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海宗教志11

1894~1948年佛教其他報刊一覽表

名稱

時間

出版、發行單位

主辦、主編

刊期

《佛門日報》

光緒十九年十一月(1894年1月)~不詳

東本願寺別院

佐野則悟

日報

《海潮音》

民國9年(1920年)1月~民國38年(1949年)

創辦於杭州,1931年遷滬

太虛

月刊

《佛化》

民國10年(1921年)2月,共出5期

上海佛化社

旬刊

《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

民國12年(1923年)3月~民國26年(1937年)4月

世界佛教居士林

太虛、范古農、余了翁

季刊

《東方文化》

民國15年(1926年)

上海泰東書局、上海佛學書局

唐大圓

不定期

《中國佛教》雜誌(英文版)

民國20年(1931年)~民國22年(1933年)

上海佛教凈業社

黃茂林

不定期

《市民報》副刊《佛教特刊》

民國21年(1932年)11月~民國23年(1934年)7月

《市民報》

黃慧泉、鄭奠坤、范古農

日報

《人海燈》

民國22年(1933年)10月~民國26年(1937年)7月

1937年6月遷滬西竺寺出版

《晨報》副刊《佛學研究》

民國23年(1934年)~不詳

《道德新報》

30年代中期~民國33年(1944年)

上海道德書局

鄔崇音

《中流》

民國25年(1936年)1月~不詳

茗山等

《微妙聲月刊》

不詳

月刊

《中國佛教》季刊(中文版、英文版)

民國32年(1943年)秋~不詳

克蘭佩

季刊

《心聲月刊》

不詳

月刊

《真快樂》

民國34年(1945年)~不詳

德育推行社

《法相學社刊》

民國37年(1948年),共出10餘期

三、僧人著作選要

1.古代僧人佛學著作

古代,上海佛教著述不多,志書有記載的書目不過30多種,既有佛學著述,也有詩詞、散文集,這些著述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不大。

2.近、現代僧人佛學著作

《印光法師文鈔》 釋印光撰。全書分正編、續編和三編。正編初刊於民國7年(1918年),續編初印於民國8年。後正續二篇合為增廣本,由商務印書館印行流通。「增廣本」全書分書信、論、疏、序、跋、記、雜著和附錄8個部分,主要內容有:(1)書信。合109通。通信對象有法師、居士、友人等,尤以居士為多。信中有的是與人討論教理行果,有的是自述行跡,有的為人開示,有的釋疑排憂,更多的是勸人念佛,弘宣凈土教義。(2)論。共8篇。以首篇《凈土決疑論》為最重要,旨在為修習凈土法門者「決疑」。作者運用與某上座的對話形式,詳盡地闡述了弘揚凈土思想的觀點,契理契機地回答了宗、教兩門中的一些敏感問題,論證了凈土教義和禪宗的圓融關係。論文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凈土思想。(3)疏。計21篇。內容廣泛,涉及到建寺造塔、慈幼放生、刻藏裝金等。(4)序。凡94篇。其中以宣說凈土思想的文字為多,如《印施極樂圖序》,《刻阿彌陀經序》、《龍舒凈土文序》、《安土全書序》、《西方公據序》、《行願品疏鈔擷序》、《凈業良導序》等。其餘如《儒釋一貫序》、《教觀綱宗序》、《十三經讀本序》、《傅大士傳序》、《辨異錄重刻序》等,也都是融通宗教之作。(5)跋。有14篇。其宗旨基本與序類相同,即在闡揚凈土教義的同時,兼及其他內容,如《石印心經跋》、《鄧璞君義莊跋》、《歸心堂跋》等。(6)記。總38篇。其內容或記某事緣起,如《陝西南五台山大覺岩西林茅篷專修凈業緣起記》、《九居士念佛林蓮社緣起碑記》;或敘某人往生,如《今彩大師往生記》、《夫人往生記》等;或替人代撰記文,如《釋迦舍利來儀記》、《釋迦玉像來儀記》之類。此外還有寺記、碑記、塔記、牌坊記等。另有雜著63篇,包括演說、讚頌文、小參、緣起等類文章。附錄則有《觀音示跡記》等文數篇。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 共收書信近700通,雜文130餘篇。

《大乘止觀法門述記》 釋諦閑口述,江味農記錄。20卷。民國19年上海功德林佛經流通處印行,1986年福建廣化寺重印流通。《大乘止觀法門》系釋慧思的著作。此書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以心意識中真妄和合之本識為中心體系。此外還闡述染、凈二性之說,具有性惡思想之傾向。《述記》主要闡述《大乘止觀法門》思想,是一部探討天台止觀法門的重要著作。全書演繹貫穿,深入淺出,較好地體現了慧思原書的主題思想。

《圓瑛法匯》 釋圓瑛著。共19種23冊。民國23年上海佛學書局初版。以後分冊發行。其中《法華經弘傳序講義》1986年再版,《一吼堂詩集》1989年再版,《勸發菩提心文講義》、《一吼堂文集》、《住持禪宗語錄》和《圓瑛大師講演錄》1988年再版,《仁王護國經講義》、《佛說盂蘭盆經講義》、《八大人覺經講義》1989年再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勸修念佛法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阿彌陀經講義》1990年再版。《首楞嚴經講義》成書於1951年,後編入《圓瑛法匯》,先後再版達8次之多。

禪凈雙修,是作者的一貫主張。《法匯》中多數文字是直接闡述其凈土思想的,如《勸修念佛法門》、《阿彌陀經講義》、《勸發菩提心文講義》、《阿彌陀經要解講義》等。

關於禪宗方面的著述,以《住持禪宗語錄》和《一吼堂詩集》兩書為最主要。前者共收入作者進院、升堂、上堂、小參、開光、封龕、入塔法語等120餘則,句句契合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後者以詩言禪,其中以《常州天寧寺定後口占》、《寧波天童禪寺定後口占》、《禪凈雙修》及《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口占》最具代表性。

其他如《仁王護國經講義》將經中的深奧義理及繁雜名相,用淺顯的文字作了表述。《一吼堂文集》收集作者序、跋、記、啟等多篇,雖篇幅短小,也體現了作者的一貫精神。

總之,《圓瑛法匯》彙集了圓瑛全部的弘法文字,是研究其佛學思想及近代佛教的重要資料。

《首楞嚴經講義》 是圓瑛的代表作。曆數十年撰成。該書繼承了前人《楞嚴經》註疏成果,並提出不少新觀點,達到了近代《楞嚴經》研究的最高水平。由於《楞嚴經》思想涉及中國大乘佛教許多宗派的學說,因而諸家註疏各標一幟。此書不拘成見,雖專宗賢首,卻力求避免以往疏家是己非彼的門戶之見,據經釋義,契合經文本意。在判教問題上,融貫天台、賢首二家教法,認為此經屬於大乘終教,同時兼頓教和圓教之義。該書根據經文本意提出新的見解:(1)指出經中的3處錯訛:第一卷中有一段經文次序顛倒,第八卷中有一段經文「錯簡」,經中「脫漏」了「迦樓羅」(意譯為「金翅鳥」)3字。(2)重新詮釋「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流交三迭,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一段經文的確切含義。(3)糾正了舊注中有關「征心七處」的說法。認為「征心」僅有兩處,「七處」不過是「七種計度」而已。(4)創造性地對「佛性」概念提出了新解釋。認為人的六根性即是佛性:「佛知見,乃眾生六根之中,所具見聞覺知之性。此性即是佛性,人人本具。」此書一出版,即獲佳評,被譽為「海內獨步」,認為作者「深入如來藏性,發揮自性楞嚴,無人出其右」。

《續比丘尼傳》 釋震華撰。6卷。民國31年由鎮江竹林寺刊行。199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入《高僧傳合集》。該傳上承梁寶唱《比丘尼傳》之作,著錄梁、陳、北齊、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比丘尼201人,附見47人,最末二篇所記是生存之人。其中一些比丘尼與皇室和王公大臣均有交往,從中可窺見佛教在當時上層社會的活動及影響。此傳以時代為順序,不分科目。由於時間跨度大,取材不易。作者曾花費三年時間,積稿盈尺,卻遇一二八戰事,其稿被人遺失。後又追憶前作,於民國28年再成此書。此傳為繼寶唱《比丘尼傳》後又一部僅存的比丘尼傳記,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重訂二課合解》 釋興慈撰。民國10年出版,以後又多次重印。二課,是「二時功課」的簡稱,又叫朝暮課誦。是形成於明代並成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制度。鑒於此課誦歷來無注,興慈遂發心解注。對於其中《阿彌陀經》、《心經》、《大懺悔》等,他利用古代的註疏,將其輯錄下來。《楞嚴咒》、《蒙山》、《迴向》、《祝頌》等,則自己作注,加以闡釋。他在《自序》中曾說:「重輯全注,間有難明者,復依義立圖,俾若指掌。既成全帙,更名《重訂二課合解》,補前解之未及,抑發前賢所未發也。」目的是「唯冀來者,觀義得玄,盡除惑障,行起解絕,遍入毗盧,法界依正,同圓種智。」全書分8卷。卷首除作者《自序》外,還有俞恆、炳道的《序》各1篇。並附有《四大部洲須彌諸山》等世界圖式5幅及其說明。卷1分述《楞嚴咒》的大意及《大悲咒》和《十小咒》。卷2解詮《心經》全文和《迴向偈》。卷3注釋《阿彌陀經》,內容分為「總科」、「玄義」、「蒙解」3部分。卷4釋《大懺悔文》,共分5個部分:(1)總科;(2)贊禮諸佛身心功德;(3)皈依三寶發大乘心(皈依同體三寶、皈依別相三寶、普為眾生髮願、皈依無盡三寶,稱揚諸佛小號和正禮八十九佛);(4)懺悔過愆除惡作善;(5)普發大願迴向佛果(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和普皆迴向)。卷5解《蒙山施食儀》、《念佛贊偈》和「極樂聖號」。卷6註解《迴向儀》,後附《東方文》及《禮佛功德文》各1篇。卷7釋《祝讚儀》及《二時臨齋儀》。全書注釋詳盡,明白曉暢。內容涉及顯密、禪凈、大小乘各種經典奧義及天文、地理等。尤其對於佛教宇宙觀方面的理論,如須彌山、四大部洲、三界諸天等,均根據經文繪出圖式,加以說明,頗具特色。

