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中國現代農業未來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2016-05-25 16:01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現代農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指出,隨著「三化同步」戰略的提出,可以預見,農業現代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以下從經濟發展趨勢和誘致性創新理論兩個維度展望農業現代化發展趨勢。

(一)經濟發展趨勢與農業現代化展望

1、經濟結構變動與農業現代化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效果逐漸凸顯,三次產業協同性增強。第一產業產值佔比由2000年的15.1%下降到2010年的10.1%,降速趨緩;第二產業佔比基本保持平穩;而第三產業佔比迅速上升。2003-2011年,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均保持較快發展態勢。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工業整體素質的穩步提升,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為農業現代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和條件。然而,從城鄉結構來看,2010年城鄉二元結構係數仍高達4.76,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可見,城鄉二元結構仍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破解的一道難題。因此,只有將農業現代化放在首要位置,切實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才能突破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統籌」的發展瓶頸,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根本要求。

2、消費結構變化與農業現代化展望

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和消費水平的提升,必然促使人們改善消費結構,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近年來,消費者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逐步加強,關注的重點除了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外,還集中在產品品種的創新和品質的提升等多方面。與此同時,人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食物消費需求的轉化,必然導致農業結構的進一步轉化。這就要求農業生產要滿足市場需求,農業品種結構要進一步優化,農業要朝著高產、優質、高效方向發展,也要求農業生產經營者不斷提高農業的產銷一體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同時也要求市場形成一系列完善的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

3、勞動力流動與農業現代化展望

2011年,我國農業產值佔GDP比重下降為10、0%,但是農業就業人員仍高達34、8%,這表明我國就業結構仍存在脫節現象。與此同時,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進一步轉移,農村勞動力將進入結構性短缺階段。這就要求努力實現「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方向轉變」,用現代化的經營服務體系培養新型農民,引導和帶動用現代物質條件和科學技術裝備和改造農業。

(二)誘致性創新理論與農業現代化速水

佑次郎和拉坦(1985)發展了誘致性創新理論,運用大量歷史數據、生產函數模型、理論推導證明了技術進步與制度創新是經濟體系內變數引起的,並且強調在任何一個經濟中,農業的發展都要依賴於資源稟賦、文化稟賦、技術和制度的相互作用。他們還指出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的失敗與世界農業不平衡是由於不利條件阻礙或延緩了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誘導過程;這些不利條件包括市場扭曲、文化環境、研究機構與科學家的不完善和缺乏等;這些不利條件主要是由不合理制度與政策造成的。基於誘致性創新理論,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重視對教育與研究的大量投資,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水平,並強化制度創新和改革的能力。

發展現代農業根本出路在科技 中國科技網 2016-05-31 04:07

科技部農村司司長 馬連芳

「十二五」期間我國在農業科技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十二五」規劃任務目標圓滿完成,農業科技整體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打贏脫貧攻堅戰進入衝刺階段的背景下,我國今後一個時期,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風險更加嚴峻。如何加快構建適應農業科技特點、符合農業科技發展規律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

我國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關鍵在科技、出路在科技、潛力在科技。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以規模擴張為主導的粗放式增長,轉為以質量效益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要創新激勵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加註重發揮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要創新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健全企業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決策、投入、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要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解決科研和生產「兩張皮」以及科技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十三五」時期,科學謀劃農業科技工作,要深刻把握中央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要求,堅定不移把農業科技擺在國家科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深刻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把提升產業競爭力作為農業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深刻把握農業科技發展的基本規律,加快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深刻把握全國科技工作的整體部署,以創新精神引領「十三五」農業科技發展。

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番禺日報 2016-05-21 05:01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先後實施兩輪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推進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結構優化調整,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和休閑農業,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2015年,畜牧業產值約佔農業總產值的1/3,標誌著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60%,標誌著我國已經從賣原字型大小農產品進入到賣製成品的新階段;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超過180萬家,成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但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比,我國農業產業體系還存在資源環境匹配度不高、糧經飼統籌不夠、種養業結合不緊、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強、流通體系效率不高、低端農產品過剩和高端優質農產品不足並存等問題,迫切需要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優、調高、調精農業產業,增加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生產,做強生產、加工、儲藏、包裝、流通、銷售各環節,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提高農業質量效益。一是鞏固提升糧食產能。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守耕地紅線,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建設,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二是大力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畜牧業、園藝業、水產業,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化生產、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和水產健康養殖,發展高附加值、高品質農產品,穩定蔬菜、生豬等「菜籃子」產品供應,補齊大豆、牛奶、牛羊肉三塊短板。三是優化農業重點產業區域布局。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適應性農業,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提高農業產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當前重點是調減「鐮刀彎」等非優勢區玉米種植,增加優質飼草、雜糧雜豆和馬鈴薯生產。四是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主食加工發展,支持農業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發展。拓展農業功能,積極發展「農家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培育分享農業、定製農業、創意農業、養生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

習近平心中的中國農業未來發展藍圖 央廣網 2016-05-26 22:02

央廣網北京5月26日消息(記者王豐)據中國鄉村之聲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月23日到25日在黑龍江考察調研。在考察農業時,習近平指出,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要統籌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用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要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要採取工程、農藝、生物等多種措施,調動農民積極性,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利用好。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胡定寰表示,現在黑龍江農業問題突出,習總書記的建議既指出了黑龍江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描繪了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藍圖:

胡定寰:首先黑龍江是我國農業發展自然條件最好的地方,這裡有全世界三塊黑土地之一,面積達102萬平方公里。最近幾年,東北的黑土地過度開發,黑土變薄了,上世紀有50到60厘米深,現在只有20到30厘米了。還有更嚴重的問題,現在黑龍江的農產品主要以玉米、大豆為主,當然也有一些大米,最近由於從北美、南美進口的玉米價格相當低,價格上無法和進口玉米競爭,所以即使黑土地過度開發,農民的收入並沒有很大的提高。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訪問黑龍江提出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建設,由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保護黑土地,我覺得這個提法正是說到點子上了。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習總書記對黑龍江農業發展的建議深刻而具體,從農業產業經營體系、農墾體制改革以及黑土地的保護、開發等諸多方面都做了全面的論述,未來落實需要從多方面入手,首先就是要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李國祥:黑龍江農業糧食生產的資源稟賦條件較好,具有跟國際上一些資源稟賦條件較好的國家和地區相競爭的能力,現在怎麼把這種資源稟賦的條件發揮出來?主要是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第一是規模化經營,培育新型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在現代化中發揮引領作用,要能夠在家庭承包基礎上實行合作經營,集體經營,企業化經營,多種經營方式,構建新型的經營體系。

