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中西醫結合治療》——3 - 木頭菩薩的日誌 - 網易博客
銀屑病文摘 2008-10-13 00:16:22 閱讀451 評論1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第五章 銀屑病的中醫辨證論治
第一節常見類型銀屑病的辨證治療
臨床對銀屑病的辨證論治各家有各家的特色,但總結論述時傳統的臨床家一般按皮損的狀況分為風熱、血熱、血虛、血瘀、濕熱、熱毒、濕毒、寒濕等,其中夾雜著尋常型、膿皰型、
關節型、紅皮病型等;現代的臨床家一般先按西醫的分型方法先分型後分證,先分為尋常型、膿皰型、關節型、紅皮病型,然後在於各型中分為風熱、血熱、血瘀、熱毒、濕熱等,兩種方法各有所長。吸取兩者之長,結合臨床候診時的實際思維過程,我們採用先按體質後按證型來分類的方法。
銀屑病本是一種自身動態平衡紊亂的疾病,體質狀態直接影響銀屑病的轉歸和發展。風熱、血熱、熱毒可分而論之,也可合而論之,因為它們是素有內熱體質的患者,在病情進行明時病變不同程度的表現;血虛證可單獨分型論治,但臨床用約各型都不可避免地給予一些滋陰養血之品,否則效果不佳,尤其是欲想取得遠期療效,就不能不關注滋陰養血的問題。
說明無論外邪是何屬性,皆需與內虛相合才能致病,而且病變的發展性質也直接受內虛性質的引導,或寒、或熱、或在皮、或入骨。按體質來論述病變發展類型,更接近中醫的病因病機,開闊了臨床用藥範圍。
任何一種方葯都不會成為臨床治療銀屑病的惟一有效方葯。在某些患者中獲得有效的方葯,具體到個體時其有效程度則有很大差別;對某患者有效而對另一患者無效、對某患者無效而對另一患者有效的現象在臨床上常見,尤其是按西醫分型論治者更容易出現此情況,中醫整體觀是「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人體素質千差萬別,但臨床上不可能事先準備好眾多與此相應的方葯,必是臨床大夫臨診時辨證處方以應萬變。銀屑病無論有多少證型的差別,因是同一種病,必有一定的規律可尋:素體肝陰不足,或陰虛火旺木火刑金、或肝克脾虛運化不健,或氣陰兩傷,這是臨床最多見的三大類型。我們按此來分型論治,是論其用藥施治原則,非一方一葯定一證的論治。是「拋磚引玉」,給讀者一個實際可行的思路,望讀者研究出更佳的治療方案和方葯。
以下所列方葯,若無特殊說明,均為成人一般用藥量,水煎、口服,每日分2~3次服用。
一、陰虛火旺,木火刑金
因患者素體陰虛,邪易熱化。隨熱化的程度不同可分為:風熱、血熱、濕熱、營血熱盛、營血濕熱、熱痹等六型。
(一)風熱型
此型多見於銀屑病始發者;或病情較輕者,有自愈能力但在春秋兩季易於複發者;患者年齡以青年為主;皮損以尋常i三滴狀為主,皮損鮮紅但發展速度不快,此起彼伏泛發全身,皮損浸潤不明顯,鱗屑明顯但薄而易脫離,可有輕到中度的瘙癢;常可見息者伴有輕度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咽乾咽痛為普遍現象,或見扁桃體發紅、或見鼻塞流涕、或見頭痛目澀等;也因患者情志一時不暢所引發。舌脈:一般舌質正常,舌苔變化不大,可薄白也可薄黃;脈多見於右寸肺脈浮象。
治法:養陰益氣,清熱散風。
方葯:益氣養陰散風湯。
當歸15g,芍藥15g,黃芪15g,白朮l0g,北沙參15g,麥冬15g,荊芥l0g,防風l0g,蟬蛻5g,浮萍5g,甘草5g。
加減:咽喉腫痛嚴重者,加金銀花15g,玄參15g,桔梗10g;瘙癢嚴重者,加刺蒺藜15g,白鮮皮15g;心煩易躁者,加梔子6g,百合10g等。
方中當歸、芍藥、北沙參、麥冬,養血滋陰,為治療銀屑病之本;黃芪、白朮,健脾補氣強衛,以培土生金,肺金不被肝木所傷才不會反以報復,金不復,肝得養,邪無從化,病自消;荊芥、。防風、蟬蛻、浮萍,散風以治其標,甘草調和諸葯。
參考方:
1.消風散《醫宗金鑒》當歸、生地黃、防風、蟬蛻、知母、苦參、胡麻、荊芥、蒼朮、木通、牛蒡子、石膏、甘草。
2.消風散《和劑局方》防風、蟬蛻、人蔘、荊芥、川芎、羌活、僵蠶、茯苓、藿香、厚朴、陳皮、甘草。
3.養陰清肺湯《重樓玉鑰》生地黃、麥冬、玄參、貝母、丹皮、白芍、甘草、薄荷。
4.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桑葉、石膏、人蔘、麻仁、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甘草。
(二)血熱型
此型多見於銀屑病複發者,或由風熱型發展而成,或始發銀屑病患者中的較重者,患者自愈能力差;相當於尋常型銀屑病的進行期;患者沒有明顯的年齡特點,各年齡段都有此型患者;皮損類型複雜,以斑塊型為主,包括地圖狀的大斑塊和錢幣狀的小斑塊,病程短者可以尋常型點滴狀出現;皮損鮮紅或潮紅,舊皮損未消退,新皮損不斷出現;或雖然舊皮損有所消退,但新皮損不斷出現,皮損此起彼伏的結果是皮損範圍擴大;皮損浸潤明顯;初期鱗屑可不明顯,隨後如果病情趨於穩定,鱗屑即刻出現,可薄可厚但皆易脫離,如果病情繼續發展,鱗屑難得形成,或見覆蓋鱗屑的舊皮損周圍出現許多鮮紅的新皮損,新皮損上鱗屑很少;可有中到重度的瘙癢;一般患者伴有明顯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咽喉紅腫疼痛為多見,年輕者尤其是小兒以扁桃體發炎為普遍現象,部分患者是因情志所致,但因情志病變很難從體征上表達,所以要特別注意患者的伴症和舌脈。此外,患者可伴有體溫不同程度的升高或正常;可有關節不利但疼痛不明顯;可有心慌一ib悸,但心電圖顯示沒有器質性病變;血常規檢查,紅細胞的平均體積、平均血紅蛋白量、平均血紅蛋白濃度、體積分布寬度可不正常。舌脈:舌質偏紅、鮮紅或舌尖鮮紅,舌苔薄黃、黃厚或少苔;脈多見於肺脈浮或浮數,因情志所致者多見肝脈弦或沉細,伴失眠多夢等。
治法:養陰散風,清熱涼血。
方葯:涼血養陰散風湯。
當歸15g,赤葯15g,北沙參15g,麥冬15g,丹皮15g,黃芩10g,柴胡10g,金銀花20g,荊芥lOg,蟬蛻5g,浮萍5g,甘草5g。
加減:體溫輕度升高者,可用原方;重度升高者,加生石膏30g,知母15g,改柴胡為15g;咽喉紅腫疼痛嚴重者,加錦燈籠6g,玄參15g,苦參10g;皮損鮮紅燔熱並且發展急速者,加紫草10~20g,大青葉15g;關節不利者,加秦艽15g,丹參15g;心慌心悸者,加太子參15g,五味子5~lOg,梔子6~10g,百合10~15g;失眠多夢者,加石菖蒲l0~15g,遠志6~l0g;心情鬱悶欲哭者,加太子參15g,百合10~.15g,連翹10~15g,大棗4~6枚等。
此階段為風熱在氣分,外擾肌膚內擾氣血,與風熱階段用藥相比,去黃芪、白朮、防風即是去玉屏風散,邪已入里,屏風此時不僅失去作用,而且用之易阻擋散風反而生熱。換丹皮清血熱,黃芩清肺及上焦之熱,柴胡清肝經之熱。熱甚時加生石膏、知母以散氣分之鬱熱,加紫草以涼血分之熱。此型患者多有各種不同的夾雜症,可酌情處理,但應以陰虛為本、衛氣為位、鬱熱為標,掌握住這三點,雖然個體有差異,方葯可根據夾雜症千變萬化,但治療原則不變,主方用意不變,臨床必獲效果。
參考方:
1.菊花清燥湯《醫宗金鑒》 菊花、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知母、地骨皮、麥冬、柴胡、黃芩、升麻、竹葉、燈心草、水牛角(代犀角)、甘草。
2.四物消風飲《外科證治全書》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柴胡、荊芥、黃芩、蟬蛻、甘草。
3.清陽散火湯《外科正宗》 升麻、白芷、荊芥、防風、白蒺藜、黃芩、牛蒡子、連翹、石膏、當歸、甘草。
(三)營血熱盛型
此型患者相當於紅皮病型銀屑病的進行期。紅皮病型銀屑病形成的原因主要有:①是由血熱型銀屑病發展而來。是在尋常型銀屑病的基礎上,因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部位感染,外邪熱盛入里而成;②銀屑病患者驟然停用或減少免疫抑製劑等藥物的用量後,因藥物性反跳而形成的病情,其藥物多為糖皮質激素、細胞毒藥、含砷汞等的中藥,這些葯無論是內服還是外用,停用或減量後都會出現反跳;③銀屑病患者外用某些刺激性藥物,如氮芥、斑蝥等破壞了皮膚,使皮膚合併感染而引發;④是某些內服藥物、食物在發揮作用的同時,影響皮膚和表淺血管正常生理代謝過程而造成,如吲哚美辛類藥物、酒精等;⑤是患者接觸了過敏物質而引發的急性反應。臨床最多見的是第二種因素造成的紅皮病型銀屑病,其次是第一
種和第四種,第三和第五種雖然也不少,但多為局部紅皮病樣反應。
患者多為其他類型的銀屑病患者轉化而來,尤以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多見,始發為紅皮病型銀屑病者很少見;患者沒有年齡區別;患者皮損突然鮮紅燔熱,迅速融合成片,以至全身皮膚呈瀰漫性潮紅、腫脹。特點是在瀰漫性潮紅腫脹的皮損中,存在邊界清楚的、正常的皮膚,稱為「皮島」。皮損累及手足時,常見整片的表皮角質剝脫;部分患者是,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在病情轉歸過程中的一過性表現。紅皮病型銀屑病在進行期,鱗屑幾乎消失,隨著病情的穩定或緩解,鱗屑逐漸出現,早期鱗屑多細小或薄,病情緩解後,可見大量鱗屑脫落。急性期皮膚瘙癢幾乎消失,隨著鱗屑的出現而逐漸加重;患者多伴高熱或發熱不退,可伴關節不適,可有表淺淋巴結腫大,外周血中白細胞增多。舌脈:患者舌象複雜,多數患者舌質紅或紅絳,部分患者舌體呈現不同程度的裂紋;舌苔或少,或薄黃,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甘溫除熱,涼血清營。
方葯:紫草四物清營湯。 。
生熟地黃各10~15g,當歸15g,白芍10g,赤芍10g,丹皮10g,紫草15~30g,柴胡15g,黃芩l0g,梔子10g,金銀花20g,連翹15g,甘草6g,羚羊粉0.6~1.2g(分次沖服)。
加減:如果因停用糖皮質激素、細胞毒藥而引起,一般可用原方或加淫羊藿10g,知母15g;如果曾經服用過含砷汞等類藥物可加土茯苓15~30g,甚者再加生槐花10g;若舌紅脈滑數有力,為氣分仍熱盛加生石膏30g,知母15g;若舌黃膩脈濡滑者加土茯苓15~30g,天竺黃10g等;當皮損緩解後,及時更換方葯,應加白薇、銀柴胡以清虛熱,加天冬、麥冬以滋陰潤燥。
此方是遵從「甘溫除大熱」「急則治其標」理論和原則的處方。方中其生地黃、當歸、白芍、甘溫除熱、赤芍、丹皮、紫草涼血清營,羚羊粉為急則治其標所用。與血熱型相比,因邪熱入里,故去掉散風的荊芥、蟬蛻、浮萍,因熱擾營血,故特用生熟地黃、羚羊粉(也可用水牛角10~15g先煎15分鐘左右,替換羚羊粉),直入營血的養陰寒涼之品。因紅皮病型銀屑病多是從其他類型銀屑病轉化而來,所以一但熱退,就需要根據患者癥狀重新辨證論治,以便能獲得更好的遠期療效。
參考方:
1.清熱地黃湯(原犀角地黃湯)《千金要方》水牛角(代犀角)、生地黃、赤芍、丹皮。
2.清營湯《溫病條辨》水牛角(代犀角)、生地黃、丹參、玄參、麥冬、銀花、連翹、黃連、竹葉心。
3.神犀丹《溫病經緯》水牛角(代犀角)、生地黃、石菖蒲、黃芩、銀花、連翹、板藍根、玄參、紫草、淡豆豉、天花粉。
(四)濕熱型
患者為陰虛火旺木火刑金之體,但金木氣交不順為主,所以皮損僅限於掌跖部位,氣交不順郁而生熱,熱煉津液為痰濕,皮損以四末為主,相當於掌跖膿皰疹型銀屑病。患者年齡以青壯年為多見;一般始發皮損以掌部魚際處,先有癢痛,隨後皮膚髮紅、乾燥、增厚,繼而於發紅的皮損上,皮下自行出膿皰,膿皰逐漸擴大、破裂、結痂,同時皮損不斷向四周蔓延,但以赤白肉際為界,以掌跖為重;也有部分患者,四肢、軀幹皮損為尋常型銀屑病表現,但指趾端為膿皰樣皮損,並且可伴有中到重度的甲損。患者一般不伴有明顯的全身癥狀,但多伴有明顯的情緒變化。舌脈:舌質正常或偏紅,部分患者舌體有裂紋,舌苔黃或黃厚或黃膩;脈或滑或濡或弦或弦細。
治法:疏風解郁,散熱清濕。
方葯:茵蟬歸貝散濕湯。
當歸15g,芍藥15g,蒼朮l0g,茵陳l0g,天花粉15g,浙貝15g,荊芥10g,連翹10g,蟬蛻5g,浮萍5g,白茅根15g。
加減:皮損嚴重者,加蒲公英15g,地丁15g;舌苔厚膩者,加天竺黃10g,苦參10g;失眠多夢者,加石菖蒲10~15g,遠志6~10g,僵蠶10g;心煩易躁、舌紅脈弦者,加柴胡10~15g,麥冬15g,知母10~15g;情志鬱悶、苔黃脈濡者,加黃芩10g,合歡皮10~15g,竹茹10g;大便密結者,加熟軍5~10g。
方中當歸、芍藥酸甘斂陰以柔肝;荊芥、連翹、蟬蛻、浮萍疏風解郁;茵陳、浙貝、天花粉散熱清濕;蒼朮健脾祛濕;白茅根清熱利尿,給濕熱出路。
參考方:
1.龍膽瀉肝湯《和劑局方》龍膽草、柴胡、梔子、黃芩、生地黃、當歸、澤瀉、車前草、木通、甘草。
2.頑癬浮萍丸《外科正宗》紫背浮萍、蒼朮、苦參、蒼耳草、黃芩、僵蠶、稀薟草、鉤藤。
3.清肝滲濕湯《醫宗金鑒》 黃芩、梔子、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柴胡、天花粉、龍膽草、澤瀉、木通、甘草。
4.仙遺糧湯《景岳全書》土茯苓、生地黃、當歸、白朮、苡仁、金銀花、連翹、黃連、防風、白鮮皮、木通、皂刺、甘草。
(五)營血濕熱型
木火刑金,金復伐木,患者皮損反覆難愈,久之熱爍津煉液成痰濕,濕熱互結,內傷脾胃,外傷肌膚,症見在紅斑性皮損上出現膿皰。輕者局限於某一部位,重者泛發全身。相當於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輕者局部皮膚鮮紅有滲液、膿皰密集,舌質紅或偏紅,舌苔黃或黃膩。脈濡或滑。重者症見皮損發展迅速,皮疹燔紅融合成片,在紅斑上有密集的膿皰,成批出現,此起彼伏,可融合成膿湖,患者伴有發燒、關節不適等。此型常與紅皮病型銀屑交替出現,形成的原因也多與紅皮病型銀屑相似,一般多為久病患者,尤其是一些用藥不當的患者極易形成為膿皰型銀屑病。舌脈:舌質紅,舌苔膩且黃,脈濡滑或弦滑數。
治法:清熱散熱利濕。
方葯:茵陳紫草白虎湯。
生石膏20~30g,知母15g,紫草10~20g,蒼朮10g,茵陳10g,天花粉15g,浙貝15g,赤芍10g,丹皮log,黃芩10g,白茅根15~30g。
加減:皮損潮紅嚴重者,加土茯苓15~20g,柴胡10g;舌苔厚膩者,加天竺黃log;皮損潮紅不嚴重,膿皰嚴重者,減去紫草、丹皮,加生黃芪15~20g;伴高燒者,加水牛角10~15g,或羚羊角粉0.6~1.2g(分次沖服);曾經服用過含砷汞等類藥物、舌苔厚膩者,加土茯苓20~30g;大便秘結者,加熟軍5~10g。
方中生石膏、知母、黃芩清氣分熱;茵陳、黃芩、天花粉功在散熱;紫草、丹皮、赤芍涼血;蒼朮健脾祛濕;茵陳、天花粉、浙貝散熱清濕;白茅根清熱利尿,給濕熱出路。此型的治療難點是濕熱互結,對於濕熱互結,不可被其表現明顯的熱象所困擾,偏以清熱涼血為主,因涼血過重易使濕滯,濕滯氣機運阻,郁而生熱,結果反使濕熱互結更甚。因此要以散熱、清熱為主,利濕為輔,佐以涼血。清熱、散熱使熱與濕分離不得互結,佐以涼血阻擋熱邪人里的去路。
參考方:
1.白虎湯《傷寒論》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2.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石膏、水牛角(代犀角)、生地黃、梔子、黃連、黃芩、連翹、知母、赤芍、玄參、丹皮、桔梗、竹葉、甘草。
3.柴胡清肝散《壽世保元》柴胡、升麻、生地黃、當歸、川芎、丹皮、黃芩、黃連、桅子、甘草。
4.九味柴胡湯《保嬰撮要》柴胡、人蔘、半夏、當歸、芍藥、黃芩、梔子、龍膽草、甘草。
(六)熱痹型
銀屑病患者原本陰虛火旺,肝陰不足,外邪襲衛,氣鬱熱化,內火外熱交替不斷;情志不暢,五志火郁,風火相煽,易入血而為血熱;木火刑金,金復伐木,氣機錯亂,風熱血熱煉液成痰濕,濕邪重著黏膩阻礙氣機,濕熱更重,濕熱相合,深入筋骨,傷及關節,關節紅腫熱痛,遊走不定,此為熱痹。《素問.四時刺逆論》:「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熱痹」。濕熱蝕骨,濕熱互結,濕熱在表,金木氣交不順,可見皮損為膿皰樣表現並以四末指端或掌跖為重;熱邪入里,火熱勝蝕骨傷肉為濕熱為痰濁,「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濕熱蒸髓蝕骨傷筋,其人骨痛骨溶,關節屈伸不利,爪甲破損。
關節型銀屑病患者有明顯的遊走性、紅腫熱痛性關節疼痛;受累的關節腫脹熱痛、屈伸不利,全身關節皆可受累,但以四肢末端的指關節為多見,其次是膝、肘關節,踝、腕關節,頸椎、胸椎等,極個別患者還可形成無菌性多發性骨髓炎。關節型銀屑病患者另一個明顯的體征是甲損,輕者甲板上有明顯的典型的點狀凹陷樣損害,重者甲板混濁、增厚,甲緣遊離,甲下有膿液、甲與甲床脫離;患者體表其他部位有尋常型的銀屑病的皮損表現,並且患者皮損反覆難愈,皮損在緩解期可呈斑塊狀尋常型銀屑病表現,浸潤明顯;進行期皮損燔紅,嚴重者可見濕熱侵犯而形成的膿性皮損;緩解期鱗屑厚大難脫,進行期大量鱗屑脫落;伴有中到重度的瘙癢;舌脈複雜,輕者舌紅苔膩,重者舌質絳紅或紫紅,舌苔厚膩色黃,尤以舌後部為重,可見花剝苔。脈滑數或濡或弦細或沉細等。