《太虛大師全書》 釋太虛著,釋印順等編集。民國33年,釋塵空奉太虛的指示,檢讀其著述,始有編纂全書之議,後因抗戰而擱置。民國36年,太虛逝世後,其弟子印順、續明、楊星森等聚於奉化雪竇寺,著手編輯《太虛大師全書》(以下簡稱《全書》),於民國37年5月編成。《全書》編纂體例,部別綱要,皆以太虛生前的指示為準。同年,此書初編(4冊)由上海大法輪書局印行流通。1950年,《全書》二編、三編、四編(共4冊)在香港出版。旋有優曇、李子寬、陳靜濤等集資,在香港成立太虛大師著作出版委員會,陸續將其餘各編次第付印流通。後來,台灣的寺廟和出版社又有重印本。《全書》共700餘萬言,分為四藏(法藏、制藏、論藏、雜藏)二十編(法藏七編:佛法總學、五乘共學、三乘共學、大乘通學、法性空慧學、法相唯識學、法界圓覺學;制藏三編:律釋、制議、學行;論藏四編:宗依論、宗用論、宗體論、支論;雜藏六編:時論、書評、酬對、講演、文叢、詩叢)。內容十分豐富,舉凡有關佛法的體系與綱要,僧伽制度的改革與培育,唯識思想的融貫與弘揚,人生佛教的揭示與提倡,以至時代思潮的批評與會通等無不包含在內。其中涉及僧伽制度改革的主要文章有:《整理僧伽制度論》、《僧制今論》、《建僧大綱》、《菩薩學處》等,從中反映出太虛革新佛教思想的演變過程。法相唯識學是太虛一生弘揚的主要佛學理論之一。其著述有《新的唯識論》、《唯識二十論講要》、《唯識三十論講要》、《深密綱要》、《法相唯識學概論》、《因明概論》等40餘篇。此外,還針對歐陽漸提出「法相、唯識為兩種學」的觀點,撰寫了《佛法總抉擇談》、《論法相必宗唯識》、《再論法相必宗唯識》等文,一再重申「法相、唯識是一種學」的思想。太虛提倡「人生佛教」也不遺餘力。他主張佛教應多注意現生的問題,不要專門去進行死後問題的探討。應當著重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指導世界人類向上發達而進步。《全書》有關此類論文主要有《佛法救世主義》、《建設人間凈土論》、《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等。關於佛法的體系和綱要,太虛撰有《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一文。其中提出:(甲)教之佛本及三期(小行大隱期,大主小從期,大行小隱密主顯從期)三系(巴利文系、漢文系、藏文系);(乙)理之實際及三級(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特法)三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丙)行之當機及三依三趣(依聲聞乘行果趣發大乘心的正法時期,依大乘行果趣獲大乘果的象法時期,依人乘行果趣進修大乘行的末法時期)。《中國佛學》一文,提綱挈領地概括了中國佛學的特點及發展脈絡:(1)中國佛學特質在禪;(2)禪觀行演為台賢教;(3)禪台賢流歸凈土行。《全書》論學,「佛法則大小乘性相顯密,融貫抉擇,道歸於即人成佛之行;世學則舉古今中外之說,或予或奪而指正以中道。其論事也,於教制則首重建僧;於世諦則主正義,道和平;憂時護國,論列尤多。」是近代佛學思想的巨著。

《正法眼藏》 釋應慈編纂。初印於1951年,1985年重印。此書是一本介紹禪宗、華嚴宗主要典籍的著作。共收輯七佛以來的傳法偈及南宗禪、華嚴諸祖的文字語錄等20種:《七佛偈》、《心真如門》、《中論偈》19首、《般若無知論》、《漩巳頌》、《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華嚴金師子章》、《華嚴心要觀門》、《三聖圓融觀門》、《十二時頌》、《信心銘》、《曹溪法語》、《證道歌》、《參同契》、《永明宗要》、《示禪人》、《幻住家訓》、《坐禪儀》、《明紫柏尊者雜說五則》、《唐圭峰禪師語錄一則》。書末另附編者補白兩種。作者對每種著作都介紹其概要內容,包括著者的姓名、時代等。書前附有自釋迦牟尼以來歷代禪宗祖師的傳承系統表。是參禪學佛者的初學入門書。

《圓瑛法師年譜》 釋明暘主編。1989年8月由上海市佛教協會內部發行。全書50餘萬字,彩色、黑白照片84幅。1996年9月,宗教文化出版社加以整理編輯後公開出版。圓瑛法師是中國當代高僧,是中國佛教徒愛國愛教的楷模。該書資料翔實,考證謹細。以編年體的形式,對圓瑛法師從清光緒四年(1878年)出生起至1953年逝世的一生作了翔實的記錄。是研究圓瑛法師的佛學思想及中國當代佛教史的重要資料。

《佛法概要》 釋明暘著。1990年由上海市佛教協會印行流通。後來又數次重印。該書是根據北傳漢語系佛教資料撰寫的有關佛陀傳記、言教和諸大菩薩、弟子及中國佛教各宗派等內容的專著。《前言》部分,主要論述作者依止其師圓瑛從事弘法活動的經歷以及該書的撰寫因緣等,書末附有作者《芬陀利室詩抄》、《生平舉隅》及題詩、彩色照片等。

《明暘法師海外弘法參訪記》、《明暘法師海外弘法參訪記續集》 胡乃法主編。1993年10月、1995年12月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先後出版。這兩本書記述了自民國26年11月,明暘法師隨圓瑛第一次赴南洋,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募集抗戰救亡經費起,至1995年近60年間的對外友好交往活動。幾十年來,明暘法師先後至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緬甸、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中國香港、台灣、澳門地區,參與反帝愛國鬥爭、參加國際宗教會議、舉行學術交流、進行友好訪問、從事講經傳法和主持大型水陸法會等弘法利生活動。他以民間外交使者的身份,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和上海佛教界,同海外各界人士進行廣泛的交往。特別是記述了他在一些重大的國際宗教會議和許多重要的場合,廣交朋友,廣結善緣,堅持愛國立場,維護祖國尊嚴,促進祖國統一和加強民族團結的愛國愛教事迹。

《明暘詩選》 釋明暘著。1992年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該書收入了他自民國17年至1992年5月間所作的90首詩詞。這些詩作記述了他幾十年間佛教弘法活動、參加社會福利事業、社會活動和許多與海內外佛學、文化等友好交往活動的經歷。反映了他對佛教事業的專註,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對祖國社會主義事業和人民的熱愛,以及他與世界各地佛教界人士的真誠交往。

《持松法師論著選集》 釋持松撰,釋真禪編集。1993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文集中收入《密教通關》、《菩提心論纂注》和《心經闡秘》3本著作。其中《密教通關》、《心經闡秘》初次印行於民國28年,《菩提心論纂注》則於民國30年由上海佛學書局印行。《密教通關》是持松闡發密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分列10門:(1)顯密名義;(2)經軌本據;(3)立教差別;(4)安心觀道;(5)悉地種類;(6)行位斷惑;(7)佛果道場;(8)灌頂次第;(9)法流淵源;(10)法義略詮。較系統而又通俗地論述了密教的源流及教義。《心經闡秘》是一部純粹用密教教義詮釋《心經》的著作。與一般顯教教義詮釋者不同,此書提出以「五分法」攝持其義:(1)攝諸法以歸真空,(2)絕妄相以除戲論,(3)遮外境以成唯識,(4)依二乘以明緣諦,(5)泯境智以歸無礙。其中對「觀自在菩薩」、「菩提薩埵」及《心經》末尾的咒子等,均有獨到之見解。龍樹所造《菩提心論》,為密教十卷書之一,也是重要的入門典籍。《菩提心論纂注》先敘菩提心之義,「辨顯密之淺深,判成佛之遲速,事理雙圓,詞旨盡妙。」次解題目,後逐字逐句解釋全論,並徵引《涅槃經》、《金剛頂經》、《仁王經》、《心地觀經》、《大日經》、《華嚴經》、《入大乘論》、《大乘起信論》等顯密經論,以成其說。說理透徹,行文簡潔,為初學者提供了便利。

《玉佛丈室集》 釋真禪著,共10卷。分別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學林出版社、古吳軒出版社和百家出版社出版。從1989年起,作者將自己的一些講演和著述,編纂為《玉佛丈室集》一書。以後每年出版1~2卷,到1996年止,共出版10卷(其中第10卷由作者生前編定,於1996年出版)。該書作為作者多年來在海內外弘法活動的真實記錄,內容豐富多采。有佛教經典淺釋,也有海內外弘法記;有研究佛教的學術論文,也有對各地佛教情況的介紹;有緬懷前輩高僧的紀念文章,也有為已故大德長老撰寫的碑銘和傳記;有弘揚佛法為四眾弟子所作的開示,也有在各種會議上的即席講話。

《真禪禪藻集》 釋真禪著。1992年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全書收錄作者詩詞160餘首。內容分為祝詞、聯語、唱和、悼念及雜賦之類。詩有四言、七言兩種。還有若干五言詩。

《佛法·社會·人生》 釋真禪著。1995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系作者將近年來在海內外弘揚人間佛教思想時所作的講演和在佛教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彙集而成。全書收錄13篇短文,因都是講佛法與社會、人生、文化、思想等關係的,故取名《佛法·社會·人生》。該書倡導人間佛教思想,堅持走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貫穿了佛教徒要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的思想。