第二是發揮科技作用,重點是生物技術,耕種方法,核心是良種良法,具體來講就是良種、農藝、農機,這些技術結合起來,推進現代化。

第三要把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體系構建起來。比如在糧食生產過程中,黑龍江過去一直都是原料供應地,加工不夠,以後糧食生產必須要面對市場,要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新的產業體系。

李國祥認為黑龍江的糧食產量在中國舉足輕重,但是整個黑龍江的生產效益還不是很好,糧食生產效益的提高不能僅僅局限在糧食價格的提高上,要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把整個大產業融合,具備全球戰略眼光。

李國祥:必須把大產業融合,提高附加值作為方向,所以在推進糧食生產大基地的基礎上,必須要做好深加工,以及開拓市場,在這些方面實現大產業體系。根據國外的一些經驗,如果要想在國際上有競爭力,還需要有大企業,大集團。全球有四大糧商,未來的農墾系統不僅定位在國內商品提供者的角色上,必須要有全球的戰略眼光,要成為一個大的集團,要能夠跟國際大糧商相競爭、相抗衡。另外,黑龍江的現代農業發展比較好的是農墾,農墾正在全面推進改革,農墾體系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更加具備條件和優勢。習總書記提出的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競爭力,農墾更應該走在前頭,帶領整個黑龍江現代農業的發展。

我國生態農業投資熱點分析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2016-05-25 10:28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生態農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認為,2014年以來,農業投資更看重企業的科技含量、生態化進程和電商金融應用。在當前城鎮化和可持續發展形勢下,以下農業領域面臨著投資的新機遇,不難看出,其中生態農業正成為投資熱點。

第一,設施生態農業或工廠化生態農業,因設施內的生態環境和種養條件相對來說較易複製,且科技含量較高。

第二,垂直的生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企業,這些企業包括生態畜牧企業,生態漁業企業,生態果蔬加工企業。在我國適應於所有食品安全問題突出的產業和產品,有機食品,高端茶葉,綠色肉、蛋、奶、魚等,都應通過發展和完善產業鏈來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第三,生物肥料,生物農藥,有機肥料的研發和生產。

第四,結合鄉村旅遊的規模化家庭生態農場,產業鏈兼顧「三生」功能的生態農莊和都市農業。能夠帶動和組織農民合作社的龍頭農業企業。

第五,節水抗旱的技術、設備和農機具的研發與生產企業。

第六,循環經濟和資源深度利用企業。

第七,參與農村能源和環境建設的企業,進行生物能源、可再生能源、垃圾處理和環境治理的企業。

第八,一些觀光休閑的生態農業,都市農業,創意農業。

第九,我國中醫藥產業的相關企業。我國出台了中藥GAP標準來規範中藥種植,中醫藥品的研發生產企業。

第十,農業走出去,在境外投資併購方面的機會,進行農業行業整合的機會。

我國設施農業發展趨勢分析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2016-05-25 10:22

設施農業發展歷程

》中認為,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歷史悠久,至今已形成多種類型,較為普遍採用的幾種模式有:簡易覆蓋型(主要以地膜覆蓋為典型代表)、簡易設施型(主要包括中小拱棚)、一般設施型(如塑料大棚、加溫溫室、日光溫室以及微滴灌系統等)和工廠化農業,其中以節能日光溫室、普通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發展最快。簡易覆蓋型、簡易設施型和一般設施型農業技術含量低,粗放經營,經營規模較小。工廠化農業是設施農業的高級發展階段,即利用高科技設施材料,運用先進的工程技術手段構建與田間傳統農業截然不同的生產環境,如同在工廠中進行農業生產。通常包括加熱系統、降溫系統、通風系統、遮陽系統、微灌系統和中心控制系統。它屬於集約高效型農業,在我國尚處於實驗階段,但代表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設施栽培已進入鞏固、完善、提高、再發展的比較成熟階段。設施栽培總體布局趨於合理,多數地區在發展中體現了以節能為中心,低投入、高產出的特色,設施設備的總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設施類型向大型化發展,小型簡易設施的比例近20年來下降了28%。設施栽培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專業品種的培育受到重視,設施栽培蔬菜的總產和單產大幅度提高,栽培作物的品種不斷擴大和豐富,不但提高了經濟效益,也促進了農民增收。設施栽培的科學研究,也得到了國家的重視與支持。

設施農業發展趨勢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設施農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認為設施農業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主要可以歸結如下:

其一,與現代工業技術進一步結合,提高硬體質量,增強配套能力。我國設施農業要在建築結構工程、材料工程和節水節能工程方面進一步發展,在提高主體結構質量的同時,應不斷增強配套能力。

其二,設施與設施農業產品生產向標準化發展,包括溫室及配套設施性能、結構、設計、安裝、建設、使用標準,設施栽培工藝與生產技術規程標準,產品質量與監測技術標準等。

其三,加強采後加工處理技術的研究開發,包括采後清洗、分級、預冷、加工、包裝、儲藏、運輸等過程的工藝技術及配套設施、裝備等,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其四,與計算機自動控制技術結合。實現光、溫、水、肥、氣等因素的自動監控和作業機械的自動化控制等。

其五,與信息技術結合,建立以產品、技術和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網路化管理、模式化運行、遠程服務等。

其六,與生物技術結合,開發出抗逆性強、抗病蟲害、耐貯藏和高產的溫室作物新品種,全面提高溫室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利用生物製劑、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專用生產資料,向精確農業方向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綠色健康食品。

黨國英:支農政策要做重大調整,農業專業化亟需發展 2016-05-28 15:22

「商界的話說得是否正確,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看,學者講話是否正確需要看十年八年。」一句幽默的開場白揭開了本次論壇的序幕。「農業供給側改革是現在比較流行的觀點。」知名三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在會上首先提出。

