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和田玉系列之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
每每說到儒家思想的起源,我們一定會說到的人就是儒家創始人——孔子。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從何而起,儒家思想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根據史料記載,孔子之所以會主張仁政思想,是受到了堯舜治國之道的影響。孔子認為堯舜時代的君王賢明正直,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的主張和方式值得後人借鑒,因此孔子在前人的政治思想中融入自己的新主張,通過到各國遊說君王來傳播仁政思想。這就是儒家思想的開始。
雖說堯舜時代的治國方法是仁德的,但作為君王想要更好地統治百姓,讓百姓安分守己,以神、巫來統治「愚民」是最好不過的方法。因此國家的君王連同百姓都信奉神明、巫術,以巫術、占卜預測國家大事,測定國民是否安定,國運是否風調雨順。人若想要通神明必須要掌握一定的「介質」,和田玉作為一種非常稀缺且富有神秘色彩的寶石,被人們認為是可以通神的「介質」,也因此和田玉被認為是尊貴、權力且神秘的寶物,僅在巫師、帝王間流傳。
上古帝王用玉的傳統被孔子探尋到了,既然前人賢德用玉在先,玉石又是僅為君王所用,為了能夠延續前人傳統,更好地傳播仁德思想,孔子遂將玉與聖賢品德聯繫到了一起,這就使儒家思想與和田玉石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孔子看來,只有像堯舜那樣有德行的賢士才能夠與玉石相媲美,玉石有「十一德」,只有崇高、德行清明的人才能夠擁有玉,才能夠擁有權力。換言之,只有德行端正的人,施行仁政思想的人,才能夠得到百姓的信奉,才能夠獲得一統天下的權力。這不正是孔子的政治主張中最重要的部分嗎?因此說和田玉與儒家思想是息息相關的。
孔子賦予玉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這十一德,是貫穿整個儒家思想的線索,是儒家思想的總結,也是孔子政治主張的精髓。
在儒家思想的著作中,《周禮》、《儀禮》和《禮記》記錄了當時帝玉貴族及整個統治階級的一整套禮節和儀式,也包含建立這種教條的指導思想,是古代社會關於政治、經濟、法律的最高制度。雖說這三部典籍中記錄的是國家法律制度,但其中有很大的篇幅是關於玉石的分類、使用、管理制度。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玉石對國家統治的重要作用,以及儒家思想對玉石的重視程度。
根據《周禮》、《儀禮》、《禮記》(統稱為「三禮」)中的記錄,玉石在國事中的使用範圍相當廣泛,其中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外交等諸多方面,所涉及的重要事項包括了祭祀、廟制、朝聘、盟會、婚喪、車服、宮室、器物、音樂等。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玉石的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它代表了天地鬼神、玉權象徵以及國家面貌。玉石的使用制度分級明顯且嚴苛,按照君臣次序、貴賤等級、長幼輩份等級劃分,人的身份地位通過所佩戴或使用的玉器便可一目了然。《禮記·玉藻》中有記載:「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緩,公侯佩山玄玉而未組綏,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經,士子佩瑜玉而秦組經,土佩蠕玫而組組經。」
通過「三禮」的記錄我們還可以了解到,為了規整玉石的使用制度,古代王朝甚至設立了一系列的專職管理玉石的機構及職務,其中包括了「玉府」、「典瑞」、「弁師」、「追師」、「廾人」、「職金」。而這套管理機制在幾千年前的周王朝已經非常完善,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足見封建統治對於玉石的重視程度,也足見儒家學派對玉石的重視。
「三禮」中將玉器分作幾類,其中包括禮用玉器、祭祀用玉器、殯葬用玉器、佩戴用玉器、財貨用玉器、軍用玉器、節用玉器,可見玉器在國家事務中的應用範圍之廣,用途之多。玉器的多種用途中,每一種都關係到國家興衰,足見它在古代封建帝國中的地位。
古代帝王最重視的國事莫過於祭祀,在「三禮」關於祭祀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用於祭拜鬼神的禮器中玉器佔了絕大部分,其中「六器」、「六瑞」均為祭祀的玉制禮器,且對使用的範圍、等級做了嚴格的規定:「以工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皆有牲幣,各放其器之色。」 「以工作六瑞,以等邦國:玉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了解到玉器在古代的重要地位,都要歸功於《周禮》、《儀禮》、《禮記》這「三禮」的傳世。作為儒家著作「十三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前人用了相當多的筆墨來記錄玉石在封建王朝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這不僅為後人研究古代用玉的制度體系提供了充足的史料,更充分展現了儒家思想對於玉的推崇。
「三禮」是儒家經典中關於玉文化的最重要、最系統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玉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民族文化中的一部輝煌篇章。它可以說是禮學思想與玉完美結合的第一典籍,也是現今留存於世的最全面的一部關於玉器使用的「工具書」。「三禮」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雖然早在《尚書》中就有關於古人用玉的記載,但卻遠不及「三禮」的詳盡。而在「三禮」之後,儘管不斷產生新的關於玉的神話和傳說,一些人還寫了有關玉的論著,但是都未能離開「三禮」所論述的玉的範圍和玉的精神。所以「三禮」中關於玉的論述構成了我國時間最早、內容最全的一部古代玉論,我們將其稱為「三禮玉論」。
後世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對於玉石的使用也格外重視。漢朝更是在宣揚「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的社會主導地位後,將殯葬用玉器進行了「改革」。世界上最著名的殯葬玉器——「金縷玉衣」正是出土自漢朝的墓穴。
儒家思想將禮學與和田玉相結合,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的形式在古代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因此有「君子比德於玉」一說。後又有很多關於玉的成語出現,如「珠圓玉潤」、「冰清玉潔」、「珠聯璧合」等,無不是形容美好的人或物,我們不能否認這些成語的出現多少都受到了儒家學派崇尚玉德的影響。後世君子都有佩戴玉的習慣,皆是希望將玉與德行聯繫到一起,就像屈原佩戴蘭草,並以蘭草比喻美人、君王一樣,本體和喻體間有著極其相似的特質。可以說孔子以及它所創建的儒家學派思想引領了一場幾千年的玉文化潮流。
推薦閱讀:
※宋江:真奴才假英雄小文人,何能成大事!
※摩羅|中國人不是劣等民族、不是西方奴隸
※把握自己的權利 勿做痛苦與煩惱的奴隸!
※男生專場:學著去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情緒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