四、其他著作選要

《佛學小辭典》 孫祖烈編纂。初版於民國8年,再版於民國9年,民國11年三版,民國23年四版,民國25年五版,民國27年六版。1984年長春市古籍書店又出影印本。該辭典是作者在丁福保的囑咐和幫助下編成的。它以日本織田得能、望月信亨等人編纂的《佛教大辭典》為藍本,而以唐捐、校飾等辭目補入,以成完璧。辭典共收1萬多條。主要分為序、附錄、目次和正文四大部分。作為中國第一部佛學辭典,是初級學佛者的工具書。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編纂。成書於民國8年,民國11年初版,民國14年再版,民國19年三版,民國28年四版。1984年文物出版社和1991年上海書店又分別出影印本。《佛學大辭典》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大型佛教工具書,共收辭目3萬餘條,凡360萬言。內容豐富,解釋詳盡,被稱為是「東西大小乘元氣浩渺之一切經總注。」它在編寫方面的主要特點有:(1)該辭典參考明朝《駢志類編》、清代《欽定駢字類編》之體例,採用以各個名辭第一字及第二字筆劃之多寡而分類排列,自1劃至33劃為止,整部辭典分為33部。如此編排,避免了辭書以音韻、偏旁兩種分類法所帶來的檢索上之困難,使讀者使用時甚為便易。(2)每條辭目先註明辭性,然後釋義,並指明出處。另外,各辭目之下還附設門類,計有名數、術語、地名、天名、界名、人名、譬喻、佛名、菩薩、羅漢、異類、真言、修法、儀式、職位、傳說、故事、印相、種子、經名、書名、流派、寺名、塔名、動物、植物、雜語、雜名等多種。這樣,便於讀者了解該名辭的來龍去脈,加深理解。(3)凡是辭目中有梵語翻譯的異名或一辭多義的都一一列出,有的還作了適當的考證。此外,每個別名均按筆劃的多少,分載於辭典的索引,以便尋檢;在重要專有名辭下,又附英文,英文後再附梵語或巴利語;對於一辭多義者,則用「又」字加黑框(即「 」)列出,以清楚眉目。(4)辭典編有詳細的辭目索引,名為《佛學大辭典索引》(又名《佛學大辭典通檢》),以備檢索。(5)辭典在引用經論原文、註疏、俗語等方面亦有重要的特色。該辭典是丁福保基於佛教立場編寫的一部佛學工具書。雖然對某些辭目的釋義,尚有不夠準確、清楚之處,在辭目字頭筆劃、正文的編排上,亦有若干錯訛等,但它開創了現代化佛教大辭典的先河,對以後各類佛教辭典的編纂有重大的影響。至今仍然是一部使用十分便利的關於佛教基本知識的工具書。

《護生畫集》 豐子愷畫,釋弘一、葉恭綽、朱幼蘭、虞愚書。《護生畫集》(初集)於民國18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續護生畫集》初於民國29年出版,1950年又由上海大法輪書局出版。《護生畫四集》1965年由新加坡葡院印行。《護生畫六集》1979年由香港時代圖書有限公司出版。此外,各種版本甚多,著名的有上海國光印書局於民國20年出版的《光明畫集》(6冊)全套本、香港菩提學會1978年印行的《護生畫集選集》、台灣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護生畫集》(6冊)全套本和福建莆田廣化寺1984年印行的《護生畫集選集》等。期間還出版過英譯本和日文本。《護生畫集》(初集)始作於民國17年,由弘一題詞、豐子愷作畫、李圓凈撰集、馬一浮作《序》。初繪24幅,後增至50幅,以紀念弘一50壽辰之意。《畫集》體現了「以藝術作方便,人道主義為宗趣」的原則,意在勸人素食以去除人們的殘忍心,長養慈悲心。民國29年《續護生畫集》出版後,弘一與豐子愷約定,他70歲時由豐子愷作《護生畫三集》,共70幅;80歲時,作第四集,共80幅;90歲時,作第五集,共90幅;百歲時,作第六集,共100幅,目的在於藉此提倡戒殺放生,實現「普度眾生,承斯功德;同發菩提,往生樂園」的心愿。此後,雖世道多變,豐子愷仍孜孜以求,按期完成護生畫的創作。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在受到衝擊,有些資料喪失殆盡的情況下,依然千方百計覓取畫材,終日構思繪畫不停,終於在1973年畫完《護生畫六集》100幅,克盡全功。《護生畫集》大多取材於古籍記載(雖然有些畫面上的人物是現代人),如《虞初新志》、《閱微草堂筆記》、《夷堅志》等。其中「雖有若干則近似玄秘,然古來人類愛護生靈之心,歷歷可見。」《護生畫集》1~6集的繪成,前後相距約半個世紀。期間經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文化大革命」。豐子愷為此付出了艱巨的勞動。這450幅護生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其中心思想是戒殺、護生和善行,同時也關涉到佛教因果報應、棄惡從善、互助互愛、安民同樂等方面的思想。因此,出版至今影響甚大,成為豐子愷漫畫創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實用佛學辭典》 何子培、高觀廬編。民國23年由上海佛學書局出版。1986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又出版影印本。另有若干流通本行世。該辭典是以日本織田得能等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為藍本,參考《翻譯名義集》、《一切經音義》、《三藏法數》、《教乘法數》和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等編集而成。收錄辭目約二萬條。刪去《佛學大辭典》中繁蕪的詞語和過於冷僻的專科辭目,將異名、略稱歸併於主條。釋義簡明扼要。卷首有太虛、何子培和余了翁序文各1篇。由於選輯精要,內容豐富,相當實用。

《金剛經講義》 江味農著。民國23年夏,應蔣維喬等邀請,江味農在蓮社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每日由蔣維喬作筆記,經其修改後成為講義,即《金剛經講義》。此講義雖然仍採用科判古制,且為文言文,初學者閱讀時有所困難,但比較淵博詳盡,而又旁及其他大乘經典,解釋精到,出版後得到佛教學者的重視。此書由周清圓編匯,范古農校對,蔣維喬、孟定常協助校對。

《阿彌陀經白話解釋》 黃涵之著。分上下卷。初由上海弘化社和上海佛學書局發行,後重印本很多。《阿彌陀經》是「凈土三經」之一。歷史上的註疏,以明代盜宏的《疏鈔》、眆益的《要解》最為有名。但此二書均是古文,不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為此,作者根據上述二書的精神,用淺近白話寫出來,成《阿彌陀經白話解釋》一書。由於此書淺顯通俗,頗受一般佛教信眾的歡迎。印數達幾十萬冊,被佛教界稱為凈土宗初學最佳之書。

《中國佛教史》 蔣維喬編纂。共4卷。民國24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89年上海書店出版影印本。此書系作者根據日本佛教學者境野哲所著的《支那佛教史綱》改編增補而成。它是近代較早出版的一本有關佛教通史的著作,論述了佛教史上各大宗派的思想理論、流行趨向、代表人物及其特點等,同時對近世佛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法相辭典》 朱芾煌編集。成書於民國26年。民國2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法相學辭典,也是彙集大小乘阿毗達磨等諸論有關名詞的辭典,因而成為研究法相唯識學的重要輔助工具書。

《中國佛教史》 黃懺華著,民國2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90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影印本。此書是一部較早研究中國佛教歷史的專著。上起漢代佛教初傳,中經兩晉、南北朝、隋唐直至宋元明清,對佛教在中國的演變、發展、衰微乃至復興等現象,作了較系統的論述。史料翔實,論證有據,其中有些觀點至今仍為佛教學者所引用。

《在家學佛要典》 陳海量編纂。民國32年大法輪書局出版,以後又多次印行。這是一本在家學佛者適用的書。它非常注重佛化家庭的建設,最終以凈土為歸宿。范古農為該書撰序,認為此書集佛教論述和經典之大要,對於普及在家學佛風氣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名理新論》 蘇淵雷著於民國31年,約5萬字。民國33年自印,1989年由華東師大出版社出版。此書博採釋道儒諸家之長,融通中西聖哲內外學、新科學之說,尤以佛學思想貫穿始終,取精用宏。書成問世,反響頗大。太虛法師曾致書張純一居士,讚揚此書曰:「古今中外,學識淹貫,文筆流暢,乃一時傑作。」

《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 蘇淵雷著。1988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約20萬字。此書系作者多年從事佛學研究的論文彙編。全書共有《佛學在中國的演變》,《佛學與中國傳統文化》,《關於玄奘研究的若干問題》,《禪宗史略》,《禪風、學風、文風——〈五燈會元〉新探》,《中日僧侶學人對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的偉大貢獻》,《近代我國佛學研究的主要傾向及其成就》,《大乘佛法與新唯物論》諸篇。尤以《佛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篇顯示出作者的學問功底。《大乘佛法與新唯物論》篇表明了作者的獨到見解。

《五燈會元》(點校本) 蘇淵雷點校,沈詩醒協助。約100萬字。1984年起由中華書局先後三版。此點校本,以景宋寶祐本為底本,以清龍藏本、日本續藏經本為參校本,歷時近1年點校而成。編有目錄、「校刊記」列於卷首,並附以「禪門傳法世系表」、「禪宗史略」、「燈錄與《五燈會元》」及「後記」。《五燈會元》,由《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這5部燈錄各30卷彙集而成。宋釋普濟刪繁就簡,將150捲縮為20卷。卷帙雖大大減少,而內容則減去原書的二分之一。《五燈會元》,自西天七佛、二十八祖至東土六祖以下,分敘南嶽、青原兩系,復注小宗,較為明晰。

《佛學十日談》 蘇淵雷、楊同甫等編著,約21萬字。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年出版。該書涉及的內容有:中國佛教的源流、佛教儀規制度與中國民俗、我們的世界與人生的覺悟、禪與中國佛學、禪宗與宋明理學、佛學與文學、中國佛教繪畫和造像藝術、華夏佛寺漫遊、常見佛學典籍舉要、環球佛教掃描等諸方面,向廣大讀者展現了佛教東來,植根華土,與中國傳統文化、社會生活各方面相互交融、發展演變,及傳播域外各個階段的基本概況。

《應慈法師年譜》 沈去疾編,1990年6月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約20萬字。附有應慈法師法相、墨寶手跡照片等20餘幅。此書由應慈法師的入室弟子、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真禪發起編寫,並審訂全稿。該年譜記載了應慈法師家世出身直至在上海沉香閣逝世的經歷。資料比較豐富,審訂嚴謹,內容翔實,是研究應慈法師生平的重要參考書之一。