黨國英表示,目前整個中國對於糧食生產處在全行業虧損狀態,是以要素成本來核算的。

為什麼虧損?要素分勞動、土地和資本。土地的要素成本是8000億,勞動報酬成本是4200億。資本報酬按照銀行利率核算是3000億。所以我國糧食生產的要素成本是1.2萬億。但還有一些是消耗型成本。一年糧食產出1.2萬億斤計算,要素成本加上消耗性成本是2萬億。這1.2萬億斤糧食賣多少錢?按照0.7元計算,虧損1.16萬億。如果按照國家政策支持下形成的國家托底的價,仍然虧損0.8萬億元。

糧食虧損為什麼還有人種?黨國英分析,目前政府對種糧補貼保守估計在2500億。隱性的資本折舊和資本利息主要由政府來承擔,不由農民開支,沒有形成農民的財富。我國的農民種地的時候自己的勞動不核算,農戶自己種的時候不給自己發工資。我國地租要比農業發達國家高三倍左右,雖然農民種地處於虧損狀態,但是農民還在種,糧食還在增產。

但是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造成吃飯成本高很多。用恩格爾係數來說,老百姓吃飯開支占支出比重達30%。一個國家的國民吃飯成本低,對這個國家的創新活動有非常重大的影響。

「要通過供給側改革來解決這個問題。以提升中國農業的競爭力,把成本降低。」黨國英指出。

會上,黨國英談到,土地制度改革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是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好處就是減少勞動時間、地租成本、資本的消耗。中國城市在我們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和歐美同樣快速增長時期,GDP增加1個百分點,對就業的拉動大概是歐美國家的1/2-1/4。加速農村發展,農業一定要專業化。

在黨國英看來,我國的支農政策要做重大調整。對於支農這件事情,目前的考慮是與合作社發展銜接,改革農業科技管理體系。

孫北國:沒有資源集聚,農民自身很難實現三農協調發展 2016-05-27 10:33

沒有資源集聚,農民自身很難實現三農協調發展

——「主糧三農向何處去」大討論「資本與農業」(2)

作者:孫北國,創聯新農業智庫創始人,首席研究員。

【導讀】

2016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文件指出,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互促共進,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如何優化要素配置?

如何實現一號文件的工業反哺農業?

「五大發展理念」的國策在「三農」落地,一號文件的「工業反哺農業」可靠實現,都必須改變對「工商資本」的偏見。

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抓手」理念,「工業反哺農業」的基本國策,現在最需要的是找到可操作、可執行的「抓手」。「工業反哺農業」的可靠落地和有效執行,必須糾正農業政策理論上對「工商資本」的偏見,必須用更加辨證的哲學發展觀和法治觀,對「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和農村推動「新三農」發展進行科學認識和法規前置的理論突破。

【正文】

「加大創新改革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國策,一直是國家對「三農」政策落地的基本要求,而實事求是客觀分析我國「三農」現狀,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農村資源匱乏、農民弱勢弱能、農業低水平種植......沒有資源集聚,靠農民和農村的自身資源,很難實現「三農」協調發展。

循著問題導向的思路,透視一下「三農」的資源現狀:

一、農村中的優秀創造力和生產力要素都走了

幾十年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把農村的人才、錢財以及勤勞、苦幹的文化傳承等優良生產力能動要素像抽血一樣都抽走了,糧食主產區農村的社會、經濟、人文和生態環境漸趨凋敝,有國家情懷、有社會責任感、有鄉村治理和農業產業化組織能力的正能量農民精英人才在現在的農村少之又少。

農民階層把他們最優秀生產力要素連同優良文化都貢獻給了城市化和現代化,多少優秀學子成為國家棟樑、多少技能民工成為建設大軍、多少青壯勞力舍家棄子擔當產業工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建設成就,是農村特別是糧食種植的廣大農村的不斷荒蕪、凋零和沒落為代價的。是以農民工犧牲了家庭團圓、長年離鄉離家留子在外苦幹為代價的。

1.能人走了很多

我國農村培養出的優秀學子,大學、大專畢業後基本都留在了城市打拚,因為農村留不住人才;農村中的能人也在城市經濟高速發展中走向工業和商業,離開了農村;就連農村中能力強的婦女也都離鄉進城找工作去了,農村中長大的男孩女孩也大都進入城市打工,農村的能人和年輕人只有少數願意種地。

2.純樸文化也流失了很多

留在農村的農民沒有更多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農村的老人沒有安享兒孫共樂的幸福晚年,留在農村的兒童沒有豐富多彩的童年,甚至是缺少父母關愛的童年......

隨著農村中優秀人才和能人大都進城的,還有人脈、資金、鄉賢以及優良的鄉村純樸文化,留在農村的人對現代垃圾文化少有辨識,造成了農村優秀文化的嚴重流失。取而代之的是賭博文化、逐利文章和享樂攀比文化。

二、農村興旺繁榮的資源要素匱乏

縱觀我國農村現狀,試問現在的農村還有幾個小學?有幾個老師?試問現在的農村有幾個醫療機構?試問現在有多少大學生留在農村?試問有多少農業科技成果已經應用?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我們直面農村的最真實寫照,農民看病必須進城,無論大病小病;農民的孩子上學需要每天坐車到鎮里讀書;農民的孩子考上大學基本都進入大城市打拚,不願意留在只有「三畝」田地的農村......

處在社會最底層的的主糧農村,房子和土地都缺少生機與活力。新鮮的空氣、大面積的天然山水等資源大都被擱置甚至污染、碎片化、不合理利用……

大部份主糧農村,現在只有被過度掠奪性種植的耕地、周邊的自然山水和剩在農村的農民,缺少教育、缺少醫療、缺少文化、缺少資金、更缺少人氣。

三、我國現有主糧體制制約了農業的前進步伐

由於現代化種植的影響、現代化覆蓋不了的尷尬,大概有1/3甚至更多的耕地承包農戶不親自種地了,農業種植模式正在改變。

1.土地短期流轉的體制弊端

現行的土地流轉經營模式並非是長期不變的,現行種田大戶大都是一年一簽一收租金的土地短期流轉,由於糧價下跌,今年種植結構調整,國家取消了玉米國儲收購政策並執行「完全市場價格+國家政策補貼」的收糧新政後,這種方式的土地流轉最終對出租土地的承包農戶來講,不但沒有保障而且又面臨進一步隆低租金或自己重新再種地都很難選擇的無奈,對種糧大戶來講,種一年看一年,沒有可能長期謀劃,國家補貼政策雖強調給實際種地的組織或大戶,但也會在土地出租行情上通過價格搏奕在出租與承租間扯平。保護實際種植者收益的政策基本落空。

