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免疫系統

人體內有一個免疫系統,它是人體抵禦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衛系統。這個系統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臟、淋巴結、扁桃體、小腸集合淋巴結、闌尾、胸腺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鹼粒細胞、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血小板(因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補體、免疫球蛋白、干擾素、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細胞因子等)組成。免疫系統分為固有免疫和適應免疫,其中適應免疫又分為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 查看詞條圖冊
  • 目錄

    免疫系統的組成

    1. 免疫器官
    2. 免疫細胞
    3. 免疫分子
    基本功能
    中樞免疫器官

    1. 骨髓
    2. 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

    1. 淋巴結
    2.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
    淋巴細胞歸巢與再循環
    免疫細胞

    1. 淋巴細胞
    2. 固有免疫細胞
    組織屏障

    1. 皮膚與粘膜屏障
    2. 血-腦屏障
    3. 血-胎盤屏障
    幾種常見免疫分子

    1. 免疫球蛋白
    2. 補體
    3. 細胞分子
    4. 黏附分子
    工作原理
    作用

    1. 保護
    2. 清除
    3. 修補
    4. 士兵工廠
    5. 戰場
    6. 血液過濾器
    7. 咽喉守衛者
    8. 免疫助手
    9. 腸道守護者
    工作過程
    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免疫防線
    免疫學歷史
    飲食調理提高免疫力
    免疫系統與病毒性肝炎是什麼關係
    展開
    免疫系統的組成

    1. 免疫器官
    2. 免疫細胞
    3. 免疫分子
    基本功能
    中樞免疫器官

    1. 骨髓
    2. 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

    1. 淋巴結
    2.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
    淋巴細胞歸巢與再循環
    免疫細胞

    1. 淋巴細胞
    2. 固有免疫細胞
    組織屏障

    1. 皮膚與粘膜屏障
    2. 血-腦屏障
    3. 血-胎盤屏障
    幾種常見免疫分子

    1. 免疫球蛋白
    2. 補體
    3. 細胞分子
    4. 黏附分子
    工作原理
    作用

    1. 保護
    2. 清除
    3. 修補
    4. 士兵工廠
    5. 戰場
    6. 血液過濾器
    7. 咽喉守衛者
    8. 免疫助手
    9. 腸道守護者
    工作過程
    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免疫防線
    免疫學歷史
    飲食調理提高免疫力
    免疫系統與病毒性肝炎是什麼關係
    展開

    編輯本段述  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是機體執行免疫應答及免疫功能的一個重要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組織、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組成。[1]是防衛病原體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發現並清除異物、外來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內環境波動的因素。但其功能的亢進會對自身器官或組織產生傷害。在很多由於自身免疫引起的疾病中,CD4+ T細胞起著重要的作用。 編輯本段免疫系統的組成免疫器官  1.中樞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和法氏囊(禽類)。   2.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臟、淋巴結、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皮膚相關淋巴組織。[1] 免疫細胞  1.固有免疫的組成細胞;   2.吞噬細胞;

    淋巴器官

      3.樹突狀細胞;   4.NK細胞;   5.NKT細胞;   6.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   7.適應性免疫應答細胞;   8.T細胞;   9.B細胞。[1] 免疫分子  1.模型分子:   ⑴TCR;   ⑵BCR;   ⑶CD分子;   ⑷粘附分子;   ⑸MHC分子;   ⑹細胞因子受體。   2.分泌型分子:   ⑴免疫球蛋白;   ⑵補體;   ⑶細胞因子。[1] 編輯本段基本功能  1.識別和清除外來入侵的抗原,如病原微生物等。這種防止外界病原體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體及其他有害物質的功能被稱之為免疫防禦。   2.識別和清除體內發生突變的腫瘤細胞、衰老細胞、死亡細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這種隨時發現和清除體內出現的「非己」成分的功能被稱之為免疫監視。   3.通過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調節使免疫系統內環境保持穩定。這種功能被稱之為免疫自身穩定。[1] 編輯本段中樞免疫器官骨髓  骨髓位於骨髓腔中,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具有活躍的造血功能。因此,骨髓是各類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發生及成熟的場所,是人體的重要中樞免疫器官。其功能如下:   

