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作家簡介4
07-01
王安憶(女)(1954-)原籍福建省同安縣,出生在南京,是作家茹志鵑的次女。1955年隨母移居上海。1961年入淮海中路小學,1967年入向明中學讀初中。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隊。1972年考入江蘇省徐州地區文工團,在樂隊拉大提琴,並參加一些創作活動。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78年調上海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任編輯。1980年曾入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學習。因發表短篇小說《雨,沙沙沙》(《北京文藝》1980.6)等雯雯系列小說而引人注目。1987年調上海作家協會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後擔任中國作協理事、上海作協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說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鮑庄》、《尾聲》、《荒山之戀》、《海上繁華夢》、《神聖祭壇》、《烏托邦詩篇》等,長篇小說《69屆初中生》、《黃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紀實與虛構》、《長恨歌》等。其中《本次列車終點》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流逝》、《小鮑庄》分獲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其作品在海內外都有較大影響。80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多以知青為題材,表現其人生的追求和嚮往,以心理描寫見長。80年代中期以後則著力於人性和人的生命本相的探索,如「三戀」等。90年代以後開始追求新的敘事風格,以《叔叔的故事》、《烏托邦詩篇》等為代表,她用現實世界的原材料來虛構小說,以小說的精神力量改造日漸平庸的客體世界,營造體現知識分子群體傳統的精神之塔。近來語言變化更為明顯,由簡潔而趨擁擠,如《長恨歌》等,對上海這個城市作細緻入微的繁複的描繪。 王家新(男)(1957-)曾用筆名北新等。湖北丹江口人。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學。1974年高中畢業後下鄉到肖川農化廠勞動。1977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就讀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作。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3年參加詩刊組織的青春詩會。1984年寫出組詩《中國畫》、《長江組詩》等,廣受關注。1985年借調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告別》、《紀念》。1986年始詩風有所轉變,更為凝重,告別青春寫作。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觸摸》、《風景》、《預感》等,詩論《人與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後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自1990年寫作《帕斯捷爾納克》到後來旅歐期間寫作《臨海孤獨的房子》、《卡夫卡》、《醒來》等,他在中國詩歌界的影響逐漸增大。這些流亡或准流亡的詩人命運是他寫作的主要源泉,他試圖通過與眾多亡靈的對話,編寫一部罕見的詩歌寫作史,作品中經常有令人警醒的獨白,筆意沉痛。1996年之後,以《倫敦隨筆》、《輓歌》為代表,又開始詩歌的新的探索。出版的詩集還有《一隻手掌的聲音》、《遊動懸崖》等。 王蒙(男)(1934-)曾用筆名陽雨。原籍河北南皮,出生於北京。1940年入北京師範學校附屬小學。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學學習,中學時代與共產黨地下黨員接觸,受到影響。建國後,擔任青年團幹部,開始文學創作,1953年著手寫長篇處女作《青春萬歲》,並於1956年9月定稿,但因「反右鬥爭」被禁止出版,直到二十多年後來得以出版。1955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小豆兒》,1956年以一篇「干預生活」的作品《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而引起轟動,1957年因這篇小說獲罪被劃右派。1958-1962年在北京郊區勞動。1962年曾到北京師範學校任教,同年發表了《眼睛》、《夜雨》等小說。1963年赴邊疆思想改造,舉家遷至新疆伊犁。曾在那裡任漢語翻譯。1978年調回作協北京分會,重新發表小說,1979年平反。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學》主編。1986年當選中共中央委員,任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同年6月任文化部部長,1990年卸任。文革後撰寫了大量作品,出版小說集《深的湖》、《冬雨》、《木箱深處的紫綢花服》、《在伊犁》、《星球奇遇記》、《我又夢見了你》、《堅硬的稀粥》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戀愛的季節》、《失戀的季節》、《躊躇的季節》等,評論集《漫話小說創作》及《王蒙、王干談話錄》、《紅樓啟示錄》等。