治法:清熱涼血,祛風除濕。
方葯:紫蒿鱉甲宣痹湯。
鱉甲15~20g,青蒿15g,當歸15g,赤芍15~20g,知母15g,土茯苓15~30g,丹皮10g,紫草15~20g,黃芩10g,黃柏10g,梔子10g,白鮮皮15g,薏苡仁20~30g,白茅根15~20g。
加減:關節癥狀不嚴重,但皮膚瘙癢難忍者,加刺蒺藜10g、浮萍5g以散熱消風除癢;關節癥狀嚴重,濕熱明顯者,加秦艽15g、全蠍3~6g清熱活血、搜風除濕;伴瘙癢難忍者,再加僵蠶10g、鉤藤6~10g以平肝息風。
方中鱉甲、青蒿、知母滋陰清虛熱、補腎健骨;當歸、赤芍酸甘斂陰、柔肝疏筋;土茯苓、薏苡仁、白鮮皮健脾利濕、祛風除濕;丹皮、紫草清熱涼血;黃芩、黃柏、梔子散三焦之火;白茅根利濕除煩。邪能入里,必有伏邪相應。祛濕熱伏邪當數鱉甲、青蒿、土茯苓,這是本方的核心。
參考方:
1.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青蒿、鱉甲、生地黃、知母、丹皮。
2.宣痹湯《溫病條辨》防己、杏仁、薏苡仁、滑石、連翹、梔子、半夏、晚蠶砂、赤小豆。
3.紫草飲《壽世仙丹》紫草、金銀花、薏苡仁、土茯苓、白鮮皮、白蒺藜、山慈菇。
4.當歸拈痛湯《醫宗金鑒》 當歸、羌活、茵陳蒿、蒼朮、防風、苦參、白朮、升麻、葛根、澤瀉、人蔘、知母、黃芩、黃柏、豬苓、甘草。
二、木克脾虛,運化不健
患者原本脾土不健,易被肝木所克,脾虛不運,脾陽不足。因脾陽不足,肺陽失養,衛氣自虛,虛不固自留邪,邪易寒化;因脾虛不運,津液難化,易成濕滯留於膚腠;寒濕滯留不去,易入筋骨成寒痹,故有:風寒、寒濕、寒痹三型。 (一)風寒型 患者多有家族史,但各年齡段皆有。病史不長或為始發銀屑病患者,皮損有自愈能力,夏季減輕或自行消失,冬季加重。皮損以尋常型點滴狀和小斑塊狀為主,皮損淺淡不鮮紅,或皮損固定於頭皮部、肘部等,一般不易引起注意,當患者感冒發燒時,舊皮損發紅,並有淡紅的新皮損出現;有浸潤;鱗屑色白較多,易脫落;瘙癢不明顯。進行期時患者可伴有輕度的上呼吸道感染,以鼻塞流涕、扁桃體腫大為主,或見咽乾咽痛、或見頭痛目澀、或見關節酸楚。舌脈:一般舌質正常或偏淡,苔白;脈濡滑或緊或細或弱。 治法:疏風散寒,補氣固衛。 方葯:桂枝玉屏湯。 黃芪15g,白朮10g,防風6~10g,党參10~15g,茯苓15g,桂枝6g,白芍10~15g,陳皮6~10g,澤瀉6~10g,炙甘草6g。 加減:經常鼻塞流涕者,加藁本15g、辛夷6g;納少食呆者,加草蔻6g、砂仁3g;消化不良者,加雞內金15g、萊菔子10g;皮損發紅、進展迅速時,加金銀花15g、連翹10g、柴胡10g;扁桃體長期腫大不消,但無明顯炎症者,加玄參15g,桔梗6g,枳殼10g;扁桃體色暗紅,腫大不消者,上方減茯苓、陳皮、澤瀉,加桃仁10g,紅花3g,玄參10g,柴胡6g,桔梗6g,枳殼6g。 方中黃芪、白朮、防風為玉屏風散,党參、白朮、茯苓、甘草為四君子湯,兩方合用,健脾補肺固衛;桂枝、白芍調和營衛,茯苓、白朮、陳皮、澤瀉健脾利濕;炙甘草調和諸葯。此型患者的衛陽不足,表氣不固非他病所致,而是後天生化無力所為。所以單以玉屏風散固表,其力不足;單以四君子湯補氣,難使陽氣直達病所,所以將兩方合用,並且佐以桂枝、白芍,使氣之表裡互通,表之陰陽互用。此為本方之要意義。 參考方: 1.昇陽益胃湯《脾胃論》黃芪、人蔘、半夏、茯苓、白朮、陳皮、澤瀉、白芍、防風、柴胡、黃連、羌活、獨活、炙甘草。 2.桂枝湯《傷寒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薑、大棗。 3.會厭逐瘀湯《醫林改錯》桃仁、紅花、生地黃、赤芍、玄參、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4.防風湯《濟生方》 當歸、白芍、茯苓、杏仁、桂枝、防風、黃芩、獨活、秦艽、甘草。 (二)寒濕型 多為風寒型患者發展而來,一般病史在3年以上,特點是患者有明顯的氣虛乏力症,皮損以尋常型斑塊狀為主,固定於頭皮部、肘膝部、指側及黏膜、皺褶部位如腋下、腹股溝、乳房下等,位於指側及黏膜皺褶部位的皮損易出現滲出液或較清淡的膿液,冬重夏輕。皮損淺淡不鮮紅,有浸潤,鱗屑厚重,有輕至中度瘙癢。患者可伴有關節酸楚不利,有甲損。舌脈:一般舌質偏淡,苔白;脈濡或緊或細弱。 治法:健脾利濕,活血散濕。 方葯:參芪滲濕湯。 生黃芪15~35g,當歸10~15g,白芍10~15g,党參10~15g,茯苓15g,白朮10g,薏苡仁20~30g,陳皮10g,澤瀉10g,川芎10g,柴胡6 g,炙甘草6g。 加減:濕盛有滲出伴癢,加土茯苓15~20g,白鮮皮10~15g,健脾利濕;皮膚瘙癢難忍為有鬱熱動風,加鱉甲10~15g,僵蠶10g,全蠍3~6g,清熱活血、搜風除濕。 方中黃芪、當歸養血;黃芪、党參、茯苓、白朮補氣健脾;當歸、白芍、川芎養血活血,柔肝疏筋;茯苓、澤瀉、薏苡仁健脾利濕;川芎、陳皮、柴胡活血祛痰,解肝鬱熱,共成散濕之功。久病氣血兩傷,已無救表之力,所以重點不在於急於求成,而在於補氣生血以得治本。當歸與大量生黃芪相配,是當歸補血湯,加党參(用西洋參替換更好),是陽中求陰,補氣生血之意。氣血不足,補之易郁滯,所以方中需用一些活血行氣之品,此為要中之要,若不明理,用之不當,則會適得其反。 參考方: 1.補中益氣湯《醫宗金鑒》人蔘、黃芪、當歸、柴胡、白朮、陳皮、升麻、甘草。 2.滲濕湯《三因方》蒼朮、白朮、茯苓、陳皮、乾薑、甘草、丁香。 3.參苓白朮散《和劑局方》 党參、茯苓、白朮、山藥、炒扁豆、蓮子肉、苡仁、砂仁、桔梗、炙甘草。 4.清濕湯《醫經會解》羌活、獨活、防風、防己、薏苡仁、澤瀉、黃芩、黃柏、赤芍、甘草。 (三)寒痹型 患者本有脾陽虛、腎陽不足,可先皮損或與皮損同時出現關節病變,與熱痹相比,患者的關節癥狀比皮損重。患者多見身寒肢冷,肢末遇冷寒痛,冷則關節屈伸不利。輕者病變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重者關節變形。一般患者的皮損表現為斑塊狀尋常型銀屑病樣,部分患者皮損為淡紅色斑塊狀,比較固定,鱗屑厚,病甲增厚無華。舌脈:舌質淡,舌苔膩,脈沉緊、弦緊或濡、濡弱等。 治法:溫陽散寒祛濕,補腎活血通絡。 方葯:參芪鱉甲蠲痹湯。 黃芪25g,鱉甲15g,淫羊藿15g,當歸15g,白芍20g,川芎10g,桂枝15~20g,党參15g,雞血藤20g,土茯苓15~20g,柴胡6g~10g。 加減:寒痛甚者,加羌活、獨活、威靈仙各10~15g;痰濕阻絡,瘙癢甚者,加僵蠶10g,全蠍3~6g等。 方中黃芪、党參補氣溫陽;當歸、芍藥、川芎、鱉甲為四物湯中鱉甲易地黃,以血肉有情之品補腎壯骨、養血柔肝;鱉甲與淫羊藿相配,增加補腎壯骨、養血柔肝的作用;桂枝、雞血藤溫陽散寒、活血通絡;土茯苓祛濕;獨活、羌活苦甘辛溫,善搜風散寒,為治療風寒濕痹的要葯。酌情使用效果更好,《本草求真》:「羌之氣清,行氣而發散營衛之邪;獨之氣濁,行血而溫養營衛之氣……羌行上焦而上理,則游風頭痛,風濕骨節疼痛可治;獨行下焦而下理,則伏風頭痛,兩足濕痹可治。」銀屑病患者無論是何體質,畢竟與肝陰不足有關,雖然是寒痹,也要佐柴胡以清肝散鬱熱。 參考方: 1.程氏蠲痹湯《醫學心悟》羌活、獨活、秦艽、肉桂心、當歸、川芎、海風藤、桑枝、乳香、木香、炙甘草。 2.獨活寄生湯《千金要方》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當歸、芍藥、川芎、乾地黃、杜仲、牛膝、人蔘、茯苓、肉桂心、甘草。 3.蠲痹湯《楊氏家藏方》當歸、白芍、黃芪、防風、羌活、薑黃、甘草。 4.獨活散《太平聖惠方》獨活、附子、牛膝、當歸、肉桂心、芍藥、川芎、桃仁。 三、氣陰兩傷,虛風血燥 患者久病後氣陰兩傷,氣血皆不足或有患者因不適當地服用寒涼之品而使陽虛,肺氣不健,雖然肝火不旺,邪氣不盛,但衛氣祛邪無力而皮損長期不愈。雖然氣陰兩傷,但陰虛是本,故易化燥,氣虛血行不利又可見血瘀。故有:血虛風燥、血虛血瘀二型。 (一)血虛風燥型 陰虛火旺,木火刑金類體質的銀屑病患者,當皮損自愈力下降後,皮損處於不進展也不消退的狀態時,表明患者已氣陰兩傷,正邪處於相爭僵持的狀態,或氣已虛,陽不足,風邪難於化熱而病症不明顯階段。肝克脾虛運化不健類體質的銀屑病患者,病程持久不愈,若傷陽偏重,病情易從風寒型向寒濕型、寒痹型發展,若傷陰偏重,病情易從風寒型向血虛風燥型發展,臨床上以後者多見,因無論是外邪還是內傷,易使肝陰不足者形成氣鬱,郁而化火,火煉液傷津,久之則成血虛風燥型。此型患者病程較常或曾用過傷腎耗精之葯,久病耗傷陰血,以致血虛生風化燥,若加內熱蘊郁,更傷津耗血,陰虛血燥,肌膚失養,外現粗糙、乾裂;陰血不足,肝氣疏泄無度,時郁時散,使人氣機、情志變化無常;夜間陰血主令,陰血不足,陽難潛伏,故心煩夢多、心情渙散;陰血不足,正氣難長,營氣難復,衛氣不固,抗邪無力,故病情纏綿難愈。 血虛風燥型是臨床上最多見的一種類型,癥狀表現為銀屑病的亞進行期,或相當於銀屑病的靜止期。此期皮損沒有進行期那麼鮮紅,不伴有發燒和明顯的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但病情不穩定,除有典型的銀屑病皮損外,主要癥狀是皮膚瘙癢和脫屑。癢為風證,脫屑為燥證,為病程日久傷陰所致,症見皮損乾燥易裂,皮疹色淡或暗,鱗屑厚,皮損基底較鬆軟,皮損以斑塊形為主,但形態多樣,可為小斑塊、大斑塊、地圖形、環形等形狀,也可為混合狀。可泛發於全身,也可鬆散地分布於軀幹、四肢,或局限於頭皮、肘、膝等處。患者多伴有咽喉干痛、口唇乾燥,心煩易怒,或情志鬱悶,嗜睡不安,或失眠多夢,多數患者都有明顯的情緒不穩等癥狀。女性患者可伴有明顯的經前期緊張症,部分女性患者可因肝氣不疏,自覺咽部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梅核氣),或心慌意亂等。皮損在經前期可明顯加重。 輕者皮損為小斑塊,或局限型,色淡紅、紅、鮮紅可同時出現在同一個患者身上,鱗屑一般較多,有厚有薄,鱗屑乾燥易脫落,伴不同程度的瘙癢;重者皮損為大小斑塊混合狀,泛發於全身,時輕時重,變化頻繁,輕時色淡紅或紅,重時鮮紅並伴有散在的新皮損出現。鱗屑厚薄不等,一般規律是,新皮損出現時鱗屑變薄,皮損消退時鱗屑增厚,隨著皮損的進一步好轉,皮膚基底浸潤明顯地減少或消失,鱗屑才能真正地變薄,否則皮損會突然加重而鱗屑隨之發生被動性變化。鱗屑乾燥、多而易脫落,甚至肌膚乾躁皸裂,呈「肌膚甲錯」狀。瘙癢嚴重,瘙癢以晚上為重,甚者影響睡眠。舌脈:舌脈複雜多樣,一般舌質偏紅或淡紅,舌苔不厚,部分患者的舌體上有裂紋,苔或薄白,或薄黃,或較少,或花剝。脈以肝脈弦或弦細為多見常見,肺脈時浮、時滑、時弦細等。 治法:養血柔肝,滋陰潤燥。 方葯:紫草鱉甲四物湯。 龜甲10~15g,鱉甲10~15g,地黃10~15g,當歸15~20g,白芍15~20g,川芎10~15g,紫草10~20g,浙貝10~15g,麥冬10~15g,黃芪15~20g,柴胡6~10g,甘草6~10g。 加減:輕者病偏於表,以風燥為主,上方去紫草、龜甲、地黃,加蟬蛻6~10g,玄參10~15g,天冬10~15g以清肺潤燥,清熱散風;重者偏於里,以血燥為主,用上方,其中紫草、柴胡用大量,可酌情將白芍換成赤芍,或加丹皮以加大疏肝降火、涼血潤膚的作用;皮膚乾燥,瘙癢難忍者,加土茯苓15~20g,白鮮皮10~15g,刺蒺藜10~15g以祛風止癢;咽喉腫痛者,加玄參10~15g,桔梗10g,枳殼10g以清涼潤燥開郁;失眠多夢者,加石菖蒲15g,遠志10g或生牡蠣20g;經前期緊張症明顯者,加女貞子15g,枸杞子15g,川楝子6~10g以酸甘斂陰,疏肝解郁;若皮損偏暗,基底浸潤厚時,加桃仁15g,紅花5~10g,丹參10g以活血化瘀;心慌心悸者,加太子參15g,五味子10g等。 方中龜甲、鱉甲入腎滋陰;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為養血柔肝的四物湯;兩者合用增大了滋陰養血柔肝的作用,為治療銀屑病病變的根本。黃芪補氣,與當歸相配增大了滋陰養血潤膚的作用;浙貝、麥冬滋陰潤肺以消金肺之燥;紫草、柴胡疏肝涼血清鬱熱,甘草調和諸葯。整方針對銀屑病病變的根本,意在阻斷木火刑金、金復伐木的惡性循環。 參考方: 1.四物湯《和劑局方》當歸、地黃、白芍、川芎。 2.一貫煎《柳州醫話》 當歸、生地黃、沙參、麥冬、枸杞子、川楝子。 3.地黃飲子《醫宗金鑒》生地黃、熟地黃、當歸、元參、丹皮、紅花、白蒺藜、僵蠶、何首烏、甘草。 4.養血潤膚飲《外科證治全書》當歸、升麻、皂刺、生地黃、熟地黃、天冬、麥冬、天花粉、紅花、桃仁、黃芩、黃芪。 5.生血潤膚飲《沈氏尊生書》天冬、麥冬、生地黃、熟地黃、當歸、黃芪、黃芩、桃仁、瓜蔞仁、升麻、紅花、五味子。 6.柴胡疏肝散《醫學統旨》柴胡、香附、青皮、枳殼、芍藥、川芎、甘草。 (二)血瘀血燥型 患者多為患病年久或年齡較大者,病程可達數年或數十年之久,多有家族性發病史或反覆應用傷腎損精之品者。皮損為大斑塊狀,甚者如地圖狀或蠣殼狀,乾燥皸裂,「肌膚甲錯」;皮疹色黯淡、灰黯或紫褐、紫黯;皮損基底肥厚;鱗屑層疊重生,厚大而且不易剝脫。皮損可散發於軀幹、四肢,或局限於頭皮、肘、膝等處;皮損部位乾燥無汗、皸裂疼痛、既瘙癢又麻木。常伴有明顯的甲損害,並可見骨病變。舌質黯紅或有瘀斑或灰黯,可見厚膩的花剝苔,脈澀或沉或弦細。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病久邪入血脈,阻塞氣機,氣滯血瘀則皮疹紫黯,皮損基底肥厚;膚腠失養則「肌膚甲錯」、乾燥皸裂、鱗屑重生等;久病氣虛,衛陽不足,氣行無力,邪留膚腠,衛氣不行則麻木不仁,寒熱相搏於膚腠則瘙癢。部分患者原本就兼有氣虛,肝陽在外,邪在外隨陽化熱;陰濕於里,邪入里則寒濕鬱火交雜,阻塞氣機。氣機不暢,肝氣不疏,金木難於正常交互,體表感覺異常;肺氣不足則衛氣不固,不僅外邪易侵,而且肺氣也難於發揮溫煦、濡養的功能來強健肌膚;脾氣不健運則水谷生化無力,既易生痰濕阻塞氣機,又可造成陰虛血虧。氣血不足則舌質異常,濕阻則舌苔異常。氣血不足之體,承受能力降低,其人若勞累緊張,過慮傷神,則明顯出現氣血不和之象。耗氣則心慌氣短乏力,皮損凝固不變;傷陰或氣鬱則可化火,皮損紅紫瘀熱;肝主筋,爪為筋之餘,外邪人里,寒熱相爭,濕熱爍筋,爪甲被傷。 治法:滋陰養血,活血疏絡。 方葯:桃紅鱉甲四物湯。 桃仁15g,紅花10g,鱉甲15~20g,當歸15g,赤芍15g,川芎10g,生黃芪15~30g,土茯苓15~20g,白鮮皮10~15g,全蠍3~6g,甘草10g。 加減:若皮損變紅髮熱,為氣鬱生熱,加凌霄花6~10g,鬱金10~15g,佛手10g,柴胡10~15g以理氣活血;若皮損突然變紅多是外感或內火或藥物激惹,加丹皮10~15g,紫草15~20g,茜草10~15g,玄參10~15g等葯以涼血活血,清熱解毒;若皮損色黯,基底厚緊,瘙癢嚴重,觸之麻木,為氣滯血瘀,孫絡被阻,可加水蛭10~15g,僵蠶10g,丹參10~15g等增大活血化瘀及消肝風的作用;伴見咽喉常期黯紅,自覺乾燥者加玄參10~15g,桔梗10g,枳殼10~15g,麥冬15g以滋陰潤燥,清咽利喉等;若皮損色黯淡,基底厚,鱗屑厚而難脫落,為氣虛重者,加白朮10g,茯苓15g,浙貝10~15g,以增加補氣化痰的作用;患者全身皮膚皆發乾,或患者本有輕度魚鱗病皮損者,上方去土茯苓、白鮮皮、全蠍,加龜甲15g,北沙參15~20g,天冬15g,麥冬15g,意在以滋陰潤燥,養血活血。 本方中遵「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以桃紅四物湯為主方,養血、活血、化瘀;以鱉甲易地黃增大滋陰養血的作用;生黃芪補氣,土茯苓祛濕,白鮮皮散風止癢,全蠍活血通絡,搜風止癢。 參考方: 1.桃紅四物湯《和劑局方》桃仁、紅花、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 2.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桃仁、紅花、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 3.疏風清熱飲《醫宗金鑒》苦參、全蠍、皂角、皂刺、荊芥、防風、銀花、蟬蛻。 4.活血潤燥生津散《成方切用》 天冬、麥冬、當歸、芍藥、熟地黃、天花粉、桃仁、紅花。
|
第二節特殊類型銀屑病的辨證論治
一、兒童銀屑病的辨證論治
兒童銀屑病多以尋常型點滴狀為主,其發病特點是與呼吸道感染密切相關,病情的發展也隨著呼吸道反覆感染而反覆發作並加重。有研究表明,扁桃體炎和咽炎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可能是引起小兒銀屑病的主要原因,銀屑病的發生可能是對細菌毒素髮生的變態反應,所以對小兒銀屑病可首選抗生素治療。對抗生素敏感者,用藥後皮損會明顯減輕,但呼吸道癥狀尤其是扁桃體的腫大、咽喉紅腫改善不明顯,停葯後皮損會加重,特別是應用了一些解熱止痛的藥物後,皮損會明顯加重,這是因為解熱止痛藥物中,常含有影響前列腺素合成作用的成分,前列腺素對錶皮的生長、分化有直接的作用,所以當服用這些葯時,就不可避免地影響了皮膚的生長規律,從而使皮損更加明顯。