官方報告中五億畝左右的主糧農田流轉本質上並非穩定,除少數長期合約外。絕大多數基本上是均為短期的市場化出租,當年收益流轉,所形成的經營模式也是不穩定的組織結構。

2.現行土地經營模式弊端

經營土地的模式無論是是一人一地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一些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等適度規模經營模式,並未形成農戶間的聯結機制,且選擇自己種地的更沒有以環保為標準的精細化經營,科技應用不深入、不徹底,致使農業生產仍然是處於較低的繼續掠奪水平,很難應用前沿科技進行改進,一直呈現為不易改變的老套大農化種植方法,機械化程度低、智能化水平更低,顯然這是與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相脫節的。因此也很少有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

且最突出的是土地面源污染問題,近十年的農民合作社已經被證實了是沒有組織化手段可以有效解決的這些問題的。

面壁十年圖破壁,主糧種植體制必須重新審視和思考......

3.農民合作社體制局限性

十年的農民合作社經營體制,事實證明不能推動「三農」的根本性進步。

農民合作社是我國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的自願性互助經濟組織,已存在近十年。十年已經證實了農民合作社和「適度規模」經營模式沒有一體化經營的組織機制;沒有土地與其它重要生產力要素的利益聯結機制;沒有專業化、組織化、系統化的強大組織管理體系;沒有高素質專業人才的指引;沒有資源匯聚、價值疊加的全產業鏈增值共贏商業模式;沒有「從產品經營向資本經營跨越」的經營理念和創造能力;因此也就沒有參與國際糧食市場競爭話語權的跨國經營實力。糧價下跌導致農民種地積極性下降,均說明依靠農民自身是很難實現科技進步、創造幸福的「三農」協調發展的。農民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等的「適度規模」經營模式, 富不了農民,救不了生態,強不了國家,已經嚴重製約了我國農業的前進步伐,不適合繼續主導中國農業發展路徑和發展方向。

四、體制機制創新,實現農村外圍資源進入

主糧農業體制機制,修修補補已經不能更好解決問題,依靠農民自身很難實現「三農」協調發展。體制創新,必須突破,工業反哺農業,實現農村外圍資源的進入,迫在眉睫。

5月23—25日,習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強調指出: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轉方式調結構的緊要關口,既是爬坡過坎的攻堅期,也是大有作為的窗口期。只有橫下一條心,扎紮實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產業結構層次才能出現一個大的躍升,社會生產力水平才能出現一個大的躍升。如果在政策上左顧右盼,在工作上淺嘗輒止,就會貽誤時機」 。「轉方式調結構是苦幹出來的,而不是硬等出來的。要把理念轉化為行動,全力打好攻堅戰」 。「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和糧食主產區,要統籌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用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習總書記也寄語黑龍江省委省政府:要深入改進作風,在學習上下一番真功夫、實功夫、苦功夫,通過解放思想增強機遇意識、人才意識、效率意識、拼搏意識、創新意識。

創聯新農業智庫認為:習總書記強調多元化推進「三農」改革、強調「緊要關口」,強調「攻堅期、窗口期」。強調「只有橫下一條心,扎紮實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出現大的躍升。」都是鼓勵我們放開思想,大膽改革。干出來而不是等出來。否則,「就會貽誤時機。」

創聯新農業智庫認為:面對中國農業亟待轉型升級的時代焦點, 頂層設計需要站在更高的戰略層面上,更理性、更高遠地去審時度勢。向主糧農村集聚資源,將工業反哺農業落到實處。摒棄單純經營農產品的傳統思維,從分散的單純農產品經營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的農業產業經營跨越,再從農業產業經營向更高層次的農業資本經營跨越,並且在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發展的同時,推動農村社會文化的再繁榮和農民群體與其他先進生產力要素的融合。一定符合主糧「三農」的創新改革方向。也一定是符合習總書記的講的「因地制宜推進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用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有益探索。

單靠農民自身的力量去改變「三農」現狀、去實現「協調」發展,是空談。

【正文結束】

關注「三農」問題,一起討論「中國農業向何處去?」。

關注創聯新農業智庫(http://www.clxnyzk.com/)

原文鏈接:

(http://www.clxnyzk.com/c/default/pageId/5653eea577eb06904b8b456c/articleId/5747b0f49ccde20f387c0cff)

在未來農村,或許只有這樣種地才能賺錢! 2016-06-01 00:53

在當下回農村種地不賺錢,好像是一種普遍的共識。

但是種地真得不賺錢么?

其實不然,如果跟緊農業形勢和國家政策,在未來農村從這三個方向出發去種地,還是有可能會賺錢的。

一、玩農業新概念

首先,什麼叫農業新概念?

舉個例子,你就懂了。像有機蔬菜、創意農業、超級水果等等這些都是農業新概念。

在未來農村,像普普通通的種植糧食作物依然很難賺錢,如果能從這些農業新概念入手,想必賺錢會比較容易。

比如有機蔬菜,隨著食品安全越來越受重視,有機蔬菜也必然會有龐大的消費群體。

另外,有機蔬菜的價格高,可以直銷到消費者手中,中間商環節燒,種植者獲得利潤將會更大。

二、搞農村合作社

農村合作社是未來中國農業的一大發展趨勢。

在農村人口老齡化和農村城鎮化日趨嚴重的大勢下,農村合作社是農村以及農業的最好的出路之一。

從國家政策面上來看,想必在未來農村,國家政策會大力鼓勵農村建立相應的農村合作社,也必然會有大量的補助資金。

對於想在農村搞種植業的人來說,組建幾個合作社,不僅僅擴大的自己的種植團隊,還響應了國家的號召,更有可能得到國家的政策補貼,何樂而不為呢?

三、規模化生產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來分析,以前的農業不賺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業耕地比較零散,實行的是小戶耕種,耕種成本比較高,支出收入沒辦法精細節約化。

在未來農村呢?

