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詩話

來源:網路作者:杜天麟  貨幣是商品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亦是貫穿歷史經濟脈絡的實物載體,秉承了傳統文化的沿襲,見證了各個時期政局變幻的趨勢。在源遠流長的貨幣銀河裡與人相隨,演繹並承載了一個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綜觀歷朝各代遺存下來的各種錢幣,縱然銹跡斑駁,但仍難掩其風采,顯現了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刀光劍影,折射並反映出了不同時代的國運興衰、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    據考古發掘出來的各類古幣及現有史料推斷,我國的貨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秦朝。其原始的雛形是貝,因「貝」與財字同義,所以,在我國的文字結構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都從貝。如:貧、賤、賦、貴、貨、貸、賈等。先秦時稱「錢」為「泉」,並非是在用詞上的風雅,原本意是希望能像泉水一樣「其流如川,滔滔不絕」,永不枯竭,可以流通。故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稱:「商賈以幣之變,多積貨逐利」。由是,「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貝幣華夏古泉網 2013年3月 84元  以錢入詩,最早的當數《詩經》中「即見君子,錫(賜)我百朋」和「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這裡說的「朋」,即海貝的計數單位,每20個貝為一「朋」。在當時,對於遠離海洋的中原人來說,「百朋」可謂多矣。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自為政,所鑄的「刀幣、布幣、楚幣、圜錢」各行其道。自「秦王掃六合」統一中國後,由秦始皇欽定了外圓內方的「半兩」錢形制起,這種新錢幣即被賦予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秦傳國玉璽之印文)、皇權至上的思想,以及「天圓地方」的五行學說。《呂氏春秋》中對其的解釋可能最適合始皇帝的口味:「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其造型極具政治色彩,亦是秦王朝「天命皇權」的象徵。同時,也寓以了做人要「行欲圓而品欲方」之內涵,體現了古人崇尚的價值觀與審美觀。現代古泉學家丁福保就此曾有詩詠曰:「千秋唯有長城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莫道區區僅半兩,曾看劉項入咸陽。」

半兩 華夏古泉網 2012年3月 10500元  初漢時,廢除「半兩」幣改為由實物稱量而每枚重3.5——4克的「五銖」錢,史載:「天下非上林苑所鑄之三官錢而不行」。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改國號為「新」, 僅在七年間就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推行「六泉十布和刀幣」。因其嚴重違反經濟規律,致使錢法紊亂,通貨膨脹而民不聊生。

新莽「六泉十布」

新莽「小泉直一」、「大泉五十」  有博學才子之稱而被譽為「漢賦一代宗師」的司馬相如,在與卓文君私奔中為謀生計而「當壚賣酒」。卓文君因仰慕和敬重司馬相如的才華,在她詩中「願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男兒重義氣,何用錢刀為」作聘所表現的忠貞愛情,被世人傳為佳話。東漢張衡為此特賦詩讚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古錢雜詠》有云:「說解無劉亦有心,甄豐符命玷儒林。錯刀一錯真成錯,何事臨文諱卯金?」這首詩證明,金錯刀在古代有兩層含意:一是在該錢幣「一刀平五千」的 「一刀」二字上,是說用黃金錯成;二是指華美實用佩刀的柄、環或刀鞘的某一部位上,以金鑲嵌飾文,代表了使用者地位的高貴及身價的富有。

新莽第一次貨幣改革「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  西晉文學家魯褒在其所著的《錢神論》中,在對錢幣的功過魔力作詳盡描述的同時,極論錢之妙用如神,而語帶諧謔,揶揄笑罵,恣肆酣暢:「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怨仇嫌恨,非錢不解。令人笑談,非錢不發」其對拜金主義的揭露與控訴,是十分尖銳深刻的。於是,在民間「孔方兄」便成了銅錢的別號。後有文人則以此戲言:「何以知曉稱錢為兄乎?錢乃『金哥哥』嘛」。因「錢」字是由「金戈戈」組成,哥與戈同音,而兄與哥同義。這倒也不失為一種形象奇思妙想。  在南北朝時期與《木蘭辭》並稱為「樂府敘事詩雙璧」的《孔雀東南飛》中,就有「齎錢三百萬,皆用青絲穿」,表明了在漢代的上層社會中,已有了用金屬貨幣作為聘禮的記載。此處所說之「三百萬」,雖非確數,卻言其量多。

唐·乾封泉寶 華夏古泉網 2012年7月 31500元  從唐代「詩聖」杜甫「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和「金錯囊徒罄,銀壺酒易賒」,以及「榆葉拋錢柳眉展,隔牆榆葉散青錢」,到孟浩然「美人聘金錯,縴手膾紅鮮」與韓愈「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貫」的詩;再至宋朝詩人錢昭度「荷揮萬朵玉如意,蟬弄一聲金錯刀」等句,描述的對象就是錢幣。