兒童銀屑病的特點是衛氣不固。衛氣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具有溫煦肌膚、潤澤皮毛、護衛肌表、抗禦外邪等作用。衛氣不固,外邪入侵,肺合皮毛與衛氣相通,肺氣不宣,則咳嗽,喉為肺之門戶,故紅腫疼痛。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傷於風者,上先受之」,肺為臟腑之華蓋,職司衛外,性屬嬌臟,不耐邪侵,故外邪乘襲,肺衛首當其衝。《證治匯補.傷風》日:「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中,而佐以和解,尚專泥發散,恐脾氣益虛,腠理益疏,邪乘虛入,病反增劇也」。兒童銀屑病者絕大多數為「虛人傷風」,其咽炎、扁桃體炎多為慢性炎症或慢性炎症急性發作,所以治療中不可與一般的傷風感冒同等相待。在扁桃體炎急性發作或感冒發熱時,應和解營衛,宣散肌膚鬱熱,並注意養陰柔肝之本,可給予四物湯合麻黃湯加減。除給予相應治療外,特別需要注意健脾通便。急性期過後,不可立即停葯,應根據其損傷情況及余邪滯留程度,調整方葯,繼續「扶正祛邪」,以達體健邪去之目的。若邪已去,而體尚虛者,可給予玉屏風散合四君子湯調養。
(~)銀屑病進行期
治法:和解營衛,宣散鬱熱。
方葯:四物麻黃湯。
生石膏10~20g,知母6g,生地6~10g,當歸6~10g,白芍6~10g,浙貝6g,桂枝5g,麻黃3g,蟬蛻6g,荊芥5g。
本方以四物湯滋陰養血以治其本,去川芎以防活血太過;以麻黃宣散肌膚之鬱熱,麻黃與桂枝相配宣肺解肌,桂枝與白芍相配調和營衛.加石膏、知母解肌清熱;浙貝化痰,蟬蛻、荊芥解表散風。
(二)銀屑病靜止期
治法:益胃健脾,扶正祛邪。
方葯:四君玉屏湯。
西洋參3~5g,太子參5~10g,茯苓10~15g,白朮5g,黃芪5~10g,防風3~6g,雞內金10~15g。
本方以四君子湯補氣健脾,,扶後天之本;以玉屏風散托里固表,使風邪祛而不再來;太子參滋陰潤燥清肺;雞內金消食健脾。《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日:「小兒肌膚最柔脆,偶觸風寒病榮衛,輕為感冒病易痊,重為傷寒證難退,夾食夾熱或夾驚,疏散和解宜體會」。對於兒童銀屑病的治療重點,不在於一時的皮損消退,而是固表御邪,增加抵抗力。小兒脾胃尚嫩,需備加呵護,後天強健,化生有源,才能達到體健的目的。
臨床有通過進行扁桃體摘除術而使銀屑病痊癒的實例,這種方法對因扁桃體炎而反覆引發銀屑病的患兒,摘除扁桃體可預防和減少複發,對無扁桃體炎病史者,摘除扁桃體則無意義。另外,小兒皮膚嬌嫩,外用藥容易滲入而被吸收,臨床常見因外用含糖皮質激素藥膏後,使尋常型銀屑病皮損加重,成為重症銀屑病或紅皮病型銀屑病或膿皰型銀屑病者。
二、黏膜、皺褶部位銀屑病的辨證論治
銀屑病有以全身病變的同時包括黏膜、皺褶部位病變者,也有僅局限於黏膜、皺褶部位病變者。單純的黏膜、皺褶部位的皮損如腋下、腹股溝、乳房下等,由於這些部位易出汗、易摩擦,使銀屑病原有的皮損形態改變而不易確診,易與脂溢性皮炎、真菌感染、濕疹相混。但黏膜、皺褶部位的銀屑病有明顯的脫屑現象,並且界線清楚、乾燥而非油膩性鱗屑,是與脂溢性皮炎鑒別的依據;真菌檢查為陰性,是與體癬鑒別的依據;濕疹應有自幼年即患病史,或皮膚過敏史,或局部接觸刺激性物質史,皮損邊緣沒有銀屑病那麼清楚,浸漬時膿液沒有銀屑病的稠濁,乾燥時鱗屑沒有銀屑病的鱗屑大,這些都可以作為鑒別黏膜、皺褶銀屑病的根據。仔細觀察它們的區別還是不難鑒別的。治療用藥時適當加用些入該經絡的葯和健脾宣肺的葯是有益的。
此外,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外用糖皮質激素的問題。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因長期外用含有糖皮質激素造成局部皮膚萎縮、塌陷現象。由於這些部位組織結構的特點是皮脂腺、汗腺、毛囊豐富的部位,化學物質經皮膚吸收過程開始階段的30分鐘左右,主要是通過這些皮膚附屬器滲透吸收,局部結構的特點決定了這些部位對糖皮質激素的吸收遠遠大於其他部位,因此藥物的副作用也相應地明顯表現出來,給患者帶來不應有的精神壓力。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後還不易停葯,即使減量應用都會出現反跳現象,皮損處奇癢難忍,給正確治療造成障礙。可採用解毒生肌止癢的方葯來扭轉這種狀態,尤其是控制瘙癢,瘙癢若能控制,患者就能堅持配合治療。常用方葯:以蛇床子、地膚子、透骨草、防風、荊芥、白鮮皮等,利濕祛風止癢;以生黃芪、白朮、當歸、桃仁、紅花、川芎等,活血化瘀生肌;以土茯苓、苦參、百部、白蘞等,解毒祛濕止癢。對於一般患者應用此方藥水煎後外洗即可,若癢甚者需酌情給予內服藥治療。
三、沖任不調型銀屑病的辨證論治
女性銀屑病患者常伴有月經不調或經前期緊張症。臨床可見皮損隨月經的周期變化而變化,每當月經將來之前皮損加重,而月經來後皮損自然緩解,雖然這一現象在女性患者中普遍存在,但沖任不調型患者這一現象的波動更大,一般在來月經前7~10天左右,出現各種不同癥狀,如:煩躁鬱悶或失眠夢多,乳房脹痛或胸脅脹滿,頭痛頭暈或浮腫腹瀉,腰酸腹痛或身乏肢懶,月經點滴不斷或量少色黯等,月經過後諸症明顯消失。此類癥狀的發生與經前期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是肝血不足、陰血攝陽無力的表現。月經前期,督脈氣盛,肝陽躁動不安,夜當陰主,陰虛不得攝陽,陽浮躁動而失眠多夢;陰血不足,神不得安而心煩意亂;肝鬱氣滯,則乳房脹痛或胸脅脹滿;氣機不暢,清陽不生、濁陰不降,則見頭痛頭暈、浮腫腹瀉等。可分為兩類:
1.肝腎陰虛、肝鬱氣滯此類多見於病程較短或年齡較輕者。表現以情緒躁動,皮疹鮮紅,鱗屑較少易剝脫,行經腹痛或乳房脹痛,行經時間延長或點滴不斷,舌紅脈弦或弦細。治宜養血柔肝、疏肝理氣,可用四物湯(地黃、當歸、白芍、川芎)、丹梔逍遙散(柴胡、當歸、白朮、茯苓、白芍、丹皮、梔子、甘草、生薑、薄荷)等加減。
處方用意要點:沖任二脈起於胞中,胞脈繫於。腎,肝腎同源,腎虛則肝血亦虛。四物湯養血柔肝調經。若血虛肝鬱甚或有陰虛火旺之症時,可在四物湯的基礎上加柴胡以疏肝解郁,加丹皮、梔子以涼血清熱。若見肝鬱不能疏泄脾土,以致脾失健運而疲乏食少者,可直接改用逍遙散或丹梔逍遙散,其中的茯苓、白朮、甘草健脾補中,健氣血化生之源。
2.精虧血少、氣滯血瘀此類患者的病程較長或年齡較大。表現以情緒低落或煩躁,皮疹淡紅或黯紅,鱗屑較多,行經時腰酸腿軟、乏力頭昏,月經量少色淡或經期後延色黯,舌淡或有瘀斑脈弱或弦細。治宜滋陰養血,活血化瘀,可用人蔘養營湯(人蔘、茯苓、白朮、黃芪、當歸、白芍、熟地黃、五昧子、遠志、陳皮、肉桂、炙甘草、生薑、大棗)、少腹逐瘀湯(小茴香、當歸、赤芍、川芎、五靈脂、蒲黃、延胡索、沒藥、肉桂、乾薑)、桃紅四物湯(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桃仁、紅花)等加減。
處方用意要點:年長病久者多以氣虛血虧為病之根本,但因偏重不同、夾雜症不同,而有不同表現。若患者是以氣血兩虛為主,即見頭昏乏力、皮疹淺淡、舌淡脈弱者,需用人蔘養營湯,此方可謂四物、四君及當歸養血湯的合方,並以五味子、大棗酸甘斂陰,陳皮、生薑行氣健脾,遠志定心氣而使神自安,佐肉桂以助陽化生。若見經期少腹寒冷疼痛,色黯量少有血塊者,可用桃紅四物湯,寒痛甚者可用少腹逐瘀湯。前者以桃仁紅花活血通瘀;後者以失笑散(五靈脂、蒲黃)活血行瘀,散結止痛,以小茴香、肉桂、乾薑溫中散寒暖少腹,並配與延胡索、沒藥以止痛。經期病變複雜多樣,以上僅為治療思路舉例而已,臨床需據情處方,不可拘泥一方,應靈活加減應用。
四、孕娠前後銀屑病的辨證論治
銀屑病本身不影響受孕,所以女性患者在患銀屑病的同時可以懷孕。銀屑病本身對胎兒沒有明顯的不良影響。雖然銀屑病有遺傳性,但因是多基因遺傳病,所以銀屑病患者的後代,不一定也患銀屑病,無銀屑病皮損的後代,也不一定就不患銀屑病。所以,因自己是銀屑病患者而拒絕受孕是大可不必的。銀屑病患者平時內服、外用的藥物多,尤其是含有糖皮質激素或細胞毒等的藥物對胎兒有影響,所以最好不要在用藥期間懷孕。
絕大多數女性患者在懷孕後,皮損會自然消退,極少有加重的,加重者常與突然停用含有糖皮質激素的藥物、感冒發熱等有關,由於懷孕本身造成的皮損加重者很少見到。所以女性患者在得知懷孕後就可以停用藥物,這不是出於對胎兒的保護,而是藥物對皮損的作用已經沒有意義。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在分娩後皮損會再次出現,早者於分娩後兩、三個月,晚者一年左右,會再次複發銀屑病。複發後的病情,與懷孕前相比,有的輕有的重,也有個別患者不再複發,但多數患者會複發,而且皮損加重。受孕後,沖任二脈聚血以養胎,血循環量隨月份的增長而逐漸增加,從妊娠10周開始,至妊娠32~34周時達最高峰,血容量可增加30 %,其中血漿約增加40%,紅細胞增加20%,所以血液相對稀釋,血流速度加快,包括皮膚毛細血管的微循環都有所改善,這可能是促使銀屑病自愈的原因之一。高峰以後的6~8周,血循環量逐漸減少,於產後4~6周時恢復到妊娠前水平,並且在產後6~8周內,除乳房以外的全身各組織、器官,尤其是生殖器都要恢復到妊娠前的狀態。在以上恢復過程中,有賴於沖、任、督、帶四脈發揮其正常功能。中醫對四脈的概念是:①督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行於背正中,總督一身之陽經。為「陽脈之海」。②任脈起於胞中,下出會陰,行於腹正中,總任一身之陰經。為「陰脈之海」,「任主胞胎」。③沖脈起於胞中,分為三支,一沿腹後上行於脊內;一沿腹前上行散胸中;一下出會陰沿股到大趾間。為十二經氣血匯聚之處。「沖為血海」「沖脈為月經之本」。④帶脈起於季脅,繞腰一周沿髂骨上緣斜行到少腹。此外,肝為沖脈之本,脾為帶脈之本,即臟腑功能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產後的體質恢復。《黃帝內經》日:「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婦人乳汁乃沖任氣血所化」,所以產後容易處於相對血分不足的狀態,血虛是誘發銀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分娩後就要哺乳嬰兒,生活習慣必須隨之改變,睡眠不能保證等。一系列的現實問題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處理完善和適應,若體質不佳、適應能力差、思慮過度等,這些都可成為銀屑病的誘發原因。因此,銀屑病患者在分娩後,應該比一般健康者更需要注意休息,應服用一些調養的中藥以恢復體質,這樣有防止銀屑病複發作用。如服用八珍湯(人蔘、白朮、茯苓、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歸脾湯(人蔘、黃芪、白朮、茯神、龍眼肉、枸杞子、砂仁、白芍、棗仁、炙甘草、生薑、大棗)、聖愈湯(人蔘、黃芪、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等。產後半年左右複診檢查或自行觀察機體變化,若有咽干、咽痛不可以為是單純的上呼吸道感染而簡單治之;若現煩躁不可以為是事情所致而放之任之,這些都很可能是銀屑病即將發作的前兆,應給予適當的調理。
第六章 中醫名醫、專家論治銀屑病
一、朱仁康論治銀屑病 朱仁康認為「稟素血熱」是銀屑病的主要病因。稟素血熱,或感外六淫,侵襲肌膚,或心緒煩擾,七情內傷,或過食辛辣,飲食不節,使血熱內蘊,外壅肌膚而成。初發者常因熱盛生風,風盛化燥,為血熱風盛;久者陰血已傷,毒熱未盡,肌膚失養,為血虛風燥;銀屑病多鬱熱,易形成濕熱,為風熱兼濕或濕熱化毒;或腎陽不足易夾寒,為風濕癉滯等。臨床分為六型論治。 (一)內治法 1.血熱風盛證 多見於銀屑病進行期。初起多發於外感之後,新皮損不斷出現,皮損鮮紅、心煩口渴、大便干,脈弦滑,舌質紅紫,苔黃。證屬:由於血熱內盛,外受風邪,內外合邪,血熱風盛或傷營化燥,是血熱毒邪外壅肌膚而發病。治宜清熱涼血,祛風解毒。方用土茯苓湯或土茯苓丸或克銀一方。 土茯苓湯:土茯苓30g,生地黃30g,草河車15g,生槐花30g,紫草15g,山豆根9g,白鮮皮15g,大青葉15g,忍冬藤15g,甘草6g。 土茯苓丸:土茯苓310g,草河車250g,山豆根250g,夏枯草250g,白鮮皮125g、黃葯子125g。上藥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6g,每次3丸,每日2次。 克銀一方:土茯苓30g,草河車15g,北豆根10g,白鮮皮15g,板藍根15g,忍冬藤15g,威靈仙各10g,甘草6g。 2.血虛風燥型多見於銀屑病靜止期。病久不退,皮膚乾燥,皮損小如錢幣,大如地圖,色淡白或黯褐或黯紫,鱗屑乾燥不易剝離,瘙癢劇烈,舌淡苔白或舌紅少苔或舌黯有瘀斑,脈弦細。證屬:風燥日久,傷陰耗血或為平素血虛之人。治宜滋陰養血潤燥、清熱解毒,用養血潤燥或山白草丸或克銀二方。 養血潤燥:生熟地黃各15g,當歸12g,桃仁9g,紅花9g,丹參12g,玄參9g,天冬9g,麥冬9g,麻仁9g,甘草6g。 山白草丸:山豆根90g,白鮮皮90g,草河車90g,大青葉45g,魚腥草90g,夏枯草45g,炒三棱45g,炒莪術45g,王不留行45g。上藥研末,煉蜜為丸,每丸6g,每次3丸,每日2次。 克銀二方:生地黃30g,草河車15g,北豆根10g,白鮮皮15g,丹參15g,玄參15g,大青葉15g,連翹10g,麻仁10g。 3.風熱兼濕證多見於腋窩、腹股溝等皺褶處,皮疹潮紅或黯紅,搔之浸漬黃水或見糜爛,舌紅苔黃脈濡滑。治宜散風利濕清熱,涼血解毒,用涼血除濕湯。 生地黃30g,忍冬藤15g,丹皮9g,赤芍9g,稀薟草9g,海桐皮9g,地膚子9g,白鮮皮9g,六一散(包)9g,二妙丸(包)9g。 加減:若舌紅苔黃膩者,用龍膽瀉肝湯;舌苔白膩者,用除濕胃苓湯;流水多者,可加重蒼朮用量。 4.濕熱化毒證為膿皰型銀屑病或掌跖膿皰型銀屑病,伴有身熱面赤、舌紅苔黃脈滑數。證屬:風熱外受,濕熱內蘊,外不得疏泄,內不得引導,郁久化毒,毒熱內盛。治宜理濕清熱,搜風解毒;或治以涼血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或普濟消毒飲。 理濕清熱,搜風解毒:土茯苓30g,烏蛇9g,生槐花9g,白鮮皮9g,秦艽9g,漏蘆9g,黃連9g,苦參9g,蒼朮9g,白朮9g,防風、大黃各6g。 五昧消毒飲: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紫背天葵6g。 普濟消毒飲:升麻3g,板藍根15g,黃芩9g,玄參9g,連翹9g,牛蒡子各9g,桔梗3g,黃連6g,柴胡6g,陳皮各6g,馬勃1.5g,僵蠶3g,甘草3g,薄荷(後下)各3g。 5.風濕痹滯證為關節型銀屑病,肢體關節疼痛,輕者小關節紅腫,重者肘膝、脊柱可變形,皮損赤紅或黯紅,鱗屑較厚,脈弦滑,苔薄白膩。證屬:風濕之氣相搏,癉阻經絡,氣滯血瘀。治宜通絡活血,祛風除濕;或治以搜風除濕,敗毒祛癉。主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或獨活寄生湯。方葯組成: 通絡活血,祛風除濕:雞血藤30g,桑寄生9g,當歸12g,赤芍12g,桂枝9g,知母9g,防風9g,懷牛膝9g,忍冬藤15g,桑枝15g,絡石藤9g,甘草6 g。 桂枝芍藥知母湯:炮附子6g,麻黃6g,桂枝12g,芍藥9g,白朮12g,知母12g,防風12g,生薑15g,甘草6g。 加減:關節痛加雞血藤、秦艽;上肢為甚加薑黃、海風藤;下肢為甚加防己;關節變形加穿山甲、透骨草,或加全蠍、蜈蚣、蟬衣等驅風之品。 6.毒熱傷營證為紅皮病型銀屑病,發病急驟,周身皮膚潮紅、壯熱面赤。證屬:多由日久燥邪傷營,亦可因外用刺激性太強或劇毒藥砒汞之類,毒熱入營,蒸灼肌膚,氣血兩燔,傷陰耗液而成。治以涼營滋陰,清熱解毒。主用清營湯,合養血潤膚飲。 加減:頭皮甚者,可加升麻、荊芥;四肢甚者,可加威靈仙、桑枝;上肢為重者,可加川芎;下肢為重者,可加獨活;脫屑多者,可加徐長卿;舌質紫黯者,加桃仁、紅花、凌霄花;婦女月經不調者,可加當歸、丹參等。 此外,久病者還可選用以下成藥: 1.草河車30g,夏枯草30g,山豆根15g。製成糖衣片,每15片含生葯l帖量。每日3次,每次4~8片。4周為l療程。 2.克銀丸三號土茯苓30g,草河車30g,北豆根10g,白鮮皮30g。本方由一號方化裁而成。 3.克銀丸四號生地黃30g,丹參30g,北豆根10g,玄參30g,苦參10g,麻仁10g。本方由二號方化裁而成。 (二)外治法 血熱風盛證可用玉黃膏或黃柏膏;血虛風燥證可用紅粉膏;濕熱化毒證可用黃柏膏或紅粉膏;風濕癉滯證可用玉黃膏;毒熱傷營證停用藥膏。皮損泛發周身或頭麵皮損勿用。 