    正常骨髓的透射電圖鏡

    1.各類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發生的場所;   2.B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   3.體液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1] 胸腺  胸腺位於胸骨後、心臟的上方,是T細胞分化發育和成熟的場所。人胸腺的大小和結構隨年齡的不同具有明顯的差異。胸腺於胚胎20周發育成熟,是發生最早的免疫器官,到出生時胸腺約重15~20g,以後逐漸增大,至青春期可達30~40g,青春期後,胸腺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萎縮退化,到老年時基本被脂肪組織所取代,隨著胸腺的逐漸萎縮,功能衰退,細胞免疫力下降,對感染和腫瘤的監視功能減低。胸腺具有以下3種功能。   

    胸腺示意圖

    1.T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   2.免疫調節:對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具有調節作用;   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與維持。[1] 編輯本段外周免疫器官脾  

    脾是胚胎時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開始造血後,脾演變為人體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具有4中功能。   1.T細胞和B細胞的定居場所;   2.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   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質;   4.過濾作用。[1] 淋巴結  

    淋巴結

    人全身有500~600個淋巴結,是結構完備的外周免疫器官,廣泛存在於全身非粘膜部位的淋巴通道上。淋巴結具有以下功能:   1.T細胞和B細胞定居的場所;   2.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   3.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   4.過濾作用。[1]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亦稱粘膜免疫系統(MIS),主要是指呼吸道、胃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層和上皮細胞下散在的無被膜淋巴組織,以及某些帶有生髮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組織,如扁桃體、小腸的派氏集合淋巴結(PP)及闌尾等。主要包括腸相關淋巴組織、鼻相關淋巴組織和支氣管相關淋巴組織等。   1.腸相關淋巴組織: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結(PP)、淋巴小結、上皮間淋巴細胞、固有層瀰漫分布的淋巴細胞等。   ⑴M細胞:是一種特殊的抗原轉運細胞。存在於腸集合淋巴小結和派氏集合淋巴小結。   ⑵上皮內淋巴細胞:存在於小腸粘膜上皮內。約40%為胸腺依賴性,60%為非胸腺依賴性。在免疫監視和細胞介導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2.鼻相關淋巴組織:包括咽扁桃體、齶扁桃體、舌扁桃體及鼻後部其他淋巴組織。其主要作用是抵禦經空氣傳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3.支氣管相關淋巴組織:主要分布在各個肺葉的支氣管上皮下。其主要是B細胞。[1] 編輯本段淋巴細胞歸巢與再循環  1.定義:   ⑴淋巴細胞歸巢:成熟淋巴細胞離開中樞免疫器官後,經血液循環趨向性遷移並定居於外周免疫器官或組織的特定區域。如T細胞定居於副皮質區,B細胞定居於淺皮質區;不同功能的淋巴細胞亞群也可選擇性遷移至不同的淋巴組織。   ⑵淋巴細胞再循環:淋巴細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組織間反覆循環的過程。   2.意義:   ⑴使體內淋巴細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組織的分布更趨合理,有助於增強整個機體的免疫功能;   ⑵增加與抗原接觸機會,有利於產生初次或再次免疫應答;   ⑶使機體所有免疫器官和組織聯繫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⑷傳遞免疫信息到全身,有利於免疫細胞的動員和效應細胞的遷移。[1] 編輯本段免疫細胞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主要包括T細胞、B細胞。   1.B淋巴細胞:由哺乳動物骨髓或鳥類法氏囊中的淋巴樣幹細胞分化發育而來。成熟的B細胞主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小結內。B細胞約佔外周淋巴細胞總數的20%。其主要功能是產生抗體介導體液免疫應答和提呈可溶性抗原。   2.T淋巴細胞:來源於骨髓中的淋巴樣幹細胞,在胸腺中發育成熟。主

