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區域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

如何在區域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作者:佚名文章來源:不詳點擊數:2更新時間:2011-2-18

本文摘要:環境保護、教育為本。在幼兒園裡開展環境教育,從小啟蒙幼兒的環保意識,灌輸環保知識,鼓勵他們積极參与環境保護,是時代賦予幼兒教師的使命和責任。近年來,區域活動在幼兒園越來越受重視,它也逐漸成為幼兒喜歡的學習活動環境。本文就如何在區域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而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關鍵詞:區域活動 環境教育 幼兒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又稱遊戲角,學習角或興趣中心,它是在一定的活動室中,教師根據幼兒各種興趣、能力及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需求,設置各種富有教育意義的區域(角)環境,屬幼兒自主活動的領域,也是幼兒園活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設有手工、建構、科學、閱讀、角色遊戲、動手、表演、語言等等各種滿足幼兒身心興趣和個性需要的個性區域。它的開展正是針對幼兒的特點所採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當前環境保護日益被人們所重視的今天,及環境教育在幼兒園中的深入開展,如何在區域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本人通過實踐,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材料投放上主張變廢為寶  皮亞傑提出:「兒童的智慧源於材料。」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過材料來實現的。材料不同,幼兒的操作方法不同,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取的知識經驗也就不同。與集體教學活動相比,區域活動的材料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幼兒在操作過程中也將會變得更加聰明、自信、大膽。但在實際活動中,我們發現有的材料只具有觀賞價值,而不能操作;有的材料比較死板,不能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有的材料過於昂貴,不夠實際。因此,在提倡環境教育的同時,多多利用廢舊物品是有利無弊的(採用的廢舊物品必須經過清洗、消毒,確定衛生才能投放使用)。當然,在材料的投放及創設過程中,需要老師、幼兒、家長的共同合作,才能做得更好。  (一)教師的用心準備  教師作為活動的支持者,在材料投放以前,教師要認真分析各活動區的教育功能,並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生活經歷、知識經驗及能力提供足夠並適合幼兒發展的活動區材料。另外,教師還要對材料進行定期更換,更新組合及綜合運用。而在材料內容選擇上,教師要做個有心人,積極利用身邊的廢舊物品,主張「變廢為定」,為幼兒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比如「娃娃家」里的各種食物,我們用紗布和碎棉花縫成包子,用黃色膠帶紙把報紙纏成雞腿,白色的絨線當粉干,土黃色絨線當麵條;我們還用大蛋糕盒做了一張小餐桌,利用廢紙箱做了一道「屏風」。在「運動區」里我們用「旺仔」瓶子擺成迷宮,把小可樂瓶當保齡球,用掛曆紙卷三節棍等。「動手區」里,我們用大可樂瓶做成「娃娃」讓幼兒餵食,利用舊毛線和絲帶讓幼兒學編織,還有「醫院」里,我們用各種大小不一的紙箱和鞋盒做成藥品櫃。總之,無論哪個區,我們都或多或少的投放廢舊物品,讓幼兒明白「只要你做有心人,廢物也能變成寶。」在活動中,通過觀察、操作,使幼兒了解廢舊物品的價值,從而滲透環保意識,激發創造慾望。  (二)幼兒的主動參與  環境功能的發揮程度最終取決於幼兒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的狀況。如果是單純的教師為幼兒創設環境,則很可能影響幼兒與環境情感交流的效果,如果引得幼兒共同參與,則能使幼兒對環境產生親和感及參與慾望,在整個過程中發展了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在區域活動材料投放時,我們要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性,鼓勵幼兒收集廢舊物品。於是,梓鈺帶來了「多美麗」的冰琪淋杯子、漢堡盒子,說要送到娃娃家,冰瑜帶來了爸爸穿舊的白襯衫和媽媽用過的舊檯布,藩藩帶來了爸爸媽媽用舊玻璃做成的金魚缸,行千帶來了好多的洗髮水、化妝品瓶子,貝貝帶來了吃海鮮時刻意留下的貝殼,還有其它小朋友帶來的紙杯、紙巾盒、飲料瓶等等。不到幾天時間,小朋友便從家裡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廢舊物品,咋一看,我們班像成了廢品收購站。但是,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小朋友們經過分類、裝飾,使原來的廢舊物品全部派上了用場:「動手區」的小朋友用乾花、乾草製作了賀卡,用「開心果」殼做成了項鏈,用貝殼粘成一幅裝飾畫;醫院裡的「醫生」 穿上了白襯衫更加像模像樣了;「自然區」里小朋友把可樂瓶中間剪開一部分,種了含羞草;在速食麵盒裡種上了蔥、大蒜,把樹葉做成了書籤。「娃娃家」里的娃娃穿上了小朋友小時候穿過的衣服,更可愛了,小巧靈瓏的桌子和小床鋪了漂亮的檯布,感覺很溫馨。