玉黃膏:薑黃90g,當歸30g,白芷9g,甘草30g,輕粉6g,冰片6g,蜂白蠟90~125g。 紅粉膏:玉黃膏30g,紅粉6g。 黃柏膏:黃柏30g,凡士林70g。 外擦,每日1次。注意觀察是否有過敏現象,初次使用時可先選一塊小皮損試用,然後再酌情使用。 二、李林論治銀屑病 李林認為銀屑病是因機體內有蘊積之熱,外感風熱之邪,內不得疏泄,外不得宣透,郁滯肌膚而成。臨床辨證分七型論治. (一)內治法 1.風熱郁膚型多為初發或複發不久的患者,皮疹發展迅速,泛發全身,色紅或深紅,鱗屑易脫落,伴瘙癢、發熱、咽乾咽痛,舌紅苔黃,脈浮數。治宜疏風解表,清熱涼血。方用消風散加減。 槐花10g,草河車15g,北豆根10g,金銀花10g,連翹10g,牛蒡子10g,黃芩10g,白芷10g,板藍根12g,丹皮12g。 加減:瘙癢明顯者,加白鮮皮;咽干腫痛者,加馬勃、桔梗;口乾甚者,加麥冬、石斛;大便秘結者,加大青葉。 2.血熱風燥型多為初發或複發不久的患者,皮疹發展迅速,呈點滴狀、錢幣狀或混合狀,色鮮紅或深紅,散佈於體表各處或幾處,以軀幹四肢為多,亦可從頭面開始,逐漸擴展致全身,鱗屑乾燥易脫落,偶見同形反應,伴瘙癢、心煩口渴、便秘溲黃,舌紅赤,苔薄黃或根部黃厚,脈弦滑或滑數。治宜涼血化斑,清熱解毒。方用克銀一方。 生地黃30g,土茯苓30g,生石膏30g,草河車15g,北豆根6g,大青葉15g,白鮮皮15g,忍冬藤12g,丹皮12g,黃芩10g,知母10g,板藍根15g。 加減:紅斑面積大者,加重生地、丹皮用量,再酌情加紫草、白茅根;心煩口渴者,加麥冬、黃連;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火麻仁。 3.血瘀風燥型多見於病程較長的患者,皮損硬厚,小如錢幣,大如地圖,少數為蠣殼狀,色紫黯或黯紅,鱗屑較厚乾燥不易剝離,新皮損較少出現,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或不癢,一般全身癥狀不明顯,舌黯紫或黯紅,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澀或沉澀。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散結。方用丹參活血湯加減。 草河車15g,白鮮皮各15g,赤芍10g,紅花10g,豆根6g,茜草10g,北丹參12g,澤蘭10g。 加減:皮損厚硬色紫黯者,加青皮、烏蛇理氣通經,並加重活血化瘀葯的用量;瘀中有熱,皮損紫紅者,加生地、丹皮以涼血;皮損為蠣殼狀者,加苦參、木通等清熱祛濕之品。 4.血虛風燥型患者體質虛弱,病久不退,皮損較薄,多為斑塊狀,色淡紅或黯淡,鱗屑厚重,層層脫落,新皮損較少出現,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或不癢.面色無華,肢體倦怠,或頭暈、少眠、食欲不振,舌淡紅,苔少或凈,脈弦細或沉細數。治宜養血和營、益氣祛風。方用養血潤膚飲加減。 雞血藤30g,熟地黃15g,白鮮皮15g,炙黃芪12g,党參12g,玄參12g,當歸12g,白芍12g,麥冬10g,麻仁]0g。 加減:若初發即為此證者,加土茯苓、北豆根、草河車等。 5.血燥陰傷型病程纏綿El久,皮損經久不愈,呈斑塊狀、環狀、混合狀,色淡紅或黯紅,乾燥易裂,鱗屑乾燥不易脫落,新皮損較少出現,伴有瘙癢或癢不甚,咽干唇燥,五心煩熱或掌心發熱,舌紅少津,苔薄黃而干,脈弦細或細數。治宜滋陰潤燥、清熱驅風。方用養血潤膚飲加減。方葯組成: 生地黃30g,熟地黃15g,草河車15g,何首烏15g,白鮮皮15g,刺蒺藜15g,當歸12g,沙參12g,天冬10g,麥冬10g,北豆根10g。 6.風濕血熱型好發於皮膚皺褶處,如腋窩、腹股溝、胭窩、肘窩、乳房下部、陰部等,皮損基底轉薄,色潮紅或淡紅,常融合成大片,局部濕潤有滲液,鱗屑少而薄,伴微癢、身熱、體倦,舌紅苔黃或根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方用萆薜滲濕湯加減。 生地黃30g,土茯苓30g,草河車15g,茯苓12g,澤瀉12g,龍膽草10g,苦參10g,黃芩10g,萆解10g,蒼朮10g,丹皮10g,北豆根6g。 7.沖任不調型皮損的出現與女性經期、懷孕、分娩有密切關係,多數是在經前、產前發病或加重,也有再經後、產後發病或加重者。皮疹色鮮紅或淡紅,伴微癢,周身不適,心煩口渴或頭暈腰酸,舌紅或淡紅,苔薄,脈滑數或沉細。治宜調攝沖任。方用二仙湯。 生地黃30g,熟地黃20g,女貞子12g,旱蓮草12g,仙茅10g,仙靈脾10g,巴戟天10g,菟絲子10g,當歸10g,知母10g,黃柏10g。 (二)外治法 發病初期一般不用外用藥,若內服藥效果不顯著,或病情處於靜止期時,可外塗玉黃膏或紅粉膏。
|
三、趙炳南論治銀屑病 趙炳南認為血熱是機體和體質的內在因素-是發病的主要根據,而血熱可因七情、飲食、風邪或風邪夾雜燥熱之邪客於皮膚,內外合邪而發病。臨床中趙炳南對尋常型銀屑病主要分為血熱和血燥兩型。熱壅血絡,風熱燥盛,皮疹潮紅不斷出現者為血熱型;病程日久,陰血內耗,血枯燥而難榮於外,皮疹呈硬幣或大片狀者為血燥型。臨床可分為四型論治。 (一)內治法 1.血熱型多見於進行期銀屑病。皮損潮紅,皮疹不斷出現,舌紅脈弦或數。證屬鬱熱內蘊,積於血分。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用白庀一號加減。 生槐花30g,生地黃30g,紫草根15g,赤芍30g,雞血藤30g,丹參15g,白茅根30g。 加減:風盛癢甚者,加白鮮皮、刺蒺藜、防風;夾濕者,加苡仁、茵陳、防己、澤瀉;大便燥結者,加大黃、梔子;因咽炎、扁桃體炎誘發者,加大青葉、板藍根、連翹、元參。 2.血燥型多見於靜止期銀屑病。病程較長,皮損多為斑片狀,屑多乾燥。證屬陰血不足.肌膚失養。治以養血滋陰潤膚。用白庀二號加減。 土茯苓30g,當歸30g,干生地黃30g,山藥30g,雞血藤30g,威靈仙30g,蜂房15g。 加減:風盛癢甚者,加白鮮皮、刺蒺藜、苦參;血虛脈細者,加熟地黃、白芍;陰虛血熱,舌紅少苔者,加知母、地骨皮、槐花;脾虛濕盛、舌淡有齒痕者,加豬苓、茯苓、扁豆。 3.血瘀型多見於病程較長、病情頑固性銀屑病。皮損肥厚浸潤,鱗屑厚重,舌黯或有瘀斑,證屬經脈阻滯,氣血凝結。治以活血化瘀行氣。用白庀三號加減。 土茯苓30g,鬼箭羽30g,苡仁30g,桃仁15g,紅花15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5g,莪術15g,雞血藤30g,丹參15g,重樓15g,陳皮10g。 加減:肝鬱氣滯、情志不暢者,加柴胡、枳殼;女性患者若月經量少或有血塊者,加益母草、丹參。 4.毒熱型多見於紅皮病型銀屑病。證屬心火熾盛兼感毒邪,鬱火流竄,入於營血,蒸灼肌膚而發。治宜清營解毒,涼血護陰。用解毒清營湯加減。 生玳瑁10g或羚羊角粉0.6g(沖服),生梔子10g,川連面6g(沖服),金銀花30g,蒲公英30g,敗醬草30g,板藍根30g,白茅根30g,生地黃30g,車前草30g,生石膏30g,連翹15g,紫草根15g,丹皮15g,石斛15g,麥冬15g。 久病者可選用以下成藥: 急性期可用龍膽瀉肝丸、防風通聖丸;慢性期可用秦艽 丸、潤膚丸;血瘀型可用銀樂丸。 (二)外治法 血熱型,治用清涼膏、香蠟膏、普連膏等。 血燥型,治用京紅粉軟膏、10%~20%黑豆餾油軟膏、黑紅軟膏。 慢性肥厚型,治用30%黑豆餾油軟膏、豆青膏。 藥物組成 清涼膏:當歸30g、紫草6g、大黃面5g、香油300g、黃蠟 120g。 京紅粉軟膏:京紅粉35g,利馬錐(煉丹後剩餘鍋底的藥粉)4g,白蠟4g,凡士林加到100g 黑紅軟膏:為黑紅軟膏與黑豆餾油軟膏混合而成。 四、張志禮論治銀屑病 張志禮認為銀屑病發病的根本原因是血熱,血熱可因七情內郁,氣滯化熱,心火亢盛,熱伏營血;或過食辛辣,脾胃失和,氣鬱化熱,復感風熱而發病;或外感風熱,風熱燥盛,肌膚失養,氣血失和,久之陰血內耗,奪津爍液,血枯風燥。臨床分為八型論治。 1.血熱型多見於進行期。症見皮疹發生及發展迅速,局部潮紅,鱗屑不能掩蓋紅斑,常伴有心慌易怒,口乾舌燥,咽喉腫痛,舌質紅,苔薄白或黃,脈象弦滑或數。證屬內有蘊熱、郁於血分而成。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活血。藥用涼血活血湯加減或白疤一號方。 涼血活血湯生地黃30g,白茅根30g,生槐花30g,雞血藤30g,紫草根15g,茜草根15g,赤芍15g,丹參15g。 白庀一號方生地黃30g,雞血藤30g,白茅根30g,生槐花30g,紫草根15g,赤芍15g,丹參15g。 加減:病變以上半身為主者,可加紅花、凌霄花各10g;病變以下半身為主者,可加板藍根30g,瓜蔞根15g;風盛癢甚者,加白鮮皮、刺蒺藜各30g;若夾雜濕邪,舌質淡苔白膩,皮損浸潤較深者,加薏米、茵陳各30g,防己10g;扁桃體炎誘發者,加大青葉30g,玄參15g,山豆根6g;舌質較黯或有瘀斑,皮疹深紅者,加紅花、莪術各10g;大便燥結者,加大黃、梔子各10g;邪熱過盛者,可加清血散5~10g沖服(清血散:生石膏、木香、玄參、升麻、滑石各100g。上藥煎汁,取皮硝1斤,合拌後陰乾,研末備用。) 2.血燥型多見於消退期病程較久,皮疹色淡,很少有新皮損出現,部分呈錢幣狀或大片融合,有明顯浸潤,表面鱗屑少,附著較緊;銀屑病急性癥狀已不明顯,全身癥狀不明顯;舌質淡紅或舌質淡舌尖紅,舌苔少,脈緩或沉細。證屬血虛血燥、肌膚失養。治宜養血活血潤膚,健脾除濕,藥用養血解毒湯或白庀二號方。 養血解毒湯生地黃30g,雞血藤30g,土茯苓30g,薏米30g,丹參15g,當歸10g,麥冬10g,天冬10g,白朮10g,枳殼10g。 白庀二號方:生地黃15g,雞血藤30g,土茯苓30g,當歸15g,蜂房15g,威靈仙15g,山藥15g。 加減:風盛癢甚者,加白鮮皮、刺蒺藜各30g,苦參15g;若脾虛濕盛,症見大便溏瀉、下肢浮腫、舌質淡有齒痕者,可加茯苓15g,扁豆、豬苓各10g;若兼有陰虛血熱,脈沉細,舌紅少苔者,加槐花30g,地骨皮15g,知母10g;若血虛面色咣白,脈沉細無力者,加熟地黃、白芍各15g。 3.血瘀型此型多見於靜止期,皮損肥厚,顏色暗紅,經久不退,舌質紫黯或見瘀點或見瘀斑,脈澀或細緩。證屬濕毒內蘊,氣血瘀滯。治宜活血化瘀軟堅,除濕解毒。藥用活血散瘀湯或白庀三號方。 活血散瘀湯:雞血藤30g,鬼箭羽30g,土茯苓30g,薏米30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15g,莪術15g,桃仁15g,紅花15g,丹參15g,重樓15g,陳皮10g。 白庀三號方:雞血藤30g,鬼箭羽30g,三棱15g,莪術15g,桃仁15g,紅花15g,白花蛇舌草15g,陳皮10g。 加減:月經量少或有血塊者,可加用益母草;兼見肝鬱氣滯,情志不舒者,加柴胡、枳殼;陰陽失調者,加當歸、熟地黃、首烏藤、鉤藤。 4.濕熱型此型相當於滲出型銀屑病,患者皮損有糜爛滲出如濕疹樣改變,多發於腋窩、乳下、會陰等處,鱗屑較薄,呈污褐粘膩狀,癢重。可伴胸腹脹滿,口苦咽干,食少納呆,白帶量多,清稀或黃臭,大便干或先干後溏,溲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澀滑數。證屬濕熱內蘊、郁久化熱。治宜清熱利濕、涼血祛風。 土茯苓30g,生薏米30g,白鮮皮30g,六一散30g,生地黃15g,丹皮15g,苦參15g,澤瀉15g,車前草15g,車前子15g,川萆解15g,生白朮10g,生枳殼10g,生芡實10g,赤石脂10g,生黃柏10g。 5.熱毒型為急性發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體炎病史,常伴發熱咽痛、全身不適,口乾口苦,便秘溲黃,皮損呈泛發性點滴狀或融合成片。證屬內有蘊熱、外感毒邪。治宜清熱解毒、涼血除斑。藥用銀翹散加減。方葯組成: 蒲公英30g,敗醬草30g,板藍根30g,大青葉30g,白茅根30g,白花蛇舌草30g,金銀花15g,連翹15g,錦燈籠15g,山豆根15g,紫草15g,茜草根15g,元參15g,重樓15g。 加減:咽部紅腫者,可加赤小豆30g,牛蒡子15g,金蓮花10g,金果欖10g;發熱加黃芩、知母、生石膏;有紅皮症傾向者,加羚羊角粉0.6g沖服。 6.寒濕型此型相當於關節型銀屑病,常伴見急性進行期甚至紅皮病樣銀屑病皮損,關節癥狀與皮膚表現常同時加重或減輕,指(趾)末端關節受累最為常見。證屬風、寒、濕毒三氣雜至,痹阻經絡。 急性期為風濕毒熱侵襲肌膚。治宜涼血解毒為主。方葯組成: 羚羊角粉0.6g(或生玳瑁粉3g)(分沖),白茅根30g,土茯苓30g,板藍根30g,大青葉30g,白花蛇舌草各30g,生地黃15g,丹皮15g,赤芍15g,紫草根15g,秦艽15g,金銀花15g,重樓15g,木瓜10g。 緩解期為肝腎陰虛,寒濕痹阻。治宜滋補肝腎,溫經通絡。方藥用獨活寄生湯合地黃湯加減。 雞血藤30g,秦艽15g,天仙藤15g,桑寄生15g,丹參15g,黃芪15g,麥冬15g,烏蛇10g,全蠍10g,絡石藤10g,木瓜10g,桂枝10g,桑枝10g,獨活10g,羌活10g,紅花10g,生地黃10g,熟地黃10g。 加減:皮屑多時可加重養血葯如當歸、赤白芍、首烏藤等以潤膚止癢,也可配合秦艽丸內服。 7.膿毒型此型相當於膿皰型銀屑病,在銀屑病基本損害上出現密集的粟粒狀膿皰,部分融合呈膿糊狀。病情多呈周期性複發,皮膚潮紅燔熱,膿皰聚集,伴發熱,心煩急,口渴口乾,大便秘結,小溲短赤,舌紅苔黃或少苔呈溝狀紋舌,脈澀滑數。證屬濕熱蘊久,兼感毒邪,鬱火流竄,入於營血,蒸灼肌膚而致毒熱熾盛,氣血兩燔。治宜清熱涼血、解毒除濕。藥用解毒涼血湯加減。 羚羊角粉0.6g(沖服),土茯苓30g,生薏米30g,白鮮皮30g,白茅根30g,板藍根30g,大青葉30g,生地黃15g,丹皮15g,苦參15g,紫草15g,金銀花15g,連翹15g,生石膏15g。 加減:若病程遷延,病久傷陰,出現口乾舌燥、便干尿黃,舌紅無苔或溝紋舌,鏡面舌,應注意涼血護陰,養陰益氣,清解餘毒。藥用解毒養陰湯加減: 南北沙參各15g,石斛15g,元參15g,黃芪15g,生地黃30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赤芍15g,薏米30g,土茯苓30g,板藍根20g,白花蛇舌草20g,重樓10g。 8.毒熱型此型相當於紅皮病型銀屑病,急性期症見全身皮膚潮紅掀熱、腫脹、大量脫屑、毛髮爪甲也可脫落,常伴發熱煩躁、形寒身熱、口乾口渴,大秘溲赤。證屬毒熱熾盛,鬱火流竄,入於營血,以致蒸灼肌膚,血熱血燥,皮紅脫屑。治宜清營解毒,涼血護陰。 生玳瑁粉10g或羚羊角粉0.6g(沖服),生地黃30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白茅根30g,板藍根30g,車前草30g,敗醬草30g,生石膏30g,連翹15g,紫草根15g,丹皮15g,石斛15g,麥冬15g,生梔子10g,川連面6g。 後期熱勢漸退,陰液虧耗,氣陰兩傷,肌膚失養,以至肌膚甲錯,層層剝落。治宜養血滋陰潤燥,清解餘毒。雞血藤30g,何首烏30g,生地黃15g,丹參15g,當歸10g,白芍10g。
|