五、梵樂整理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首先傳播於北方地區,到了三國時代,始傳於江南吳地。當時的僧人大多兼通音樂,在吳地以支謙和康僧會最為著名。「梵唄」一詞原是印度語,其義為「頌讚」或「偈贊」,是一種具有吟誦風格的佛教音樂。早期的梵唄,帶有較多的印度音樂成份。僧人們一方面借鑒原始的梵唄,一方面又不斷地創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梵唄。至今,中國各處寺院對同一首梵唄唱腔不盡相同,這是因為年代久遠,再經歷代口授相傳,難以趨於一致。上海黃維楚居士70多年潛心研究梵唄,用現代樂譜記錄,計有《爐香贊》、《贊佛偈》等10首,同時在曲譜上加有法器、點板符號,使曲譜更趨完整、規範。黃氏還著有《華嚴字母及其唱法》單行本。近年來上海佛教界和音樂界人士努力發掘和整理梵唄。音樂界人士董克鈞發現了中國梵樂的古本,在任韻等合作下,經過多年整理探索,曾假圓明講堂排練(稱為響排)。1987年10月20日,上海市佛教協會主辦「首屆中國梵樂音樂會」,在上海藝術劇場(現恢復蘭心大戲院原名)舉行,董克鈞擔任指揮,器樂首席由任韻擔任,演奏了《戒定真香》、《普安咒》等5首佛曲。1990年11月1日,上海市佛教協會和上海音樂學院聯合主辦了「弘一法師——李叔同誕辰110周年紀念音樂會」,由上海音樂家協會室內合唱團團員擔任演唱。其中有佛教歌曲7首。上海市副市長謝麗娟參加了音樂會。1995年5月,上海市佛教協會在上海音樂廳舉行「第二屆中國梵樂音樂會」,上海電影樂團、上海梵樂團演出了一些著名的佛教音樂。1998年12月為紀念真禪逝世3周年,上海市佛教協會在上海音樂廳舉辦了「永恆的懷念——紀念真禪法師圓寂3周年暨第三屆佛教音樂會」,各界人士1000餘人聆聽了該場音樂會。

近年來,出版了《中國梵樂》等20餘種佛教音樂錄音帶。還出版了《水陸法會》錄像帶1盒,及《佛上殿》等激光唱片。上海科影廠則攝製了佛教音樂資料片《叢林清韻》。

20世紀30年代,弘一、太虛創作了《三寶歌》。以後,又陸續創作了不少佛教歌曲。這些歌曲記有現代曲譜,並用現代樂器伴奏。同是一首「頌讚」,但在唱法上更接近於現代歌曲,所以又把這部分歌曲稱為「新梵唄」。經整理出版的有:《清涼歌集》,弘一詞,他的學生俞紱堂、潘伯英、徐希一、劉質平、唐學錄等5人作曲,民國25年(1936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妙音集》是《清涼歌集》的簡語本;《海潮音歌集》第一集,1950年由上海佛教青年會少年部編輯,大雄書局出版;《音聲佛事》,1987年1月由聞妙編;《李叔同——弘一法師歌曲集》(五線譜本),由錢仁康主編,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護生畫歌集》,為紀念弘一法師逝世50周年,1991年12月上海佛教居士林選編了豐子愷作的護生畫,錢仁康配歌,共收佛曲40首;《法音宣流》,錢仁康主編,收佛曲101首,1994年8月由上海佛學書局出版;《佛教音樂漫談》,聞妙編寫,明暘、錢仁康作序,1993年由黃山書社出版。

第五章 社會事業

中國佛教歷來提倡「一切資生事業悉是佛道」。上海佛教界以出世的精神辦入世的事業,在佛教史上有較大的影響。

第一節 機構

一、慈善機構

1.上海慈善團體聯合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

簡稱慈聯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建立於民國26年(1937年)8月。前身是黃涵之、屈映光等組建的慈善團體聯合救濟會(簡稱慈聯會)。會址在上海仁濟堂。民國26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八一三事變發生後,上海成為戰區,全市人民同仇敵愾,抗日情緒高昂。為適應戰時體制,救濟戰區難民,上海佛教界商議決定,將慈聯會迅即改組為上海慈善團體聯合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推選屈映光為主任、黃涵之為副主任。下設收容、給養、總務、遣送、醫務5股。趙朴初任收容股主任,負責所有收容、救濟事宜。民國27年屈映光離滬。慈聯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主要由黃涵之、趙朴初等負責。該會共設立難民收容所50個,收容難民50萬人次,除供給衣食、醫療外,還對難民進行救亡宣傳教育,許多青壯年為此走上抗日道路。該會曾負擔僧侶救護隊的所需物資和資金。

2.上海佛教同仁會

民國28年成立。會址設在上海佛教凈業社內。由佛教居士胡松年、樂慧斌等創建,得到印光法師贊助。由范成任董事長,胡松年任總務主任。該會簡章稱:「本會以體佛慈悲,學行施度,絕不參與政治工作為宗旨。」主要工作是資助學佛精進的貧困僧尼。民國33年改組。選舉興慈任會長,范古農為副會長,胡松年繼任總務主任。該會所辦慈善事業主要有:辦理施粥、賑濟災區難民、救濟市內遭火災之居民、收容外地來滬難民、救濟日寇封鎖區內難民、每年冬季施送棉衣、設立施診所、開闢放生園。民國29年,皖南發生大旱災,災民流離失所,慘不忍睹。該會由范成、西竟、白聖、寬民等法師,於次年2月前往皖南施賑,共賑款6~7萬元。當時,該地疫病流行,范成等又即返滬,募集藥品,運往災區。

民國30年8月,上海南市被連續封鎖7晝夜,不少家庭缺糧斷炊,滬上慈善團體備糧前往救濟,均遭侵滬日軍拒絕。後經該會一再交涉,才被允許送乾糧入內。於是各界人士紛紛募集饅頭、大餅、麵包、餅乾等,交該會集中送往南市分發救濟,一日之間,即有四、五卡車。每日受賑者七、八千人,直至封鎖解除。民國29年起,該會於每年冬季施送禦寒衣服千套左右。民國35年,蘇北地區災情嚴重,經該地人士請求,徵得施主同意,當即調撥禦寒衣服240套,次年又撥50套,送至蘇北發放。同仁會自民國29年2月起,即設有施粥處。由該會印就粥票,向各界善士勸募認購,同時又與熱心善舉的粥店商定,作為供應點。凡流落街頭的貧民,均由該會發給粥票(施主亦可購買粥票直接施給貧民),然後持票到特約粥店吃粥1碗。施行5年,全市得免費吃粥的貧民總數達1000多萬人(次)。後因物價飛漲,經費不足,於民國34年停辦。

3.上海佛教慈幼院

民國22年2月創辦。院址在共和新路寶山路寶蓮寺內。院長關絅之,主任永禪、李經緯。創建時曾得到印光法師贊助。該院專門收養社會流浪孤兒,供給衣食、住宿,教授文化知識和工藝技術,使學生能學到謀生技術,立足社會,自立謀生。

4.上海福幼院

民國31年春創辦,院址在南市董家渡萬裕碼頭。院長丁福保,名譽董事長聞蘭亭。成立後即收容社會流浪兒童200名。由於社會流浪兒童眾多,是年冬季又增加收容200名。

以上這些福利慈善機構主要存在於20世紀30~40年代後期,1949年前夕均已停辦。

5.其他

佛教慈悲會 民國15年成立,會址在上海玉佛寺內。宗旨是「慈悲為懷,仁德為心」。以救災濟困,排解糾紛為己任。停辦時間不詳。

蘇北災區救濟傷亡委員會 民國35年成立。由上海市佛教會、紅十字會聯合組織。主任委員李天真,副主任委員止方、范成、朱警辭。下設掩埋、醫藥二組。停辦時間不詳。

蘇北邳縣急賑委員會 民國37年春成立。主任委員屈映光,副主任委員黃涵之。查放委員竇存我、胡松年、海山、忠實、皖峰等。停辦時間不詳。

二、佛教醫院

佛化醫院 民國25年(1936年)12月創立。由陳其昌發起,得到印光、圓瑛、李覲丹、江易園、聶雲台、屈映光等贊助。以供養出家僧眾、優待在家居士、救濟貧病為辦院宗旨,並集資購下霞飛路金神父路口(現淮海中路瑞金一路)樂善堂舊址為院址。據當時佛化醫院簡章所列,科目有:內科、外科、婦科、幼科、喉科、眼科、戒煙科、花柳科、針灸科、按摩科。其診例為:甲,供養僧寶,送診送葯,不取分文;乙,救濟貧病,送診送葯,只收號金;丙,優待平民,診金隨送,藥費低廉。其住院部特別室每日2元,普通室每日1元,貧苦酌減。醫院設正、副董事長各1人,董事9人,正副院長各1人。並有常駐醫士、藥劑師、看護員、辦事員。醫院內設念佛堂,敬邀法師、居士常年念佛,隨時講經,並設立延生祿位和往生蓮位,以資迴向。凡蒙捐助一大願者或代募一大願者,得設立延生祿位或往生蓮位1座。一中願者10年為期,一小願者1年為期。經費來源:每捐助4元8角為一小願,捐助48元為一中願,捐助480元為一大願。20世紀40年代後期停辦。

佛教醫院 民國26年11月,由宏明、屈映光等創建,院址在牛庄路769號。時值抗日戰爭爆發不久,上海淪為戰區,救護傷員成為當務之急。因該院創建倉促,職員亦未派定,醫護人員30餘人均由同德醫院派出。建院後立即收治傷員300餘人。後該院規劃成為佛教界永久性醫院,曾在《申報》刊登啟事,呼籲社會力量支持。終因籌劃資金困難,20世紀40年代後期停辦。

佛教時疫醫院 民國27年成立。中國佛教會鑒於當時上海疫病流行,遂創建佛教時疫醫院。院址在牛庄路764號。院長為正道法師。該院以救濟貧病為主,施診施藥,全天施診。病情嚴重,醫師許可,即可住院。飲食、醫藥,一概免費。20世紀40年代後期停辦。

三、施診所

佛教施診所 民國28年(1939年)7月設立,所址在武定路32弄20號迎禧廟內。僅收挂號金2角,憑券給葯,不另收費,赤貧全免。民國30年10月,滬西金家巷貧民區同仁村遭火災,有佛教同仁會籌資建造棚屋,為施診給葯所。由胡松年主辦,俞靜波、巫道生贊助。該所聘醫師3人,每日就診50~60人。收挂號費儲備券1元。

