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肌針法」治療頸源性頭暈 -針推專家錢德金
「頸肌針法」治療頸源性頭暈
頸源性頭暈,顧名思義就是因頸部的各種病因造成頭暈的癥狀,眩暈反覆發作,其發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係,此病一般易發於中老年人。常見於晨起床後,或仰頭太過,或低頭太久後
抬頭等過程之中。頸源性頭暈,有暈,有暈加眩,有暈伴痛,有表現為頭重、頭昏沉,甚則視物不清模糊,行走不穩,頭重腳輕,耳鳴,胸悶,胃脘不適欲嘔吐,目不想視,心煩,不愛講話,愛靜,怕喧鬧等。本病常與美尼爾氏綜合征、腦血管性眩暈、眼源性眩暈、內分泌性眩暈、血液病導致的眩暈、神經官能性眩暈、腦腫瘤性眩暈等混淆,臨床必須認真詢間,必要時根據病人的主訴與臨床檢查進行影像等輔助檢查,加以鑒別診斷。
「豎橫針刺法」中「頸肌針法」在治療頸源性頭暈起到特別的效果,可即時減輕暈的強度,一般在1__10次可好轉或治癒,較嚴重者約在10——20次即可臨床治癒。同時對美尼爾氏綜合征、腦血管性眩暈、眼源性眩暈、內分泌性眩暈、神經官能性眩暈都有良好的治療或輔助治療作用。
【病因病機】
傳統醫學:
本病屬於中醫學「眩暈」範疇。頭暈為十二經脈氣血不能上充於頭,氣血壅堵,官竅失其濡養,清竅受擾,可見驟然起身,可見操勞、疲勞過度,可見元氣虛弱,可見受外傷之後。在傳統醫學中,頭暈病因病機與氣血相關;臨床分型為虛證和實證二型。也有細分為:氣虛血瘀型、痰蒙清竅型、風陽(肝陽)上擾型。
氣虛血瘀:眩暈或輕或重,或有頭痛,疲乏懶言,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或有失眠,心悸怔忡,失聰目糊,面色蒼白或晦暗。舌淡紫,或有瘀斑,脈細弱或澀。
痰蒙清竅型:頭暈錯蒙,頭痛如裹,頸項板滯,活動不利,咽喉哽塞不利,泛泛欲哎,胸悶,胃脘脹滿,食欲不振,面色不華。舌質淡,苔白膩,脈滑。
風陽(肝陽)上擾型:眩暈劇烈,突然跌扑,視物模糊,耳鳴聾,急躁多怒,腰膝酸軟,筋骨酸痛。舌紅苔少,及弦細。
現代醫學:
頸源性頭暈是因頸椎病對椎動脈的壓迫所至腦供血不足產生頭暈。在分型上雖有不同但大體分為:椎動脈障礙型、交感亢進型、頸本體感覺紊亂型。
椎動脈障礙型:表現為發作性劇烈眩暈,伴突發跌扑;眩暈的發作和緩解往往與頸部位置有關,突然轉頭及後伸時眩暈加重,恢復中立位後眩暈可減輕。體檢可發現仰頭試驗或轉頭試驗陽性,椎動脈超聲或腦彩超(TCD)的測定結果具有特殊的診斷意義。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有助於確診。
交感亢進型:以慢性眩暈為臨床特點,眩暈的發作與加重與頭頸姿勢無關;面色蒼白晦暗,舌質紫暗;常伴心悸失眠,憂鬱焦慮,頭痛等神經官能症。頭顱枕、頂部皮膚可觸及程度不同的水腫增厚感。TCD檢查提示頸內動脈系統和(或)椎系統痙攣。腦幹誘發電位檢查可見輕度中樞和周圍混合性眩暈的表現。
頸本體感覺紊亂:程度一般,以慢性眩暈多見。低頭位或極度後伸位時眩暈加重,中立位時眩暈可減輕。枕下肌群往往呈緊張狀態,適度按壓枕下肌群可使眩暈顯著緩解;有時可見上頸椎錯位的體征。TCD和腦幹誘發電位檢查均無陽性表現。
豎橫針刺法:
臨床能常發、多發引起頸源性頭暈的元兇是——頸部肌肉群(束),而所壓迫的是頸內、外動脈。所以我把這類病變稱之為「頸肌綜合症頸動脈壓迫型」。