    造血幹細胞

    要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賴區。T細胞表面具有多種表面標誌,TCR-CD3複合分子為T細胞的特有標誌。根據功能的不同可分為幾個不同亞群,如輔助性T細胞、殺傷性T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其主要功能是介導細胞免疫。在病理情況下,可參與遲髮型超敏反應和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活化的NK T細胞具有細胞毒作用和免疫調節作用。[1] 固有免疫細胞  1.固有免疫細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細胞、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NK T細胞、NK細胞、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B-1細胞、γσT細胞等。   2.功能:固有免疫細胞主要是發揮非特異性抗感染效應,是機體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防禦細胞,能對侵入的病原體迅速產生免疫應答,亦有清除體內損傷、衰老或畸變的細胞。[1] 編輯本段組織屏障皮膚與粘膜屏障  1.物理屏障:由緻密上皮細胞組成的皮膚和黏膜組織具有機械屏障作用,可阻擋病原侵入。   2.化學屏障:皮膚黏膜分泌物中含有多種殺菌、抑菌物質,如胃酸、唾液等,是抵禦病原體的化學屏障。   3.微生物屏障:寄居在皮膚黏膜的正常菌群,可通過與病原體競爭或通過分泌某些殺菌物質對病原體產生抵禦作用。[1] 血-腦屏障  血腦屏障由軟腦膜、脈絡叢的毛細血管壁和包在壁外的星狀膠質細胞等組成的膠質膜組成。其組織結構緻密,能阻擋血液中病原體和其他大分子物質進入腦組織和腦室,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保護作用。嬰幼兒血-腦屏障尚不夠完善,易發生中樞神經系統感染。[1] 血-胎盤屏障  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組成。正常情況下,母體感染的病原體及其毒性產物難於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但若在妊娠3個月內,此時胎盤結構發育尚不完善,則母體中的病原體等有可能經胎盤侵犯胎兒,干擾其正常發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藥物也和病原體一樣有可能通過母體侵犯胎兒。因此,在懷孕期間,尤其是早期,應盡量防止發生感染,並儘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較大的各類藥物。[1] 編輯本段幾種常見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  1.概念: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稱之為免疫球蛋白。   2.分類:   ⑴分泌型球蛋白:主要存在於血液及癥狀液中,具有抗體的各種功能。   ⑵膜型球蛋白:主要構成B細胞膜上的抗原受體。   3.功能:   ⑴識別並特異性結合抗原;   ⑵激活補體;   ⑶結合Fc段受體:IgG、IgA和IgE抗體可通過其Fc段與表面具有相應受體的細胞結合,產生不同的生物學作用:   ①調理作用;   ②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③介導Ⅰ型超敏反應。   ⑷穿過胎盤和黏膜;   ⑸對免疫應答的調節作用。[1] 補體  1.概念:補體是一個具有精密調節機制的蛋白質反應系統,是體內重要的免疫效應放大系統。其廣泛存在於血清、組織液和細胞膜表面,包括30餘種成分。   2.組成:   ⑴補體固有成分;   ⑵補體調節蛋白;   ⑶補體受體。   3.功能:   ⑴溶菌、溶解病毒和細胞的細胞毒作用;   ⑵調理作用;   ⑶免疫粘附;   ⑷炎症介質作用。   4.激活途徑:   ⑴經典途徑;   ⑵MBL途徑;   ⑶旁路途徑。[1] 細胞分子  1.概念;細胞分子是由免疫原、絲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細胞所產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質,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調節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應答,促進造血,以及刺激細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2.分類:   ⑴白細胞介素;   ⑵干擾素家族:包括IFN-α、IFN-β、IFN-ε、IFN-ω、IFN-κ、IFN-γ;   ⑶腫瘤壞死因子;   ⑷集落刺激因子;   ⑸趨化因子;   ⑹其他細胞因子:如轉化生長因子-β、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等[1] 黏附分子  1.概念:黏附分子是眾多介導細胞間或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相互接觸和結合分子的統稱。   2分類:   ⑴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⑵整合素家族;   ⑶選擇素家族;   ⑷粘蛋白樣血管地址素;   ⑸鈣黏蛋白家族。.   3.常見黏附分子:如CD4、CD8、CD22、CD28、CTLA-4、ICOS等。   4.功能:   ⑴淋巴細胞歸巢;   ⑵免疫細胞識別中的輔助受體和協同刺激或抑制信號;   ⑶炎症過程中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黏附。[1] 編輯本段工作原理  人類的吞噬細胞有大、小兩種。小吞噬細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大吞噬細胞