當土地集中化之後,如果你可以承包幾百甚至上千畝耕地,到時候你完全可以採用規模化農業生產模式。

將投入成本和季度收入進行核算分析,得出最佳的種植模式。

從成本和收益兩個角度,來從事農業生產,把種地給專業化。這樣一方面提高了作物的產量,另一方面也促進了農業的機械化以及農產品的商品化。

從而更容易從市場中賺到一份錢。

小結:這三種農業模式在未來農村或許會是最流行的農業模式,賺錢肯定會有人能賺,但是不是你還要看你個人運作能力了!

渝北區發展智慧化農業 遠程實現精準澆灌施肥 華龍網 2016-05-31 15:32

渝北區智慧化總指揮平台 渝北區農業委員會供圖 華龍網發

華龍網5月31日11時訊(記者 王思洋)在電腦屏幕前就能遠程監控農田,還能精準澆灌施肥,這都得益於渝北區發展的智慧化現代農業。今日,記者從渝北區農業委員會獲悉,該區通過建成的精準農業智慧化總平台及智能綜合控制系統,已實現對農業基地的遠程監控、精準灌溉施肥等功能。

在玉峰山鎮旱土村香濃碩生態葡萄種植基地內,農技人員正在藉助智能綜合控制系統為基地的葡萄配置「營養大餐」。

「這是我們和土壤"對話』的工具。」香濃碩生態葡萄種植基地負責人韓吉峰告訴記者,在葡萄基地的土壤里定點埋設有各類感測器。「以前,我們雖然採用了測土配方施肥,但測得的土質數據是一個時段的區間值,無法做到實施監控。如今,通過感測器反饋的是實時數據,可以隨時了解土壤的狀態,從而真正做到缺什麼就補什麼,有針對性地調配農肥成分和比例,把土質調整到最佳狀態。」

除了精準施肥外,通過這套智能綜合控制系統,還能實現對室外溫度、濕度、光照、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風速、風向、降雨量數據的收集整理、水肥一體精量灌溉控制系統可智能灌溉施肥、自動根據土壤溫度感測器噴水灌溉等功能。

香濃碩果園水肥一體精量灌溉控制系統 渝北區農業委員會供圖 華龍網發

據介紹,葡萄基地智能綜合控制系統投入運行後,可節約農肥50%,提高水利用率50%以上。原來需要100多個人乾的農活,現在只需1個技術人員就可輕鬆搞定。

「這還只是渝北發展智慧農業的一個縮影。」渝北區農業委員會副主任包季紅說,這個葡萄基地所使用的智能綜合控制系統是渝北區精準智慧化農業平台的子系統。「目前,渝北區已建成1個精準農業智慧化總平台、8個物聯網基地和2個農業物聯網示範企業。」

記者在渝北區農業委員會辦公樓內看到,一塊面積30平方米監控屏幕可實現農業物聯網展示、科技服務、農業諮詢、專家決策、遠程教育等應用服務,在這個總平台上可對玉峰山醉美葡萄谷、印盒歪嘴李基地、放牛坪萬畝梨園等8個物聯網產業基地實施遠程操作指揮。

據了解,今後渝北區還將根據業主及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為精準智慧化農業平台加入各種模塊,實現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全程精準監控。未來,市民掃一掃農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或條形碼,就能看到該產品產地、銷售商甚至生長的全過程。

萬畝蔬菜實現微滴灌水肥一體化 石家莊日報 2016-06-01 09:02

本報訊 (記者 杜倩倩 通訊員 王盟 張建崗)隨著氣溫的升高,大多數菜農都在菜地里忙著給蔬菜澆水,藁城區小豐村禾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陳建清卻悠閑地坐在地頭。「今年政府免費給我們合作社安裝了微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現在澆地施肥按幾下按鈕坐在地頭就不用管了,特別省事!」陳建清高興地說。

據了解,微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是蔬菜生產最有效的節水措施,比傳統灌溉畝用水減少200立方米以上,節水節肥,省工省力。為幫助菜農減少種田成本,減少地下水開採量,藁城區結合自身蔬菜種植實際和應用水肥一體化現狀,遵循「政府主導與農民主體相結合,集中連片、規模園區整建制推進」的原則,通過修管道、安裝智能化設備等方法,在廉州、興安、常安等11個鄉鎮的30個村落實應用該項技術。蔬菜微滴灌技術的應用,實現了蔬菜種植的精準化灌溉,不僅幫助菜農節省了水費、電費和人工費,還實現了地下水壓採的目標。

說起這套微滴灌系統,陳建清打開了話匣子,「沒安裝微滴灌設施以前,我們澆地採用的是大水漫灌的方式,需要專門僱人進行通壟溝、引水流,僱工人一天的費用最少得70元錢。再加上這塊兒地屬於沙土質,澆地過程中滲水量大,既費水又費時間,有時候澆水速度慢,無法給蔬菜提供急需的水分,導致蔬菜產量下降。」接著,他又扳著手指頭,細數微滴灌設施的好處。他說,安裝了新設備後,不僅實現了澆水、施肥同時進行,還實現了澆水的精準化。現在澆水時只要打開地頭水井的閥門,設定好水壓,水流就順著水管流向地里,到達蔬菜根部時,透過出水管的出水孔滴出,不浪費每一滴水!

廉州鎮五里庄村耿鴻霜的菜地里也安裝了這套系統,她給我們算了一筆經濟賬。「以前我這177畝菜地澆一次水,需要6個工人每天10個小時,16天才能完成,單人工費這一項就需要近7000元;再加上電費,總共需要1萬多元。安裝了微滴灌水肥一體化設備以後,算上施肥,用3個工人、3個小時就搞定了,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工費,用水量、用藥量、施肥量也分別降低了60%、55%、30%。現在每畝地能節支600-1000元呢!」耿大姐激動地說。

據了解,目前該區微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面積達1萬畝,使用上級財政資金1500萬元,預計實現地下水壓采200萬立方米。「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引導群眾使用該項系統,幫助更多的老百姓實現增收的願望。」該區農業局蔬菜辦主任魏鳳友介紹道。

從「中國農業矽谷」,看京津冀農業的機會點 2016-06-01 11:26

最近,轟動京津冀農業界的非「中國農業矽谷」莫屬!這個到底是個啥,為何能引起京津冀政界、商界、農業界地震?

