑄有17種經咒, 計22.7萬多字。銅質精好,字畫整雋,相傳為沈度筆,少師姚文榮公(廣孝)監造,被譽為「中國鐘王」。嘉靖年間以「京城白虎方,不宜有金聲」,遂卧鍾於地。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神宗朱翊鈞又將其從漢經廠移置萬壽寺存放。寺內現設古鐘博物館,收藏了元、明、清朝古鐘160多口,集中華古鐘之大全。在欣賞古鐘韻味的同時也增加了您對鍾史、鑄鐘的知識。
大鐘鑄造精緻,採用我國優秀傳統工藝無模鑄造法,體現了我國古代冶煉技術的高超水平。鐘聲輕擊圓潤深沉,重擊渾厚洪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擊鐘時尾音長達2分鐘以上,鐘聲傳送距離為15—20公里。
當時沒有吊車,怎樣移動大鐘?他們用智慧解決這個難題。從萬壽寺開始,一直到大鐘寺,每隔半里左右,打上一眼井,冬天用井水潑成冰道,用在冰道上拖拉的辦法,將大鐘拉到大鐘寺。然後用堆土的辦法,將大鐘一點點地抬高,而在土堆下面,事前已築好了鐘座,四周有六根柱子和大梁,將柱子立好後架上大梁,把大鐘懸掛在大梁之後,再將大鐘下面堆的土一點點地清除掉。這樣,46.5噸重的永樂大鐘就懸掛成功了。
東方神木廠金絲楠木
神木廠位於北京廣渠門外通惠河二閘的南面, 現在的地名叫黃木庄。明初永樂皇帝朱棣,營建故宮紫禁城時,曾派人到四川、兩湖、兩廣等地採辦大量上好木料,這些木材經輾轉運輸,最後沿大運河運到北京,堆放木料的地方就是神木廠。
《春明夢余錄》記載:「京師神木廠所積大木,皆永樂時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頭』,圍二丈外,卧四丈余,騎而過其下,高可隱身。」這些大木都是世界罕見之物,難怪後人有詩詠神木廠云:「大木千囷百丈高,東方作鎮記前朝。磈奇猶憶岩阿里,老乾亭亭聳碧霄。」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三年還特製了《神木謠》以志火木:「都城東有巨木焉,其長六十餘尺,卧於地,騎者隔木立,弗相見也。相傳前明時所置,以應甲乙生氣雲。作神木謠:『天三巽一含精腴,深山大澤連林扶。壽突靈椿忘榮枯,所樂不存屣棄渠。遠辭南海來燕都,甲乙青氣鎮權輿。是稱神木眾木殊,春明舊跡久聞予。便中一覽城東隅,長六丈余卧通衢。圍乃不可規矩模,巋然騎者能蔽諸。四百春秋一瞬夫,雨淋日炙風吹敷。枝幹剝落摧皮膚,隙孔瞋菌郁繆紆。為想懷材昔奧區,凌雲概日垂扶疏。翩集不脛曰人乎,天也將以為貞符。試看虛中巨查如,堯年貫月曆劫餘,生育盛德釐皇圖』」。
乾隆皇帝建碑立亭,刻《神木謠》於碑上。御碑亭就在現在的北京鋼琴廠院內,「文革」中碑、亭均遭毀壞,所剩的一段大木也被不識文物為何物的人做成會議桌了,實可惋惜。
北方之昆明湖銅牛
北方屬水, 鎮物是頤和園昆明湖邊的銅牛。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態生動,形似真牛著稱。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牛」,據傳是為鎮壓水患而建。牛背上還鑄有八十字的篆體銘文《金牛銘》。
昆明湖古稱西湖,也稱瓮山泊。昆明湖水碧波蕩漾,風景如畫,歷史上曾有過「西湖十景」的盛譽(西湖十景為:泉液流珠、湖水鋪玉、平沙落雁、淺澗立鶴、葭白搖風、蓮紅墜雨、秋波澄碧、月浪流光、洞積春雲、壁翻曉照)。早在金代,這裡建有功德寺,舊名護聖寺。到了明代,湖邊又陸續建起了寺院和亭台。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建立的圓靜寺,景色更為壯麗。清乾隆間擴建為昆明湖皇家園林。多少年來,前來遊園的人無不對昆明湖倍加讚賞。
南方之永定門燕墩
燕墩亦名煙墩, 在永定門外路西一里許,燕墩在元代初建時為烽火台狀的一土台,到了明代嘉靖三十二年修外城時方將燕墩以磚包砌,其墩台是一個下寬上窄的立方體,墩台下部的四面邊長皆為14.87米,底部至台頂高19米,頂部各邊長13.7米呈正方形。台底部北面左端開一門,兩扇門和門框等皆以石為之。從此進,循石階而上,歷45級能從台頂西南角至台上。有一首《燕墩竹枝詞》足以證明此墩台為元初建都時之故物。詞曰:「沙路迢迢古迹存,石幢卓立號煙墩。大都舊事誰能說?正對當年麗正門。」
中央之景山
中央屬土, 鎮物是景山。現稱景山公園。景山在明代叫萬歲山。乾隆年間,依山就勢在五個小山峰上各建起了一座亭子,依東往西依次的名稱是觀妙、周賞、萬春、富覽、輯芳。每座亭中供奉一位銅佛,即代表酸、苦、甘、辛、咸五味的神靈。昔日景山中峰的萬春亭為北京的高點,由此可觀賞紫禁城全景。景山東坡下面有一棵古槐,那是崇禎皇帝自縊的地方。
景山又名萬歲山,俗稱煤山,與故宮紫禁城北門神武門隔路相望,解放後成了公園。景山元代時為小丘稱青山,明初擴建北京城時,挖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將所挖泥土堆積而成。民間傳說山下曾堆放過煤炭,所以才又有煤山之稱。景山東側山坡上有明末崇禎皇帝自縊而死的老槐樹,樹身被一條粗大的鎖鏈鎖著,還有明太監王承恩陪崇禎皇帝殉節處石碑。景山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景色宜人。有詩詠中鎮景山為證:「地安門裡繞紅牆,樹影重重映夕陽。玉蛛金鰲橋上望,煤峰聳峙在中央。」
微信公眾號搜索chumobeijing,熱門帝都新聞資訊,地道北京好吃美食,靠譜同城互動交友,每天為你推送大北京第一手新鮮生活資訊,北京人說北京事兒,跟著哏兒哥,玩轉北京城!
推薦閱讀:
※工業工程的應屆生,找工作都要經驗,怎麼辦?
※當年霧都倫敦和如今北京的霧霾一樣嗎?倫敦的居民後來是否有什麼後遺症?二者哪個對人類危害更大?
※這些地方裝著老北京人幾輩的記憶,這才是咱們北京的老字號!
※通州:北京「行政副中心」,2017年見成效
※北京 | 三里屯的新派日料,有傳說中那麼好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