利生施診所 民國37年3月成立。發起人成一法師,所址在玉佛寺內。成一法師是上海佛學院教師,原畢業於中國醫學院。該所後聘請葦一、葦舫分任正副所長,崔熙醫師為醫藥顧問。內科醫師何心平,外科醫師孫仲平,總理所務成一。診所雜務由佛學院學僧會分派學僧輪流服務,醫藥費亦由學僧會向各方募集。

佛教平民診療所 民國36年10月成立。上海佛教分會與靜安寺合辦。所長持松,副所長趙朴初。聘內科裘士東、外科泰喬衛、兒科費仲華、X光檢驗丁祖訓等為醫師,並設置病床26張。

仁恩施診所 在南市中華路913號接引寺內。上海淪陷期間,南市一帶遭到日偽蹂躪,市民生活窮困,患病無力醫治。抗戰勝利後,接引寺住持悟明聯合陳岳醫師向社會募集資金1000萬元法幣,在該寺設立佛教仁恩施診所,聘請中西醫師,常年施診給葯。後聘太虛、黃金榮為名譽董事,毛子堅、周浩泉、陳頌春等為董事。該所醫藥費用,由悟明負責募集,不足之數,由各董事資助。

慈光施診所 民國38年4月成立。為法藏寺所創設。聘請西醫歐陽宏、佘雷,中醫金壽川、盧廣輪等,常駐寺內,施診給葯。

佛教青年會義務診療所 民國37年5月成立,佛教青年會主辦。聘有中醫陳蘇生、王兆基、胡覺人、胡知臨,西醫王東民、孫克鍾等,都是上海知名醫師。診所開診之初,每日就診患者僅30人左右,以後增至百餘人,多時達二百餘人。

奉化雪竇寺上海分院施診所 民國24年成立,所址在有恆路新紀浜路口(今東餘杭路新建路口)奉化雪竇寺分院內。初由朗清法師開診。後朗清離滬,遂改由中國佛學會上海分會聘章鶴年居士應診。僅收號金二角一百文,給葯不再收費。

佛光療養院 民國32年8月由丁福保等創建,院址在馬思南路(今思南路)。以弘揚佛法、救濟疾苦為宗旨。時公推李思浩為董事長,吳蘊齋、諸文綺為副董事長,方公溥為名譽院長,馬問我為院長,於分正、嚴克紹為副院長,丁福保、謝利恆、敬志新為醫藥顧問。該院附設門診部施診給葯所,並設義務出診部,凡確系貧苦患者,可向該院登記,由該院派專科醫師上門義診,不收診金。

以上佛教診所規模一般較小,存在時間不長,有的因經費缺乏等原因於解放前夕停辦,有的則於建國後由人民政府衛生部門接管,成為公辦醫院。

四、佛教公墓、殯葬

佛教公墓 又稱佛教第一公墓。位於寶山區真大路。民國24年10月由圓瑛、屈映光、李經緯等發起創設。由40餘人集資47280元(法幣),分作196股,其中屈映光一人占股50%左右。當時購地80餘畝,規劃設置念佛堂、殯舍、地藏殿、荼毗場、大禮堂、普同塔、經幢、鐘樓、紀念廳、街道等。民國26年8月,日軍侵佔上海,一切修築工程被迫停頓,僅有沈彬翰留滬看守。抗戰勝利後,由於物價飛漲,經濟拮据而不能繼續施工。建國後,由李經緯居士任經理。呈准上海市衛生局立案,上海市工商局發給營業執照,准予經營殯葬業務。「文化大革命」期間停廢。

上海佛教火葬場 民國30年創建。位於南市康衢路新橋路東首。繫上海佛教界人士專為佛教徒火化遺體而設。該火葬場建有化身窯3隻,棺柩與龕均可火化。1950年,海會寺方丈慧開曾創建海會寺火葬場一處。50年代中期,因上海火葬普及均停辦。

第二節 捐贈

一、社會公益福利基金

1998年5月,上海市佛教協會第八屆代表會議通過建立。該基金作為上海市佛教協會為社會所倡導的「送溫暖工程」、「希望工程」,以及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所設立的統一基金。

二、捐助災區

[上海市佛教協會向市民政局、市殘疾人聯合會捐資(1998年2月)]

1991年7~9月,全國十多個省、市、自治區遭受嚴重水災,上海市佛教界為災區人民捐款人民幣100餘萬元,新棉被1000條。

1995年11月,真禪法師將弟子為他祝壽的壽禮、香金人民幣200萬元,分別捐贈給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兒童福利院真禪學校、江蘇東台安豐鎮中心小學及其他希望工程。

1998年1月,河北張家口地區地震,上海市佛教協會、玉佛寺、龍華寺、靜安寺、圓明講堂、真如寺、沉香閣、下海廟、慈修庵、寶山凈寺、法藏寺、慶雲寺等,聯合向災區捐款人民幣20萬元。

1998年8月,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上海市佛教協會,上海佛教居士林、玉佛寺、龍華寺、靜安寺、圓明講堂、沉香閣、下海廟、慈修庵、法善庵、真如寺等聯合向災區捐款人民幣60餘萬元。

三、扶貧幫困

1996年,上海市佛教協會為雲南省、西藏自治區扶貧幫困、送溫暖以及其他公益事業共捐款人民幣200萬元。1996年,明暘法師與滬安公司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助棉衣折款人民幣100萬元。

四、資助教育

20世紀80年代起,真禪法師捐贈上海兒童福利院等慈善機構,創建真禪學校等,共捐款人民幣50餘萬元。

1997年,靜安寺向西藏日喀則地區捐款人民幣30萬元,創建「赤烏希望小學」一所。圓明講堂法師結對認養遼寧、廣西、雲南、寧夏等地失學兒童百餘名。

龍華寺方丈明暘法師多次向上海市聾啞人學校(後改為「啟音學校」)捐贈錢款並應邀擔任該校名譽校長,此外還資助建立閔行區啟音學校。

五、佛教居士安養部

1984年,佛教居士湯掬梅出資110萬美元,購買民政局福利院大樓第六層樓樓面,贈與上海市佛教協會,創辦佛教居士安養部,供養孤獨無依的老年佛教徒養老安息。該部地址在宛平南路零陵路。內設念佛堂、閱經室等,並有專人護理。

第三節 佛教素食

一、寺院素齋

玉佛寺素齋部設於玉佛寺內,由技術精湛的名廚掌勺。原料精選上等香菇、冬菇、花菇、猴菇、冬筍,以及自製的油麵筋等。以精工細作的江南寺院菜風味而享譽海內外,近年來在傳統菜肴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並能製作近200種特色素點。

龍華寺素齋享譽中外,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曾在該寺染香樓品嘗素齋後,稱該寺的素齋為「世界第一流」,並邀廚師合影留念。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在此品嘗過「全豆腐宴」。

靜安寺素齋部又名「香積廚」,歷經數百年,尤以菜肴的仿形仿味著稱。近年創出「靜安八景」套菜,將該寺歷史上著名的赤烏碑、陳朝檜、蝦子潭、講經台、滬瀆壘、湧泉、蘆子渡、綠雲洞等古迹象形為菜,別具一格。

圓明講堂素齋部以閩幫及家常菜為主,擅長以時鮮水果入菜,清淡合時,風味雋永。

沉香閣素齋以粵菜風味見長,在上海寺院素齋中獨具特色。

二、功德林蔬食處

原設在北京東路,民國11年(1922年)開張。取名功德林,是寓意「吃素可以積功德成林,普及大地」。每年逢四月初八佛誕節,功德林舉行放生。民國21年遷至黃河路現址。當年飯店的三樓還設立佛堂。著名的愛國人士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朴等亦常來功德林聚餐。功德林蔬食處善於吸收同業中各家之長,創新獨制。

三、覺林蔬食處

民國22年(1933年)創設於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以光顧該店並予指點的五台山覺林法師之法名命名。1987年,覺林蔬食處(北號)在山西南路17號復店。該店融合蘇、錫、廣、川等幫菜肴風味。

附:

龍華迎賓館

由龍華寺籌建並主辦。為中國第一座具有佛教特色的三星級賓館,坐落於上海市龍華路2787號。1987年3月17日舉行了奠基儀式,1991年9月3日正式開張迎客。賓館佔地面積為8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客房164間,分為標準房、商務房、套房和豪華套房。為照顧到世界各地佛教徒的飲食習慣,該賓館既設有妙香苑素餐廳,供應久享盛譽的龍華寺素齋,廚師融中西烹調技術為一體,推陳出新,使素齋的品味造型更趨完美,還設有泰國廳和蒙藏廳以及適合一般旅遊者需要的西餐廳。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著名古建築專家陳從周任顧問,設計格局特別是外形景觀上與龍華寺建築群體協調統一,館舍屋頂為滿山觀音斗,青瓦黃牆紅柱。濃郁的佛教氛圍與現代裝飾融為一體,為該賓館大堂的顯著特點。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龍華寺方丈明暘擔任龍華迎賓館理事會理事長。

第六章 活動和交往

第一節 宗教活動

宗教活動主要是指信徒為了修持、修福、薦亡所做的各種法事。法事都有固定的行法、規範和儀則。法事主要在佛教寺院中進行,由僧尼主持。

一、日常修持

僧尼每天都要進行朝暮課誦,燃香禮佛。俗話說的晨鐘暮鼓,就是指僧尼早晚的課誦。平時,僧尼則在寺院進行念佛、誦經、閱經等修持活動。

二、水陸法會

亦稱「水陸大會」、「水陸會」、「水陸齋」、「水陸齋儀」、「悲濟會」等。近年加上空難,亦稱「水陸空吉祥大法會」。水陸法會的時間較長(少者7天,多者49天),規模較大(參加法事的僧人有幾十甚至上百)。主要是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供品以飲食為主。水陸法會相傳始自南朝梁武帝。《佛祖統記》卷三十三稱:「梁武帝夢神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以拔濟之……帝即遣迎《大藏》,積日披覽,創立儀文,三年而後成……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就金山寺依儀修設。」舉行法會時,在寺院內懸水陸畫像26席,分內外壇。外壇設有大壇:由僧眾24人禮拜《梁皇寶懺》;華嚴壇:有2位僧人閱《華嚴經》各一部;法華壇:7位僧人每日讀誦《法華經》各一部;諸經壇:7位僧人每日讀誦規定的大乘經典;凈土壇:7位僧人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楞嚴壇:7位僧人每人每天誦《楞嚴經》一部。內壇主法1人,正表1人,副表1人。一切悉按儀軌進行,張貼大榜。每晚懸掛九蓮燈、大幡,並放瑜伽焰口。「獨姓水陸」系單獨一家出資舉辦。「眾姓水陸」常稱萬人水陸,由眾多在家信徒共同出資舉辦。