    細胞單核吞噬細胞

    是血中的單核細胞和多種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兩者構成單核吞噬細胞系統。   當病原體穿透皮膚或粘膜到達體內組織後,吞噬細胞首先從毛細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體所在部位。多數情況下,病原體被吞噬殺滅。若未被殺死,則經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結,在淋巴結內的吞噬細胞進一步把它們消滅。淋巴結的這種過濾作用在人體免疫防禦能力上佔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強、數量多的病原體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擋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臟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處的吞噬細胞會對病原體繼續進行吞噬殺滅。   以病原菌為例,吞噬、殺菌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吞噬細胞和病菌接觸、吞入病菌、殺死和破壞病原菌。吞噬細胞內含有溶酶體,其中的溶菌酶、髓過氧化物酶、乳鐵蛋白、防禦素、活性氧物質、活性氮物質等能殺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則可將菌體降解。最後不能消化的菌體殘渣,將被排到吞噬細胞外。   細菌被吞噬在吞噬細胞內形成吞噬體;溶酶體與吞噬體融合成吞噬溶酶體;溶酶體中多種殺菌物質和水解酶將細菌殺死並消化;菌體殘渣被排出細胞外。   病菌被吞噬細胞吞噬後,其結果根據病菌類型、毒力和人體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膿性球菌被吞噬後,一般經5—10分鐘死亡,30—60分鐘被破壞,這是完全吞噬。而結核分枝桿菌、布魯氏菌、傷寒沙門氏菌、軍團菌等,則是已經適應在宿主細胞內寄居的胞內菌。在無特異性免疫力的人體中,它們雖然也可以被吞噬細胞吞入,但不被殺死,這是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這些病菌在吞噬細胞內得到保護,免受機體體液中特異性抗體、非特異性抗菌物質或抗菌藥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噬細胞內生長繁殖,反使吞噬細胞死亡;有的可隨遊走的吞噬細胞經淋巴液或血流擴散到人體其它部位,造成廣泛病變。此外,吞噬細胞在吞噬過程中,溶酶體釋放出的多種水解酶也能破壞鄰近的正常組織細胞,造成對人體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損傷。   正常人體的血液、組織液、分泌液等體液中含有多種具有殺傷或抑制病原體的物質。主要有補體、溶菌酶、防禦素、乙型溶素、吞噬細胞殺菌素、組蛋白、正常調理素等。這些物質的直接殺傷病原體的作用不如吞噬細胞強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髮揮作用。例如補體對霍亂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應,但在霍亂弧菌與其特異抗體結合的複合物中若再加入補體,則很快發生溶解霍亂弧菌的溶菌反應。   人體的免疫系統像一支精密的軍隊,24小時晝夜不停地保護著我們的健康。它是一個了不起的傑作!在任何一秒內,免疫系統都能協調調派不計其數、不同職能的免疫「部隊」從事複雜的任務。它不僅時刻保護我們免受外來入侵物的危害,同時也能預防體內細胞突變引發癌症的威脅。如果沒有免疫系統的保護,即使是一粒灰塵就足以讓人致命。根據醫學研究顯示,人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而人體免疫系統的結構是繁多而複雜的,並不在某一個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體多個器官共同協調運作。骨髓和胸腺是人體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圍的淋巴器官則包括扁桃體、脾、淋巴結、集合淋巴結與闌尾。這些關卡都是用來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當我們喉嚨發癢或眼睛流淚時,都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在努力工作的信號。長久以來,人們因為盲腸和扁桃體沒有明顯的功能而選擇割除它們,但是最近的研究顯示盲腸和扁桃體內有大量的淋巴結,這些結構能夠協助免疫系統運作。   自從抗生素髮明以來,科學界一直致力於藥物的發明,期望它能治療疾病,但事與願違,研究人員逐漸發現,人們對化學藥物的使用只會刺激免疫系統中的某種成分,但它無法替代免疫系統的功能,並且還會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擾亂免疫系統平衡。反而是人體本身的防禦機制--免疫系統,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而適當的營養卻能使免疫系統全面有效地運作,有助於人體更好地防禦疾病、克服環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襲。營養與免疫系統之間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關聯,成就了營養免疫學創立的理論基礎。 編輯本段作用保護  使人體免於病毒、細菌、污染物質及疾病的攻擊。 清除  新陳代謝後的廢物及免疫細胞與敵人打仗時遺留下來的病毒死傷屍體,都必須藉由免疫細胞加以清除。 修補  免疫細胞能修補受損的器官和組織,使其恢復原來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統是無可取代的,雖然它的力量令人讚歎,但仍可能因為持續攝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證實,適當的營養可強化免疫系統的功能,換言之,影響免疫系統強弱的關鍵,就在於精確平衡的營養,不均衡的營養會使免疫細胞功能減弱,不純凈的營養會使免疫細胞產生失調,導致慢性疾病。營養免疫學的研究焦點就在於如何藉著適當的營養滋養身體,以維持免疫系統的最佳狀態,進而使我們的免疫系統更強健,這是由陳昭妃博士擷取中國人對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並融合對於營養免疫學的深入研究所創造的,是一門新世紀的健康科學,更是新時代的健康主流。 士兵工廠  骨髓紅血球和白血球就像免疫系統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負責製造這些細胞。每秒鐘就有800萬個血球細胞死亡並有相同數量的細胞在這裡生成,因此骨髓就像製造士兵的工廠一樣。   訓練場地:胸腺 就像為贏得戰爭而訓練海軍、陸軍和空軍一樣,胸腺是訓練各軍兵種的訓練廠。胸腺指派T細胞負責戰鬥工作。此外,胸腺還分泌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荷爾蒙。 戰場  淋巴結淋巴結是一個擁有數十億個白血球的小型戰場。當因感染而須開始作戰時,外來的入侵者和免疫細胞都聚集在這裡,淋巴結就會腫大,甚至我們都能摸到它。腫脹的淋巴結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它正告訴你身體受到感染,而你的免疫系統正在努力地工作著。作為整個軍隊的排水系統,淋巴結肩負著過濾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細菌等廢物運走。人體內的淋巴液大約比血液多出4倍。 血液過濾器  脾臟脾臟是血液的倉庫。它承擔著過濾血液的職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細胞

