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育敘事5

教如烹飪 學如飲食於勇濤經受過生活洗禮的中國人都知道,做菜的過程包括買菜、揀菜、洗菜、做菜等環節。其實,教育過程就像一個對知識進行「烹飪」的過程。一、教如烹飪菜肴烹飪的過程中,廚師首先選擇原料,進行整理,去除泥土雜質,清洗乾淨,切製成形,根據需要將各種輔料及油、鹽、醬、醋等佐料準備妥當,使主料和輔料搭配合理。授課也是如此,教師應先在一門課程的眾多內容觀點中選擇應該講解和需要講解的部分,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然後安排好章節、進度、重點、難點、知識點,就像切菜,這一步也需要磨練好刀功。最後就是油、鹽、醬、醋,菜品調味全靠它,教學過程中的實驗、作業、輔導加考試,雖不是主料本身,但做起菜來同樣少不了。1.加工方式選配好材料後,就需要下鍋烹制了。經過一番煎、炒、燙、炸、燒、腌、煮、燜、蒸、烙等花樣繁多的加工,食材變成了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選料配料用烹飪的專業術語來說屬於切配技術的範圍,切配技術只能使菜肴原料發生「形變」,要使原料發生「質變」,還需要廚師具有相應的烹調技術,掌握好火候和口味。教學也一樣,有了好的內容,若只是按照知識內容本身一成不變地宣講,也會使好內容變得索然無味,如同做菜不得其法,胡亂把肉、菜、蛋等折騰一陣,味同嚼蠟或不得其鮮,誰還會有食慾呢!教師上課使用的教學方法就像是烹飪中的加工方式,方法多樣但因課因人而異,菜有菜系,教學方法同樣也有不同的門派和理論,而且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也像菜品製作工藝一樣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只要方法使用得當,普通的食物也能做出不凡的菜肴。2.練就廚藝做一道菜,什麼時候下菜,什麼時候下料,什麼時候起鍋,都是有講究的,這些都需要經驗,而且需要廚師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在製作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提高,最終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教學水平提高的過程也像廚藝提高的過程,好廚藝不是一次就能練出來的,如何把握火候需長期的摸索,熟能生巧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學中的「巧」除了要靠生活經驗的積累、知識水平的提高和人格修養的成熟外,關鍵還要有做好教育工作的愛心、責任心和敬畏心。高水平和好廚藝都需要時光的歷練,「歷練」二字的背後飽含著辛勤的汗水,歷練不光只是經歷,要將經歷變為經驗需要將經歷的過程進行提煉,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用心思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知識修養、人格體驗當作上好的調料,加入自己精心烹調的菜肴中,此菜方可成。二、學如飲食教學相長,教如烹飪,除了做的相關事宜外,還有吃的學問。我們不要認為僅做菜學問大,其實,吃也很有講究。問題在於如何讓食客們吃得好。要想吃得好,就必須對「口味」把握得准,同時學習者還要自己有「食慾」。1.摸清胃口給學生統一提供一份搭配合理、營養齊全的「套餐」,從營養和經濟方面雖勝過「小菜」,但部分學生還是會因「套餐」缺乏「個性」而難以下咽,這部分學生更希望根據自己的口味單獨點菜。解決這類「口味」問題有個好方法,就是「自助餐」,教師應打破專業的限制,讓學生在全校範圍內跨專業選修自己想學的課程,只要修夠學分就能畢業。有的學生還是沒有「胃口」,不想吃,更無法說清具體口味,這是一個令「廚師」頭疼的問題。筆者認為對於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先讓他們先懂得「飢餓」,了解「飢餓感」從何而來?從好奇心來,從興趣而來,從過了此山沒此菜的「緊迫感」而來。好奇心可以培養,興趣可以激發,緊迫感也可創造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體會,此中學問也很大。手段高明的「廚師」善於從日常的飲食中條理出學生「食慾」,讓學生懂得「飢餓」,從而給學生「開胃」,增進其食慾,幫助其找到自己喜歡的「口味」。2.增進食慾學校就像一個廚房,學科設置、課程體系就像一桌桌各具特色、El味各異的菜肴。考慮客人的喜好,結合菜品的風格。是吃得營養、吃得滿意的關鍵。即使是同一門課,教育對象不同,學習方法也截然不同。我們還拿吃來舉例子,如果把計算機網路課程比作豬肉,那麼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就應該做成小炒肉,要的就是鮮嫩爽口,旺火爆炒迅速出鍋;針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就要做成紅燒肉,小火慢燉、絲絲入味,肉香濃郁回味悠長;如果給通信專業的學生講解,則如同炒制回鍋肉,數字通信已經把部分內容煮熟,就等著再次回鍋的調香入味了。考慮好菜肴的口味,還要考慮上菜的順序。就比如先上湯還是先上菜,各地食客看法不一,這就是教學計劃的設置問題。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決定了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學計劃不應只是解決課時編排的問題,教師還需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習效果等問題。有了好菜,還需要有好的形式和包裝,眼下如火如茶的精品課程建設,各校的達標評審,就如同菜肴的裝盤造型,精緻的造型當然可以提高菜肴的整體品質,使之成為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但也要注意不能捨本逐末,菜再好看沒有好味道那口碑也是可想而知的。教育是一門藝術,烹飪也是一門藝術,兩門不同的藝術,其內在有些相通之處,他們有共同的主題,即「繼承、發揚、開拓、創新」。教師不但要繼承先人留給我們的良好傳統,更要發揚自己的聰明才智,同時還要把握時代的脈搏,開創新的領域,正所謂大道同源。 (來自:《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7(B))
推薦閱讀:

法海大師的文件夾【男女敘事】
中國小說的敘事倫理
馬瑞芳   《紅樓夢》的情節線索和敘事手法
南方周末--宏大敘事掩蓋下的人心魅影——作為現象的《色 戒》
評劉小楓《沉重的肉身》| 敘事思想家的技藝

TAG:教育 | 敘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