[眾多的信徒參加水陸法會]

[真禪法師主持玉佛寺水陸法會]

三、民間佛教習俗

春節燒頭香 農曆正月初一,是佛教彌勒菩薩誕辰。寺院都要隆重舉行法會,以示紀念。在家信徒則認為「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節第一天到寺院燒香禮佛,可以得到佛的護佑,一年之內吉祥如意。因此,善男信女都是在正月初一往寺院趕燒頭香。各個寺院在這天都是香客盈門,香煙繞繚。20世紀80年代後,上海地區尤以玉佛寺、龍華寺、靜安寺為最。據統計,上述三大寺廟1998年除夕進廟燒頭香的達18200人,其中玉佛寺3200人,龍華寺12000人,靜安寺3000人。

除夕撞鐘 撞鐘本來是寺院日常佛事活動之一,其後,逐漸形成除夕夜到龍華寺聽鐘聲,迎新年習俗。據佛經說:「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人生有108種煩惱,除夕聽鐘聲,可以驅除舊年煩惱,帶來新年幸福歡樂。還有一說是:「九」是最大的吉祥數字,一年12個月,乘9是108。除夕聽108響鐘聲,可以給自己在新的一年裡帶來吉祥如意的好運。更有一說是,一年12個月,24個節氣,72個候(5天為一候),三數相加合計108。除夕聽鐘聲108響,含有除舊迎新之意。現在,每當除夕之夜,龍華寺廣場人山人海,寺內燈燭輝煌。至午夜11點42分,住持僧身穿黃色僧衣,披上大紅袈裟,引領購票撞鐘者按序號登上鐘樓撞鐘。當撞完最後一記鍾時,正好是新的一年零時。這時,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廣場香客、遊客紛紛擁入寺中燒香禮佛。目前龍華寺撞鐘每年在公曆與農曆除夕各舉行1次。

龍華廟會 農曆三月初三,是彌勒菩薩的涅槃日。據佛經稱,彌勒出身於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先於佛入滅,上升兜率天。將來要下凡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得道成佛,廣度上、中、下三根眾生,謂之「龍華三會」。龍華寺即以此命名。因此,龍華寺也被廣大佛教信眾奉為彌勒道場。又因在五代後梁時,有個叫契此的布袋和尚,臨終時念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因此民間傳說其為彌勒菩薩化身,故龍華寺又供奉彌勒菩薩。布袋和尚於農曆三月初三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遂於每年農曆三月在龍華寺舉行廟會。

佛誕節 亦稱「浴佛節」。是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佛寺屆時舉行誦經法會,並根據「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的傳說,以各種名香浸水灌洗佛像,供養各種花卉。另外,還舉行拜佛祭祖、施捨僧侶等慶祝活動。節日的時間:中國漢族等地區一般為農曆四月初八。清光緒初年,當時靜安寺尚屬市郊,附近農民和手工業者,往往利用浴佛節機會,前去兜售土產、農具以及調換耕牛等。城鄉男女老幼,一方面前去燒香禮佛,同時也趁便購買物品。真可謂四眾雲集,盛極一時。從此,每年農曆四月初七至初九,靜安寺都要舉行3天廟會。清時,曾有一首竹枝詞描述當時廟會的盛況:「士女如雲浴佛辰,靜安場聚萬車輪;衣香鬢影斜陽返,十里紅飛馬路塵。」這種盛況延續了近百年。1956年手工業合作化以後的幾年中,每當浴佛節廟會,幾百個生產合作社在寺外擺出各種貨攤,以竹藤器、木器、銅鐵器、皮革、紡織品為最多,也有百貨、食品、服裝等。參加廟會的人數至少有2~3萬人。以後,由於靜安寺地處市區,商業日趨繁華,舉行廟會,會妨礙交通,才予以停止。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明清兩代元宵夜始,寺院普遍點塔燈,通夜長明。塔燈有架,每層懸燈6盞,自下而上,由大漸小,少則7層、9層、11層,多至13~15層,望去恰如寶塔,故稱寶塔燈。由此市民家家戶戶亦懸燈於門前。蘇州河中各船多點桅燈,農家則伸竹竿於檐前,上點紅燈3~4盞,稱做「田財燈」,俗稱「照明燈」。現在,已經沒有家家戶戶懸燈的習俗,但是在元宵節前後,市場上仍有出售各式彩燈,往往以生肖燈為主,作為兒童玩具。

盂蘭盆會 亦稱「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為追薦祖先而舉行。「盂蘭盆」是梵文音譯,意譯是「救倒懸」。據佛經載,釋迦牟尼弟子目連,看見死去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如處倒懸,便求佛救度。釋迦牟尼要他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可使母親解脫。中國自梁武帝(502~549年在位)開始,設「盂蘭盆會」。節日期間,除施齋供僧外,寺院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舉辦水陸道場、放焰口、放燈等佛事活動。後來逐漸影響到民間,於是日設齋薦亡,俗稱「過七月半」。

燒地藏香 農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薩誕辰。晚上,各家各戶都點香於庭園、天井之中,稱為燒「地藏香」,以紀念地藏菩薩「盡度眾生,拯救諸苦」。

觀音誕辰 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音的誕辰日,紀念觀音的節日還有:六月十九日是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涅槃日。佛教認為觀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薩,稱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解脫。因此每當觀音誕辰,善男信女皆往寺廟進香,尤以去沉香閣進香的最多。因沉香閣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當時有沉香觀音像浮至淮口,時潘允端督漕淮上,奉觀音歸後建閣奉祀。是為供奉沉香觀音而得名的寺院。

成道節 亦稱「成道會」、「佛成道日」、「臘八」。謂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後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牧女送他乳糜,食後體力恢復。後端坐菩提樹下沉思,於農曆十二月初八日「成道」。為紀念此事,中國佛教徒於農曆十二月初八日,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嗣後吃「臘八粥」遂演變為民間習俗。

四、方丈升座

佛教寺院的住持稱方丈。方丈正式進院就職,舉行典禮稱升座。1978年後,宗教政策得以落實,寺廟活動恢復,上海的一些著名寺院都舉行了方丈升座儀式。1983年明暘任龍華寺方丈,1988年10月真禪住持靜安寺,都曾舉行過方丈進院升座儀式。是時,兩序僧眾持函恭請方丈進院,四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夾道佇立,鐘鼓樓鳴鐘擊鼓,侍者比丘分別手執提爐、幢幡、錫杖,捧香爐盤簇擁方丈進入寺廟。方丈首先至各殿禮佛說法語,然後進行升座。升座,即設一高壇,上置方丈席位,四周陳設莊嚴。侍者請方丈升座,送蒲團給方丈席位,方丈先禮佛,後升座,手拈檀香3支,祝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國運昌隆。此時各地寺院長老前來賀喜,寓有證明方丈升座之意。

五、重要法會

丙子息災法會 民國20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國民政府採取妥協綏靖政策,民族垂危,災難深重。為了息災弭難,上海佛教界人士及社會名流王一亭、太虛、大悲、弘傘、朱石僧、江味農、李經緯、杜月笙、朱子橋、屈映光、范古農、高鶴年、張嘯林、常惺、圓瑛、遠塵、簡玉階等以及中國佛教會、上海市佛教會、世界佛教居士林、上海佛教凈業社、上海佛學書局等組織團體,於民國25年5月28日,共同發起在上海佛教凈業社內舉行「丙子息災法會」。當時組成了有163人的理事會,由王一亭任理事長,朱子橋、屈映光為副理事長。由5位法師主持法事,其中持松阿闍黎任東密主座,修尊勝佛頂法;榮增堪布任藏密主座,修大威德息災大法並傳法灌頂。法壇內設延生薦亡之位。並由常惺先期於4月10~20日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能海於4月24~5月16日講《菩提道次第論》及傳菩薩行願戒;大悲於5月17~20日講《信心銘》;靜修於5月21~23日講《妙觀初機》;圓瑛於5月24~27日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太虛於5月25~27日講《阿彌陀經》;4月23~30日,覺拔修大威德五部大法。丙子息災法會共舉行7天,於6月3日結束。

上海護國息災法會 民國25年10月,日本帝國主義調動4萬日偽軍向綏遠進攻,綏遠危亡在即。在抗日救亡運動高漲形勢的影響下,上海菩提學會、上海佛教凈業社等在11月21日於上海佛教凈業社內主建大悲佛七道場,迴向護國息災。法會期間,印光每日講凈土法要,同時由圓瑛帶領信徒念經。此次法會發起人為大悲、王揖唐等37位法師、居士。法會理事長為王一亭,副理事長為朱子橋、屈映光。

己丑度亡利生息災法會 民國37年以後,國民政府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都臨近崩潰,更加瘋狂地對人民實行壓迫、屠殺。民國38年1月,上海佛教界的屈映光、李贊候、黃涵之、陳靄士、胡厚甫、祝春普等居士,鑒於「劫難方殷,民生痛苦,為求和平實現,國運昌隆,並超度陣亡將士和死難同胞起見,特發起一大規模的"度亡利生和平息災法會』」。為此,於18日在仁濟堂召集發起人大會,通過了法會組織簡章10條。決定法會會期49天,壇場均設在上海佛教凈業社內。並請中國佛教會及蒙藏委員會通電全國漢、蒙、藏各佛教寺院及居士團體一起修法祈禱。推定屈映光任法會總持,李贊候、黃涵之、陳靄士、胡厚甫、祝春普任副總持,分擔總務、弘揚、財務、法務、護法5組事務。決定蒞會人士均為法會發起人。同時大會分函昆明貢噶活佛,南華虛雲法師,成都能海法師,懇請他們一同修法。法會於同年農曆正月十八日啟建。分設四壇:一、尊勝壇,由持松主修;二、大威德壇,由清定主修;三、講經壇,由圓瑛、興慈、大悲分期主講;四、念佛壇,由妙真主法。