唐·乾元重寶折十母錢 華夏古泉網2012年2月 4305元  宋代文學家王禹偁就寫過《謝賜御書字樣表》,而當他被貶官時還念念不忘御書錢:「謫官無俸突無煙,唯擁琴書盡日眠。還有一般勝趙壹,囊中猶貯御書錢。」(趙壹是東漢人,曾寫詩自遣:「文章雖滿腹,不如一囊錢。」);而黃庭堅被罷官後,生活十分清苦,曾深有感觸地寫道「管城子(毛筆的別稱)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楊萬里因對文人窮愁潦倒而憤憤不平,慨然寫下了「野菊荒苔各鑄錢,金黃銅綠各爭妍。天公支與窮詩客,只買清愁不買田。」

北宋·淳化元寶大寶草書闊緣  北宋大觀年間的徽宗(趙佶)治理朝政昏庸無能,但他卻是一位書法丹青的高手。其字體輕落重收,剛柔相濟,秀媚纖細而收折犀利,給人以輕逸飄宕、雲卷霞舒之感。如:「崇寧通寶」、「崇寧重寶」,為古錢幣書體之一絕,歷來受到文人雅士和書法界的競相效仿。時任大臣張若谷在其奏摺里,曾婉言進諫:「風流天子書大觀,鐵劃銀鉤字字端。莫道蜀中銅貨少,任憑頑鐵買江山。」詩中流露出對因鑄幣的銅鐵材質之別,以及價格之差,會在「劣幣驅良幣」的經濟法則下,致使國力匱乏的擔憂。著名錢幣收藏家方若在《葯雨古化雜詠》一書中,收錄有一枚特大的「大觀通寶」,其徑竟達70毫米,因該幣存世量極少而以稀為貴。他特地賦有七絕一首贊曰:「道君(即宋徽宗)書法妙天下,體自瘦金制自雄。當日惟聞權子母,更無上上可推崇。」

大觀通寶小平行書鐵母華夏古泉網 2014年5月 309750元

大觀通寶折十華夏古泉網 2014年4月 4305元  歷代封建統治者為解決財政危機,抑制通貨膨脹,往往採取增大幣值,或用次金屬鑄幣等手段。如:東晉元帝時期,為了解決錢荒,委派沈充去監鑄一種銅量不足、數量又多的劣值小錢,致使當時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被民間戲稱為「沈郎青錢」。  歷代所鑄減值而輕薄的小錢,俗稱「惡錢」。如西漢之「榆莢」半兩、「雞目」五銖等。最為輕小者,當數南北朝劉宋景和元年(465)所鑄之「鵝眼」錢,因其形比鵝眼稍大而得名。這種「一千錢長不盈三寸,入水不沉,隨手破碎,數十萬錢不盈一掬」 的錢,由於過於輕小而易損,極不易保存,所以,今人很難再見它的實物了。但是,清代從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宣統年間,均鑄過此類錢。這種濫發貨幣的作法,無導於飲鴆止渴。但該類「惡錢」因其較為稀少,反倒成為古錢幣中特殊而別具一格的另類,且為世人關注。唐代「詩鬼」李賀,即以榆錢入詩:「垂楊葉老鶯哺兒,殘絲欲斷黃蜂歸。綠鬢年少金釵客,縹粉壺中沉琥珀。花台欲暮春辭去,落花起作迴風舞。榆莢相催無知數,沈郎青錢夾城路。」全詩看似寫景,末句卻峰迴路轉,直指劣值幣造成經濟混亂的弊端。晚唐詩人李商隱有「今日春光太漂蕩,謝家飛絮沈郎錢」,王建的詩中有「素麵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均比喻此錢薄而量輕,有如柳絮、榆錢一樣,風一吹就滿天飛揚。元朝詩人吳萊更諷曰:「五銖半兩日以變,榆莢鵝眼爭相緣」,指的就是此類輕薄「惡錢」。

五銖華夏古泉網 2015年4月 551元  從唐代詩人劉禹錫「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到北宋詩人梅堯臣「次觀金錯刀,一刀平五千」等詩句中,可以看到在歷史演繹進程中貨幣的變遷。

開元通寶背上月右月華夏古泉網 2014年6月 3180元  初唐時,朝廷派有專職錢監官員駐紮各州府,此時所鑄之「開元通寶」被稱為「好錢」。但自唐太宗天寶年後,由於監管不力而私鑄漸多,杜甫在《歲晏行》詩中曾憂慮地感嘆到,「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會長相蒙,萬國城頭盡吹角,此曲哀怨何時終?」表達了對當時幣制紊亂而錢法日壞之不滿,並以此警醒世人:國家政權的安穩,社會經濟的發展,事關國計民生,幣制必須統一,否則,將後患無窮。與之稍晚的李嶠在其《錢》詩中更調:「九府五銖世上珍,魯褒曾味道通神。勸君覓得須知足,雖解榮人也辱人。」強調指出,錢雖然能買三秋景,但卻難供九府輸。詩中所言之九府, 是周代掌管財物的九種官職, 此處卻代指周錢。明確地告誡世人:錢能使人榮耀,亦可讓人蒙羞。


推薦閱讀:

古錢幣在風水布局上的妙用
天眷堂館藏古錢幣圖錄--秦,西漢卷
古錢幣並非年代越久、品相越好越值錢,收藏價值取決於存世量多少
【古代金屬材料製品】古錢幣及其製作材料的發展
五代十國的古錢幣為什麼都是珍稀名品?

TAG:錢幣 | 古錢幣 | 古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