其中《最寶貴的》、《悠悠寸草心》、《春之聲》、《蝴蝶》、《相見時難》等先後獲全國優秀短、中篇小說獎。有廣泛的國際聲譽,曾獲得義大利的蒙德羅文學獎和日本創作學會的「和平文化獎」等。他的創作一直求變求新,經常領風氣之先。 王朔,北京人。1976年中學畢業後,曾先後在海軍北海艦隊服役,在北京醫藥公司工作。1978年開始。先後發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玩主》、《千萬別把我當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長篇小說,非常受讀者歡迎。出版有四卷本的《王朔文集》(華藝出版社1992年初版)和《王朔自選集》等,曾引起轟動,一時「洛陽紙貴」.他的早期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隊「大雜院」的成長經歷為素材,寫過一些言情、偵探類的小說。後來的小說則形成特有風格,寫一群文化痞子,以遊戲、頹廢為精神特徵,對白通俗化又充滿活力,敘述語言則戲謔、反諷。他的人物的「我是痞子我怕誰」和他自己「我是碼字的」的宣言一樣,成為一部分青年人的精神象徵。後進軍影視業也很成功,由他策劃的電視連續劇《渴望》和《編輯部的故事》都獲成功。由他的小說《永失我愛》、《玩主》、《橡皮人》、《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無人喝彩》、《過把癮就死》改編成的電影電視劇也都很受歡迎,有明顯的商業炒作。他的作品雖風靡一時,但評價卻分歧很大,這也使他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壇影壇締造了引人注目的「王朔現象」 .吳強(男)(1910-1990)原名汪天同。曾用筆名吳薔、葉如桐等。江蘇漣水人。八歲入小學,後當過酒店學徒和小學教師。1933年在上海參加左聯。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1938年在皖南參加新四軍,從事文藝和宣傳工作,創作過幾個劇本。建國後任華東軍區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長。1952年轉業到上海,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文藝處副處長,中共上海市文藝工作委員會秘書長。1957年出版表現萊蕪、孟良崮戰役的長篇小說《紅日》,是當時通過戰役歌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勝利的戰爭小說一種,影響很大。「文革」中因《紅日》受到批判,一度入獄。「文革」後任中國作協理事,上海作協副主席,上海市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等職。著作還有散文集《淮海前線紀事》,小說集《靈魂的搏鬥》,中篇小說《他高高舉起雪亮的小馬槍》、《養馬的人》,長篇小說《堡壘》(上部)等,但影響都不及《紅日》。 嚴歌苓(女)(1959--)生於上海,在安徽的知識分子家庭長大,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2歲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文工團,學習舞蹈。在部隊里開始寫作。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一個女兵的悄悄話》、《綠血》、《雌性的草地》,後者開始顯示其獨特的話語風格。1988年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藝術學院藝術碩士學位。現定居美國,著力創作幾帶中國移民在美國生活和命運的小說。在海外、台灣等華人生活去有很大的影響。其短篇小說《少女小漁》和《女房東》分別獲台灣《中央日報》第三、第五屆文學獎,長篇小說《扶桑》獲台灣《聯合報》副刊小說大獎,《人寰》獲台灣中國時報百萬元小說大獎,根據其小說改編的電影也在亞洲地區屢獲大獎。還出版小說集《海那邊》《倒淌河》《少女小漁》等。大陸有《嚴歌苓文集》(春風文藝出版社)多卷問世。 楊絳(女)(1911-)原名楊季康。原籍江蘇省無錫,生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成為清華大學研究院外國語文研究生。1935年至1938年與夫錢鍾書一同留學於英、法等國,回國後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風絮》等,翻譯了《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漢小說《小癩子》、法國勒薩日的長篇小說《吉爾。布拉斯》等。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縣幹校,在菜園勞動。1972年回北京。「文革」後繼續研究翻譯外國文學,並從事散文創作。著有論文集《春泥集》,翻譯了西班牙塞萬提斯的著名長篇小說《堂。吉可德》等。關於幹校生活的散文集《幹校六記》很受推崇,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並被翻譯成各種語言。其他還有一些散文如《將飲茶》、《回憶兩篇》、《記錢鍾書與〈圍城〉》等都是平常的生活瑣記和關於親人的回憶文獻性質的文章。長篇小說《洗澡》(三聯書店1988年初版)以不動聲色的客觀超脫的白描手法記錄了一群知識分子在家庭、事業中的境遇,以及他們在政治運動中的不同心態和表現,是一部與眾不同的描寫知識分子和政治運動的小說,出版後很受學界的重視。 楊沫(女)(1914-1995)原名楊成業。