祈禱世界永久和平護國息災法會 解放後,上海佛教界人士為響應保衛世界和平運動,於1950年8月15日起,設總道場於上海覺園金剛道場,舉行為期21天的「啟建祈禱世界永久和平護國息災法會」。同時特約揚州高旻寺、天台國清寺、南京寶華寺、成都近慈寺、蘇州靈岩山寺五大叢林一體念誦,祈禱和平,以期「息災弭禍、國泰民安、佛日增輝、正法久住。」

祝願世界和平水陸道場講經法會 1952年10月,圓明講堂住持圓瑛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後返回上海。於同年10月19日在圓明講堂發起啟建祝願世界和平水陸道場講經法會,會期49天。以「祝願世界和平,人民安樂,超拔沉幽先亡烈士英靈,弘揚佛陀教義,利濟群生」為宗旨。圓瑛親登法座連續講演佛經10天,同時應慈、靜權、持松、大悲、能海等依次逐日講經。法會收入余資共三億五千餘萬元(合今三萬五千餘元)人民幣,全部供養國內名山諸剎清修僧侶「以為道糧」。

上海佛教界祝願世界和平法會 為響應1952年12月12日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上海佛教界於同一天在上海玉佛寺舉行「祝願世界和平水陸道場講經法會」,會期49天,虛雲法師主法。法會宗旨:「制止侵略,保衛世界和平,擁護維也納世界和平大會並實現會議的一切決定。」法會期間,圓瑛、應慈、靜權、持松、妙真、大悲、如三、守培、清定、葦舫分別蒞會講經。

紀念釋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法會 上海市佛教協會為慶祝1956年佛誕和隨喜南方佛教國家紀念佛陀涅槃2500周年,於1956年農曆三月二十五日,在玉佛寺舉行隆重的慶祝佛誕法會。由上海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應慈主法。法會期間,分別由密顯、應慈、靜權、持松、葦舫輪流講經。農曆四月十五日下午,旅滬的外國佛教徒300餘人在玉佛寺集會,紀念釋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在滬的藏、蒙、傣、苗、彝等民族佛教徒也前往禮拜。

玉佛寺建寺100周年紀念法會 為慶祝玉佛寺建寺100周年,自1982年6月9日至11日,舉行了為期3天的紀念法會。出席法會的除市佛教協會正副會長、理事及信眾外,還有江浙兩省佛教協會的正副會長,杭州靈隱寺、寧波天童寺、阿育王寺、常熟興福寺、南通狼山廣教寺、揚州大明寺等15座寺院的長老19人。3天內到寺參加法會活動的共有3000人次左右。法會期間還為大雄寶殿3尊大佛舉行開光、獻供儀式,為玉佛寺已故歷代住持舉行了傳供以及僧眾過堂等儀式。第三天由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真禪接受皈依弟子194名,其中年長者為91歲,年輕者為23歲。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副會長巨贊及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李廣等也特地寄來賀詞。

1990年龍華寺傳戒法會 1990年5月9日,龍華寺舉行傳戒大法會。向四眾弟子傳授三壇大戒(沙彌戒、具足戒、菩薩戒)。這是龍華寺在解放以後舉行的最大一次傳戒活動。方丈明暘任得戒和尚,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香港菩提學會會長永惺、寧波天童寺廣修、青島湛山寺明哲等都參加了龍華寺傳戒法會。求戒的海內外佛教徒計1100餘人。其中有台灣埔里觀音山香雲寺明虛率眾來滬受戒,美國萬佛城比丘恆奇、恆實、恆朝、恆無、恆長等前來學習戒法。5月24日,明暘法師向新戒弟子頒發了戒牒。中國佛教協會發來賀電,祝願傳戒法會圓滿成功。

1985年在玉佛寺、1995年在龍華寺也先後進行過傳戒法會。

六、其他活動

佛七 指於七日中剋期求證之修行。上海地區一般稱為佛七(打佛七)。根據《佛說阿彌陀經》中所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以上所說的佛七,主要是指以超度為主的彌陀佛七和地藏佛七。此外還有以植福延生為主的觀音佛七、藥師佛七、釋迦佛七、華嚴佛七和較少舉行的楞嚴佛七。佛七一般是7天,但也有舉行七七49天的。

焰口 亦稱「面燃」。是佛經中餓鬼的名字。據《焰口餓鬼經》載:「其形枯瘦,咽細如針,口吐火焰。」據稱,阿難夜見餓鬼,名焰口,為免使自己墮為餓鬼,使諸餓鬼解除痛苦,求佛幫助,佛遂為其說誦經咒。密宗有專對這種餓鬼施食的經咒和念誦儀軌。照此舉行的儀式稱「放焰口」。一般在黃昏進行,供以飲食,以度餓鬼。亦是施主為死者追薦的佛事之一。

蒙山 是超度亡靈的一種儀式。比焰口形式簡單。此項佛事都在戌亥二時(即半夜)進行。念誦前,備飯和水果,由戒僧念咒施食。飲食由少成多,由粗轉精,讓餓鬼各得飽滿。寺院晚課也有蒙山施食儀式,但時間短,儀式簡單。為區分於超度亡靈的蒙山,晚課蒙山也稱小蒙山。

懺法、拜懺、禮懺 都是佛教念經拜佛、懺悔罪業的做法。據《釋氏稽古略》載:中國最早製作懺法的是南朝梁武帝。他參閱佛經,製成《慈悲道場懺法》10卷,亦名《梁皇懺》,請僧人拜誦,為死者祈福超生。此後,陳隋之際,智眊依《法華經勸發品》和《普賢觀經》撰成《法華三昧懺儀》3卷。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是宋知禮所集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世稱《大悲懺》1卷。此外,宋遵式根據《無量壽經》等集有《往生凈土懺願儀》。懺法有往生和延生的不同。《藥師懺》、《華嚴懺》、《三千佛名懺》均屬延生佛事,《地藏懺》則是為報答親恩、祈求父母冥福而舉行的往生佛事。

第二節 交往

上海佛教的對外交往始於20世紀初,大致有參訪、遊學、考察、留學等形式。自20世紀20、30年代開始,交往的形式逐步多樣,次數越益頻繁,人數逐步擴大。建國後,特別是在1978年,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上海佛教界對外交往明顯增多。上海佛教界人士頻頻出訪,既有友好訪問、弘法參訪的,也有參加重要國際宗教會議的。上海玉佛寺作為對外開放的旅遊點,自1979年至1997年止,共接待了有百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僑胞及港、澳、台同胞共六百萬人次。通過佛教的民間交往,促進了與海外佛教界的友誼與了解,也擴大了國家的對外影響。

一、出訪

1.出訪日本

近代上海佛教界人士遠涉重洋,出國訪問,多以參訪、遊學、留學為主。目的地以日本為最多,這與近代中國興起赴日留學的高潮有關。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宗仰在上海與蔡元培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教育會,主編《蘇報》。第二年《蘇報》案發生,宗仰去日本避難,期間與孫中山交往甚密。這是近代上海僧人首次東渡日本。光緒三十二年,月霞去日本參訪,在東京為留日學生講《楞伽經》、《維摩經》、《圓覺經》等。同年,曼殊赴日,與章太炎同住,他們在議政之餘,經常探討佛學。

民國6年(1917年),太虛赴日遊學,考察日本佛教。民國11年,持松赴日本高野山學習密法,禮天德院金山穆韶阿闍黎,受古義真言宗中院一派傳授,得51世阿闍黎位。民國25年,持松再赴日本考察。民國11年,大勇先後兩次赴日,入高野山學習密法,得大阿闍黎位回國,曾應江味農之請,在上海開壇傳戒。民國12年,顯蔭赴日本入高野山學習密法,並考察日本佛教。期間為日本藏經刊印會提供未入藏的中國重要佛教著作多種。民國24年,談玄也在日本學習密法,得到台密、東密兩大支派的傳法灌頂學位。返國時帶回中國早已失傳的佛教經籍及密教應用法物,曾在上海佛學書局公開展覽。

近代到過日本的上海佛教居士有史一如、江味農、王一亭、夏丏尊、范古農、簡照南、簡玉階、狄葆賢、丁福保、丁桂樵、蔣維喬、黃涵之、謝無量等13人。他們有的專門研究佛教,有的學習文藝,有的學習醫學,有的交流文化,有的是去經商。但是他們同時廣泛接觸和考察日本佛教。

1949年以後,上海佛教界出訪日本以團隊為主,個人出訪、遊學相對減少。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改革開放形勢下,上海佛教界出訪日本的活動又有所增加。