5月初,北京農科城涿州農業科技成果創新示範園建設暨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創新研究院發起研討會在中國農業大學涿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舉行,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門、農業高校院所和重點農業龍頭企業代表百餘人出席會議,共同見證北京農科城涿州農業科技成果示範園建設正式啟動和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創新研究院誕生。

目的在於京津冀三地將以此為依託,進一步匯聚整合跨地域、跨部門、跨學科的農業科技資源,建設多家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科技創新和服務平台,合力打造「中國農業矽谷」。

「中國農業矽谷」借的什麼「東風」?

京津冀一體化區域內,農業是關鍵產業。

5月初,農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京津冀現代農業協同發展提供了一副「大棋盤」。規劃提出,按照都市現代農業區和高產高效生態農業區的布局,推進京津和河北省環京津的27個縣市加快建成環都市現代農業圈,實現農業田園景觀化、產業園區化、功能多元化、發展綠色化。

在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徹底扭轉原有「各自為政」的農業發展態勢,統籌構建現代農業發展框架,利用相互優勢資源,充分發揮京津冀三區農業獨特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形成強大合力,共同實現農業產業的良性競爭與合作,既能保障京津冀都市群日益增加的生態農產品需求,提供更好的生態環境,滿足市民休閑、教育、體驗等多樣化需求,又能大幅增加京津冀地區農民收入,為京津冀農村貧困地區脫貧奔小康打下堅實基礎

面向現代農業科技前沿,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建設京津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協同創新基地。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介紹,中國農業大學積极參与北京農科城建設,踐行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理念,成立了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緊密對接農科城的創新需求,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落地。

北京農科城已成為國家「一城兩區百園」農業科技同創新體系的龍頭自2010年科技部、農業部和北京市共同啟動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建設以來,北京農科城已初步成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和現代農業產業鏈創業服務中心,並成為國家「一城兩區百園」農業科技協同創新體系的龍頭。

該成果示範園建設啟動後,涿州園區作為北京農科城科技資源和成果在京津冀進行集成創新、轉化應用和輻射推廣的空間載體,將充分發揮首都經濟圈、京津冀都市圈、京津保「黃金三角區」的地域優勢,高效整合北京農科城的創新資源優勢和河北涿州的區域優勢、產業優勢,打造農業科技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產業融合發展的重點承接區域,將成為承接北京科技創新成果示範轉化的橋頭堡,實現三地農業創新資源互聯互通、合作共享。

此外,中國農大與天津市政府簽署了省校合作協議,每年支持10項左右產學研合作項目。佔地21600畝的中國農業大學涿州基地位於河北省涿州市東城坊鎮,處於北京農科城與河北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帶融合發展的核心地帶,目前有10多個國家級農業高新示範項目落戶,近10家創新型企業入駐。

「中國農業矽谷」打算怎麼干?

1、三地共建農業創新「一平台四基地」三地科研創新主體,將瞄準國際種業高端,重點開展玉米、小麥、大豆、馬鈴薯、蔬菜等種業創新研究與品種選育、轉化和示範等工作;

2、將商業育種與科研育種進行有機結合,搭建「吸引集聚—展示推廣—服務創新」的現代優勢種業產業鏈模式,形成輻射全國的種業科技創新平台。

3、面向現代農業科技前沿,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建設京津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協同創新基地。

4、以京津冀、環首都現代農業研究為特色,培育孵化一批農業高新技術企業、農業高新技術孵化器和高新農業產業集群,建成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基地。

5突破京津冀生物種業、食品安全、高端設施、智能裝備、農業大數據等領域的共性關鍵技術,加快研發並轉化現代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和農業產業鏈重大創新成果,建成成果輻射的基地。

6、以問題、產業和市場為導向,以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動環首都農業科技示範帶關聯區縣的產業扶貧和精準扶貧,建成精準幫扶基地。

留給京津冀的機會點有哪些?

一、城市的機會點

1、協同發展

通過搭建「一平台四基地」三地科研創新主體能調動北京、河北、天津的優質資源助力城市經濟、民生的發展。

同時,為城市合作與協同創造樣板,並通過其尋找機會共同點、利益共同點做大城市之間的紅利。

城市之間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和資源,在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之上,再發揮主觀能動性上超越自己,向更高的目標突破。

2、人才交流

城市的差距不在財富,而在人才上。很多中小城市的幾乎很難引進一流的人才。尤其是技術頂尖人才。

同時,城市之間的競爭也從資源的競爭,發展到人才的競爭。中國農業矽谷的組建成功將為北京、河北、天津「三地之間」的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的相互流動找到了突破點。

3、成果共享

成果就是城市的資本,也是競爭的財富。「中國農業矽谷」的打造,讓河北、天津共享北京優質成果和經驗,並反哺當地的經濟建設和扶貧攻堅之中。首都北京也能共享到河北、天津的基礎設施和優質農產品,並讓北京空氣質量、環境治理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行業的機會點

1、技術成果轉化成現實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矽谷的打造助推技術成果轉化與技術變現,並通過技術運用到當地農業發展當中,實現京津冀利益最大化。其重點開展玉米、小麥、大豆、馬鈴薯、蔬菜等種業創新研究與品種選育、轉化和示範等工作。

2、打通京津冀的產業鏈

產業鏈是上游、中間、下游之間的關鍵。河北、天津擁有更多的上遊資源,首都北京則擁有更多中間、下游之間的資源渠道。「中國農業矽谷」的發展打破了產業鏈發展的不平台,梳理出京津冀產業鏈集群化發展,推動京津冀產業鏈的扁平化。

3、提高產業競爭力

產業競爭力靠的是人才與技術。中國農業矽谷的落地,讓農業行業的品牌、品質、科技含量得到長足的發展、為當地的產業鏈形成競爭優勢加分。

4、提高研發能力

技術成果轉化,就是把研發的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加工、渠道建設當中。通過產品研發,提高產品的溢價和競爭力,為產品搶佔市場提供軟實力。

帶給我們的思考有哪些?