    扁桃體

    ,并吞噬病毒和細菌。它還能激活B細胞使其產生大量的抗體。 咽喉守衛者  扁桃體扁桃體對經由口鼻進入人體的入侵者保持著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體的人患上鏈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機率明顯升高。這證明扁桃體在保護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疫助手  盲腸盲腸能夠幫助B細胞成熟發展以及抗體(IgA)的生產。它也扮演著交通指揮員的角色,生產分子來指揮白血球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盲腸還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內存在有入侵者。在幫助局部免疫的同時,盲腸還能幫助控制抗體的過度免疫反應。 腸道守護者  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腸道與口相通,所以腸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結是腸道黏膜固有層中的一種無被膜淋巴組織,富含B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少量T淋巴細胞等。對入侵腸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線。 編輯本段工作過程  當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進入到人體後,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首先發起進攻,將它們吞噬到「肚子「里,然後通過酶的作用,把他們分解成一個個片斷,並將這些微生物的片斷顯現在巨噬細胞的表面,成為抗原,表示自己已經吞噬過入侵的病菌,並讓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知道。   T細胞與巨噬細胞表面的微生物片斷,或者說微生物的抗原,連著相遇後如同原配的鎖和鑰匙一樣,馬上發生反應。這時,巨噬細胞便會產生出一種淋巴因子的物質,他最大的作用就是激活T細胞。T細胞一旦「醒來」便立即向整個免疫系統發出「警報」,報告有「敵人」入侵的消息。這時,免疫系統會出動一種殺傷性T淋巴細胞,並由它發出專門的B淋巴細胞,最後通過B淋巴細胞產生專一的抗體。   殺傷性T淋巴細胞能夠找到那些已經被感染的人體細胞,一旦找到之後便像殺手那樣將這些受感染的細胞摧毀掉,防止致病微生物的進一步繁殖。   在摧毀受感染的細胞的同時B淋巴細胞產生的抗體,與細胞內的致病微生物結合是知識去治病作用。   通過以上一系列複雜的過程,免疫系統終於保衛住了我們的身體。   當第一次的感染被抑制住以後,免疫系統會把這種致病微生物的所有過程用具的記錄下來。如果人體再次受到同樣的致病微生物入侵,免疫系統已經清楚地知道該怎樣對付他們,並能夠很容易、很準確、很迅速的作出反應,將入侵之敵消滅掉。 編輯本段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現實生活中工作壓力大,心理負擔重,以及情緒緊張的時候,人們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專家認為,這就是動物神經系統影響免疫系統的表現。當動物神經系統功能紊亂時,免疫系統的功能就會紊亂,進而出現各種頑固性疾病。   比如:副交感神經正常活動,可以促進唾液、胃液、腸液、胰液與胰島素分泌,當副交感神經活動減弱和持續時:   1.唾液減少導致口腔有害菌無法徹底消滅,使慢性咽喉炎、口腔潰瘍難以治癒   2.胃液減少導致幽門螺桿菌無法殺滅,出現慢性胃炎、胃潰瘍   3.腸液減少導致腸道菌群失衡,結腸炎久治不愈   4.