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要從改變觀念開始

健康從改變觀念開始

我很高興,也很榮幸今天能在這裡和大家一起探討「健康」這個沉重的話題。 每一個人都需要健康,也都知道健康重要,但是很多人的行為卻與健康的要求背道而馳。原因是他們缺乏正確的健康觀念。心理學指出,思想觀念支配人的行為,一個人要想有正確的行為,必須有正確的觀念。因此是否有正確的健康觀念,將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或者說生活方式。因此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健康從改變觀念開始」

一、金錢不等與財富,健康是金子

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1953年就「健康是金子」作為當年世界衛生日的主題口號,希望喚起全世界人民能象熱愛金子一樣熱愛自己的健康。

細想想,健康比金子還珍貴,因為健康很難再生或不可再生,一旦失去,再先進的高科技也無法使受損的機體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只能是「無何奈何花落去」,而金子卻可以「千金散盡復還來」。

試想,當一個人躺在病床上痛苦呻吟時他最渴望的是什麼?是健康!當一個人病入膏肓,面對死神的威脅時他最渴望的又是什麼?是活命!是健康!如果他確信有人能讓他活下來,並恢復健康,但有一個條件是必須付出他的全部金錢,大家說他會作出什麼樣的選擇?(選擇同意!)是的,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同意,不管是需要千萬或者億萬他都再所不惜,因為任何人此時此刻都能意識到金錢與他的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WHO對財富的最新排序是:健康第一位;知識第二位;家庭第三位;金錢第四位。可見金錢是財富,但不是全部,而且不是最主要的,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人是「1」,只有健康的站在這個世界上,後面的「0」,即房子、車子、票子、妻子、兒子......等等才是他的,才有意義。你有存款千萬,死時帶不走一分一厘,你有廣廈千間,死時帶不走一磚一瓦。有一位企業家患肝癌花掉上千萬也沒有保住生命,臨死時感慨萬千,對身邊的人說:「成績是黨的,財產是兒女的,只有身體是自己的。我走了,你們保重。」WHO前任總幹事中島宏博士也語重心長的告戒:「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不要死於愚昧,不要死於無知」。

二、沒病不等於健康,亞健康猛於虎

什麼是健康呢?很多人認為沒病就是健康,能吃能睡就是健康。這是很片面的。WHO早在1989年就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包括心理、社會適應能力、道德均處於完好狀態,即軀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四位一體的健康概念。

軀體(生理)健:這是健康的基礎,指人體結構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心理健康:具有同情心、愛心,情緒穩定,具有責任心和信心,熱愛生活,和睦相處,善於交往,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知足常樂。

道德健康:最高標準是無私奉獻,最低標準是不損害他人。不健康標準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

社會適應良好:指在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崗位上時對各種角色的適應情況。適應良好是能勝任各種角色,不良是指缺乏角色意識(在單位是個好員工,但回家卻不是個好丈夫或好父親)。

並進一步提出了健康的十條標準:

1.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的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的緊張和疲勞。

2.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不抱怨。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5.能抵禦一般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髮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按照這些標準,WHO一項全球調查結果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只佔全球人口的5%,經醫院確診為病人的佔20%,75%以上的人處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稱「亞健康狀態」,我國調查表明平均亞健康人群60%以上,城市新興行業的工作人員亞健康佔60-70%,其中知識分子和企業管理者超過70%。

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向全世界宣告:「亞健康和愛滋病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健康的最大敵人!」愛滋病的危害和可怕程度可以說路人皆知,但大部分人對亞健康的危害卻知之甚少,甚至連相當一部分醫生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實亞健康的危害遠在愛滋病之上。因為現在的診療技術已能明確診斷愛滋病病毒攜帶者和愛滋病人,人類扼殺愛滋病毒的疫苗與藥物的科研工作已展露曙光。可以說人類制服愛滋病已指日可待。但到目前為止尚沒有那一個國家制定亞健康診斷標準,尚沒有任何一種醫療設備可以對亞健康作出診斷。所以,亞健康是個遁形無蹤的隱形殺手,往往不為人知,引不起重視,但是它無時不在,並隨時可能危及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很多自認為健康的人,有很多在醫院檢查結果正常的人,突然暴病甚至猝死,正是幽靈般的亞健康將他們送上了毀滅之路。在日常生活中英年早逝的悲劇時有發生,事業如日中天的中年人,某一行業或某一領域的精英骨幹,在家庭中是全家老小的主心骨,轉眼間就離開人世。2004年3月,大中電器總經理胡凱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享年52歲;2004年4月,愛立信中國公司總裁楊邁因心臟驟停猝死,享年54歲;2004年10月,地產巨子湯臣集團懂事長湯君年因糖尿病並?⒅⑹攀潰砟?6歲;2004年11月,溫州民營企業家,均瑤集團懂事長王均瑤因腸癌逝世,享年38歲;此外還有陳逸飛、古月、高秀敏、梅艷芳、傅彪、孫德等等都將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四五是歲之間。我們留心一下自己身邊,也不乏這樣的悲劇。這些事例一次次向世人敲響警鐘——沒病不等於健康,亞健康猛於虎!