曾用名楊君默、楊默、楊慧梅等,筆名魯佳、小觀等。原籍湖南湘陰,生於北京。1928年入北京溫泉女子中學讀書,因家庭破產而失學,曾任小學教員、書店店員。1934年在《黑白》上發表處女作。抗戰爆發後,在晉察冀邊區做婦女工作和報刊編輯工作。1952年起先後擔任中央電影局劇本創編室、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1963年起為北京市文聯專業作家,任北京作協副主席、北京文聯主席等職。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葦塘紀事》、《芳菲之歌》、《英華之歌》(《青春之歌》續集)、《自白――我的日記》、《不是日記的日記》等。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寫「九一八」事變至「一二九」運動時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但因以在當時被視為小資產階級的人物作為小說主人公,發表後引起爭論,後作者聽從意見所作的趨時的修改再次引起評論界的分歧。 余華(男)(1960-)原籍山東高唐。生於浙江杭州,長於海鹽。父母都是醫生。1973年小學畢業,1977年中學畢業,曾在一家鎮上的醫院任牙醫。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福鹽縣文化館。處女作《星星》發表在《北京文學》1984年1期。後就讀於魯迅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聯合招收的研究生班。現定居北京,從事專業創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邊的錯誤》、《現實一種》、《鮮血梅花》、《在劫難逃》、《世事如煙》、《古典愛情》、《黃昏里的男孩》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他是「先鋒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說帶有很強的實驗性,以極其冷酷的筆調揭示人性醜陋陰暗的角落,罪惡、暴力、死亡是他執著於描寫的對象,處處透著怪異奇特的氣息,又有非凡的想像力,客觀的敘述語言和跌宕恐怖的情節形成鮮明的對比,對生存的異化狀況有著特殊的敏感,給人以震撼。然而他的長篇小說的創作(都是在90年代以後)與80年代中後期中短篇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使他享有盛譽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逼近生活真實,以平實的民間姿態呈現一種淡泊而又堅毅的力量,提供了歷史的另一種敘述方法。死亡仍是其一大主題,極端化處理仍時隱時現。 曾卓(男)(1922-)原名曾慶冠。筆名還有柳紅、馬萊、阿文、方寧、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黃陂,生於湖北武漢。1936年加入武漢市民族解放先鋒隊,武漢淪陷前夕流亡到重慶繼續求學,並開始發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國文協,組織詩墾地社,編輯出版《詩墾地叢刊》。1943年入重慶中央大學歷史系學習。1944至1945年從事《詩文學》編輯工作。1947年畢業後回武漢為《大剛報》主編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學院和武漢大學中文系,1952年任《長江日報》副社長,當選武漢市文聯、文協副主席。1955年受胡風案牽連,被捕入獄。1957年因病保外就醫。1959年下放農村。1961年調任武漢人民藝術劇院編劇。1979年底平反,調回武漢市文聯工作。出版的詩集有《門》、《懸崖邊的樹》、《白色花》(合集)、《老水生的歌》等,其中《老水生的歌》獲全國第二屆優秀新詩詩集獎。所著散文集有《痛苦與歡樂》、《美的尋求者》、《讓火燃著》、《聽笛人手記》等,其中《聽笛人手記》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還有詩論集《詩人的兩翼》、劇作集《處女的心》等。詩歌真誠樸素,飽含情感,特別是在逆境中堅持創作,如《懸崖邊的樹》、《有贈》等,沉鬱中透露著剛毅,在孤苦中表現積極向上精神。 翟永明(女)(1955-)四川成都人。1974年至兵器工業部209所工作。1977年進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讀書,1980年畢業後回原單位。1981年開始詩歌創作。1988年調入成都文學院。出版有詩集《女人》、《黑暗裡的表現》等。代表作有組詩《女人》、《靜安庄》、《人生在世》、《我策馬揚鞭》等。《女人》等作品有很強的女性意識,以激憤的語言探尋中國女性的命運,顯示反抗的姿態。所闡釋的「黑暗意識」,即女性對自身使命的深刻自覺,被認為給當代詩壇提供了一個獨到而又深刻的主題。近作《莉莉和我》、《道具與場赴的述說》、《臉譜生活》等則表現出她趨向於非個人化的藝術創造力。對「臉譜」――人格面具的研究,使她九十年代的詩具有一種深沉的悲憫,也使她的敘事遊離於純粹的個人體驗。她對詩歌進行了小說化的處理,而且重視詩的戲劇性,這都使她的詩具有獨特的魅力。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外媒稱中國作家莫言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
※王蒙賀敬之等被推舉為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
※署名權不得放棄,「署名權放棄聲明」不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