頸內、外動脈只是製造麻煩的執行者,也可以說受害者。
現代醫學頸源性頭暈中交感亢進型、頸本體感覺紊亂型可以理解為是頸部肌肉群(束)壓迫頸內外動脈所至,而椎動脈障礙型頭暈難以理解為是頸部肌肉群(束)壓迫所至。其實也不難理解,椎動脈在前斜角肌內側起自鎖骨下動脈向上穿第6--1頸椎橫突孔,經枕骨大孔入顱。在頸6——1的過程中均有頸椎橫突起了很大的保護作用,而在末進頸椎橫突孔之前直接受影響的主要來源於頸部活動的主要肌肉,因此受壓迫的機率就較大。(見右圖,左側用綠線劃所指是椎動脈,中間分為一段一段的是椎橫突所顯示,椎動脈右側粗的動脈是頸內、外動脈;右側圖短紅線是椎動脈在頸外部分,長紅線是頸內、外動脈)
現代醫學中有這樣一種推測理論描述其發病機制:椎動脈在頸段走行在鉤椎關節及椎體的側方,正常人的椎骨活動時,橫突孔的四壁能使其內部的椎動脈受到牽拉或擠壓,當頭向一側歪曲或扭動時,其同側的椎動脈受到擠壓,對側受到牽張,甚至頭後伸時椎動脈的血流都會減少,但無癥狀。而且在正常人,即使一側椎動脈受壓甚至完全阻塞,也不會造成椎動脈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
但是如果一側椎動脈已有某種病變(如椎動脈畸形,骨刺壓迫、血栓形成或動脈狹窄等),而在頭頸轉動時,頸椎的鉤椎關節和關節突關節的骨刺,可能刺激或壓迫對側的椎動脈,或刺激其周圍的交感神經使椎動脈發生扭曲或痙攣,管腔變細,血流量減少,從而造成大腦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出現腦幹供血不全的一系列相應癥狀,這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
如上述理論成立,那麼這種椎動脈型頸椎病非手術治療莫屬。椎動脈產生畸形、血栓形成、動脈狹窄,這些病變如果用非手術治療可以說難以治癒或好轉的。
椎動脈是供應大腦半球的後1/3,間腦後部、腦幹和小腦的血液營養。
有一般生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椎動脈發生痙攣,血流量減少,從而造成腦部癥狀,也只能在它供血範圍內產生相應的癥狀。在椎動脈壓迫而產生一系列頭部不適,或弦暈,或頭昏頭痛大都表現在頭的後部、眼、耳部為主,這恰好是頸內、外動脈所供血範圍。
頸內動脈供應大腦半球的前2/3及間腦的前部的營養,還是眼晴的主要營養供給。頸內動脈在腦部的大腦中動脈是供給大腦半球所需要血液的80%,而後交通動脈支所供血液營養區域內有軀體運動、感覺和語言等許多重要的中樞。當眼花目弦,頭暈頭昏,腦疼木獃等癥狀基本都由頸內動脈缺血流量減少或痙攣所製造的。
頸外動脈分支分布到頭、頸和腦膜。我們臨床所見頭皮緊痛、偏頭痛、太陽穴部血管跳痛等等大都是頸外動脈在執行製造麻煩任務,那怕有些是神經原因所致的疼痛,頸外動脈也脫不了干係,神經的營養也是由血液供給的。其元兇也是上述的頸都肌肉群(束)。
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有助於確診。但是你不知道在哪一個部位受堵,受壓迫,也許在外,也許在內,在外的因素大於內。當對外部壓迫因素用「頸肌針法」進行治療,就可以對內部因素進行減壓,癥狀亦可以逐步緩解,以至血流逐漸正常。所以,那怕是典型的椎動脈型頭暈,「頸肌針法」的治療也能有其他治療方法不能達到的效果。
【治 療】:
