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師 吳昌碩

吳昌碩

1844—1927

吳昌碩,原名俊,字昌碩,別號缶廬、苦鐵、老缶、缶道人等等,浙江湖州安吉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冷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吳昌碩詩、書、畫、印配合得宜,融為一體。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境、貴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性格特點。其藝術風尚對我國乃至日本近現代畫壇影響極大。

吳昌碩 (上)

老道恣肆

爐火純青

吳昌碩書法 ▼

篆書石鼓文

(釋文:蟫葉)

篆書七言聯

(釋文:弓鳴原草虎為栗 舟出涌柳魚方來)

篆書四條屏

吳昌碩篆書、脫胎石鼓,雄渾恣肆。篆刻上取鼎彝,下挹秦漢,鈍刀硬入,茂蒼勁。他所臨石鼓文,參以兩周金文及秦代石刻,融合篆刻用筆。他的書法凝鍊遒勁,貌拙氣酣,極富金石氣息。

行書五言詩

▎吳昌碩在《缶廬集》中有《何子貞太史書冊》一詩,中有二句:「曾讀百漢碑,曾抱十石鼓;縱入今人眼,輸卻萬萬古」,「強抱篆隸作狂草,素師蕉葉;臨元稿」。吳昌碩書法不僅根抵在於秦漢(一如其印),而且亦追求古樸美——金石篆籀之氣。先秦石鼓文與漢碑正是吳書的人處與基礎。得益於石鼓文的筆力骨線,又胎息於漢碑的魄力氣度,成為吳昌碩書法的兩大支柱。在美感追求上,吳昌碩自謙:「縱入今人眼」,仍「輸卻萬萬古」——還遠不夠高古。

▎吳昌碩書法尚動美之書法,夭矯放縱,不可局限。它的獨到正在於這種強悍樸野,這種率放不拘,這種粗烈穠酣,我們從中可以品到血性,咂到剛強,賞到風風火火,體悟到有關生命的大放曠與文化的大樸質。

上取鼎彝

下挹秦漢

吳昌碩篆刻 ▼

明月前身

明月前身是吳昌碩用的一副印章。早年章氏許配於他,未及婚配,太平軍攻入浙江,吳昌碩逃難奔走,與章氏失散。幾年後吳昌碩回歸故里,章氏已不幸病故,貧困無資,遂葬於園中桂花樹下。後來吳昌碩欲為章氏改葬,掘開桂花樹下,已無骸骨。吳昌碩晚年得夢,再遇章氏,心有所感,遂刻「明月前身」小印。

註:明月前身是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中的一句:「流水會今日,明月前身」。表達的是詩歌中最潔凈最純粹最洗鍊的藝術境界。

吳昌碩篆刻從「浙派」入手,後專攻漢印,也受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等人影響,善於留白,或對角欹斜,氣象崢嶸,構圖塊面體積感極強。刀融於筆,篆刻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變而正。上取鼎彝,下挹秦漢。

格韻高古

動人心魄

吳昌碩繪畫 ▼

菊井流芳

歲寒紅梅

吳昌碩酷愛梅花,以寫大篆和草書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

花卉冊

吳昌碩以書入畫,看似亂頭粗服,卻是氣足墨酣,內蘊深厚,多書法意味,富金石之氣。

牡丹芍藥

山石花卉冊

水墨秋菊

富貴神仙

仙桃長壽圖

吳昌碩的繪畫以篆印入畫,格韻高古,元氣淋漓,動人心魄。王森然在《吳昌碩先生評傳》中說:「蓋師於浩博之自然、俊偉之人格與誠摯之情感,雨承於偉大之精神也。其經歷名山巨川,得天地之奇氣,披讀萬卷書籍,攝古人之精華,擺脫一切紛靡,養內心之元神。運其奇氣元神輸送之筆端,留其跡象於紙上。故其章法、筆氣、墨韻,無不奇特,無不飽滿」。

吳昌碩以「苦鐵畫氣不畫形」、「不似之似聊象形」為宗旨,以篆法入畫,所謂「強抱篆隸作狂草」,極力發揮書法「寫」的表現性,以「臆造」為法,「惟任天機外行」以達到「心神默」與「造化能」的境界,「宣鬱勃開心胸」以瀉他胸中浩蕩之氣。

吳昌碩(下)


推薦閱讀:

曇鸞大師的念佛說
大師級的攝影師都在使用的後期軟體,你確定不要試一試?
印光大師:吃肉人缺乏慈悲之心,但並不是吃葷就不能念佛
【藕益大師的清凈業】
蓮宗正范(十六大師傳)-延壽大師傳

TAG:大師 | 吳昌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