胰島素分泌減少會導致蛋白質代謝紊亂,免疫力降低,病毒乘虛而入,出現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大量的免疫系統疾病;胰島素減少還會出現高血糖,進而出現高血脂、高血壓,並發大血管病如心腦血管病,周圍血管病如下肢潰瘍、趾端缺血疼痛(或出現壞死)、周圍神經病變,微血管病如白內障、青光眼、眼底病變、視網膜病變,腎小球硬化。   因此,正常的動物神經活動對人體多麼重要,動物神經紊亂患者,如果癥狀較輕,適量服用一些維生素B1和谷維素等,有一定調節作用;若癥狀較重(比如出現了免疫系統疾病),中藥方劑「神經免疫劑」效果非常明顯,一般3天就有明顯的效果。 編輯本段免疫防線  人體共有三道防線:   1.第一道防線   是由皮膚和黏膜構成的,他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纖毛,可以清除異物   2.第二道防線   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這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多數情況下,這兩道防線可以防止病原體對機體的侵襲。   3.第三道防線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組成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編輯本段免疫學歷史  1798: Jenner嘗試接種法從而開啟了免疫學的大門;   1881-1885: Pasteur制出抵禦霍亂, 炭疽病, 狂犬病的疫苗;   1882: Mechnikov發現了巨噬細胞的噬菌性;   1890: Behring嘗試使用被動免疫療法治療破傷風;   1900: Landsteiner發現了ABO血型. 紅十字會建立;   1901年,丹麥人貝林發明白喉抗毒素及破傷風抗毒素;   1905年,德國人科赫發明結核菌素;   1906: Pirquet發現了過敏症;   1910: Dale發現了組胺並建立了抗組胺劑工業;   1922: Fleming發現了溶菌酶和青黴素;   1944: Medawar嘗試皮膚移植(但排斥反應劇烈);   1947: Owen發現了孿生子間相互不產生排斥;   1951年,南非籍瑞士人塞勒發明黃熱病疫苗;   1954年,美國人恩德斯、韋勒和羅賓斯發明脊髓灰質炎疫苗;   1957: Isaacs和Lindemann發現了干擾素;   1959: Gowans發現了淋巴循環;   1960: 淋巴細胞修飾;   1961: 發現了免疫反應和甲狀腺之間的關係;   1966: 發現了T-B細胞關聯反應;   1971: 發現了T細胞抑制效應;   1974: Jerne推斷出免疫控制的整套理論構架;   1975: Milstein及Kohler制出單克隆抗體;   1980: 官方宣布天花滅絕, 但是…;   1981: 天花絕了, 艾滋來了;   1984: 發現T細胞受體結構;   1987: 發現I型MHC結構。 編輯本段飲食調理提高免疫力  免疫力是指機體抵抗外來侵襲,維護體內環境穩定性的能力。空氣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微生物: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真菌等等。在人體免疫力不足的情況下,它們都可以成為感早班的病原體。雖然人體對不同的病原體會產生相應的抗體,以抵禦再次感染,但抗體具有專一性和時限性,比如鏈球菌抗體只能在較短時期內保護機體不受鏈球菌的再次侵犯,也並不能抵禦其他病毒的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根本無法抵禦感冒病毒的侵襲,這才是他頻繁感冒的真正原因。日常飲食調理是提高人體免疫能力的最理想方法:   1、多喝酸奶:堅持均衡飲食,如果人出現酗酒、精神緊張或飲食不平衡等情況,會使人的抗病能力削弱。