五、金起鳳論治銀屑病 金起風認為銀屑病多因七情內傷,或過食魚腥、辛辣,致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復外感風、熱、燥邪,內外合邪,壅滯肌膚而發病。臨床主要分為血熱、濕熱、血燥三型治療,各型中加減應用很豐富。 1.血熱型相當於銀屑病的進行期。皮疹多呈點滴狀或小斑片狀,色鮮紅或潮紅,發展迅速,易泛發全身。伴較顯著瘙癢、咽干心煩,舌紅苔黃,脈弦滑或滑數。為血熱毒盛,熱壅血絡。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用消銀一號方(消銀解毒湯)。 水牛角片15g~30g,金銀花15g~30g,蚤休30g,土茯苓30g,白鮮皮30g,生地黃25g,板藍根25g,赤芍20g,丹皮15g,苦參10g~15g,生甘草6g。 加減:若氣分熱盛,皮損鮮紅,舌紅、脈數者,加生石膏、黃連、山梔,生石膏清氣分實熱以護陰,黃連、山梔清心經實熱以祛火;若熱人營血,舌質絳紅,加大方中水牛角片、丹皮、金銀花的藥量,或再加玳瑁粉以增強涼血解毒之效;若皮損色黯呈浸潤斑塊,舌質可有瘀斑、瘀點者,丹參、莪術以活血化瘀;若咽干口燥,加玄參、沙參養陰潤喉;若因咽炎、扁桃體炎誘發者,加山豆根、連翹、玄參清咽利喉;脾虛便溏者,加白朮、薏仁;大便秘結加生軍。 2.濕熱型:皮損呈斑片狀,基底潮紅腫脹,伴有輕度滲液結痂,以四肢為甚,瘙癢以夜間為重;舌尖紅苔膩黃,脈弦數。證屬濕熱偏盛.郁轉肌膚而發。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用消銀二號。 生地黃30g,金銀花30g,白鮮皮30g,土茯苓30g,蚤休25g,澤瀉15g,赤芍12g,龍膽草10g,炒梔子10g,鹽黃柏10g,苦參10g。 加減:渴喜涼飲者,加生石膏、天花粉;瘙癢劇烈者,加玳瑁、地膚子。 3.血燥型:病程較久,皮損呈錢幣狀或大斑塊狀,浸潤肥厚,色淡或黯紅。證屬毒熱蓄久,傷陰耗血,絡瘀熱伏,肌膚失養。治宜育陰潤燥、清熱解毒,佐以活血化瘀,用消銀三號或消銀解毒湯。 消銀三號:生地黃30g,花粉30g,白茅根30g,丹參20~30g,蚤休25g,金銀花15~30g,玄參、白鮮皮20g,當歸15g,蜂房各15g,威靈仙12g。 消銀解毒湯:生地黃30g,天冬30g,雞血藤30g,紫草20g,當歸15g,何首烏15g,蜂房15g,玄參15g,鬼箭羽15g,麥冬10g。 加減:兼氣虛者,加黃芪、党參、黃精;氣滯血瘀甚者,上方去何首烏、蜂房、紫草,加三棱、莪術、紅花;沖任不固,月經不調,或腰膝酸軟者,加仙靈脾、巴戟天、菟絲子、補骨脂等。 六、許銑論治銀屑病 許銑認為銀屑病主要是因為血熱,血熱生風,風盛則燥;日久傷陰,肌膚失養。並強調,一是應慎用激素,二是應重視複發問題。對銀屑病共分為十一型,其中尋常型銀屑病分為五型,膿皰型、關節型、紅皮病型各分為兩型。 (一)尋常型銀屑病 1.風熱型表現為初發或發病不久,皮損迅速發展,紅色丘疹或紅斑散發於軀幹、四肢或全身,可有瘙癢,伴發熱、周身不適,口渴、咽干、咽痛等癥狀,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治以清熱涼血,疏風解表。 方葯選用犀角地黃湯和銀翹散加減:生地黃、丹皮、赤芍、黃芩、金銀花、連翹、桑葉、牛蒡子、板藍根、北豆根、槐花、紫草、草河車、白鮮皮、生甘草等。 2.血熱型初發或複發病時,皮疹呈點滴狀或錢幣狀,發展迅速,皮疹色紅,可分布於身體某處或全身,伴瘙癢,心煩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苔薄黃或根部黃厚,脈弦滑或滑數。治以清熱涼血解毒。 方葯選用克銀1號方加味:土茯苓、北豆根、草河車、白鮮皮、生地黃、丹皮、赤芍、黃芩、槐花、紫草、板藍根、大青葉、忍冬藤等。 3.血燥型表現為病程較長,皮疹顏色由紅變淡,鱗屑比較多,部分皮損消退,舌質淡紅,舌苔少,脈沉細。治以清熱涼血,養血滋陰潤燥法為主。 方葯選用克銀2號方加味:土茯苓、北豆根、草河車、白鮮皮、生地黃、當歸、元參、麥冬、大青葉、麻仁等。 4.血瘀型臨床可見皮損肥厚,顏色黯紅,鱗屑乾燥不易脫落,舌質黯紅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治以活血化瘀為主。 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土茯苓、北豆根、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三棱、莪術、雞血藤、白花蛇舌草、陳皮、生甘草等。 5.血虛型臨床表現為病程遷延日久,皮損較薄,色淡紅或黯淡,大量乾燥鱗屑層層脫落,可有瘙癢,伴面色無華、乏力、頭暈或少眠,舌質淡紅,苔少或凈,脈多沉細。治以養血益氣滋陰潤燥。 方葯以克銀2號方、養血潤膚飲加減:生地黃、熟地黃、丹參、元參、當歸、天冬、麥冬、何首烏、黃芪、北豆根、草河車、白鮮皮等。 (二)膿皰型銀屑病 1.濕熱蘊毒型 臨床可見患者周身泛發密集的丘疹或成片粟粒大膿瘡,有的融合成片,破後表面糜爛、結痂,膿皰可成批反覆出現,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除濕。 選用克銀1號方、清熱除濕湯加減:土茯苓、北豆根、大青葉、蚤休、三棵針、生地黃、黃芩、茯苓、澤瀉、車前子、六一散等。 2.濕盛型 臨床表現為雙手掌及足庶部起粟米大膿皰,皰壁堅實,不易破潰,乾涸後脫屑,又有新的膿皰出現,伴有大便不爽,舌紅苔膩,脈濡數。治宜健脾除濕為主。 方以健脾除濕湯加減:土茯苓、北豆根、蒼朮、白朮、陳皮、茯苓、澤瀉、豬苓、厚朴、六一散等。 (三)關節型銀屑病 1.風濕痹阻型 臨床上除了有典型的尋常型或膿皰型銀屑病皮損外,伴有小關節,特別是指(趾)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舌質紅,苔膩,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搜風通絡。 方用克銀1號、獨活寄生湯加減:土茯苓、北豆根、草河車、白鮮皮、獨活、秦艽、雞血藤、海風藤、防己、全蠍、蟬衣等。 2.肝腎陰虛型可見病程日久,皮損色淡,鱗屑不多,關節活動受限,重則變形,伴有面色無華,周身乏力,腰脊酸軟無力,舌質淡,少苔,脈沉細。治宜補益肝腎為主。 方選用克銀1號方、六味地黃丸、虎潛丸化裁:土茯苓、北豆根、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枸杞子、女貞子、虎骨(用代用品)、鎖陽、龜甲、黃柏、丹皮、伸筋草、雞血藤等。 (四)紅皮病型銀屑病 1.熱毒壅盛型 臨床上可見患者皮損處瀰漫潮紅,迅速發展,泛及全身。觸之灼熱,層層大量脫屑,重者手足呈手套或襪套樣脫屑,伴有高熱,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絳紅,脈滑數。治以清熱解毒涼血。 方用清瘟敗飲加減:水牛角、生地黃、知母、生石膏、丹皮、赤芍、生槐花、紫草、連翹、黃芩、梔子、元參、生大黃等。 2.毒熱傷營型證見病程日久,皮損多為黯紅色,鱗屑細碎疊起,口乾舌燥,舌質紅,苔黃,脈弦。治以清熱涼營,滋陰潤燥。 方選用清營湯、養血潤膚飲加減:生地黃、熟地黃、元參、麥冬、石斛、沙參、當歸、白芍、知母、白鮮皮等。
|
七、顧伯華論治銀屑病
顧伯華認為營血虧損,生風生燥,肌膚失養而成。風寒風熱之邪侵犯肌膚,氣機不暢,營血失和,氣血阻滯肌膚而成;也有因濕熱蘊積,濕熱阻滯肌膚而成;病久氣血耗傷,血虛風燥,肌膚更失氣血之養,皮損更加嚴重。臨床分七型論治。
(一)內治法
1.風寒型多見於小兒和初發病例或關節炎型。皮損多冬重夏輕。皮疹紅斑不鮮,鱗屑色白較厚,抓之易脫落。伴有怕冷、關節酸楚或疼痛,瘙癢不甚。苔薄白、脈濡滑。治宜:祛風散寒,養血潤燥。常用藥物:
麻黃、桂枝、制川烏、當歸、雞血藤、白鮮皮、蒼耳子、白芷、地膚子、烏梢蛇。
加減:若關節畸形、活動受限者,加羌活、獨活、威靈仙、桑寄生、桑枝、秦艽,減去蒼耳子、白芷。
2.風熱血熱型皮損不斷增多,顏色掀紅,篩狀出血點明顯,鱗屑增多,瘙癢,或夏季加重,伴有怕熱,大便乾結,小溲黃赤。舌質紅,舌苔薄黃,脈滑數。治宜:消風清熱,涼血潤燥。常用藥物:
桑葉、野菊花、赤芍、丹皮、白花蛇舌草、草河車、大青葉、白鮮皮、苦參、蒲公英、澤漆。
3.濕熱蘊積型皮損有浸漬流滋、紅斑糜爛,多發於腋窩、腹股溝等屈側部位,瘙癢,或掌跖有膿皰,多陰雨季節加重,伴有胸悶納呆,神疲乏力,下肢沉重,或帶下增多,色黃,舌苔薄黃膩,脈濡滑。治宜:清熱利濕,和營通絡。常用藥物:
蒼朮、黃柏、萆薜、公英、生苡仁、土茯苓、豬苓、澤漆、澤蘭、忍冬藤、丹參、路路通。
4.血虛風燥型病情穩定,皮損不擴大或有少數新皮損出現,但皮膚乾燥甚者皸裂,小腿前側肥厚或有苔蘚樣變。可伴有頭暈眼花、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脈濡細。治宜:養血祛風潤燥。常用藥物:
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赤芍、白芍、紅花、雞血藤、小胡麻、玉竹、白鮮皮、稀薟草、炙僵蠶、烏梢蛇。
5.血瘀型一般病期較長,反覆發作,多年不愈,皮損紫黯、鱗屑較厚,甚者呈蠣殼狀,或半有關節活動不利,舌質有瘀斑,苔薄,脈細澀。治宜:活血化瘀,祛風潤燥。常用藥物:
當歸、丹參、三棱、莪術、益母草、桃仁、王不留行、槐花、牡蠣、蟬衣。
6.肝腎不足型皮損色淡、鱗屑不多色灰白,伴有腰酸肢軟、頭暈耳鳴,或陽痿遺精等,舌胖有齒痕,苔薄,脈濡細。若婦女懷孕時皮疹消失或減輕,產後皮疹出現或加重,伴有月經不調等癥狀,此屬沖任不調。治宜:補益肝腎,調攝沖任。常用藥物:
熟地黃、當歸、白芍、制首烏、仙茅、仙靈脾、黃精、菟絲子、蒼耳草、地龍片。
7.火毒熾盛型 多屬紅皮病型或膿皰型。全身皮膚髮紅,或呈黯紅色,甚則稍有腫脹,鱗屑不多,皮膚灼熱,或密布散在小膿皰。往往伴有壯熱口渴,便干溲赤,舌質紅絳,舌苔薄,脈弦滑數。治宜:涼血清熱解毒。常用藥物:
鮮地黃、赤芍、丹皮、生梔子、黃芩、紫草、金銀花、連翹、地丁、土大黃、生甘草。
患者也可酌情選用以下成藥:
尋常型銀屑病在進行期可用抗銀片;靜止期可選用當歸片、或烏梢蛇片、或小金片,以養血潤燥,活血祛風;血瘀嚴重時可加用注射復方當歸注射液、或丹參注射液。上藥具體服用方法:
抗銀片,每次2片,每日3次,飯後即吞服。當歸片,每次5片,每日2次。烏梢蛇片,每次5片,每日2次。小金片,每次2片,每日2次。復方當歸注射液4ml,肌內注射,每日1次。丹參注射液8~12ml加入5%葡萄糖鹽水500ml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二)外用法
斑蝥酊:斑蝥8隻,紫槿皮、樟腦各9g,高粱酒250ml,浸泡1周備用。外擦患處,每日1~2次,如果皮膚起泡,刺破再擦。
石榴皮軟膏:石榴皮粉15g,樟腦2g,石炭酸1g,凡士林100g,加少量石蠟油。外擦患處,每日2次。
石榴皮油:石榴皮1分(炒炭研細末),麻油3分調成糊狀備用。外擦患處,每日2次。
八、徐宜厚論治銀屑病
徐宜厚認為銀屑病內因主要在於血的變化,外因主要是風邪的侵犯,即內有血熱、血燥、血虛之變,外有風邪或風夾熱、夾濕、夾寒之侵,治療中應注重「肺合皮毛」、「脾主運化」的理論。
(一)內治法
1.風熱型皮疹常在夏季加重,或者感受外邪後惡化,症見脈浮數,舌質紅,舌苔薄黃。治法:清熱消風,涼血退斑,用消風散加減。
生地黃10g,丹皮10g,牛蒡子10g,黃芩10g,紅花15g,凌霄花15g,苦參6g,知母6g,荊芥6g,防風6g,蟬衣6g。
2.風寒型:皮疹往往在冬季加重,或進一步發展,見脈緊,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治法:疏風散寒,活血調營,用桂枝湯加減。
當歸12g,赤芍12g,白鮮皮12g,川芎6g,麻黃6g,杏仁6g,桂枝3g,防風3g,羌活3g,甘草3g。
3.濕熱型皮疹是因為擦藥後,刺激或激惹而成,時有滲液或夾有膿皰,脈濡數,舌質紅、舌苔薄黃微膩。治法:滲濕清熱,用萆薜滲濕湯加減。
土茯苓30g,忍冬藤30g,蒲公英30g,生苡仁15g,丹參15g,萆解15g,蒼朮10g,黃柏10g,澤蘭lOg,豬苓10g,路路通4.5g,川牛膝4.5g,青皮4.5g。
4.血熱型:皮疹色紅融合成片,或呈地圖狀或呈紅皮狀,脈數,舌紅、舌苔少。治法:清營涼血,解毒退斑,用清熱地黃湯(原犀角地黃湯)加減。
水牛角15g(代替犀角),生地黃30g,銀花炭15g,生地榆15g,生石膏15g,寒水石15g,炒丹皮10g,赤芍10g,紫草10g,紅花10g,玄參10g,沙參10g,麥冬10g。
5.血燥型皮疹淡紅,鱗屑較少,舌淡紅、舌苔少,脈細數,病情呈緩解期。治法:滋陰潤燥,養血活血,用養血潤膚飲加減。
生地黃15g,熟地黃15g,沙參12g,花粉12g,石斛12g,炒白芍12g,當歸10g,天冬10g,麥冬10g,玄參10g,何首烏10g,鉤藤10g。
6.熱毒型皮疹遍布全身,或者皮疹泛發,同時伴有發熱、口乾喜飲,便秘溲赤,舌紅苔少,脈細數。治法:清熱解毒,用黃連解毒湯與五味消毒飲化裁。 蒲公英15g,金銀花15g,地丁15g,生地黃10g,赤芍
10g,黃連6g,黃芩6g,黃柏6g,焦梔子6g。
7.膿毒型 皮疹以大小不等的膿皰為主,舌紅苔黃微燥,脈洪大。治法:清熱解毒,托里排膿,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金銀花30g,綠豆衣30g,生苡仁12g,白鮮皮12g,當歸12g,赤芍12g,生地黃10g,連翹10g,蒲公英10g,野菊花10g,黃芪10g,黃連6g,黃芩6g,甘草6g。
8.血瘀型皮疹黯紅,頑固難退,冬夏均無好轉傾向,舌質黯紅、舌苔少,脈沉澀。治法:祛風和血,理氣通絡,用桃紅四物加減。
丹參15g,炒槐花15g,益母草15g,桑白皮15g,牡蠣各15g,生地黃12g,赤芍12g,當歸12g,桃仁6g,紅花6g,川芎6g,蒼耳子6g。
9.肝腎不足型 患者以老年人為主,或者出現關節疼痛,日久難愈。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細。治法:滋養肝腎,通痹止痛,用麥味地黃丸加減。
伸筋草15g,千年健15g,鬼箭羽15g,金毛狗脊15g,鉤藤15g,當歸12g,丹皮12g,生地黃10g,熟地黃10g,炒白芍10g,麥冬10g,五味子4.5g,茯苓4.5g,澤瀉4.5g。
10.沖任不調型多見與男女沖任不調,如痛經、不孕,陽痿、性*後皮損加重等。舌質淡紅或微黯紅,舌苔少,脈沉細。治法:調補沖任,壯陽和血,用二仙湯加減。
何首烏15g,丹參15g,仙靈脾12g,當歸12g,巴戟天12g,肉蓯蓉12g,茯苓10g,菟絲子10g,仙茅6g,炒知母6g,炒黃柏6g,炒丹皮6g。
加減:對久病者,應用「男子治腎,女子治肝」的經驗,女性患者酌加平肝之品如紫貝齒、代赭石、夜交藤、合歡皮、合歡花等;男性患者酌加溫腎之葯如鹿角膠、龜甲膠、枸杞子、補骨脂等。對因感染而反覆發作者,予大青葉、金銀花、公英、玄參各等分,每次6g沸水泡飲,每周2次以達預防作用。皮損以頭面為重者,加用白附子、桑葉、杭白菊、澤瀉;以軀幹為重者,加用鬱金、梔子、柴胡、黃芩;以腰骶部為重者,加用:川牛膝、稀薟草、杜仲;以四肢為重者,加用木瓜、桂枝、片薑黃、鉤藤。關節炎型加老鸛草、制川草烏、木防己;膿皰病證加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酌服犀黃丸;紅皮證加羚羊角、玳瑁、重用沙參、玄參、石斛。
徐宜厚認為對尋常型銀屑病而言,可用一方統領,隨症加減治之。主方:
金銀花15g,虎杖15g,丹參15g,雞血藤15g,生地黃12g,歸尾12g,赤芍12g,槐花12g,大青葉9g。
加減:皮損以紅斑為主加丹皮9g,紫草各9g;皮損在頭部加何首烏15g,山楂15g;皮損在腰骶、肘膝部加炒杜仲9g,熟大黃6g;有慢性咽炎者加沙參9g,山豆根9g。
(二)外治法
紫草膏:紫草120g,生地黃120g,黃柏90g,當歸60g,紅花30g,白芷30g,生大黃30g,冰片9g,上藥研細粉,兌黃蠟240g,麻油1()00g攪為膏。外擦患處,每日1~2次。
潤肌膏:當歸15g,紫草3g,上藥研細粉,兌黃蠟15g,麻油120g。外擦患處,每日1~2次。
若皮損為局限性,鱗屑較多時,可先用桃葉30g,金錢草15~30g,篇蓄15~30g,五倍子15g,水煎外洗後再用上述藥膏。
九、管汾論治銀屑病
管汾認為銀屑病主要因熱壅血絡或陰傷血燥所致,故治法總是不可離清熱涼血、養血潤燥原則,臨床分為6型論治。
(一)內治法
1.風盛血熱型相當於進行期。損害發展快,不斷出現新皮疹,色鮮紅熱,可見同形反應,舌紅、苔黃,脈弦或滑數。治法:清熱涼血祛風,用土槐飲加減。
土茯苓30g,生槐花30g,白茅根30g,白鮮皮30g,生地黃15g,紫草10g,丹皮、當歸、首烏各9g,蟬衣、蜂房各6g,生甘草3g。
2.風熱血燥型相當於為靜止期。皮疹保持穩定,潮紅及鱗屑減少,瘙癢不甚,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濡或沉細。治法:養血滋陰潤燥,用養血潤膚飲加減。
生地黃、熟地黃、首烏、玄參、二冬、麻仁、蟬衣、桑葉、生甘草等。
加減:若病邪稽留時久,皮損浸潤肥厚,色黯紅,舌黯或見瘀點,脈澀或細緩者,須酌加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之品,如雞血藤、川芎、桃仁、紅花、三棱、莪術、香附、枳殼、陳皮等。
3.熱毒夾濕型 除具有典型的銀屑病皮疹外,常伴有多數大小不等的淺在性、無菌性膿皰,損害好發於掌跖部,亦有泛發全身者,重者伴發熱、口渴、溲黃、便秘等全身癥狀。舌紅苔黃或帶灰黑苔,脈弦或滑數。治法:清熱解毒利濕,用黃連解毒湯合五神湯加減。
黃連、黃芩、黃柏、紫花地丁、金銀花、大青葉、車前子、澤瀉、苡仁、竹葉、蠶砂等。
4.風濕阻絡型本型可侵犯關節,尤以指(趾)、頸椎、骶髂關節為重,可呈類風濕性關節炎樣病變,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甚至僵硬畸形、彎曲不能伸直,舌淡、苔薄白膩,脈弦滑或濡。治法: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桂枝、杜仲、牛膝、當歸、白芍、川芎、茯苓、甘草等。
5.熱盛陰傷型 相當於紅皮病型銀屑病。全身皮膚呈瀰漫性潮紅,鱗屑大片脫落,伴不同程度的發熱、畏寒、心煩、口渴、溲赤、便乾等,舌紅絳、無苔或有裂紋,脈滑數。治法:清營涼血養陰,用清營湯合潤燥養營湯加減。
生石膏、生地黃、知母、黃連、玄參、天冬、麥冬、竹葉、連翹、生甘草等。
6.沖任不調型本型以婦女多見,平素有月經不調史,皮疹在懷孕期減輕或消失,產後複發或加重。治法:調攝沖任,祛風潤燥。用二仙湯合四物湯加減。
當歸、赤芍、熟地黃、仙茅、仙靈脾、菟絲子、巴戟天、蒼耳子、徐長卿等。