目前,京津冀農業到底存在什麼問題?農業行業觀察認為存在:1產業發展不均衡;2具有競爭力的區域品牌或者全國性農產品品牌不多;3標準體系太亂。4、商業模式缺乏創新。

那麼,我們需要突破哪些瓶頸?農業行業觀察認為有以下幾個維度:

1、產銷一體化

其實,產銷一體化是農業發展瓶頸。生產與銷售的脫節導致資源的浪費,農產品類種養的盲目性。因此,一體化是現代化農業的趨勢。

在「中國農業矽谷」的規劃里也提到,要發展產業集群的思維。通過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通產銷兩端,整合上游、下游的資源,實現上下游的信息、資源共享。

2、品牌與營銷一體化

品牌與營銷的體系的「熔斷」,在京津冀農業中也嚴重存在。有些時候,品牌只做給政府看的,而忽視了營銷;想做營銷的品牌體系卻跟不上。

因此,區域政府、企業需要打破條條框框或者指標性任務。政府學會放權,學會管理,企業學會把握機會。政府搭好舞台,讓企業有機會在這個舞台上唱出自己的精彩。同時,要發助力品牌與營銷的一體化發展,倡導有品牌的核心思維、營銷體系的法則。

3、單點產業鏈全區打造

京津冀農業的發展點太多,品牌化產業核心的卻不強。我們可以圍繞著一個產品一個產品打造成特色的單品產業鏈,打通上游、下游的鏈接。通過產業鏈的思維,打造具有爆品產品、爆品的供應鏈、爆品產業鏈。

總之,我們要做的工作很多。京津冀農業的發展存在的問題還是比較多,短時間很難解決。但主要在於思維,思維開了,路子自然寬了。(作者:貓大膽)

來源:農業行業觀察

如果你是農業生產企業、加工企業、種植企業、養殖企業、渠道商、電商公司的經理人、從業者、創業者都可申請加入「農業產業鏈社群——農俠會」,一起與行業大咖學習、交流。歡迎訂閱農業行業觀察 公眾號:nyguancha或pc端:nyguancha.com

農業「私人定製」?這是什麼鬼? 2016-05-31 14:32

看到私人定製,你腦海里最先浮現的是什麼?是不是那些非常大牌的服裝飾品之類的啊,這裡就讓小編帶你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吧!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收入的增加,人們的消費水平及要求也是在逐漸提高的,人們對食品方面的需求也在由吃得飽、吃得好向著吃得健康的方向發展。

然而,似乎不知不覺中,有關食品安全的問題頻頻爆發,這是不是讓你對市面上很多的食品都越來越不信任,對很多東西也都開始持有一種懷疑的態度呢?然而,就算你自己再怎麼懷疑甚至是害怕也還是要接受那些東西的,總不能什麼東西都不吃,或者所有的東西都全部由自己去種吧!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這個時候農業私人定製的出現,或許可以為大家消除一些這方面的擔心。農業私人定製可以理解為一種居民直接向農戶下單的農產品C2B的消費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居民對食品安全日益擔憂和對綠色生態農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下的一個產物了吧!

眾所周知,傳統農業都是先生產、後銷售,而現在所興起的農業私人訂製,則是由客戶先預定、農戶後生產,一切按客戶要求來種養。這也就是說居民要吃肉買菜的話就一定要認識養豬和種菜的人了。

在這種消費模式下,居民可以直接向農戶傳達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委託養豬戶幫自己養一頭散養無工業飼料的健康豬,也可以專門和近郊的菜農聯繫,高價訂無公害綠色蔬菜,由菜農每周配送到家裡。以上的這些其實都是C2B的個性化定製模式,即消費者提出需求,生產方進行定製化生產。

也許你會問,難道這就能保證食品是絕對安全的嗎?確實,這不能保證。畢竟農民雖然承諾綠色飼養,但是你也不能全程監督,人家究竟餵豬吃什麼,你也是不知道的,而且這些產品很多都是缺少檢疫環節的。這個時候靠的就是信用的問題了,看這個農戶是否有長遠發展的眼光了。

所以說雖然現在私人定製是比較受歡迎的,而且是基於健康食品的高度需求,電商參與農產品生產銷售投資的熱情也逐漸高漲,類似本來網、正谷基地這些都是電商加農業私人訂製的影子,在各大電商消費論壇上,很多消費者也願意付出相對更高的成本,來購買相對更安全放心的農產品。

但是要真正做到「私人定製」,還是要從根本上有必要的監管,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要儘早採取措施規避有可能產生的風險,探索出一條科學可行,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長效安全的養殖模式。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儘管電商投資私人訂製農場已經有了一定規模和人氣,但多數認購用戶仍然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要形成穩定的商業模式和盈收平衡,尚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原創聲明:本文作者孺子牛,歡迎大家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重慶建立貧困人口產業發展聯結機制 貧困戶可分紅

央廣網 2016-05-29 10:45央廣網重慶5月29日消息(記者陳鵬)來自重慶市扶貧辦的消息,重慶市通過扶貧資金配股入社,建立貧困人口產業發展利益聯結機制,以分紅的方式確保貧困戶始終有收益。南川區河圖鄉長坪村就將26戶貧困戶的扶貧資金入股到村裡的畔園獼猴桃專業合作社,每股100元,每戶40股。貧困戶成為股東後,享受合作社的年底分紅。據了解,畔園獼猴桃專業合作社有500畝獼猴桃種植基地,預計產量達20噸。貧困戶戶均可按股分紅約2700元。在武隆巷口鎮,扶貧資金注入當地電子商務扶貧項目,輻射帶動7個村。業主、7個村的村集體和建卡貧困戶按照6%的年收益率和4∶1∶5的比例進行收益分配,惠及貧困戶641戶2200人。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扶貧資金股權化,為的是把細碎、分散、沉睡的各種資源要素轉化為資產,整合到優勢產業上,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從各區縣先行探索的情況看,基本達到了「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目的。目前,重慶市已在武隆、黔江、萬州等8個區縣選定29個項目,規劃投資1.8億元,預計將帶動1.5萬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確定「一圈三區五帶」新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6-05-28 14:13

一圈 京津冀生態協同圈 三區 東北生態保育區、青藏生態屏障區、南方經營修復區

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5月27日電(記者嚴冰)日前,國家林業局正式印發實施《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確定了「一圈三區五帶」的林業發展格局,提出到2020年,中國國土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積量增加14億立方米,濕地保有量穩定在8億畝,林業自然保護地佔國土面積穩定在17%以上,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0萬公頃,森林年生態服務價值達到15萬億元,林業年旅遊休閑康養人數突破25億人次,國家森林城市達到200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8.7萬億元。

