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智慧讓我懂得生活
少時求學,中國地大物博的疆土、源遠流長的歷史、五千年智慧文明,這些民族驕傲始終激勵著我,去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希望有一天能夠學有所成,成為國家棟樑。那時的我,有夢想,有追求,青春的熱情讓我感覺渾身充滿力量,我渴望著走入大千世界中,象所有偉人那樣,去創造、施展、搏擊長空。
於是,就這樣,磕磕絆絆地走入了社會,在生存的壓力和浮躁的繁華中,漸漸從單純變得成熟,但卻時常很迷茫、很疲憊,夢想似乎越來越遠,現實和理想的差距讓我重新回首去思索。為什麼活著?怎樣活著,才能讓自己的心靈得以安寧,才算活的有價值、有意義,成就一個美麗的人生?
做為人,要活得有人樣兒;做為中國人,要活出中國人的樣兒。記得《蘇菲的世界》這本經典著作里,蘇菲曾經很振奮地發現,自己其實不是一個十五歲的孩子,而是傳承了祖先幾千年的精神基因的,只是這些智慧需要去激發而已。那我呢?做為一個中國人,傳到我這一代,怕是有5000多歲了,那我體內應該也存在著祖先五千年的精神基因吧。我在這世上存在的使命是什麼?最基本的,應該是傳承和進化吧。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按我的理解,並不是說,簡單地生個孩子,而是還要去教育,將畢生所學所得全部傳給自己的子孫,這樣,才算完成了做為一個人的基本任務。
帶著疑問,我開始新的求學之路,就讀到人民大學哲學院美學專業。很感謝我的中國哲學老師宋志明先生,他的第一堂國學基礎課,不說讓我茅塞頓開,至少讓我心有所悟。我將我的筆記和感想整理成文章,備忘於下,與博友們共勉。
「國學」一詞,起源於近代,始稱「中學」,是相對於「西學」而言的。深刻的思索往往是被苦難激發出來的。國學也是如此。正是因為日本侵華,讓中國人開始反思,為什麼小小日本國可以在百日維新、學習了西方科學後,發展如此之快?一時間,「西學」被抬高,「中學」被冷落成「舊學」。中國人一邊反思,一邊比較中西學之間的異同,發現兩種文化各有利弊,最終,「國學」被提出,這其中,其實包含著對中國文化缺陷和優良的同時承認。
「國學」屬於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它是相對於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這三大宗教而言的,研究的是中國人獨有的精神信仰。換句話說,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宗教,中國人的精神安頓方式很獨特,是混合體。這讓我想起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有人曾攻擊說,人家奧運會都是一個吉祥物,就我們中國人沒創意,搞五個出來。現在想想,中國的文化就是這樣獨樹一幟,基督教可以統治歐洲,佛教可以統治東南亞,伊斯蘭教可以統治阿拉伯國家,但是,沒有一種單一的宗教可以統治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多元化的一體。
「國學」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總體評判,依據的是1840年之前的文化和歷史。漢代之前,是九流,即儒、墨、道、名、法、雜、農、陰陽、縱橫。漢代之後,逐漸濃縮成儒、道兩家,後來,佛教傳入,逐漸形成儒、道、釋三家,三家會通才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哲學精神世界——國學。
「國學」研究兩個層面:國故學和國魂學。國故學是載體,如經史子集之類的書籍文本、建築、繪畫書法,還有語言、傳說等。國魂學才是真正的實質,研究的是精神世界的構成。研習國學,即是進行精神修養、陶冶性情,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中國人。
國魂學,是儒釋道三教互補的精神世界。儒釋道三家,互有差別,也有共同點,它們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性格,也是五千年智慧傳承的主幹。
三家的共同點體現在:1、重視個人心性修養和人格的健全,也就是修身養性;2、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價值體現,儒家的正人君子、道家的雅士、佛家超脫成佛,都是這一體現的具體;3、重視和諧社會的理想境界,儒家講小康大同,道教講至德之世,佛家講圓融無礙。
三家的差別,元代開國宰相耶律楚材曾說:「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修心」,很簡練地總結了三家的側重點。宋代之後,出現新儒學,也就是宋明理學,開始將這三家融合在一起,三者兼治。
儒家主張做事,要有為,要「拿得起」,要「張」。要積極主動,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有所成,報效國家和民族,治國平天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儒家實現自我價值的三個層次,是中國人自我激勵的特有方式。儒家以松、蘭、竹為美學形象,詩聖杜甫是儒家的文人代表,他的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表達了儒家心懷天下的境界,更是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的體現。儒家的精神,就象中國人的糧店,是支柱,是不可缺少的精神動力。
道家主張無為,要「放得開」,要「馳」。道家的精神,就像中國人的藥店,給予精神的是治療的作用。道家以菊為美學形象,欣賞的是「我花獨放百花衰」的境界。詩仙李白是道家的文人代表,他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體現了孤傲的道家風骨。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讓我們體會到道家超脫、放達的精神境界。
