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寧:在青春的密林中|新批評專題

『 文學 點亮生活 』

版權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

周嘉寧

法國作家夏爾·丹齊格在《什麼是傑作》中寫道:「當作家開始寫他的第一本書的時候,他彷彿身處一片叢林的邊緣。這片他一直熱愛的文學,他其實一無所知。他向叢林進發了。多多少少踏入了叢林。雖然心想著自己並未進步。他以為在探索文學,其實在探索自己的能力。出版過兩三本書以後,他來到了一片林中空地。屬於他的林中空地!天空中,過往的傑作作者們,化身為行星,審視著勇敢的小人物們在林中開闢出的這些光洞。」  周嘉寧用這段話來解釋自己最新的長篇小說《密林中》。而這部包含年輕人對夢想和自我價值的追索的長篇小說,出版後獲得孫甘露、閻連科、駱以軍、張新穎等作家、評論家的好評。媒體對《密林中》「21世紀初文學青年的精神流浪簡史」的評價,也可以見出這部長篇小說的意義:它從一個側面寫出了與周嘉寧同齡的那代文藝青年們的成長,即「80後」的青春成長。她的小說,一直在近距離書寫與她同齡的青春經驗。  然而,與筆下小說人物的豐富經歷相比,「我的經歷太簡單了」,周嘉寧說。她在2008年奧運會前去了北京,待過三年,又在世博會的時候回到了上海,斷斷續續去過一些其他地方,剩下的時間都在上海。幾乎沒有工作過,所以簡歷也沒有什麼可寫的。「那幾年城市的變化很大,世博會準備階段,我過去住的地方,門口的泡桐樹都被砍掉了。大環境的變化對個人會造成各種在當時無法言說的影響。每每想起21世紀初的那幾年,就很想落筆寫。」她這樣說。她慢慢地把自己在漫長歲月里的所見所感,轉化成一個能勾起經歷者共鳴的文字世界。而這「想」忽然有一天就變成了真實的「寫」,於是就有了《密林中》。  與飛速發展的時代相比,周嘉寧的寫作和生存狀態,似乎都顯得過於緩慢。在前幾年出版的 《我是如何一步步毀掉我的生活的》一書中,她曾這樣寫道:「我每隔一個月或者一個半月寫一個短篇,以此來緩解思考所帶來的衝擊和焦慮。希望過段時間(或許會是很長的一段時間),這些掙扎期的作品會導向一個清晰的出路。」如今的她,依然在寫,依然在尋找,依然思考。當其他寫作者都習慣於試著去放大自己的解釋時,她卻依然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表現出了獨特的剋制感,她說:「我是一個很慢的人,很慢地學習,很慢地思考,一點也不著急。」