管汾喜於上述湯藥中加用雷公藤去皮用根10~25g,認為雷公藤以福建建寧產者為佳,毒性較小。對病程久、瘙癢甚者,喜用蟲類搜風葯,如蜈蚣、全蠍、烏蛇、白花蛇等。對慢性局限性浸潤肥厚者,喜用三棱、莪術、穿山甲等活血軟堅之品。
(二)外治法
在服用內服藥的同時,可外用加味黃芩膏。
黃芩膏87g,枯礬5g,青黛5g,輕粉3g,冰片適量,調勻備用。外搽患處。
十、周鳴岐論治銀屑病
周嗚岐認為銀屑病多由風邪侵襲與素體血熱相合而發病,久而耗陰傷血,陰虛血燥,肌膚失養所致。主分風盛血熱和風熱血燥兩型。相應地擬銀屑湯工號、銀屑湯Ⅱ號。銀屑湯工號意在清熱瀉火,養陰息風;銀屑湯Ⅱ號意在養血活血,通絡搜風,因脾胃為生血之源,養血潤燥當以脾胃健運為前提,所以無論何型,凡見脾濕不運者,都加以健脾利濕的茯苓、苡仁、白朮、茵陳等。
1.風盛血熱型相當於進行期。治宜祛風清熱,涼血活血解毒,用銀屑湯I號。方葯組成:
白茅根60g,忍冬藤30g,金銀花30g,生地黃20g,白鮮皮20g,地膚子20g,丹皮15g,威靈仙15g,丹參10g,防風10g,甘草10g。
加減:熱盛者,加黃芩、梔子;夾濕者,加生苡仁、茵陳、土茯苓;血瘀重者,加雞血藤、紅花;咽喉腫痛者,加山豆根;癢甚者,加地膚子、蛇床子、刺蒺藜、蟬衣、蜂房;頭部皮損重者,加蜂房、白芷;下肢皮損重者,加茜草、牛膝;舌苔黃燥,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等。
2.風熱血燥型相當於靜止期。治宜養血潤燥,疏風活血,用銀屑湯Ⅱ號。方藥物組成:
生地黃30g,熟地黃30g,雞血藤30g,土茯苓25g,丹參20g,玄參20g,白鮮皮20g,地丁20g,當歸15g,威靈仙15g,白蒺藜15g,赤芍15g,麻仁15g,連翹15g。
加減:兼陰虛血熱者,加知母、黃柏、丹皮、生槐花;兼脾虛內濕者,加苡仁、白朮、茯苓;舌黯或有瘀斑加莪術、漏蘆;若斑塊消退較慢可加蜈蚣3條,研末沖服;大便秘結者,加肉蓯蓉。熱盛者,加黃芩、梔子;夾濕者,加茵陳、土茯苓、苡仁、血瘀重者,加雞血藤、紅花;頭部皮損嚴重者,加蜂房、白芷;下肢嚴重者,加茜草、牛膝。
十一、曲志申論治銀屑病
曲志申認為銀屑病是內蘊邪熱,外感風濕熱邪,客於肌膚所致。強調為防止複發,當痊癒後應繼續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其辨證分型治療方法與徐宜厚的近似,同有風熱、濕熱、血熱、血燥、熱毒、膿毒、風寒7型;缺少血瘀、肝腎不足、沖任失調3型;但多風濕熱型,此型應處於風熱與濕熱之間。從其處方用藥來看,兩者也大同小異,本辨證的血熱型要較徐宜厚的血熱型輕,僅為一般風熱重症而已,不應伴有高熱、紅皮病等症。
1.風熱型皮疹發展迅速、色紅,初起多發於上半身,鱗屑薄而易剝脫,苔薄白,脈多浮數。治宜消風清熱涼血,用消風散加減。藥用:生地黃、當歸、丹皮、胡麻仁、黃芩、牛蒡子、蟬衣、荊芥、防風、苦參、知母。癢甚者,加地膚子、白鮮皮、蒺藜;熱甚者,加梔子、膽草、生石膏、大黃。
2.風濕熱型皮損呈錢幣狀或片狀,色淡或棕褐,有濕潤或滲液及腫脹感,舌淡或紅,舌苔濕潤或白滑,脈緩或弦。治宜散風清熱滲濕,用散風苦參湯加減。藥用:生地黃、白鮮皮、獨活、防風、黃芩、黃連、大黃、苦參、菊花、枳殼、木通。
3.濕熱型皮損多發於下肢或皺褶處,如腋下、腹股溝、肘窩、胭窩、乳房、陰部等,皮損淡紅,易融合成大片斑塊,鱗屑少,有濕潤滲液,可呈濕疹樣變,抓破出黏液。治宜利濕清熱,用治癬湯加減。藥用:苡米、澤瀉、豬苓、蒼朮、茵陳、白鮮皮、當歸、赤芍、丹皮、蟬衣、苦參、菊花、連翹、木通。
4.血熱型新皮損不斷出現,舊皮損不斷擴大,多泛發全身。皮疹潮紅,鱗屑較多。多伴有口乾心煩,遇熱癢甚,便秘溲赤,舌質紅或紅絳,舌苔黃薄,脈數或弦數。治宜清熱涼血活血,用治癬湯加減。藥用:生地黃、當歸、白芍、丹皮、苦參、菊花、白鮮皮、蟬衣。熱甚者,加紫草、生槐花、龍膽草、梔子、黃芩、黃連;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口渴者,加花粉、麥冬;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元明粉。
5.血燥型多為病程日久,燥熱熾盛,耗陰傷血。皮損呈厚硬大片狀,鱗屑干厚附著較緊,皮損較穩定,新皮損很少出現,舌質淡或微紫,苔薄白,脈沉緩或沉細。治宜清熱養陰潤燥,活血涼血,擬經驗方治之,其方與養血潤膚飲近似。用藥:生地黃、當歸、白芍、丹皮、雞血藤、玄參、二冬、知母、威靈仙、菊花。
6.毒熱型相當於紅皮病型銀屑病,患者全身皮膚瀰漫赤紅或黯紅,覆有薄鱗屑易剝脫。多因治療不當或外用刺激性藥物而致,如輕粉、紅粉、斑蝥、大蒜、巴豆、高濃度水楊酸、氮芥等。治宜清熱解毒,用黃連解毒湯與五味消毒飲化裁。藥用:生地黃、赤芍、梔子、黃芩、黃連、黃柏、金銀花、公英、地丁、菊花。
7·膿毒型相當於膿皰型銀屑病。初起皮損鮮赤灼熱,皮疹上有針頭大或粟粒大小或更大的膿皰,常融合成片,易反覆發作,可伴有高熱腫脹疼痛,關節積液。治宜清熱解毒排膿,用龍膽瀉肝湯與五味消毒飲化裁。藥用:生地黃、當歸、梔子、黃芩、龍膽草、柴胡、金銀花、公英、地丁、野菊花、車前草、澤瀉、木通。
8·夾寒型多為機體蘊熱,外感風寒或外受寒冷潮濕而引發,多夏輕冬重。初起皮膚瘙癢,皮損基底色白或淡紅,多發於下肢。治宜疏風散寒和營,用桂枝湯加減。藥用:當歸、赤芍、川芎、桂枝、羌活、獨活、防風、白鮮皮、苦參。
十二、施曼綺論治銀屑病
施曼綺根據有關文獻及臨床經驗將銀屑病分為12證。
1·風熱證異名風熱型、風熱郁膚證。系機體內有蘊積之熱,外感風熱邪氣,怫鬱肌膚所致。多見於尋常型銀屑病的進行期,臨床表現為初發或複發不久,皮疹發展迅速,泛發全身,色紅或深紅,鱗屑易脫落,偶見同形反應,伴瘙癢、發熱、周身不適、口渴咽於咽痛等,舌紅苔薄白,脈浮數。發病前有感冒、咽炎、扁桃體炎病史有一定參考價值。治療法則為疏風解表,清熱涼血。常用方劑有消風散、銀屑病l號方、槐花湯等。常用藥:金銀花、連翹、桑葉、牛蒡子、板藍根、北豆根、黃芩、槐花、凌霄花、牡丹皮、紫草、草河車、白鮮皮等。
2·血熱證異名血熱型、血熱風盛證。系機體蘊熱偏盛,或因恣食魚腥、辛辣傷及脾胃,或復感風熱邪氣,熱盛生風化燥,外發肌膚所致。多見於銀屑病的進行期,臨床表現為初發或複發不久,皮疹發展迅速,呈點滴狀、錢幣狀、混合狀,色鮮紅或深紅,鱗屑乾燥易脫落,可有同形反應,伴瘙癢、心煩口渴、便秘溲黃,舌紅赤,苔薄黃或根部黃膩,脈弦滑或滑數。治療法則為涼血化斑,清熱解毒。常用方劑有克銀一方、涼血瀉火消風湯、白庀一號方、消銀一湯、牛角地黃湯、生地涼血方等。常用藥:生地黃、赤芍、丹皮、丹參、紫草、白茅根、黃芩、黃連、生石膏、知母、板藍根、大青葉、忍冬藤、北豆根、苦參、草河車、白鮮皮等。
3。血瘀證異名血瘀型、血瘀風燥型。系病程較長,氣血運行失暢,以致經脈阻塞,氣血瘀結,肌膚失養。多見於尋常型銀屑病的靜止期,臨床表現為皮損硬厚,多為錢幣狀或大小不等斑塊狀,少數為蠣殼狀,色黯紅或紫黯,鱗屑較厚不易脫落,伴有不同程度瘙癢或不癢,口乾不欲飲,一般全身癥狀不明顯,舌黯紫或黯紅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澀或沉澀。治療法則為活血化瘀,理氣活血。
活血化瘀的常用方劑有消銀湯、平肝活血方、烏梅活血方、牛皮癬方等。常用藥:當歸、赤芍、川芎、丹參、茜草、桃仁、紅花、三棱、莪術、乳香、沒藥等。
理氣活血的常用方劑有冠心蘇合丸、黃芪丹參湯、丹參活血方等。常用藥:黃芪、丹參、赤芍、紅花、三棱、莪術、澤蘭、茜草、凌霄花、王不留行、石打穿、絲瓜絡、烏蛇、青皮等。
4.血虛證異名血虛型、血虛風燥型。系患者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病久耗傷營血,以致血虛化風化燥。多見於尋常型銀屑病的靜止期,臨床表現為皮損較薄,多為斑片狀,或皮損泛發全身,色淡紅或黯淡,鱗屑大量乾燥,層層脫落,伴有不同程度瘙癢,面色無華,頭暈納呆,舌質淡紅,脈弦細或沉細。治療法則為養血和營,益氣祛風。常用方劑有養血祛風湯、克銀二號方、元參養血方等。常用藥:炙黃芪、党參、元參、當歸、白芍、熟地黃、雞血藤、麥冬、天冬、麻仁、白鮮皮、白芷、白蒺藜等。
5.血燥證異名血燥型、血燥陰傷型。系血熱內蘊或熱毒蓄久,以致津液營血耗損,陰虛血燥,肌膚失養。多見於尋常型銀屑病的靜止期,臨床表現為皮損經久不消,散布軀幹四肢等處,多為斑片狀、環狀或混合狀,色黯紅、紅褐或淡紅,乾燥易裂,鱗屑乾燥不易脫落,伴有不同程度瘙癢或不癢,咽干唇燥,五心煩熱或掌心發熱,口乾不欲飲,大便秘結,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而干,脈弦細或細數。治療法則為滋陰潤燥,清熱祛風。常用方劑有養陰潤膚飲、消銀三湯、銀屑病Ⅱ號方、三參潤膚飲等。常用藥:元參、當歸、赤白芍、川芎、生地黃、熟地黃、雞血藤、何首烏、麥冬、天冬、草河車、白鮮皮、北豆根、白蒺藜等。
6.濕熱證異名濕熱型、風濕血熱型。系患者濕熱內蘊,偶受外邪侵擾,或因恣食魚腥、辛辣傷及脾胃,助濕化熱,內外風濕熱邪搏結,外發肌膚所致。多見於尋常型滲出性銀屑病,臨床可見皮損好發於皮膚皺褶處,皮損基底較薄,潮紅或淡紅,常相互融合成片,局部有濕潤或有滲液,鱗屑少而薄,伴瘙癢、口乾不渴、身熱體倦,舌質紅,苔黃或根膩,脈滑數。治療法則為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常用方劑有消銀二湯、萆解滲濕湯、黃連解毒湯等。常用藥:龍膽草、黃芩、黃連、黃柏、苦參、茯苓、澤瀉、蒼朮、生地黃、丹皮、丹參、茵陳、苡仁、土茯苓、北豆根、草河車、蒲公英、白鮮皮等。
7.沖任不調證異名沖任不調型。系沖任不調、內熱外發或沖任虧損、精血不足,肌膚失養。多見於內分泌功能紊亂性銀屑病,臨床表現為皮損的出現與女性經期、懷孕、生產有密切關係,多在經前、孕中、產前發病或加重,亦有經後、產後發病者。全身散布丘疹和斑,色鮮紅或淡紅,伴微癢,心煩口乾,頭暈腰酸,周身不適,舌質紅或淡紅,苔薄,脈滑數或沉細。治療法則為調和沖任,和血理血。常用方劑有二仙湯化裁等。常用藥:仙茅、仙靈脾、巴戟天、菟絲子、女貞子、旱蓮草、黃柏、知母、當歸、生地黃、熟地黃、茯苓、柴胡、枳殼、何首烏、丹參、桃仁、紅花、香附等。
8.風濕痹阻證異名風濕痹阻型、濕熱久羈證。系濕熱內蘊,受外風濕,內外濕熱互結,痹阻經絡,怫鬱肌膚所致。多見於關節型銀屑病,臨床可見除有尋常型銀屑病的皮損外,尚有關節腫痛,屈伸不利,受累關節以手足小關節多見,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治療法則為祛濕清熱,解毒通絡。常用方劑獨活寄生湯化裁。常用藥: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桑寄生、防己、半枝蓮、稀薟草、雷公藤、透骨草、絡石藤、烏蛇等。
9.肝腎不足證異名肝腎不足型、肝腎陰虛證。系由風濕痹阻證久治不愈發展轉化而成。即濕熱久羈,損傷筋骨,內舍肝腎;或因肝腎虛弱,筋骨不健,濕熱搏結筋骨,外發肌膚所致。多見於久治不愈關節變形型銀屑病,I臨床可見除有尋常型銀屑病的皮損外,尚有關節疼痛變形,活動受限,腰膝酸痛。舌質淡紅或黯紅,苔薄少或凈,脈沉滑或細弱。治療法則為補益肝腎,祛風除濕。常用方劑健步虎潛丸化裁。常用藥:熟地黃、山萸肉、當歸、丹皮、杜仲、續斷、木瓜、狗脊、龜甲、烏蛇、稀薟草、土茯苓、伸筋草等。
10.濕熱蘊毒證 異名濕熱蘊毒型、濕熱化毒證、毒熱型。系由於濕熱內蘊,郁久化毒,毒熱互結,壅郁肌膚所致。多見於膿皰型銀屑病和膿皰性紅皮症型銀屑病,臨床可見起病急,皮損迅速發展至全身,皮損呈大片紅斑,斑上有密集的膿皰,膿皰為針尖至粟粒大小,成批出現,此起彼伏,壁薄,破後融合成片,結痂與鱗屑相兼附於表面,皮膚皺褶處濕爛,甲板受損破碎或肥厚渾濁。患者伴壯熱、心煩口渴、顏面紅赤,或關節腫痛,便秘溲赤,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治療法則為祛濕清熱,涼血解毒。常用方劑有克銀一方、苦參解毒方、五味消毒飲、芩連地丁湯、犀角地黃湯等。常用藥:犀角(水牛角或羚羊角粉)、龍膽草、黃芩、黃連、苦參、草河車、北豆根、赤芍、丹皮、車前子、茯苓、澤瀉、生地黃、知母、生石膏、金銀花、連翹、野菊花、地丁、天葵子、蒲公英等。
11.脾虛毒戀證異名脾虛毒戀型。系由濕熱蘊毒證變化而來,即上證經過苦寒清熱解毒藥治療後,濕熱得以清利,而餘毒未能盡除,脾氣漸虛。多見於膿皰型銀屑病恢復期,臨床可見皮損紅斑基本消退或轉為黯紅或紅褐色,膿皰大部分消失,偶有新起或殘留少量膿皰、結痂,鱗屑明顯減少,出現體倦肢乏,飲食減少,苔膩,脈濡等脾虛之證。治療法則為健脾除濕,清解餘毒。常用方劑有除濕胃苓湯化裁。常用藥:蒼朮、炒白朮、茯苓、澤瀉、厚朴、黃芩、陳皮、豬苓、梔子、苡仁、土茯苓、草河車、半枝蓮等。
12.毒熱傷營證異名毒熱傷營型、毒熱型。系由於血熱偏盛,復受外界毒邪侵擾,如外塗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或其他不適當的治療,以致血熱沸騰,壅郁肌膚所致。多見於紅皮症型銀屑病,臨床可見起病急,皮損迅速發展至全身,皮損呈瀰漫性紅斑,或為深紅、紫紅斑,觸之灼熱,壓之褪色,略有腫脹,鱗屑層疊,反覆脫落;患者伴壯熱惡寒,心煩口渴,精神萎靡不振,肢體乏力,舌質紅赤或紅絳少津,苔薄或凈,脈弦數或滑數。治療法則為清熱涼血、化斑解毒。常用方劑有清瘟敗毒飲、羚羊化斑湯等。常用藥:犀角、羚羊角、生地黃、赤芍、丹皮、金銀花、連翹、黃芩、黃連、知母、生石膏、元參、沙參、麥冬、竹葉等
十三、張佩芳論治銀屑病 張佩芳認為銀屑病有風、火、濕、熱之別,虛實之分,並常相兼為病,如風火相煽、風濕相併、濕熱互結、熱毒相搏等,臨床分為5型論治。 1.血熱型 為心肝火盛,血熱怫鬱,復受風邪,風火相煽,外走肌腠所致。患者發病急,皮損發展迅速,多呈點滴狀或片狀,基底潮紅,奇癢難忍,入夜加重,常伴有心煩易怒、口渴、便秘,舌紅絳,苔黃,脈弦數。治宜涼血瀉火、祛風潤燥,藥用自擬涼血瀉火消風湯。方葯組成: 生地黃30g,生石膏30g,白蒺藜15g,赤芍12g,丹皮12g,玄參12g,天花粉12g,知母9g,板藍根9g,蟬衣5g,生大黃5g。 2.濕熱型為肝鬱脾困,濕熱內蘊所致。症見皮損常融合成片或呈混合狀,基底潮紅,鱗屑厚,伴口苦急躁、溲赤便結,舌尖紅苔黃膩,脈弦滑。治宜疏肝運脾,除濕清熱,藥用自擬土茯苓湯。方葯組成: 土茯苓30g,白鮮皮30g,八月札30g,冬藤30g,白花蛇舌草30g,地膚子15g,鳳尾草15g,炒黃柏12g,苦參9g,黃芩9g,炒梔子9g,炒枳殼5g,厚朴花5g。 3.血瘀型為濕熱久羈,營衛失調,氣血失和,久病成瘀所致。症見皮損融合成斑塊狀,有明顯浸潤,基底色黯,鱗屑附著較緊,時有瘙癢,舌質偏黯或有瘀斑或瘀點,苔黃膩,脈細澀。治宜活血散瘀、行氣通絡。藥用自擬逐瘀除濕湯。 土茯苓30g,白鮮皮30g,八月札30g,石見穿15g,石打穿15g,尋骨風15g,丹皮12g,茜草12g,三棱9g,莪術9g,鬼箭羽9g,凌霄花9g,小青皮5g。 4.血虛型為病程日久,氣血耗傷,血虛風盛所致。症見皮損為大小不等的點狀或斑塊狀,色黯淡,乾燥脫屑,基底淡紅,瘙癢較甚,或見有稀疏新皮損出現,常伴有頭暈心悸乏力,面色萎黃,關節酸痛,舌質淡舌體胖,舌苔薄膩,脈細。治宜益氣養血、祛風止癢,藥劑用自擬養血祛風湯。 炙黃芪30g,雞血藤30g,夜交藤30g,熟地黃15g,白鮮皮15g,党參12g,當歸12g,麥冬12g,天花粉12g,威靈仙9g,白芷5g,防風5g,陳皮5g。 5.血燥型為病程日久,血熱傷陰或感秋令燥邪,津液虧損,氣津不布,肌膚失於滋養所致。症見皮損多融合成斑塊,有明顯浸潤,基底篩狀出血點不明顯,鱗屑附著較緊,每逢秋燥時加重,伴咽干唇燥,目澀昏花或有低熱,舌質偏紅,舌苔薄少潤澤,脈細弦。治宜涼血滋陰,生津潤燥,藥用養血潤膚飲加減。 生地黃30g,玄參15g,金銀花15g,赤白芍12g,天冬12g,麥冬12g,玉竹12g,知母12g,天花粉12g,漏蘆12g,蟬衣5g。 十四、丁履伸論治銀屑病 丁履伸認為,雖然風熱之邪為患,但血瘀是其根本,是血瘀造成皮膚功能障礙所致,故遵王清任說:「肌膚甲錯,關節不利,血府逐瘀湯主之」,對初起或複發進展期,以祛風活血為主,對慢性頑固不愈者,以養血活血為主。 (一)內治法 1.風熱型相當於進行期。多為初發或複發的急性期,皮損呈點滴狀或斑塊狀,發展迅速,色鮮紅,瘙癢嚴重。治宜祛風清熱,涼血活血,用銀屑病工號。方藥物組成: 金銀花30g,紫草30g,赤芍30g,丹參30g,槐花15g,黃芩15g,柴胡15g,蟬衣9g,防風9g,白芷9g。 加減:心煩易怒者,加黃連、山梔子;舌燥口乾者,加生地黃、元參;夜間瘙癢嚴重,不能入睡者,加丹皮、地骨皮、合歡皮、炒棗仁。 2.風燥型相當於靜止期。患者肌膚甲錯,皮損黯紅,鱗屑附著緊,多見於四肢伸側和背部,比較局限,舌淡紅或絳紫,苔白,脈沉細澀。治宜養血潤燥,活血通絡,用銀屑病Ⅱ號。方藥物組成: 生地黃30g,土茯苓30g,白鮮皮15g,烏梢蛇9g,蜂房9g,白蒺藜9g。 加減:皮疹頑固難消者,加烏梅、槐米;便秘體不虛者,加大黃、丹皮。 (二)外治法 丁履伸認為熏洗肌膚或患處,可溫通經絡,暢達氣血,疏啟汗孔,興奮神經,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皮膚的新陳代謝,改善皮膚的營養狀況。故擬熏洗方如下: 苦參30g,蛇床子15g,地膚子15g,鶴虱草15g,生大黃]5g,白鮮皮15g,大風子15g,丹皮12g,黃柏9g,蜂房9g,生杏仁9g,蟬衣9g,朴硝9g,枯礬9g。本方具有祛風止癢,潤膚軟堅作用。水煎乘熱熏洗患處,每日1~3次,每次30~60分鐘。 十五、崔秀梅論治銀屑病 崔秀梅認為,銀屑病的主要病因是血熱、血虛、血瘀,所以注重活血息風、活血化瘀。臨床分為6型論治。 1.風熱型 治宜疏風清熱。藥用:荊芥、防風、白鮮皮、野菊花、牛蒡子、蟬衣、石膏、知母、桑葉、金銀花、連翹、紫草、青黛、甘草。 2.血熱型治宜清熱涼血。藥用:水牛角粉、生地黃、赤芍、丹皮、土茯苓、槐花、草河車、山豆根、白茅根、茜草、甘草。 3.血燥型治宜滋陰潤燥。藥用:天冬、麥冬、北沙參、知母、石斛、女貞子、旱蓮草、白薇、黃精、白蒺藜、丹參、玄參、白花蛇舌草、土大黃、雞血藤。 4.血瘀型 治宜活血化瘀。藥用:凌霄花、土牛膝、鬱金、益母草、板藍根、青陳皮、虎杖、金銀花藤、鬼箭羽、地耳草、川芎、王不留行、枳殼、水紅花子。 5.血虛型 治宜養血和營。藥用:黃芪、党參、龍眼肉、厚朴、當歸、白芍、酸棗仁、生苡仁、玫瑰花、夜交藤、丹參、甘草。 6.濕熱型 治宜清熱利濕。藥用:萆解、苦參、龍膽草、蒼白朮、茯苓、黃柏、澤蘭、路路通、鳳凰草、白芷、菊花、厚朴花、獨活、半邊蓮。 7.風濕痹阻型治宜祛風除濕。藥用:海風藤、絡石藤、青風藤、紅藤、稀薟草、徐長卿、桑寄生、千年健、老鸛草、片薑黃、何首烏、延胡索。 8.毒熱型 治宜清熱解毒。藥用:大青葉、蒲公英、地丁、皂刺、生玳瑁、羚羊角、三棱、莪術、生牡蠣、夏枯草、半枝蓮、合歡皮、炙鱉甲、馬齒莧、虎耳草、廣木香。 此外,崔秀梅認為久病不愈的患者,是因氣陰兩傷,氣滯血瘀,治療應著重於活血,若血虛生風,瘙癢難忍者,可遵「血行風自滅」的理論酌情選擇加用四藤湯,以活血祛風;若血熱伏於營血,熱爍血瘀者可選擇加用復方紫參湯,以增加活血去瘀之力。 「 四藤湯:忍冬藤、海風藤、絡石藤、青風藤、老鸛草、白鮮皮、草河車、紫草、丹參、土茯苓、白花蛇舌草、槐花。 復方紫參湯:紫參、生地黃、丹皮、鬼箭羽、大青葉、金銀花、白茅根、茜草、仙鶴草、當歸、水牛角、土大黃、土黃連、土三七、土貝母。 十六、鄭彬彬、杜錫賢論治銀屑病 鄭彬彬、杜錫賢認為瘙癢是銀屑病的主症、常症,因風、濕、熱邪客於肌膚,致使皮肉問氣血不和,或因血熱風燥、陰血失於濡養肌膚而成,所以可據其瘙癢的表現來辨證論治。臨床分為風盛、血熱兩大類,有據其癥狀分為7型論治。 1.風盛作癢的臨床表現皮損多見於人體上部,瘙癢無度,走竄不定或遍體作癢,抓破血溢,治宜消風止癢。風邪常有夾證,分別論治如下: ①偏於風熱者常用荊芥方:生地黃12g,金銀花9g,丹皮9g,黃芩9g,荊芥穗6g,防風6g,僵蠶6g,蟬蛻6g,甘草9g。 ②偏於風濕者常用防風湯:當歸9g,防風9g,茯苓9g,秦艽9g,杏仁6g,桂枝6g,黃芩6g,甘草3g。 ③偏於血熱者,症見皮損鮮紅灼熱,周圍有紅暈,層層脫屑。常用涼血湯:生地黃15g,生黃芪15g,赤芍9g,丹皮9g,玄參9g,麥冬9g,紫草根6g,茜草根6g,甘草6g。 ④偏於血虛者,症見皮損厚、乾燥粗糙,斑色淡紅,大量脫屑,瘙癢無度。常用潤膚湯或養血湯。潤膚湯:黃芪15g,生地黃9g,當歸9g,紅花9g,天冬9g,麥冬9g,花粉9g,黃芩9g,升麻3g。 養血湯:阿膠、土茯苓各30g,生黃芪15g,党參15g,生地黃15g,益母草15g,當歸9g,茯苓9g,雞血藤9g,桂枝6g。 2.血熱證相當於銀屑病的進行期或接近於紅皮病型。新皮損不斷發展,舊皮損不斷擴大,色鮮紅,可伴有發熱惡寒,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熱涼血活血,常用犀角地黃湯加減。 ①濕熱蘊積證:相當於滲出性銀屑病。臨床可見皮損潮紅、腫脹、有滲液或繼發感染,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常用萆薜滲濕湯或龍膽瀉肝湯加減。 ②火毒熾盛證:相當於紅皮病型或膿皰型銀屑病。全身皮膚潮紅腫脹,灼熱瘙癢,或泛發無菌性小膿皰,常伴有發熱惡寒,關節酸痛,苔黃,脈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常用清營湯或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十七、邵康蔚論治銀屑病 邵康蔚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銀屑病進行辨證論治,認為尋常型銀屑病可以分為血熱、血燥、血瘀3型,其他類型的銀屑病各為一型,其中膿皰型給予溫腎助陽之品,與眾不同,頗有見地。臨床主要分為7型辨證論治。 1.血熱型治宜涼血消風。方葯組成: 土茯苓30g,丹皮10g,威靈仙10g,白鮮皮10g,金銀花10g,白蒺藜10g,紫草10g,生槐花10g,生側柏葉10g,炙甘草10g。 2.血燥型治宜養血潤燥,活血消風。方葯組成: 雞血藤、土茯苓各30g,生地黃9g,熟地黃9g,當歸15g,丹參15g,天冬10g,麥冬10g、蜂房6g。 3.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消風潤燥。方葯組成: 土茯苓30g,當歸15g,川芎10g,白鮮皮10g,三棱6g,莪術6g,丹參12g,威靈仙10g,降香10g,石菖蒲10g,金銀花10g,炙甘草10g。 4.紅皮病型治宜涼血清營,清熱解毒。方葯組成: 水牛角6g,金銀花30g,生石膏30g,知母12g,玄參10g,丹皮10g,黃連10g,黃芩10g,生梔子10g,連翹10g,淡竹葉10g,甘草10g。 5.關節型治宜祛風勝濕,通經活絡。方葯組成: 赤芍12g,桑寄生10g,桑枝10g,桂枝10g,忍冬藤10g,絡石藤10g,淮牛膝10g,知母10g,防風10g,生甘草6g。 6.膿皰型治宜溫腎助陽,淡滲利濕。方葯組成: 冬瓜皮30g,小茴香10g,巴戟天10g,胡蘆巴10g,陽起石10g,旱蓮草10g,大腹皮10g,茯苓皮10g,陳皮10g,桑白皮10g。 十八、高志學論治銀屑病 高志學認為銀屑病是因邪氣鬱結腠理所致,自擬「白虎丹」葯為基本方,其他各型均以此方為基礎加減治療。臨床辨證分六型 1.風熱郁表型多是初次發病或舊病複發初期的患者。多見於冬末春初,發病前多有外感、咽炎、扁桃體炎等,皮疹發展迅速,顏色鮮紅,鱗屑疏鬆,部分患者可伴有發熱、口乾咽痛、周身不適等,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此因患者體內素有蘊熱,外感風熱之邪,邪氣鬱結腠理所致。治宜疏風解表,清熱涼血,擬白虎丹方治之。藥物組成: 白鮮皮30g,紫丹參30g,虎杖15g,赤芍15g,蚤休15g,威靈仙15g,琥珀15g,白僵蠶10g。 服上藥20~30劑,皮疹即可消退,以後可按此方藥量煉蜜為丸,連服30天,以善其後。 2.血熱夾濕型 皮損多發於四肢彎側,局部潮紅有浸潤,可伴身熱睏倦、心煩納呆,舌紅,苔黃厚或膩,脈沉滑或滑數。此因患者脾胃不健,濕熱內蘊,鬱結腠理,阻遏氣機為患。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藥用: 白虎丹加土茯苓60g,生苡仁30g,稀薟草各30g。 3.血虛風燥型病程日久,病情穩定,皮損不在擴大或有少數新發皮損,皮疹色淡,鱗屑較薄,部分患者皮損中央已恢復正常皮膚,四周呈弧形皮損,經久不退,有輕度瘙癢,舌淡,苔薄白或無苔,脈弦細或緩而無力。此因患者素體虛弱或久病營虧,或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所致。治宜益氣養血,潤燥止癢。藥用: 白虎丹加烏蛇肉15g,雞血藤15g。 4.濕熱毒互結型 症見皮膚皺褶處潮紅濕爛,四肢軀幹、腋下、腹股溝紅斑糜爛或呈丘疹狀膿皰,膿皰此起彼伏,破後融合成片,部分患者有煩熱口渴或關節腫痛,腹股溝或頜下淋巴結腫大,溲赤便秘,濕熱毒互結,此因濕熱內蘊,郁久化毒,濕熱毒互結,郁滯肌膚。治宜清熱滲濕,涼血解毒。藥用: 白虎丹加土茯苓60g,生苡仁30g,槐花30g,稀薟草15g,全蠍3g。 上藥連服30劑後,可見皮疹變淡、膿皰滲液減少時,可改用白虎丹丸,每日3次。若此型反覆纏綿難愈者,應適當加入健脾化濕之品,如砂仁、白蔻仁、佩蘭等,以避免造成脾虛毒戀的結局。 5.沖任不調型皮疹表現與女性經期、孕期有關,皮疹多在孕期減輕或消失,產後或經後加重,患者伴有頭暈、腰酸、四肢睏倦等,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緩或沉細。此因精血不足,沖任虧損。治宜養肝腎,調沖任,固精氣。藥用: 白虎丹加土茯苓30g,生首烏30g,菟絲子30g,合歡皮 15g,白芍15g,五味子15g。 6.風濕痹阻,肝腎陰虛型 皮損呈點滴狀或錢幣狀,同時伴有關節腫痛,伸屈不利,腰酸腿軟,頭暈耳鳴,舌體胖,多有齒痕,脈濡細。此因肝腎虧損,外受風濕邪氣痹阻經絡。治宜固精強腎祛風。藥用: 白虎丹加稀薟草60g,菟絲子30g,骨碎補15g,烏蛇肉15g,蚤休15g,細辛3g,全蠍3g,蜈蚣3條。 高志學、邵康蔚等將銀屑病分為六型。邵康蔚所分的六型與管汾的六型相比,明則多了個血瘀型,而省了沖任不調型,其中紅皮、關節四型所用藥物差別不大,高志學也將銀屑病分為六型,但以擬「白虎丹」為統治之方。 十九、邊天羽論治銀屑病…。 邊天羽將尋常型銀屑病分為血熱、濕熱、血虛、血瘀4型論治。 (一)內治法 1.血熱型為銀屑病進行期。症見新皮疹不斷出現,疹色鮮紅,呈點滴或斑片狀。證屬熱襲血分,治宜清熱涼血。方葯組成: 生地黃30g,土茯苓30g,茅根30g,槐花30g,紫草15g、甘草6g。 加減:皮疹初起,色鮮紅,口乾舌燥或扁桃體腫大,可加解毒的金銀花15g,板藍根15g,大青葉15g;皮疹以上肢或軀體上部為甚,尤以頭部為多,可加荊芥10g,防風10g,牛蒡子10g,蟬衣6g,或用涼血消風湯;皮疹以軀體下部為重,伴有胸脘滿悶、四肢沉重、舌苔白膩等,有濕濁不化證候者,加利濕的茯苓15g,苡仁15g,防己10g;皮疹由鮮紅轉為黯紅之斑塊,舌有瘀斑等血瘀證者可加赤芍15g,歸尾15g,紅花10g;脈洪大,屬肺胃邪熱者,可加生石膏30g,知母10g;便秘甚者,加大黃10g;頭皮為銀屑病的好發部位,在該處的皮疹較為頑固,用一般疏風葯無效時可加蜈蚣、烏蛇等蟲類葯。 2.濕熱型症見皮疹大小不等,基底潮紅腫脹,或因搔抓而有少量滲液,皮疹以下肢為多,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濡緩。證屬濕熱之邪,客於肝膽,治宜清肝膽濕熱。方葯組成: 土茯苓30g,茵陳30g,苡仁15g,茯苓皮15g,金銀花15g,黃芩10g,梔子10g,苦參lOg,白鮮皮10g,甘草6g。 3.血瘀型皮損肥厚,呈地圖狀斑塊,浸潤明顯,色澤黯紫,舌質黯紅,有瘀斑。治宜活血利濕。方葯組成: 土茯苓30g,赤芍15g,歸尾15g,三棱10g,莪術10g,皂刺10g,陳皮10g,蘇木10g,紅花10g。 加減:若皮疹以下肢為重,舌苔黃膩者,加茵陳30g。 4.血虛型病情遷延日久,熱象已退,無新疹發生,鱗屑覆蓋較多,基底浸潤肥厚,患處出現皸裂,咽干,舌淡紅,苔白,脈濡細或沉細。治宜滋陰養血。方葯組成: 熟地黃30g,土茯苓30g,當歸15g,首烏15g,蜂房15g,白芍12g,丹參12g,麥冬10g,天冬10g,玉竹10g,甘草6g。 (二)外治法 煤紅膏或黑紅膏。外擦患處,每日1~2次。 二十、陳樹榕論治銀屑病 陳樹榕認為可以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尋常型銀屑病進行辨證論治,中醫的血熱型與血燥型,相當於西醫的進行期與靜止期,因此以血熱與血燥為主要類型辨證論治。因銀屑病需要服藥時間較長,所以建議服用一些中成藥。 1.血熱型相當於進行期。治法:清熱涼血。用槐花湯加味: ①血熱亢盛時用:生槐花30g,生地黃30g,土茯苓30g,生石膏30g,紫草9g,升麻9g。加減:癢甚加蒼耳子15g,地膚子9g。 ②血熱濕盛時用:土茯苓30g,茵陳30g,生槐花15g,生地黃15g,白鮮皮15g,蒼朮15g,苦參9g,黃柏9g,生梔子9g,生甘草9g。 ③血熱風熱時用:生地黃15g,蒼耳子15g,赤芍lOg,白鮮皮10g,桑葉9g,苦參9g,蛇床子9g,烏梢蛇9g,菊花、丹皮各6g。 2.血燥型相當於靜止期或退行期。治宜養血潤燥為主,可據癥狀分型應用如下: ①血燥血虛夾濕時用:土茯苓30g,生地黃15g,生首烏15g,當歸9g,羌活9g,大胡麻9g,烏梢蛇9g,白花蛇舌草4.5g。 ②血燥風盛癢甚時用:生地黃15g,當歸15g,何首烏15g,防風9g,荊芥9g,刺蒺藜9g,丹皮9g,蟬衣9g,烏梢蛇9g。 加減:肝腎不足者,宜調補肝。腎,祛風潤燥為主,用六味地黃湯加減。兼血瘀者可選加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尾等。 一般患者也可辨證應用以下中成藥。 1.防風通聖丸,每次9g,每日2次。 2.土茯苓30g,槐米15g。每日一劑,水煎服。 3.山甲珠18g,蜈蚣3條,(或全蠍6g)。共研末,分6份,分別放入6個生雞蛋內。用泥包裹燒熟食之,每次1個,每日3次。連服1周為1療程。 4.當歸粉、地龍粉各3g,每日一劑,分2次沖服。 5.烏梅3g,生甘草6g。每Et一劑,水煎服。 6.菝葜60g。洗凈浸泡12小時後,加水1000ml,煎至200~400ml,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二十一、黃振鳴論治銀屑病 黃振鳴認為血熱、血燥是銀屑病的主要發病原因,血熱多因,t情內傷,氣機壅滯,郁久化火,或脾胃失和,氣機不暢,郁久化熱,是其內因;外因主要是外受風熱或風燥之邪客於皮膚,內外合邪而發病。風熱客於皮膚,風熱燥盛,血燥不能榮養皮膚致皮膚髮疹、發癢,搔之起銀白色鱗屑。若風邪、燥熱之邪久羈,陰血內耗,奪津灼液,血枯膚燥。治宜清熱解毒,涼血祛風。以一基本方為主,辨證治療。 (一)內服藥 水牛角(先煎)30g,白花蛇(先煎)10g,玄參18g,威靈仙18g,白鮮皮15g,僵蠶12g,全蠍6g,蜈蚣3條。 加減:風盛癢甚者,加露蜂房、蒺藜;夾濕者,加白頭翁、土茯苓、地膚子;熱盛者,加丹皮、生石膏、羚羊粉。 (二)外用藥 水牛角粉30g,青黛粉30g,用牛膽汁浸泡水牛角粉1天,烘乾後與青黛粉混勻備用。外擦患處,每日1次。此葯有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潤膚止癢作用。 二十二、周聰和論治銀屑病 周聰和認為尋常型銀屑病主要是內有血分燥熱,而風毒客於皮膚則是外因,兩相搏結而發病。病之初,血熱風盛,屬實證、熱證;病程日久,耗氣傷血,氣血不足以榮養皮膚,成血虛風燥證;《醫林改錯》曰:「血受熱則煎熬成塊」,血熱日久,熱灼血液成塊,致使脈絡瘀阻,成血瘀證。故臨床分3型論治。 1.血熱風盛型皮損發展迅速,不斷有新皮損出現,色鮮紅,伴心煩、口渴,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治宜清熱涼血解毒,方用自擬白庀一號方。方葯組成: 水牛角30g,生地黃20g,生槐花15g,赤芍10g,丹皮10g,紫草10g,土茯苓10g,刺蒺藜10g,白鮮皮10g,生甘草3g。 2.血虛風燥型久病皮損不退,新皮損出現不多,呈淡紅色、斑塊狀,皮膚乾燥,鱗屑層層,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治宜滋陰養血潤膚,方用自擬白庀二號方。方葯組成: 生地黃20g,熟地黃15g,當歸15g,白芍10g,天冬10g,麥冬10g,雞血藤10g,火麻仁10g,白蒺藜10g,白鮮皮10g,生甘草3g。 3.瘀阻肌膚型皮損多呈錢幣或大小斑塊狀,少數為蠣殼狀,皮損厚硬,色紫黯,覆蓋較厚乾燥銀白色鱗屑,瘙癢不甚,舌質黯紫或有黯紅瘀斑,苔薄白,脈弦澀。治宜活血祛瘀,方用自擬白庀三號方。方葯組成: 丹參15g,當歸10g,赤芍10g,桃仁10g,紅花10g,澤蘭10g,茜草10g,石打穿10g,烏梢蛇10g,王不留行10g,甘草3g。 此外,周聰和自擬愈銀膠囊治療尋常型銀屑病,以迪銀片為對照葯,臨床觀察治療結果,愈銀膠囊治療組明顯優於對照組。愈銀膠囊的藥物組成: 生地黃、土茯苓各20g,丹參15g,山豆根10g,紫草10g,白芍10g,牡丹皮10g,炮山甲10g,烏蛇10g,白花蛇舌草10g,甘草5g,俱打為粉,入膠囊,備用。每粒0.5g,每次6粒,每日3次。 二十三、隆樂天論治銀屑病 隆樂天認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以四物湯為主方,使血瘀者得化、血虛者得補,如此榮衛運行得暢,皮損得以濡養而愈。臨床辨證分3型治療。 1.血熱型 為素體陰虛,感受風熱之邪,浸淫肌膚。症見皮疹色紅,咽痛或扁桃體腫大,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初起可有發熱惡寒之症,舌質紅,苔白或淡黃,脈數。治宜清熱涼血活血。常用藥: 生地黃、當歸、赤芍、槐花、紫草、茅根、黃芩。咽痛者,加板藍根、大青葉、山豆根。 2.血燥型為血熱陰虛,生風生燥,瘀血阻絡,肌膚失養所致。症見皮損久病不消,皮疹色淡或黯紅,鱗屑干厚,舌淡紅或邊有瘀點。治宜活血化瘀,育陰潤燥。常用藥: 生地黃、當歸、赤芍、土茯苓、丹參、雞血藤。 3.火熾陰虛型為心火熾盛,復感毒邪,火毒灼爍榮陰,肌膚失養所致。症見皮損呈瀰漫性潮紅,掀熱惡風,大量脫屑,舌紅光滑。治宜清營解毒,涼血護陰。常用藥: 生地黃、當歸、白芍、丹皮、大青葉、紫草、麥冬、生石膏、黃柏、茅根。