1978年3月,真禪參加中國佛教代表團訪問日本,參訪了10多個城市的20餘座著名古剎。1979年8月,明暘作為中國宗教代表團成員,在出席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召開的第三屆世界宗教徒和平會議前後,順道訪問日本。1982年6月,明暘應日中友好佛教協會之邀,作為中國佛教協會友好代表團副團長訪問日本。1986年3月,明暘應松本大圓長老、大西良慶夫人大西真澄之邀,偕梁孝志、陳秀惠二居士赴日參加大西良慶長老入滅3周年紀念活動,訪問京都、奈良等地。1986年6月,真禪應庭野日敬之邀,訪問日本立正佼成會。1987年9月,明暘應日本山妙法寺県行幸長老之邀,偕梁孝志居士訪問日本,參加九州別府市佛舍利塔落成慶祝法會。1989年3月,真禪應梅村如信之邀,赴日本參加東京無量壽佛會成立40周年紀念法會。1989年9月,明暘應日本長崎縣妙法寺県行幸長老和松本行樂長老之邀,偕梁孝志、陳秀惠二居士前往訪問,參加大村市和平佛舍利塔落成典禮。1990年10月,明暘應日本益田市政府神崎治一郎市長和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上月照宗長老之邀,出席雪舟之鄉紀念館落成和雪舟禪師銅像揭幕儀式。1991年7月,明暘應日本福井縣寶慶寺北野良道之邀前往訪問,參加寶慶寺寂圓禪師紀念碑落成紀念法會。1992年5月,明暘兩次訪問日本,先是率中國佛教友好訪日團,在奈良參加日本法相宗大本山藥師寺玄奘三藏院落成1周年紀念法會;後應日本曹洞宗宗務總長大竹明彥之邀,參加梅花流創立40周年紀念大典。1993年3月,明暘應日本曹洞宗正傳寺住持北野康昭之邀,前往參加傳戒法會。同年4月,明暘率台灣佛教代表團訪問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等。1994年4月,真禪應邀訪問日本,在京都相國寺參加中日兩相國寺友好紀念碑揭碑儀式。同年5月,明暘參加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赴日參加山田惠諦長老葬禮。1997年10月,明暘率領中國佛教代表團赴日本,參加在東京召開的中日韓3國佛教徒友好交流會議。

2.出訪東南亞

20世紀30年代起,上海佛教界開始出訪東亞、東南亞有關佛教國家,考察和交流佛學。民國20年,上海佛教凈業社首次派遣黃茂林居士赴錫蘭(今斯里蘭卡)學習梵文和巴利文佛教經典。因學習過勤,積勞成疾,於民國22年病逝錫蘭。民國24年,時在上海佛教凈業社的錫蘭納羅達法師建議中國佛教會派遣青年僧人到錫蘭學習僧伽律義,研究南傳佛教,得到上海佛教界的贊同。民國25年3月8日,組織了慧松、法周、惟幻、惟實、惟植、隆安等6人的「赴錫蘭留學團」。行前還在中國佛教會舉行宣誓儀式。4月,從上海出發,5月初到達錫蘭李稚寺學習。民國24年,中國佛學會、中國佛教會、上海市佛學會、上海市佛教會、菩提學會等佛教團體聯合組成「赴暹邏(今泰國)留學團」,成員有悲觀、等慈、性教、覺圓等4人。12月,該團從上海出發,經香港於次年1月12日到達曼谷,在瓦特馬哈台皇家寺院學習。民國19年,太虛弟子慈航前往緬甸仰光傳授大乘佛教,在仰光組織了「中國佛學會」。民國25年返國,帶回緬文藏經兩部。同年1月,上海圓通寺住持華通應邀赴緬甸訪問,並遊學南洋諸國。民國2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送給暹邏政府影印《磧砂藏》一部,暹邏政府回贈暹邏刊印《巴利文大藏經》一部。

民國4年2月,圓瑛赴新加坡、檳榔嶼弘法講經。9月,經暹邏、緬甸、錫蘭到印度,請得佛舍利。復回錫蘭、緬甸請得貝葉經、玉佛。次年回國,將佛舍利、貝葉經、玉佛安奉在寧波永寧寺。民國12年,圓瑛再赴檳榔嶼、檳城講經說法。民國15年4月,圓瑛為籌募福建泉州開元慈兒院基金第三次去檳榔嶼、新加坡、怡保等地弘法。民國20年2月,圓瑛去新加坡,講演《佛法之精神》。民國26年11月至民國27年6月和民國27年9月至民國28年6月,圓瑛偕徒明暘兩度赴南洋弘法,宣傳抗日,為抗戰募集經費。民國37年1~6月,圓瑛偕徒明暘赴檳榔嶼、吉隆坡等地講經傳戒。

解放後,上海佛教界曾多次訪問東南亞諸國。持松於1957年4月,率中國佛教代表團訪問柬埔寨,參加佛陀涅槃2500周年慶典。6月,又率中國佛教代表團訪問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受到越南國家主席胡志明接見。1965年,參加中國佛教代表團訪問印度尼西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上海佛教界出訪東南亞諸國的更多。1981年6月,明暘曾到印度尼西亞訪問。1987年10月,觀性應邀訪問泰國。1988年8月,真禪應光明山普覺寺住持宏船之邀,率上海佛教代表團訪問新加坡。同年9月。明暘隨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訪問新加坡。1989年7月,真禪偕賈勁松居士訪問新加坡,專程迎請大小玉佛像9尊,分供於上海靜安寺、青浦報國寺等地。1990年12月,明暘應劉庚宇居士之邀,偕王永平居士、本通法師訪問新加坡。1991年1月,明暘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赴新加坡,參加宏船法師荼毗法會。同年7月,明暘和真禪應馬來西亞吉隆坡觀音亭鏡眅長老之邀,參加該亭大金卧佛開光法會和萬人圖書館落成典禮。1992年11月,明暘率上海龍華寺法務團,和真禪等赴馬來西亞,參加檳城極樂寺建寺101周年慶典暨觀音聖像開光典禮,並參加水陸法會。隨後,真禪順道至印度尼西亞大叢山西禪寺講經弘法,後經新加坡回國。同年12月,明暘赴新加坡弘法講經,接受信徒400人皈依。1993年2月,明暘應泰國正大集團總經理李紹祝之邀,訪問曼谷。同年7月,真禪應慧雄法師之邀訪問新加坡,參加天竺山毗盧寺傳戒法會。1994年2月,明暘應檳城極樂寺之邀,率上海佛教代表團訪問馬來西亞,並順道訪問新加坡,參訪演培住持的光明山普覺寺。同年3月,真禪應慧雄法師之邀訪問印度尼西亞,參加大叢山西禪寺傳戒法會。隨後又應演培之邀訪問新加坡,參加光明山普覺寺萬佛寶塔落成典禮和佛像開光儀式。是月,明暘隨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護送佛牙舍利至緬甸供奉。同年5月,真禪代表中國佛教協會訪問泰國,參加曼谷的「月圓日」慶典活動。同年7月,明暘和真禪應鏡眅長老之邀訪問馬來西亞,參加吉隆坡觀音亭以「慈悲滿人間」為主題的萬人皈依獻燈大會、講經法會和水陸法會。隨後,真禪又應慧雄法師之邀,赴新加坡參加天竺山毗盧寺傳戒法會。同年9月,明暘和真禪應明義法師之邀訪問新加坡,主持福海禪院水陸空大法會暨寶塔落成典禮。同年10月,明暘和真禪應邀訪問菲律賓,參加馬尼拉市大乘信願寺水陸法會,祝賀住持瑞今90大壽。同年12月,觀性應曼谷白雲精舍住持聖慧之邀,訪問泰國。1995年3月,真禪應慧雄法師之邀訪問印度尼西亞,參加大叢山西禪寺大佛安座典禮及國際供佛齋僧大法會。同年5月6~23日,真禪應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之邀,率上海佛教法務團一行65人,前往主持水陸空大法會,並參加慶祝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成立60周年等典禮。同年10月8~20日,明暘、照誠出訪馬來西亞,參加極樂寺佛像開光儀式及三壇大戒法會。11月11~21日,上海佛教赴馬來西亞法務團一行21人,前往極樂寺舉行水陸法會。11月19~20日,妙靈赴新加坡講經。1996年5月11日,妙靈赴新加坡參加「成佛林」成立26周年紀念活動,為期1月。1997年4月1~19日,上海佛教法務團一行76人赴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在清明節期間舉行的水陸普渡大齋法會。

3.出訪歐、美、澳大利亞

民國17年,太虛首次赴歐美講演佛學,歷游英、法、德、比、美等國。出訪期間,曾與英、法等國佛教學者共同發起在巴黎籌組「世界佛學苑」。太虛是上海也是中國佛教徒赴歐美弘法的第一人。

80年代改革開放後,上海佛教界人士開展海外聯誼活動,出訪漸趨頻繁。

1984年8月,真禪和明暘應美東佛教總會邀請訪問美國,主持紐約大乘寺佛塔落成典禮。1987年7月,真禪和明暘應宣化法師之邀,以明暘為團長、真禪為顧問組成中國廣濟寺、龍華寺僧伽法務團訪問美國,主持加利福尼亞州達摩鎮萬佛城水陸空大法會。隨後順道訪問加拿大。1988年11月,明暘和真禪應邀訪問美國,參加洛杉磯西來寺落成典禮和傳戒法會。隨後順道訪問墨西哥、加拿大。1989年8月,真禪應萬佛城宣化法師之邀,赴美參加傳戒法會。1990年3月,真禪應法國上海聯誼會邀請,訪問法國巴黎。後又赴挪威弘法。同年9月,真禪和明暘應根造法師邀請赴美國弘法,參加紐約藏傳佛教寧瑪派大圓滿心髓研究中心落成和蓮花生大師像開光典禮。1991年3月,真禪應繼明法師之邀訪問澳大利亞,在定慧學舍弘法講經。1992年4月,真禪應美東佛教總會金玉堂居士之邀赴美弘法,在紐約講經。同年9月,真禪和明暘應宣化法師邀請,率中國佛教法務團訪問美國,在加州參加萬佛城的傳戒法會和水陸法會。1993年5月,明暘應邀赴澳大利亞弘法訪問。1994年7月,明暘應馮文瑋居士之邀,赴澳大利亞弘法講經。同年9月,真禪應法國佛教聯合會會長、靜心禪寺住持明禮邀請,訪問法、英、德、瑞士、荷、比、盧森堡等7國。是月,明暘法師應皈依弟子薄一仙居士之邀,赴德國弘法訪問。1995年7月,明暘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和上海市佛教協會,赴美主持宣化上人追思大會暨荼毗典禮。同年9月,明暘應邀赴美弘法,在舊金山參加萬佛城傳授三壇大戒和水陸空大法會。

[明暘、真禪在美國萬佛城主持水陸法會]


推薦閱讀:

如果(現在)中國人都信耶穌,中華民族還存在嗎?
為什麼大多數宗教的信徒都有強烈的傳教傾向?
「宗教自由」的合憲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宗教法》草案(公民建議稿)討論摘要(一)
年輕人從事牧師或者神父的工作,是為了什麼?
為什麼天使頭上有個環?

TAG:上海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