1 23周嘉寧部分代表作與譯作

周嘉寧:在青春的密林中新批評專題|本報記者金瑩

我是一個很慢的人,很慢地學習,很慢地思考Q&A記者:讀完《密林中》,第一感覺便是,這是一部充滿個人成長記憶的作品。而讀者似乎也很容易對號入座,將女主人公陽陽視為你人生的一部分呈現。你是否會介意這種等同?  周嘉寧:主人公陽陽和作為作者的我當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讀者如何理解我自己完全不介意。我最近讀到詹姆斯·伍德談人稱和敘事的時候說的一段話:「一方面,作家希望使用自己的聲音,希望掌控個人的文體;另一方面,敘述屈從於它的人物和人物的言語習慣。」  《密林中》確實在敘述上存在問題,我的朋友路內說那裡面有一個疊視角,其實就是作者的聲音蓋過了人物,造成了人物的矛盾。但是寫作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想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物。  記者:在講述青春之外,在《密林中》里,你試圖在故事之外表達更多的一些東西。比如說,某種女性的自覺。一方面,在對青春往事的敘述里,我能感覺到你情感的投入和沉浸; 另一方面,當你試圖在故事裡表達更多的意圖時,我又似乎能感覺到這種意圖與原本情感的隔離。  周嘉寧:如果你感覺到隔離的話,那可能意味著我的某種失敗。當我在描寫一個比我更年輕的主人公的時候,我在寫的可能不只是此刻的她,而是把我所能預見的十年後、二十年以後的她都疊加到此刻的她身上。對我來說,小說里的青春並不是實際的青春,她的層次必然是更加豐富的,她的輕盈是經過篩選之後的輕盈。  記者:也有讀者認為《密林中》的寫作代表著你的一種「反抗」。對大眾的反抗,對流行和趨勢的有意迴避。對自我的反抗,在敘事節奏和語言風格上作調整,更趨簡潔。  周嘉寧:我覺得只有被影響,才會反彈到反抗。但是大眾文化對我的影響很少(我們撇開日常生活不談,我覺得日常本身能融於大眾文化也沒有問題),所以也談不上迴避。風格是一種好東西,風格與進步也絕不是一對矛盾的概念。但是對我來說大概進步是比風格更重要的東西,而寫作或許也只是個人進步的一個載體而已。精神世界的完善,更迭,新陳代謝,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其他途徑去把流質的東西固定下來,那麼,就寫作吧。  記者:超過半數的「80後」已經過了30歲的年紀。無論是在生理還是心理上,30歲都會是一個分水嶺。在30歲之前,我們可以安全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但是,30歲之後,我們或許會不得不面對更大的世界。《密林中》私密經驗的意味仍然濃重,頗有些「私小說」的味道。寫「我」,而不是「我們」,寫作的筆觸更多往內而非往外,這也是「80後」寫作當初出現在文壇上時被微詞的諸多問題之一。  周嘉寧:能安全地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裡面的人是幸運兒,然而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樣,沒有獲得過這樣的幸運。精神世界的維持一種日復一日的鍛煉,是持久,枯燥,是不懈怠,是巨大的努力和辛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東西,那個簡單的東西叫逃避,而逃避的歸宿不是精神世界,是一種更微弱的存在。  其實所有人,不分年齡和代際都身處一個無法逃脫的時代啊,過分龐大,細節又過於豐富,以各種意想不到的形式作用於個人,真正的層次豐富。真的可以籠統地去描述嗎,所擁有的結構足夠去支撐了嗎?我還想要再想想,再看清楚些,再學習一些。這方面來說,我是一個很慢的人,很慢地學習,很慢地思考,一點也不著急。  記者:我還想聽你談談你在寫作之外、現實之中的所感所想。  周嘉寧:到底最優秀的年輕人都在什麼行業?——這是這幾年我和周圍的朋友們有時會談起的話題。其實不只是寫作啦。文化傳媒行業都在一個惡性循環裡面。有時候翻出十幾年前的雜誌來看,唉,怎麼那麼多年過去了,現在的雜誌還在討論一樣的話題啊。所以我真喜歡世紀初,充滿了驚喜,絕不是一個無聊的時代。各種雜誌和報紙都剛剛創刊,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創造全新的東西,沒有規範,沒有規則,不重複,不附庸,各種各樣的發光體。  記者:在寫作的同時,近些年你也翻譯了不少作品,如《紅絲帶》《沒有人比你更屬於這裡》《寫在身體上》《美好的事物無法久存》。  周嘉寧:我翻譯的第一本書是《寫在身體上》,之後翻譯成為了我的日常工作。儘管消耗很多時間和精力,目前我也在減量,但確實很難離開它。除了最初的一兩本,後來選擇的書都是自己喜歡的作家。編輯們也因為知道我的口味和風格而選擇我。今年會繼續翻譯Miranda July的小說。  

翻譯對我來說除了維持日常寫作生活的正常運轉之外,還清潔了我的語言。畢竟我們目前的語言環境總體有點污雜,潛意識裡也會有一些自己不能察覺的壞習慣,做翻譯的這幾年,慢慢地洗凈了很多東西。沒有什麼很滿意的作品,每部都會有一些瑕疵,理想來說,每部作品都能永遠地修改下去。

-end-

文學點亮生活點擊以下關鍵詞查看近期精彩有趣:神保町|最美書店|高冷書店|霍比特人|漫威|2015文博展|香港書展|茅盾文學獎|亞洲電影100|諾獎|奧斯卡觀念:莫迪亞諾|村上春樹|奧威爾|卡爾維諾|聖埃克絮佩里|帕慕克|契訶夫|波伏娃|薩特|阿加莎|布羅茨基|伍迪艾倫|納博科夫|博爾赫斯|海明威|阿列克謝耶維奇|安伯托·艾柯

人物:莫言|王德威|木心|賈平凹|格非|唐家三少|貓膩|馮唐|劉慈欣《三體》|金宇澄|王蒙|蘇童|邵燕祥|阿來|何向陽 | 王安憶 | 格非 | 王剛|方方|哈金

推薦閱讀:

批評:編劇之必須
如何面對批評
劉勇定:學術期刊與學術批評
怎樣做到委婉地「批評」上司
提高自己對批評的接受能力

TAG:青春 | 批評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