通過這次活動我發現小朋友比以前更加喜歡玩區域角了,而且動手能力也比以前有所進步,創新意識也逐漸增強,更主要的是環保意識有了明顯的提高,現在小朋友們都會很主動的留意身邊的廢舊物品,不浪費資源,並及時收集起來帶到幼兒園。  (三)家長的積極配合  家長工作是非常豐富的教育資源,在我們開展區域活動的同時,也積極鼓勵家長的配合。旨在通過家長的參與,讓他們知道廢舊物品有再使用價值,並能積極幫助幼兒園收集材料,教育孩子做個有心人,關心集體,保護環境。同時還增強了家園的密切聯繫。像這學期為豐富區域角,我們提倡家長和幼兒齊努力,利用廢舊物品進行「小製作」,家長們都十分支持。緒濤和媽媽用花生油的瓶子製作了大公雞,藩藩和爸爸用掛曆紙和光明牛奶盒做了一支「大帆船」,歆旎和媽媽用紙杯做了「小丑」,胡怡和媽媽用礦泉水瓶做了一個漂亮的「日本娃娃」,貞燁和爸爸用舊卡紙、報紙做了一頂太陽帽……家長的積极參与使區域豐富了許多,他們的環保意識也無疑為幼兒樹立了榜樣,同時也為他們進行很好的環保宣傳。  二、在內容設置上形成主題教學  隨著區域活動的深入開展,怎樣讓環境教育和區域活動相結合呢?我認為環境的創設既要體現近期活動的目標,又要美觀、學具化。並重視環境潛能的發揮,讓幼兒通過直接接觸玩具和各種材料,發展各種感覺器官和觀察力,認識各種物體的特性和用途,體會事物相互之間的作用和因果關係,從而獲得新知識。同時促進幼兒的注意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發展。現在人們為了追求時尚、快捷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汽車、助動車出現在我們的周圍,可它們排出的尾氣中所含的上千種有害物質,卻不被人們所重視。於是在綜合活動「交能工具——汽車」一課,為了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我是從通過以下幾個活動的開展而入手的:1、我先組織幼兒到馬路邊觀察汽車的行駛,引導他們發現汽車排放出的尾氣,了解尾氣中的有害物質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之大。2、鼓勵幼兒想一想,做一做,設計「環保汽車」。於是,在區域運動中,「建構區」的幼兒正小心翼翼的用積木搭汽車,有的用子彈頭積木,有的用方形積木,有的用雪花片,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屬於幼兒心中的「環保汽車」。「手工區」的幼兒用牙膏盒、藥盒等廢舊材料製作汽車,有的用蠟筆在繪畫汽車。「娃娃家」的幼兒則在為幾輛玩具汽車貼上「環保標誌」,準備送給布娃娃們。「閱讀區」的小朋友正在查看有關「汽車尾氣」的資料,曄陽小朋友還認真的告訴我,他要發明一種「環保汽油」,使尾氣不再污染空氣。這一活動開展後,我們班好多小朋友都設計出新穎別緻的「環保汽車」。3、班上好多小朋友都是爸爸媽媽開汽車或助動車來接送的,於是我積極鼓勵幼兒回家後「教育」家人要多騎自行車,多步行,盡量減少助動車的尾氣。  為了讓幼兒更好的了解熊貓的生活習性、特徵,及培養幼兒保護動物的情感。在「認識熊貓」一課,我也通過各區域的開展來結合主題教學,如:從地圖中找出熊貓生活的地方;用泥工、撕貼、剪紙、繪畫等不同的形式表現熊貓的形象特徵;利用餐前或餐後組織幼兒表演有關熊貓的節目,如念兒歌、講故事、律動等;在閱讀區提供大量有關熊貓的圖書、卡片,讓幼兒學習、參考。通過各個區的同時開展及幼兒對「熊貓」的認識,我又向幼兒介紹了其他動物的生活習性及特徵。告訴他們,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動物,面對餐桌上的野味和媽媽身上的羊絨大衣,讓孩子大聲的告訴爸爸媽媽:「請愛護動物」!  三、在整理、評價上培養環保行為  眾所周知,區域活動不同於其它學科活動,每次區域活動結束時,幼兒就要進行整理、分類及擺放。評價是一種導向,教師的正確評價導向將直接影響幼兒的行為習慣,因此,我在評價環節中就突出環保行為的培養。以前,有些小朋友會將東西胡亂一放,有的小朋友活動結束後不洗手等等。現在,我是通過以下幾個要求來培養幼兒環保行為,樹立環保意識:  1、每個小朋友都要把自己玩過的活動區整理好,並要分類擺放,方便下次活動,如各種不同積木應放在相應的籃子里。  2、如果發現活動區里有不幹凈的地方,馬上要拿抹布擦乾淨,以保持環境的整潔。那是一次區域活動結束後,我看見慧慧一個人拿抹布在擦「手工區」的桌子,而且擦得很認真,我感到很奇怪,因為我當時並未叫她擦呀。一問才知,原來其他小朋友在「手工區」活動後,桌子上留下了漿糊、橡皮泥的痕迹,慧慧便主動將它擦乾淨。我為她的舉動感到很高興,並馬上進行隨機教育。從那以後,小朋友都很自覺的保持教室里的環境整潔。  3、活動結束後一定要洗手,洗手時不能浪費水,洗完後要擰緊水龍頭。在此之前,我曾利用課堂內外向幼兒灌輸過有關水的知識,讓他們知道水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水資源。  在評價中強化突出這一點,我們班小朋友的環保意識比以前強多了,一些平時的不良習慣也改掉了。特別是在用水方面,平時喝水總是喝多少,要多少,絕不浪費水。教室里各類玩具和圖書的擺放也井然有序。  隨著幼兒知識面的擴展,及環境教育的深入開展,我們除了在區域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外,還可以在其他學科中也開展環境教育,寓環境教育予一日生活中,讓幼兒從小關心環保,參與環保,學做「環保人」。參考資料:1、《幼兒教育》 浙江教育報刊社2、《公民環保手冊》 溫州市環境保護局


推薦閱讀:

認識文革 反思文革(上)——共識網專訪徐友漁
幼兒園加盟蒙氏混齡教育怎麼樣?
怎麼才能當好班主任?
在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讀書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留學:性價比

TAG:教育 | 環境 | 活動 | 區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