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欒星:一個人與一本書的傳奇

孟津人欒星,從1963年開始編校《歧路燈》,至1972年結束,歷時10年。編著有《〈歧路燈〉舊聞鈔》《李綠園詩文輯佚》《李綠園傳》等。通過欒星的編校和研究,加上中州書畫社(現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力推,《歧路燈》最終廣為人知,成了20世紀80年代的出版傳奇。

1 發現價值

現代人知道《歧路燈》,首先要感謝欒星。

欒星本名欒汝勛,1923年8月生,孟津縣人,1944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1962年,他被安置在河南省圖書館古籍部,從事文獻整理研究。

欒星是學者,也是作家,他從193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5月加入河南省作家協會,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正是作家的身份,使其慧眼識珠,發現了《歧路燈》的重要價值。

在《校本序》一文中,欒星寫道:「我之所以花10年時間輯校與研究它,出於兩種設想,一為它的文學價值;一為它的文獻價值,包括認識價值。它是歷史存在,大幅度反映了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面貌,記錄了中下層社會芸芸眾生的思想狀態與生活狀態,自可為認識歷史提供一項新資料。譬如一般史學著述,總是把康、雍、乾描述為清王朝統治的『鼎盛』期,也是2000年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期——自然這並不錯,《歧路燈》卻揭開了這個『鼎』的蓋子,用感性方式讓我們得知內部的孤陋與窳(yǔ)敗。對於清代吏治中書辦、皂役這一層人的為非作歹,對士人的空虛懷抱與胸無點墨,對宦門子弟的墮落放蕩與無所事事,對市井寄生者的刁鑽譎(jué)詐與全不要一點兒麵皮,還沒有哪部書揭露得如此普遍與深刻。」

2 十年編校

欒星開始編校《歧路燈》時,發現《歧路燈》手抄本流傳下來的多數殘缺,「回次章節或被竄亂,人物形象或被扭曲」。欒星使用的校勘底本,多數為清代抄本,少數為民國初年過錄,包括洛陽清義堂石印本及朴社本在內,共11部,也各有不同程度的殘缺,經過合校,才得以保全。

當時,河南省圖書館所藏一乾隆末年抄本,接近原作面貌,可惜還不及原作的一半。欒星把它作為第一底本,參考其他版本,擇善而從。全書故事結構,各版本基本相同,只是回目有所不同。

恰好,欒星得到由平頂山葉縣傳出的一舊抄殘本及鄭州市圖書館所藏的一晚清抄本,據此訂正為108回。

欒星認為,除了平頂山葉縣傳出的舊抄殘本,其他抄本多出自村塾童生或半吊子讀書人之手,導致差錯較多,洛陽清義堂石印本也有這樣的缺陷。此書經過多次轉抄,有將前人行間批語誤入正文者,亦有抄錄人隨意增刪者。在校訂中,欒星都「力求不失真以傳信」。

3 詩文輯佚

欒星是個有心人,他在編校《歧路燈》的同時,還搜集了大量地方史料,匯為研究資料《〈歧路燈〉舊聞鈔》,分為李綠園其書、其人二目。

李綠園著述,另有《綠園詩鈔》四卷、《綠園文集》、《拾捃(jùn,拾取)集》十二卷,均未刻板行世,今已散失。欒星編著的《李綠園詩文輯佚》,由地方文獻及傳世抄本《綠園詩鈔》殘卷中輯得。《李綠園傳》,則據方誌及以上兩項資料寫就,分家世、生平、著述、交遊等目,末附年譜,以為知人論世之助。

欒星回憶,他曾與馮友蘭通過函札相商,馮友蘭還把有關此書的所有手頭資料都交給了欒星,以示支持。

欒星在《校本序》中寫道:「『文革』中,我被多次抄家,辛勤羅致並據以校勘的底本,包括《綠園詩鈔》殘卷,除公藏者外,已大都被送進造紙廠。這部校本原稿,只是由於可作為我『厚古』的『罪證』,而被存入檔案室,才幸免於難。」

4 《歧路燈》出版

1979年年底,河南省成立了中州書畫社古籍編輯室(即後來的中州古籍出版社),《歧路燈》成為古籍編輯室出的第一本書。

欒星請姚雪垠為《歧路燈》寫了序言,請馮友蘭題寫了書名。《歧路燈》版權頁顯示,1980年12月,該書由中州書畫社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分上、中、下三冊。

資料顯示,《歧路燈》甫一面世,即引發巨大轟動——

首印40萬套,很快銷完。再印12萬套,1981年僅上海就訂走10萬套。此書也使中州書畫社聲名大噪。

《歧路燈》出版後,香港、澳門和海外市場反應非常強烈。海外由國際書店發行,港澳由香港三聯書店發行。國際書店一次訂了2000套,香港三聯書店一次就訂了4000套,又續訂了2000套,在當時的內地版圖書中,《歧路燈》在港澳和海外的發行量非常搶眼。

香港三聯書店分4次在香港《文匯報》《大公報》以頭版顯著位置刊登《歧路燈》發行廣告,不少讀者持報紙前往各大書店購書。台灣短時間裡竟出現了6種《歧路燈》翻印本。

欒星的10年付出有了豐厚的回報。1981年,《歧路燈》獲得河南省第二屆社科科研成果獎、1981年度河南省優秀圖書編輯一等獎。《歧路燈》還獲得1979—1989年河南省優秀圖書優秀獎。

5 研究興起

在《校本序》中,欒星寫道:「我能把它送到讀者面前,悲喜之情實難形諸言表。但願我的工作,未負讀者所望。」

《歧路燈》出版,當然未負讀者所望。此書在暢銷的同時,也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形成《歧路燈》研究的第一個熱潮。1981年、1982年、1984年分別在鄭州、洛陽、開封召開三次《歧路燈》學術討論會。

1982年,中州書畫社出版了《歧路燈論叢》(一),1984年,更名後的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歧路燈論叢》(二),兩集共收錄58篇論文。此外,還有一些論文發表於中國內地、香港和台灣的報紙、雜誌和大學學報上。

台灣學者吳秀玉、高雙印夫婦,潛心研究《歧路燈》十幾年,出版《李綠園與其〈歧路燈〉研究》一書,內容豐富。新加坡吳聰娣女士出版《〈歧路燈〉研究——從〈歧路燈〉看清代社會》一書,指出《歧路燈》堪稱清代社會生活的生動畫卷,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在中國知網上,檢索「歧路燈」可找到1476條結果,檢索「李綠園」可找到591條結果。(截至2015年3月7日)大多為碩士、博士的研究論文,還有一些為在《明清小說研究》《古漢語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等期刊上發表的學術文章。

欒星的不懈努力,使得《歧路燈》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成為古籍出版界的一個傳奇。


推薦閱讀:

歷史真相:「昭君出塞」並非那麼傳奇
有獎互動:傳奇之作El Primero旗艦系列1969的同與不同
【青貯傳奇】羊的傳染病診斷與防治技術
天淚傳奇之鳳凰無雙的評價如何?
聽——傳奇的聲音

TAG: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