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陵墓-成吉思汗陵【謝洪波/文】
07-01
1、新聞引發的焦點 2001年8月16日晚18時,芝加哥大學的一個考古隊爆出了一條消息:他們可能找到了蒙古族傳奇英雄成吉思汗的陵墓!宣布這一驚人發現的是芝加哥大學伊朗與中亞歷史學、近東語言與文明教授約翰·E·伍德博士。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伍德教授開始致力於成吉思汗時代的各項研究,並且出版了3本以上有關中國元代歷史研究的專著。 這一消息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原因非常簡單: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鐵木真(1162~1227年),是一位叱吒風雲、顯赫一時的蒙古族英雄,他在歷史上的影響可謂是世界性的,他的業績對於我國各民族的融合和現今版圖的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而他的墓葬又是迄今歷史上仍未找到的最神秘的陵墓,所以任何有關成吉思汗和他神秘陵墓的消息都成為學術界的焦點。那麼成吉思汗陵墓究竟埋藏著什麼秘密呢?要了解這一切,就要先了解成吉思汗這個人。 成吉思汗名叫鐵木真,出生於蒙古部的孛兒只斤氏族。其父也速該原為蒙古尼倫部首領,在部落間的混戰和仇殺中,被塔塔爾人毒死,孛兒只斤氏族隨之星散。鐵木真和母親訶額侖靠挖草根和釣魚過活,生活非常艱苦。動蕩的生活鍛煉了他勇敢、堅毅的品格,也培養了他超常的膽略和極強的組織才能。長大後,他聚集起父親原來的部眾,武裝恢復舊業,在戰勝了無數的困難以後,終於贏得了部民的信任,於1189年被擁戴為汗。 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期,蒙古的社會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各部間經濟聯繫加強了,但部落之間的紛爭和受金人的欺凌還很嚴重。為了爭奪財富,各部落混戰不休,蒙古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高漲。鐵木真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先後擊敗了札木合聯盟、塔塔爾部、克烈部、乃蠻部,成為蒙古草原最大的統治者,並統一了蒙古各部。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召開忽里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2、成吉思汗死因為何 1227年7月12日,成吉思汗逝世。關於他的死因,流傳著種種說法,以至於這位「一代天驕」是病死或是其他原因致死,到現在還有爭議,仍是一個謎團。成吉思汗逝世,以蒙古國官方史書《蒙古秘史》(也稱《元朝秘史》)的記載為最早。《蒙古秘史》這部書本來是用蒙古文寫成的,但現在原文早已失傳,只留下明朝初年的漢文譯本。據《秘史》記載,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體狀況已經出現問題。一次打獵時,從馬背上摔下受傷,並發起高燒。當時進攻西夏的計劃已定,因成吉思汗身體不適,考慮退兵。但在使臣交涉過程中,西夏將領阿沙敢不出言不遜,致使成吉思汗大怒,說:「他說如此大話,咱如何可回?雖死呵,也去問他。長生天知者!」於是抱病出征。最終雖然滅亡了西夏,成吉思汗也死在了軍營里。一般認為,他是病重致死,不過也有一些不同說法。 13世紀40年代出使蒙古的羅馬教廷使節普蘭諾·加賓尼說成吉思汗是被雷電擊中身亡。半個世紀後來到東方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則說他在攻城時中箭而死。最離奇的一個說法見於清朝成書的《蒙古源流》,稱成吉思汗俘虜了美麗的西夏王妃古爾伯勒津郭斡哈屯,這位王妃在侍寢時刺傷成吉思汗,然後投黃河自盡,成吉思汗也傷重不治。蒙古國有一種流傳很廣的說法:成吉思汗死於西夏國王的嬌妻之手,這位美麗的少婦與67歲的成吉思汗度過了僅有的婚禮之夜。雖然這段故事從未公開被書寫過,但不少人認為西夏國王的年輕妻子在與成吉思汗的婚禮之夜咬掉了他的性器官,然後她自己也投河自盡了。史學界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成吉思汗於1227年率軍攻打西夏的途中患病身亡。 成吉思汗的死亡之謎難以破解的原因還在於他的繼承人的保密工作是做得相當成功的。蒙古統治者為了確保成吉思汗的英靈能得以永世安息,不被後人騷擾,因此其安葬之地被嚴加保密。為了保住這一秘密,成吉思汗的後代可謂費盡了心機:首先,元帝國沒有留下任何有關成吉思汗陵墓的文字記載,以防有人探得元太祖的陵墓所在地;其次,根據蒙古的民間傳說,為了確保其陵墓的具體位置不為外人所知,成吉思汗手下的將軍們修建了許多真真假假的成吉思汗陵,在下葬之日同時出殯,然後調集成千上萬匹駿馬將埋葬成吉思汗的真陵墓隆起處踏實踩平,再植上豐茂的牧草,使成吉思汗陵與周圍環境渾然成一體。