三.預防大於治療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因果關係,有結果必有原因。疾病也是如此。疾病是一個結果,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且在疾病發生前都要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亞健康過程。如果我們能了解疾病發生的原因並遠離它們,如果我們能在身體進入亞健康狀態時進行科學合理的干預,那麼疾病這個結果就完全可以避免,很多人間悲劇就可能不發生。但是很可惜,現代人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思想中缺少預防保健意識,把健康完全寄託給醫生。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全然不顧自己的健康,有的人長期吸煙,使冠心病增加了三倍,癌證增加了九倍,用金錢買來了死亡和肺氣腫;有的人長期酗酒,造成肝硬化和腫瘤,具統計監獄罪犯的50%,交通事故的40%,重病人的25%與酗酒有關;有的人通宵搓麻打牌,大喜大悲,死去活來;有人一高興得意忘形,大吃大喝,對「飽餐、激動、酗酒」死亡三聯征置若罔聞,當天激動當天死亡;有的人隨心所欲,想吃什麼吃什麼,全然把健康拋在腦後,結果用牙齒掘出了自己的墳墓。所以,有人說中國人前半生「透支健康,拚命掙錢」,後半生「透支金錢,拼錢買命」,這確實是對現實社會很多人健康觀念的一個形象寫照。

把健康完全交給醫生的想法是不現實的,一是很多疾病一旦得上,醫生也無能為力。1999年11月,第72屆國際心臟年會在美國亞特蘭大召開,來自世界各國的三萬多名醫學專家出席了這次盛會,會議指出:「等病人得病後再去找醫生,醫生能給予病人的幫助已經很有限了,即使治好了,也不可能恢復到和並前一樣天衣無縫。」並提出了超越「二級預防」的概念,即不是坐著等病人發病後

進行治療和「二級預防」,而是要找出可能導致發病的危險因素進行「一級預防」,使他們不發病。象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癌證、腦卒中等疾病,一旦得上,即使你不惜代價,即使醫生將最先進的技術、最好的藥物給你用上,能讓你恢復得和病前一樣嗎?可能很小。二是高昂的醫療費會使大部分家庭難以承受。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居民的收入增加了10—20倍,但醫療費上漲幅度卻達到200倍以上。2004年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全國綜合性醫院每人次門診費用平均117.7元,每人次住院費用42283.7元,醫療負擔占月收入的15—45.5%,高昂的醫療費使很多家庭難以承受,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已成為普遍現象。據統計,在未來將會有60%以上的家庭面臨著因病返貧問題。

所以重視預防保健,讓自己不得病才是最大的節約,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我國一項九五攻關課題研究表明,今天你花一元錢保健,將來會為你節約8.5元醫療費和100元搶救費。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疾病、保護健康的根本措施。1992年,WHO總結數十年醫學研究的成果,發表了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即平衡膳食、戒煙限酒、適量運動、心態平衡。科學研究表明,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可以使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病率下降80%,腦卒中發病率下降75%,癌症發病率下降50%。所以,最好的醫生是自己,因為只有自己才能做到這些。

四. 食療大於葯療,食物是最好的藥物

「人以飲食為生,亦以飲食為死」。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也說過:「安身之本,必須於食,不知食療者,不足以全生。」可見「寓醫於食」的理念源源流長。飲食結構是否合理,不僅是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年益壽的關鍵因素,而且在疾病治療上,食物也比藥物更為重要。

(一)、人體免疫系統絕大部分功能依賴飲食調節

人體的免疫系統由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免疫因子組成,通過識別、屏障、吞噬作用,抵禦各種細菌、病毒的入侵,清除各種有害物質及異常增生的細胞,從而保持內環境的穩定,所以免疫能力是人體自我防護和痊癒能力。由於免疫系統的絕大部分功能依賴於飲食,因此一旦營養失衡受影響最大,損害最嚴重的就是機體的免疫系統。所以任何一種營養素的缺乏和失衡,對免疫系統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二)、膳食促進健康,藥物毒害機體

「是葯三分毒」,藥物均有毒副作用,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損害機體細胞,這在化學藥物表現得更為明顯。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我國每年有250萬人因藥物副作用住院,有19.2萬人死於葯源性疾病,每年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0億人民幣。而食物則無此副作用。如100克胡羅卜含2800IU維生素A,雖然超過了我們每日的需要量,但每天吃100克甚至200克胡羅卜絕不會中毒或產生副作用,但是如果我們攝入過量的藥物維生素A,就會產生毒性或副作用;人工合成的維生素C過量攝取會產生依賴或腸道損害。但是含維生素C豐富的橘子我們即使吃飽也不會產生毒性,而且橘子中的維生素C是抗氧化劑,而離開橘子後通過自身氧化產生自由基。變成了促氧化劑;兒童過量補充維生素D可造成前囟早閉,形成小頭兒,如攝入5倍建議量,可造成肝臟損傷。美國每年有三萬多名6歲以下的兒童因維生素攝入過量問題,出現嚴重頭疼、視物不清及喪失協調能力。