|
二十四、杜志堅論治銀屑病 杜志堅認為尋常型銀屑病主要因為血熱、濕熱所致,久則血瘀。此外,因用藥不當火熱濕毒耗傷陰血可致血燥失榮。臨床分型論治如下: 1.血熱毒盛型皮疹為銀幣或地圖狀,發展迅速、融合成片、泛發潮紅、炎症明顯,舌質紅絳、苔黃少津,脈滑數或弦數。治法:涼血消斑,瀉火解毒,用升麻鱉甲湯加減。方葯組成:升麻、生鱉甲、當歸、蜀椒、土茯苓、赤芍、大黃、白花蛇舌草、生石膏、露蜂房、水牛角。 2.血瘀熱壅型皮疹紫黯不鮮,炎症較輕,膚如魚鱗、乾裂、板著、疼痛,舌黯紅有瘀點、脈沉弦。治法:行血祛瘀,泄熱通絡,用大黃庶合赤小豆當歸散加減。方葯組成:大黃、土鱉蟲、桃仁、赤芍、丹皮、丹參、三七、鱉甲、當歸、生石膏、杏仁、赤小豆、黃芩、紅藤。 3.濕郁遏型 皮疹大小不等,基底潮紅腫脹或有斑丘疹,鱗屑厚如蠣殼,病程較長,以下肢為重,伴胸悶納呆,口乾不欲飲,大便滯下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而數。治法:辛開苦瀉,軟堅散結,用甘草瀉心湯合苦參湯加減。方葯組成:黃芩、黃連、黃柏、半夏、生薑、苦參、鱉甲、山甲、苡仁、蒼朮、白朮、牛膝、木通、夏枯草。 4.血燥失榮型本型常因外用或內服藥物不當而誘發,亦可因病情日久,火熱濕毒耗傷陰血所致,症見皮膚潮紅浸潤、脫屑乾燥、甲板遊離翹起,常伴有低熱、關節疼痛等全身癥狀,舌紅、少苔,脈細數或沉細。治法:滋陰清熱,養血潤膚,用增液湯合左歸丸加減。方葯組成:生地黃、玄參、麥冬、白芍、山藥、山茱萸、龜甲膠、丹皮、土茯苓、烏梅、西洋參、青黛、玳瑁。 二十五、楊恆裕論治銀屑病 楊恆裕認為銀屑病與小兒麻疹的病因病機有某些相似之處,北宋時代醫學家錢仲陽所創的用於治療小兒麻疹的升麻葛根湯,具有昇陽散邪,解毒透疹的作用,用於治療銀屑病尚未發現因「透疹」而加重病情之例,而加減應用對銀屑病有一定療效。臨床主要分兩型治療。 1.血熱型為風勝化燥,燥盛則血熱。症見皮損發展迅速,多呈點滴狀,皮疹鮮紅,鱗屑易剝離,瘙癢明顯。常伴有口乾舌燥,心煩易怒,溲赤便秘,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弦滑或滑數。治宜清熱涼血解毒。藥用:升麻、葛根、生地黃、赤芍、丹皮、知母、生石膏、黃芩、茅根、蟬衣、水牛角粉、甘草。心煩口渴重者,加花粉、山梔子;咽喉痛者,加桔梗、牛蒡子、山豆根、馬勃;大便秘結者,加大黃。 2.血燥型 為病程日久,風燥傷陰,肌膚失養所致。症見皮損多呈斑塊狀或蠣殼狀,鱗屑厚重乾燥,甚者皸裂,舌質正常或舌尖紅,舌苔少,脈弦數。治宜滋陰潤燥,養血活血。用藥:升麻、葛根、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女貞子、旱蓮草、麻仁、秦艽、地膚子、雞血藤、炙甘草。血瘀甚者,加桃仁、紅花、丹參;失眠多夢者,加柏子仁、夜交藤、珍珠母等。 二十六、張國山論治銀屑病 張國山認為尋常型銀屑病可根據病程和皮損型態分為血熱、血燥、血虛、血瘀四型,臨床上以此4型為主辨證論治。 1.血熱型相當於進行期,新皮損不斷出現,多呈點滴狀,基底鮮紅。治法: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用清瘟敗毒飲加減。方葯組成: 生地黃30g,生石膏30g,土茯苓30g,白鮮皮30g,威靈仙30g,草河車30g,金銀花30g,赤芍18g,丹皮15g,黃芩15g,連翹15g,防風15g,羌活15g,北豆根10g,甘草6g。 2.血燥型病程較久,皮損多呈錢幣狀,基底黯紅,鱗屑乾燥。治法:涼血潤燥,祛風止癢,用養血潤膚飲加減。方葯組成: 生地黃30g,石斛30g,大青葉30g,土茯苓30g,白鮮皮30g,熟地黃15g,當歸15g,玄參15g,丹皮15g,麥冬15g,黃芩15g,桃仁15g,紅花15g,北豆根10g,甘草6g。 3.血虛型病程較長或反覆發作,皮損多斑塊狀或混合型,基底色黯,鱗屑層起如雲母。治法:養血滋陰,潤膚止癢,用地黃飲子加減。方葯組成: 生地黃30g,草河車30g,白蒺藜30g,白鮮皮30g,熟地黃20g,當歸15g,赤芍15g,丹皮15g,玄參15g,黃芩1 5g,紫草15g,北豆根10g,甘草6g。 4.血瘀型病程較久,皮損呈斑塊狀或蠣殼狀,基底黯紅,鱗屑較厚,舌黯或有瘀斑。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癢,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方葯組成: 土茯苓40g,白鮮皮40g,生地黃30g,金銀花30g,牛膝30g,威靈仙30g,當歸15g,赤芍15g,川芎15g,黃芩15g,桃仁15g,紅花15g,甘草6g。 二十七、程廣里論治銀屑病 程廣里認為尋常型銀屑病主要是因風所致,風動則癢,所以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瘙癢。臨床辨證治療如下: 1.血熱風燥型相當於進行期。治法:清熱涼血,活血解毒。方葯組成: 板藍根30g,土茯苓30g,生苡仁30g,白鮮皮20g,馬齒莧20g,草河車20g,赤芍15g,丹皮15g,紫草15g,苦參15g,北豆根10g。 2.血虛風燥型 相當於靜止期。治法:滋陰養血潤燥,佐以活血散風。方葯組成: 生地黃20g,當歸15g,赤芍15g,川芎15g,玄參15g,天花粉12g,白蒺藜10g,烏梢蛇10g,苦參10g,浮萍10g,防風10g,威靈仙10g,甘草10g。 3.血瘀風燥型皮損色黯褐或黯紫,面色晦黯,婦女多伴有月經不調,色黑有血塊,甚或閉經,舌質黯紅,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澀。治法:養血活血,祛風解毒。方葯組成: 赤芍20g,地膚子20g,白鮮皮20g,澤蘭20g,當歸15g,丹皮15g,丹參15g,紫草15g,川芎12g,桃仁12g,紅花12g,苦參12g,蟬衣10g,連翹10g,炙甘草10g。 4.陽虛風燥型皮損基底色黯,自覺瘙癢明顯,常伴有面色眺白,畏寒肢冷,短氣乏力,便溏溲清,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遲。治法:溫陽散寒,活血祛風。方葯組成: 制附子(先煎半小時)12g,當歸12g,紅花12g,白鮮皮20g,地膚子20g,桂枝10g,威靈仙10g,白蒺藜10g,烏梢蛇10g,羌活10g,炙甘草10g,川椒9g,忍冬藤6g。 二十八、歐陽恆論治銀屑病 歐陽恆認為治療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應以高熱為主症,注意扶正護陰,益氣養胃。臨床按溫病辨證分為3期論治。 1.高熱危篤期患者體溫多在40℃以上,全身泛發紅斑及針狀或粟粒狀密集的膿皰,舌紅絳,苔黃膩或起芒刺,脈弦滑數。為熱入氣營,熱毒熾盛,邪盛正實階段。治宜清熱瀉火,方用涼血解毒湯加減。方葯組成: 西洋參、玄參、黃連、生地黃、當歸、紫草、丹皮、紅花、連翹、白芷、桔梗、青黛、狼毒、甘草等。如有神昏者,加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高熱汗出不止者,重用石膏、竹葉,石膏可用50g~100g;高熱無汗者,重用水牛角、青黛,水牛角可用15g~50g。 2.發熱緩解期患者體溫在39℃以下,精神疲憊,納少口乾,紅斑、膿皰停止發展,舌紅少苔,脈細數。為熱毒未盡,陰耗氣傷,邪盛正虛階段。治宜清解餘毒,益氣養陰,方用竹葉石膏湯、黃連解毒湯合增液湯加減。 3.穩定恢復期患者體溫降至正常,精神極度疲憊,納少口乾,紅斑、膿皰漸退,脫屑後皮膚呈柔潤細嫩外觀,舌光剝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無力。治宜助養胃陰,方用益胃湯合增液湯加減。 二十九、宋廣英論治銀屑病 宋廣英認為尋常型銀屑病可分為血熱、血燥、血瘀3型,並以白庀一、二、三號方治療,臨床應用如下: 1.血熱型相當於尋常型銀屑病的進行期。治宜清熱涼血解毒,用白庀一號。方葯組成: 水牛角60g,生石膏15g,烏梢蛇15g,蜂房15g,生地黃15g,當歸10g,赤芍10g,玄參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蓮10g,大黃10g,甘草6g。 2.血燥型相當尋常型銀屑病的靜止期。治宜滋陰涼血潤燥,佐以活血化瘀,用白庀二號。方葯組成: 水牛角30g,生槐花30g,烏梢蛇15g,蜂房15g,生地黃30g,當歸15g,赤芍15g,玄參30g,麥冬30g,丹參15g,蜈蚣2條,甘草6g。 3.血瘀型為病久血瘀,皮損為大斑塊狀及蠣殼狀。治宜活血化瘀、祛風通絡,用白庀三號。方葯組成: 桃仁20g,紅花20g,烏梢蛇15g,三棱10g,莪術10g,當歸20g,赤芍15g,川芎15g,丹參15g,路路通15g,蜈蚣2條,甘草6g。 三十、趙威甫論治銀屑病 趙威甫認為尋常型銀屑病多為風邪所撓,所以可分為血熱風燥、血虛風燥、血瘀風燥3型,臨床論治如下: 1.血熱風燥型相當於進行期。治法:清熱涼血,祛風止癢。方葯組成: 生地黃30g,拳參20g,金銀花20g,白鮮皮20g,大青葉15g,赤芍10g,丹皮10g,牛蒡子10g,苦參10g,蟬衣5g,防風5g。 2.血虛風燥型相當於靜止期。治法:滋陰潤燥,祛風止癢。方葯組成: 生地黃30g,金銀花30g,拳參20g,白鮮皮20g,玄參15g,赤芍10g,丹皮10g,當歸10g,苦參10g,大青葉10g,蟬衣5g,防風5g。 3.血瘀風燥型久治不愈,舌質偏黯或瘀斑,脈細。治法:涼血活血、養血潤燥。方葯組成: 生地黃30g,拳參20g,金銀花20g,牛蒡子15g,大青葉15g,赤芍10g,丹皮10g,當歸10g,苦參10g,丹參5g,三棱5g,莪術5g,紅花5g,蟬衣5g,防風5g。 三十一、王兆梓論治銀屑病 王兆梓認為尋常型銀屑病可分為血熱風盛和血虛風盛二型,前者相當於尋常型銀屑病的進行期,後者相當於尋常型銀屑病靜止期。臨床論治如下: 『 1.進行期治宜涼血祛風、清熱解毒。方藥物組成: 生地黃30g,桑葉15g,赤芍15g,丹皮15g,當歸15g,白鮮皮15g,苦參15g,地膚子15g,蒼耳子15g,烏梢蛇10g,甘草6g。 2.靜止期 治宜養血祛風潤燥。方藥物組成: 生地黃30g,熟地黃各30g,何首烏15g,赤白芍各15g,白鮮皮15g,苦參15g,桂枝12g,菟絲子12g。 服用方法:水煎每日1劑3煎,第1、2煎內服,第3煎外洗。1個月為1療程。 三十二、孫步雲論治銀屑病 孫步雲認為:從本觀察銀屑病患者冬病夏愈或冬重夏輕現象,得出銀屑病患者「與先天腎精虧損,陰寒毒邪侵膚有著密切相關」。「故至冬陰寒凜冽時,陰寒毒邪侵膚,腠理氣血凝滯,脈絡受阻,血行不暢,寒閉熱伏,陽氣不得升發外達,蘊久化熱,出現一派血熱、血虛、風燥、血瘀之徵,此乃本病之啟動病機」。臨床上以內服「天地蟲方」,外用「天地龍膏」治療。 「天地蟲方」藥物組成:生烏梅20g,白僵蠶15g,細生地黃15g,雞血藤15g,枸杞子15g,黃精15g,地鱉蟲10g,烏梢蛇10g,凌霄花10g,狼毒1.5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加減:血熱風燥者,加紫草、白鮮皮、玄參等;血虛風燥者,加當歸、制首烏、丹參等;血瘀風燥者,加紅花、莪術、蘇木等。 「天地龍膏」藥物組成:守宮15g,地龍15g,黃升丹10g,白及10g,輕粉5g,冰片3g,蟾酥2g,雞蛋6~8隻等10味葯組成。製法:將雞蛋一端打破,去蛋白留蛋黃,將前葯分裝入雞蛋內攪勻,微火焙乾後,連同雞蛋研成細末,過100目篩,以牛膽汁調成膏狀,存放1周後備用。外擦患處,每日3次。15天為1療程。 參考文獻 1.朱仁康.中醫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 2·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朱仁康臨床經驗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3.李林.實用中醫皮膚病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8 4.北京中醫醫院.趙炳南臨床經驗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 5.張志禮.張志禮皮膚病臨床經驗輯要.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0年 6.瞿幸.消銀解毒飲治療銀屑病血熱證85例臨床觀察.中醫雜誌2001,42(2):103 7.顧伯華.實用中醫外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8.徐宜厚.皮膚病中醫診療簡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 9.管汾.實用中醫皮膚病學.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0.周鳴岐,周惠君,陳景榮,等.辨證分型治療銀屑病302例.中醫雜誌,1989,30(5):42 11.曲志申,肖延令等.中醫辨證治療銀屑病200例臨床小結.吉林中 醫藥,1982,(2):40 12.施曼綺.銀屑病中西醫治療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 13.張佩芳.辨症分型治療銀屑病115例.上海中醫藥雜誌,1986.(6):19 14.丁履伸,趙絢德.銀屑病的中醫治療.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0,4(4):47 15.崔秀梅,柏燕軍,孟淑環,等.銀屑病的中醫治療.京津冀2000年皮膚科學術年會論文彙編,169 16.鄭彬彬,杜錫賢,等.銀屑病疑難病筆會.山東中醫雜誌,1995,14(8):369 17.高志學.銀屑病六型辨治初探.陝西中醫,1995,16(5):214 18.邊天羽,俞錫純.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 19.陳樹榕.常見皮膚病中醫療法.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20.黃振鳴.疑難雜症.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3 21.周聰和,陳國勤.辨證治療尋常型銀屑病53例.江蘇中醫,1994,15(11):19 22.周聰和.愈銀膠囊治療尋常型銀屑病61例.新中醫,2002,34(10):27 23.隆樂天,劉淑琴,張治華,等.運用中醫理血法治療銀屑病80例臨床觀察.遼寧中醫雜誌,1981,5(10):19 24.杜志堅,周玉佩.43例銀屑病中醫內治法的臨床體會.天津中醫雜誌,1993,3:32 25.楊恆裕.加味升麻葛根湯治療銀屑病162例療效觀察.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6,9(1):27 26.張國山.辨症療銀屑病1。0例療效觀察.北京中醫雜誌,1990,(20):27 27.程廣里.辨症分型治療100例銀屑病的療效觀察.陝西中醫雜誌,1985,6(2):56 28.歐陽恆.治療泛發性膿皰性銀屑病的臨床經驗.中醫雜誌,1996,37(2):77 29.宋廣英.從「血」論治尋常型銀屑病56例.廣西中醫雜誌,1999,22(5):32 30.趙威甫.中醫辨症治療銀屑病206例臨床觀察.中醫雜誌,1989,30(3)31 31.王兆梓.中藥治療銀屑病210例療效觀察.皮膚病與性病,1998,20(2):31 32.孫步雲.中醫藥治療銀屑病226例臨床觀察.中醫雜誌,1995,36(2):99 |
推薦閱讀:
※19觀世音菩薩=見者得福(圖)
※《日光菩薩陀羅尼》,《月光菩薩陀羅尼》讀法及功德
※凈土法門 菩薩讚歎
※農曆六月初三 恭迎韋陀菩薩聖誕
※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略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