確立十項任務九大工程

國家林業局發展規劃與資金管理司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一圈三區五帶」指的是:「一圈」為京津冀生態協同圈;「三區」為東北生態保育區、青藏生態屏障區、南方經營修復區;「五帶」為北方防沙帶、絲綢之路生態防護帶、長江(經濟帶)生態涵養帶、黃土高原—川滇生態修復帶、沿海防護減災帶。這個發展格局是建設生態屏障、維護生物多樣性、發揮林業多功能多效益的主戰場,是提升環首都、沿江、沿邊、沿路、沿海生態承載力的重點區域。

針對林業改革發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規劃》提出十項戰略任務:一是加快推進國土綠化行動;二是做優做強林業產業;三是全面提高森林質量;四是強化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五是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六是大力推進創新驅動;七是切實加強依法治林;八是發展生態公共服務;九是夯實林業基礎保障;十是擴大林業開放合作。今後5年,完成營造林任務7333萬公頃,其中:造林3333萬公頃,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飛播造林、退化林修復、人工更新;森林撫育4000萬公頃。此外,完成濕地修復14萬公頃。

《規劃》還從國家層面提出建設九大重點工程,其中國土綠化行動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生態工程,已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從中央層面加大投入,強化組織實施。同時,通過中央資金引導、調動地方積極性、廣泛吸引金融社會資本參與等多措並舉、多元投入,組織實施好林業產業建設工程、林業支撐保障體系建設工程。

「十二五」主要任務全面完成

該負責人介紹說,林業「十二五」規劃中的主要任務和約束性指標已全面完成:

森林覆蓋率順利完成21.66%的目標,森林蓄積量超額完成任務,達到151億立方米;濕地面積達到5360萬公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00萬公頃;林業棚戶區改造基本建成167萬戶,惠及林區500萬人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國有林區、國有林場改革全面啟動;林業自然保護區達到2189處,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達4300多個;林業產業產值由2.28萬億元提高到5.94萬億元,2015年林業旅遊與休閑人數達到23億人次;林產品進出口額由963億美元增長到1385億美元。林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林業投入達到1.77萬億元,其中中央投入達4948億元。

「十二五」取得的成就,為「十三五」時期林業改革發展打下良好根基。《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中國林業要加快推進功能多樣化、經營科學化、管理信息化、裝備機械化、服務優質化,為到2050年基本實現林業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農業部消息種植業結構調整,未來我們種什麼? 2016-05-16 19:39

發展農業,也要從「一產」上開始調整,據農業部消息,農業結構性矛盾開始顯現,這個矛盾主要體現在階段性、結構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從種植業來看,小麥、稻穀口糧品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出現了階段性供大於求;大豆的供求缺口逐漸擴大。同時,棉花、油料、糖料受到資源約束和國際市場的衝擊,進口增加。當前小麥和稻穀供求基本平衡,庫存里玉米較多。

隨著資源環境的約束壓力越來越大,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越來越高,產業融合的程度越來越深,國內外市場聯動越來越緊,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部將下發《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對「十三五」時期主要作物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作總體設計,其目的就是引導各地按照科學的、生態的和可持續的要求,按照功能區的布局,進行科學調整。總體考慮是,保口糧,保穀物,穩定棉花、食用植物油、食糖的自給水平,同時要保障蔬菜的均衡生產供應。

玉米結構調整是此次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調整區域為「鐮刀彎」地區。去年下半年,農業部制定並下發了《「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總體思路是,保產能、適當調、產業化。保產能,就是鞏固提升優勢產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確保玉米生產能力。適當調,就是適當調減非優勢區域特別是「鐮刀彎」地區的玉米面積,減法加法一起做,鼓勵農民將退出的玉米改種市場需要、效益較好的其他作物。對於適宜的地區,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好的地區,還要強化產能,通過提高單產,來促進玉米生產的健康發展。產業化,玉米是高能量而且產業鏈很長的農產品,它的後續加工產業鏈很長,農業部提出還要以產業的理念來推動玉米的轉化,實現農民增收、地方經濟能夠比較好的發展。同時,玉米又是養殖業的基本飼料來源,通過用它發展畜牧業,發展加工業,這可以形象比喻為,把「糧倉」變為「糧倉」+「肉庫」+「奶瓶」+「糖罐」+「燃料箱」,通過系列化、深度化開發,轉變為農民增收、地方經濟發展的好產業。

玉米怎麼變成「燃料箱」?因為玉米是生物燃料的好原料,這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點。

在工作部署上,農業部把玉米的調減與糧豆輪作和糧改飼試點以及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協同配套,重點就是調減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等「鐮刀彎」地區的非優勢產區,積極引導農民改種大豆、薯類雜糧、青貯玉米、優質飼草等。

根據農業部展示信息顯示,種植結構將會有以下變化

一是預計今年玉米意向種植面積調減2000萬畝以上。

二是大豆面積恢復性增加,預計今年可增加600多萬畝。

三是市場需求較旺的品種增加較多,趨多樣性發展。

四是水稻、小麥等口糧品種保持穩定。

職業農民為您提供國家農業職業資格證書:農藝工、花卉園藝工、蔬菜園藝工、插花員、農業技術指導員、植保員、綠化工、動物疫病防治員、動物檢疫檢驗員、獸醫化驗員、農產品經紀人、食品檢驗工、土壤環境檢測工、水環境監測工、評茶員、茶藝師等培訓認證服務!


推薦閱讀:

覺醒!!!===無論發生什麼都是宇宙安排的重置按鈕,將過往留在路邊,它本就不該隨你前行,並在情感,精神和身體上給你全面升級,準備起飛。這是你生命中最關鍵的時刻之一!!!(月運)洛娜2016年6月星座運
外媒:西方對敘外交施壓空前升級
5年後 社保卡升級銀行卡
剖析機器人核心技術升級的四大趨勢
i80 PAD六月第二次升級預告(亮點多,17馬自達,景程密碼等)

TAG:農業 | 傳統 | 轉型 | 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