儒道的互補,構成了最基本的國學骨幹,「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佛教主張「放得下」,達到「空」,與天地合一,超脫於世俗,行到彼岸。佛教以荷為美學形象,比如菩薩的蓮花寶座、蓮眼。「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佛教是精神寄託系統,體現在「常樂我凈」。
儒家告訴人堂堂正正過一生,道家告訴人輕輕鬆鬆過一生,不談論死後如何。儒、道都是人生哲學,而佛教卻是人死哲學,佛教告訴人要乾乾淨淨辭別塵世。「存,吾順事。沒,吾寧也。」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儒學以孔子理想的人格典範,尊奉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鼓勵人們到朝中做官,報效國家,「學而優則仕」,以天下為己任,擔當起社會責任。
儒學經歷了原典儒學、漢唐經學、宋明理學、清初樸學四個歷史階段。原典儒學為先秦時代的儒學,提出了基本的儒家思想,但並不代表儒學的全部,現在,一些人一講儒學就只說《論語》,其實是片面的,孔子是第一創始人,但儒學是發展的。孔子的觀點是「仁」和「理」,仁體現人生、理體現政治。孟子發展了儒家的「仁」,荀子發展了「理」,最終,秦始皇霸道的「焚書坑儒」之舉,為原典儒學畫上了句號。漢唐經學的發展,起源於漢高祖劉邦治理天下的需要,開始尊儒。劉邦之後的帝王,遵照他的行為,開始發揚儒學,其中,很著名的一個人物就是董仲舒,雖然他提出的「三綱五常」至今成為封建糟粕的象徵。宋明理學,既保留了儒學在政治治國上的作用,同時融合了人生哲學,使中國轉變成一個非宗教的民族,佛教、道教淡出歷史舞台,成為儒學的陪襯。清初的樸學,成為實踐哲學的開始。
道教的發展,也經歷了四個階段。所謂「道」,字面上理解,就是人走在路上,是人生應遵循的大法。最初,是老莊時代,奠基了道家。之後,漢初的黃老之學,是為治理天下需要的政治哲學。「文景之治」年代,曾一度推崇道家,並將黃帝併入道家形象,其實只是為提高道家地位而做的包裝而已。然後,發展到魏晉玄學,老莊易並稱為「三玄」,道家開始轉向人生哲學的嘗試。最後,隨著佛教在中國的興盛,道家被迫開始尋求新的出路,形成道教,並在形式上刻意模仿了佛教,形成宗教哲學。
「佛」在梵文里,是「覺悟」的意思,佛教,是思考人的生死的宗教哲學。佛教講「苦、集、滅、道」四諦。
所謂「苦」,是說人生是痛苦的,苦海無邊,除逃不過自然規律的生老病死苦,還要承受恩愛別離,因追求和夢想而來的所求不得,因爭鬥而生的怨憎,以及天災人禍帶來的憂悲和愁苦。
所謂「集」,是說人以為感官和物質的歡愉能夠使自己快樂,不懂得剋制,必會導致更多的苦難。
所謂「滅」,是指苦難的來源是因為人的無知,看不清人間百相的虛幻,沉溺於世俗的追求。佛家認為,人和世間萬物一樣,都是虛無的,「四大皆空」,靈肉可分離。人有三生,肉體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暫時的,根本不值得煩惱。萬物因為因緣而聚合,萬事也因為因緣而產生,一切都是偶然的,只有靈魂不死,肉體根本不值得留戀。眾生在輪迴,因果業報,一切在自己,因此,要為更有希望的來生、為更長久的靈魂超脫而修鍊自己。
所謂「道」,是指修鍊有道可循。第一,積德行善。佛家講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約束自己,不作惡,這只是底線而已。更重要的是行善,講福德,遵守德行規範,存善心、做好事、不求回報。第二,跳出自我。佛家講人是虛無,那麼所有執著於自我的意識都是妄見,要清除狹隘固執、主觀武斷、愚昧無知、盲目自信的自我之見,去除偏聽偏信、目光短淺、因循守舊、不分是非的世俗之見,更要放棄貪圖享受、無限制地放縱和醉心於物質追求。放棄了自我,才能超脫自我,秉承眾生平等,人人平等,從而普度眾生,達到佛的境界。第三,修鍊內心。以修行為方向,以開慧為方法,修出慈悲心、忍讓心、正直心、平常心和自主心。
佛教講三法印,三法印包含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沒聽懂,還要求證)大意是說,真正的佛法要符合三法印,只有符合這三條規律的才是真理。(摘錄一段別人的詮釋:第一法印是諸行無常。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連續兩個剎那保持不變。第二法印是諸法無我。如果你相信有一個持久的、永恆存在的、獨立自主的「我」,那麼你的信仰就不能被稱之為佛教。無常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說的,無我則是從空間的角度來說的。第三法印是「涅槃寂靜」,涅槃的意思是「滅除」,滅除煩惱和名相。人類的三個基本煩惱是貪、嗔、痴。「痴」是沒有能力理解事實真相,是其它兩種煩惱的基礎。因為愚痴,我們貪求那些會將我們毀壞的事物,並對很多事情感到嗔怒。我們試圖按自己的設想來把握世界,結果我們很痛苦。涅磐,熄滅所有的煩惱,象徵著自由的誕生。一個事物的湮滅總是意味著另一個事物的誕生當黑暗消失時,光明就出現了;當痛苦消失時,安詳和幸福就會出現。)
佛教講「三世說」,將人的時間拉長,解決了福德不一致的問題。
佛教在漢唐繁盛,宋代之後逐漸退出,儒學仍處於主要地位。
儒道釋,就這樣在歷史的長河裡主宰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靈魂,讓我的思路漸漸清晰。智慧,悄悄地開始在我的頭腦里發芽,也讓我對許多事情有了更合理的判斷和解釋。我明晰了自己的責任、夢想和未來的路,踏踏實實地生活,不再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再困惑於細枝末節,不再刻意執著,我將自己融入到一種自然和諧中,張弛有序。我發現,生活真的在變化,變得越來越好,這真的讓我無比的驚異和興奮。這是智慧的力量,我慶幸,我選擇了哲學,慢慢開始學著解讀祖先傳下來的基因密碼。
推薦閱讀:
※修園記
※一即是全,全即是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當下遇到的三個理論問題
※[Crash Course ]哲學筆記(37/46集)
※孤獨,我在哪裡,……,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