(三)、食物是最好的藥物

2001年7月在維也納召開的第17屆營養學大會,來自世界各國的3000多名營養學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通過激烈討論,與會代表達成一致的學術觀點:「食物是最好的藥物」。

藥物是針對病狀設立的,而大部分亞健康人群無明顯的病理改變,僅表現為功能改變或失調,藥物治療無從下手。而食物中除了必須的營養素之外,還存在很多生物活性物質,所謂非必須營養素。這些物質如低聚糖、香姑多糖、黃酮類化合物、葉綠素、番茄紅素、谷維素、茶多酚、二十八烷醇、酶類物質等。對預防癌症、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有重要意義。這些生物活性物質大都存在於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因此補充食物就可以補充到這些活性物質,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五、吃的好不等於有營養,營養均衡最重要

人體——系統——器官——組織——細胞——營養素

從上圖可以看出,營養素是構成細胞、組織乃至人體的基本原料。人體必須的營養有水、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七大類,50多種,此外還需要從食物中補充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即非必須營養素,總量需200多種。這些營養素即不能補充過量,也不能不足,必須全面均衡才能達到促進新陳代謝,維持細胞組織結構的完整及功能,增強免疫能力,延緩衰老的目的。由於不同的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和數量不同,因此要達到全面均衡的目的,必須同時攝取不同的多種食物。所以吃得好不等於有營養,能全面均衡地補充營養的膳食才是健康膳食,才是最好的膳食。

究竟什麼是膳食平衡,又怎麼達到這一標準呢?所謂膳食平衡是指:膳食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即:氨基酸平衡、熱量營養素平衡、酸鹼平衡以及各種營養素攝入量之間也要平衡,只有這樣才利於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

眾所周知,日常生活中人們將必需食物分為五類,第一類是糧食類,是熱量的主要來源。一般輕體力勞動者每天的攝入量以300-500克為宜,其餘的熱量由副食品供給,所以,糧食類食物的占熱能供給量為60%-70%,約佔膳食總量的32%。

第二類是富含動物蛋白質的食物,包括瘦肉、蛋、禽、魚等,成人每天應攝入70-100克的蛋白質。據研究,人體對動物蛋白質的吸收率高於植物蛋白,較為理想的蛋白質攝入應是,動物蛋白佔1/4,豆類蛋白佔1/4,其餘2/4則糧食供給。因此,營養專家建議,每人每天應攝禽、畜肉類50-100克,魚蝦類50克,蛋類25-50克。此類食物應占膳食總量13%。

第三類是豆、乳及製品,因豆類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和卵磷脂等,其蛋白質氨基酸的組成接近人體需要,所以每人每天應補充豆類50克,奶類100克,此類食物佔總量的9.5%。

第四類是蔬菜、水果,這是人體維生素、無機鹽和食物纖維的主要來來源,但因蔬菜品種很多,營養成分也存在很大差異。如,綠葉類蔬菜含大量的胡蘿蔔素、抗壞血酸以及鈣、磷等無機鹽;根莖類蔬菜有豐富的澱粉、蛋白質和胡蘿蔔素;鮮豆類蔬菜中的碳水化合物、鐵及硫胺素是其他蔬菜所不能比的,所以每人每天應攝入400-500克,共中綠葉菜應保持1/2以上。新鮮的水果是抗壞血酸的良好來源,可以提供大量的蛋白質、磷、鐵等無機鹽,故而每人每天應攝入100-200克鮮果。此類食物應佔總量的40%。

第五類是油脂類,油脂類可供給熱量,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供給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所含的必需脂肪酸比動物油高,而動物油的飽和脂肪酸多,脂肪熔點也比較高,因此不易為人體消化吸收,故而應少吃動物脂肪,多吃植物油。因此,營養學家建議油脂的攝入比例為飽和脂肪酸與多稀不飽和脂肪酸及單烯不飽和脂肪酸各佔1/3。油脂應按每千克體重每天攝入1克,約佔總膳食比重的1.5%。

綜上所述,以上五類食物長期缺乏任何一種或過量補充任何一種都會影響身體健康,為保持均衡膳食,人們每天的膳食不宜吃的太精,更不應在節日中暴飲暴食,真正做到粗細搭配、葷素搭配,菜糧搭配、粗糧細作等,健康就會更有保障。

各位朋友,健康是個永恆的話題,也是值得我們終生關注的學問,今天我講的只是一些皮毛。如果通過今天的課程能使你的健康觀念發生改變,從今天開始主動學習健康知識,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那將是我最大的幸福。能讓人不得病的醫生才是最好的醫生。而這個醫生就是你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裡,我預祝大家健康長壽,和家幸福


推薦閱讀:

【觀念】巾幗
儒家「和而不同」觀念芻議
高瑞泉 | 重建「信德」:從「信」的觀念史出發的考察
翟玉忠: 「以人為本」與西方民主人權觀念不搭界
培養寶寶的理財觀念 - Qzone日誌

TAG:健康 | 觀念 | 改變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