頸源性頭暈機理無論在傳統醫學中,還是在現代醫學中都揭示一個本質:氣血不能上充於頭,氣血壅堵,官竅失其濡養,清竅受擾。「頸肌針法」治療頸源性頭暈是緊緊抓住病之本,對所製造頸動脈壓迫的頸部肌肉通過「頸肌針法」特殊作用,以達到調節與恢復。調節恢復了,頭暈則逝。
【臨床癥狀】
頸源性頭暈可感到頭暈以一側,或前額部,或後枕部為甚,可整個頭部感覺暈,也有隻知頭暈,而不知以何部位難受。常見於晨起床後,或仰頭太過,或低頭太久後抬頭等過程之中。頸源性頭暈,有暈,有暈加眩,有暈伴痛,有表現為頭重、頭昏沉,甚則視物不清模糊,行走不穩,頭重腳輕,太陽穴附近或頭顳部暈痛、跳痛,耳鳴,胸悶,胃脘不適欲嘔吐,目不想視,心煩,不愛講話,愛靜,怕喧鬧等。臨床上有許多頸源性頭暈患者不能平卧,夜只能坐睡。
【臨床檢查】
頸源性頭暈最大特點是當頭部姿勢改變時呈現暈眩癥狀程度各有不同,臨床檢查先查其是否頭部姿勢改變時呈現暈眩癥狀程度各有不同。頸源性頭暈有其特定痛點,一般痛點在:二側枕骨下緣、後枕骨二側約中點部、胸鎖乳突肌上部。一般我們在按揉胸鎖乳突肌上部時脹痛感會向上傳導達至頭暈痛部位,有的可直達太陽穴暈痛部位。(如右圖中所示紅色所標)
【臨床分析】
頸動脈要比椎動脈的血流量大,我們在頸部有一斜而長,厚厚的肌肉前方就可以用手摸到有脈博跳動的地方,那就是頸動脈。頸動脈自頸總動脈發出後,向上經顱底頸動脈管入顱腔。在入顱腔前全部受頸部肌肉來保護,因此它與頸部肌肉胸鎖乳突肌,前、中、後斜角肌、二腹肌、肩胛提肌等生理功能結下不解之緣,息息相關。(如左圖所示)以上等諸肌肉群(束)是頸部自由運動,隨意運動的主要動力肌或協同肌。它們不僅是頸、頭部運動、休息時需要,而且當臂、肩,甚至手都用力都要請它們協同作戰,。在它們產生病理變化(長期得不到很好休息、保護,產生勞損、攣急,感受風寒,肌肉功能減退而產生放鬆功能失調等等因素)時,使頸動脈發生扭曲或痙攣,管腔變細,血流量減少,就會產生相應的腦部癥狀。這也就是頸肌綜合症頸動脈壓迫型發病機制。
【冶 療】
治 則:以松治暈,松則不暈。
治 法:頸肌針法。
具體方法:
一般患者取坐姿位治療。
取一枚二寸針可以在相當「風池」穴的部位以「橫刺式」刺入,針感最好能傳導至頭部;再取一枚二寸針在胸鎖乳突肌中段後緣部以「橫刺式」刺入。接針灸治療儀,取疏波,強度以舒為宜,以患者可接受為宜。
接治療儀,其跳動方式必將頸部功能失調的肌肉束(群)全部進行跳動,如不能進行如此跳動,就要對針進行調整到位。
頸肌針法治頸源性頭暈為什麼能取得非常明顯的療效,就是因為頸肌針治法有的放矢地放鬆了壓迫頸總動脈,或頸動脈的肌肉,從而使通向頭內或外的的血管暢通無阻,頭得血,得氧,則暈逝。
【備 注】
此針法亦可用來治療頭皮麻痛等頭部疾患。這類疾病雖部位不同,表現出來的癥狀不同,但基理一樣,都是頭部缺血性的疾病,不是由頸內動脈受壓就是頸外動脈受壓所至。
臨床檢查中所提出的頸源性頭暈的特定痛點非常重要,是由上千臨床檢查中歸納總結出來,就是患者在就診時無頭暈主訴,而檢查出頸源性頭暈的特定痛點,可證明其有或曾經有頭暈之疾。
若用頸肌針法治療後,對頸源性頭暈的特定痛點佐以推拿,效果更佳。
推薦閱讀:
※頭疼頭暈刮痧療法的具體方法
※「偏頭族」頭暈 九成因關節錯位
※【每日一穴】絲竹空,頭痛頭暈全沒了
※晨起頭暈、睏倦試試按摩四穴位
※【艾灸後頭暈怎麼辦】你可以休息幾天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