要糾正這種失衡,必須依靠養生細菌,酸奶中就含有這類細菌。   2、多飲開水:記住,是白開水!這樣能使鼻腔和口腔內的黏膜保持濕潤;多喝水還能讓人感覺清新,充滿活力。研究證明,白開水對人體的新陳代謝有著十分理想的生理活性作用。水很容易透過細胞膜而被身體吸收,使人體器官中的乳酸脫氫酶活力增強,從而有效地提高人體的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特別是晨起的第一杯涼開水,尤為重要。   3、多吃海鮮:海鮮中含有豐富的鐵、鋅、鎂、硒、銅等,經常食用能促進免疫功能。   4、經常喝茶:科學家發現,茶葉中含有一種名叫茶氨酸的化學物質。由於它能夠調動人體的免疫細胞去抵禦細菌、真菌和病毒,因此,可以使人體抵禦感染的能力提高5倍以上。   5、不妨飲點紅酒:大部分酒精飲料會對人體的免疫系統起到抑制作用,但紅酒恰恰相反,它含有的一些抗氧化物質對增強免疫功能很有好處,而且還有利於保護心臟。   6、吃些動物肝臟:動物肝臟含有葉酸、硒、鋅、鎂、鐵、銅,以及維生素B6、B12等,這些物質有助於促進免疫功能。    7、研究發現,冬蟲夏草能有效增加免疫系統細胞、組織數量,促進抗體產生,增加吞噬、殺傷細胞數量、又可以調低某些免疫細胞的功能,是增強人體免疫力的首選。配方:選用天然蟲草素含量較高的福臨門冬蟲夏草粉碎後服用,每次1.5克,每日2次,連續服用10天大部分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均可取得顯著的療效。   8、適當補充鐵質:鐵可以增強免疫力;但鐵質攝取過量對身體有害無益,每天不能超過45毫克。   9、補充谷氨醯胺:它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非必需氨基酸,堪稱強化免疫系統的「利器」之一。經常感冒或腹瀉的人,可將谷氨醯胺粉劑加入果汁或涼開水中服用。   10、補充精氨酸:海參、鱔魚、泥鰍、墨魚以及山藥、黑芝麻、銀杏、豆腐皮、凍豆腐、葵花子、榛子富含這種物質,多食用有助於增強免免疫力。 編輯本段免疫系統與病毒性肝炎是什麼關係  每個人都有自身的自然防禦系統,即免疫系統。免疫系統對進人體內的危險的外源物質,如;肝炎病毒,進行免疫清除。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在接觸病毒後,很難將病毒從體內清除出去.而免疫功能良好的人,則很少發展成為慢性感染。   在討論免疫系統時,頻繁用到的兩個重要術語,是抗原和抗體。可以想像,抗原是外來物質(如:肝炎病毒),抗體是免疫系統中與抗原作戰的士兵。當抗原(如:乙肝抗原)感染機體時,免疫系統製造出來相應的抗體,即乙肝抗體。抗體與抗原結合在一起,並將抗原從身體中清除、因此人體對於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可以通過特殊的化驗檢測出特異的肝炎抗原和抗體。這些化驗表明,現在或過去曾感染肝炎病毒。這項化驗稱為血清學檢查、或稱為特異的肝炎血清學。為了確定患者與肝臟有關的異常是否因為病毒性肝炎引起,是哪一種肝炎,進行肝炎血清學檢查是很重要的。[2]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10張)

    參考資料
  • 1. 金伯泉主編 .醫學免疫學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6 :12~74 .

  • 2.免疫系統與病毒性肝炎是什麼關係? .中國肝病防治中心 [引用日期2012-10

  • 推薦閱讀:

    【新提醒】鼻炎不用愁,激發免疫系統就會慢慢好轉
    炁針療法調節免疫系統功能
    最好的醫生==是免疫系統
    哥哥多的男性同性戀可能性大?性取向或受母親免疫系統影響
    癌細胞與免疫系統玩躲貓貓--β-葡聚糖讓癌細胞無處可藏

    TAG:免疫 | 系統 | 免疫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