隨後,參加修建成吉思汗陵墓的2500餘名工匠被800個剽悍的蒙古勇士悉數屠殺,而這800名蒙古勇士隨後也被全部殺害。這之後,再也沒人知道成吉思汗陵墓的秘密了。 正是因為成吉思汗在歷史上有著如此巨大的影響,蒙古族人埋葬君王的方式又是如此神秘,因此,有關成吉思汗陵墓的謎團吸引了無數的中外學者去研究,懷著各種動機的探險家去發掘,以期使關於成吉思汗陵墓的謎團真相大白。可是幾百年過去了,死因之謎仍未弄清楚,成陵留給人們的是越來越多的謎。3、眾多的墓址傳說孰真孰假 關於成吉思汗的陵墓,不管是它的具體位置,還是下葬的方式,或是祭祀方式,在現在看來似乎都有如霧裡看花,似是而非,迷霧重重,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關於成吉思汗如何確定自己的墓地就有很多傳說。 傳說一:據說,700多年前,赫赫有名的成吉思汗率兵西征,路經鄂爾多斯高原,被這裡迷人的景色所陶醉。正當他高興得手舞足蹈時,馬鞭忽然墜地,他止馬不前,沉思許久,無限讚美地說:「這裡是我們元朝復興之地,太平盛邦久居之處,梅花幼鹿成長之所,白髮老翁安息之鄉。我看這個地方很美,死後就把我葬在這裡吧!」 傳說二:據說征西夏時,大軍開到伊金霍洛,成吉思汗下馬欣賞此地美景時,手中的馬鞭掉在地上,他說:「我看這裡很美,死後就把我葬在這裡吧。」將士們聽了,用10萬塊石頭在這裡堆起了一個大敖包。成吉思汗死後,靈車到了這裡,被巨大的敖包擋住了去路,喪儀官念了祝詞,靈車才又啟動。陪伴靈車的四子拖雷指派五百名士卒作為終生傳世的陵丁,守護在這裡,守護著代表成吉思汗英靈的一個馬鞍、一把寶劍和一個烏金的長矛。鄂爾多斯就是這些守陵人,鄂爾多的意思是指大汗的營帳,斯是複數。 傳說三:有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經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樹下靜坐長思,而後忽然起立,對手下隨從說:「我死後就葬在這裡。」 這些傳說的一大特點就是都有點空穴來風,宛如無根之萍,誰也找不到切實可靠的依據。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版本的傳說,難道是尋墓人或者一些學者故弄玄虛,不太可能。十有八九是當事人自己設下的圈套讓尋墓人或盜墓人、復仇人鑽進去,讓他們在這些虛無縹緲的傳說中的地方去挖掘,讓真正的墓址得到保護,好讓墓穴的主人平平安安地睡大覺呢!這就是兵法中所謂的「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吧,或許這本身就是成吉思汗生前所採取的策略。成吉思汗之所以選擇秘密藏身的方式,是因為他生前清楚地知道:許多古代墓葬遭到破壞,不僅僅是為了盜取墓中的寶藏,而且還有政治上或民族仇視的因素。種族之間的報復行為往往使許多古代帝王的墓地遭到野蠻毀壞。成吉思汗自己本身就是一個野蠻的破壞者,顯赫一時的西夏亡於他的手中,連西夏曆代君王的陵墓也盡毀無遺。他自然不願意自己身後也遭此厄運,所以他選擇了秘密藏身的方式。因此,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故意弄出這麼多的傳說來掩蓋真實的陵墓所在地。假若這一猜想是真的話,這些傳說是誰編造的呢?又是通過什麼方式流傳出來的呢?如果這些傳說是真的(因為很多考古發現就是根據傳說搜尋到的),那麼,這種屬於國家最高機密的絕密又是怎樣傳出來的呢?試想一下,成吉思汗囑託自己的葬身之所,肯定是對自己最信任的人說的,而不會像發布戰鬥命令一樣公佈於三軍。所以,關於如此多版本的傳說,其來源、真假、隱藏在其後的動機,本身就是一個謎。4、古怪的「萬馬踏平」 蒙古人的墓葬方式和祭祀方式也充滿了謎團。蒙古貴族建立的元朝,以強悍的軍事力量統一了中國,但其社會生產方式還保留了游牧部族的許多特徵。反映在葬制習俗上,也沒有起陵的傳統。他們的習慣是,貴族死後不建墳,葬完後用馬反覆踩,將地面踩平,殺駱駝羔於其上,派兵駐守該地,等到第二年春天長出草來,才撤出軍隊。這樣看著一望無際都是一樣,誰也不知道。要祭祀的時候,用所殺駱駝之母為嚮導,視其躑躅悲咬之處,則知所葬點。在這一點上,成吉思汗陵也不例外。他死後的葬地,《元史》上只說是葬於起輦谷,但起輦谷究竟在何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里。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的棺材。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迹,「萬馬踏平」後,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而且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據記載,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母駱駝老遠就會悲痛地飛奔過去,在小駱駝被殺的地方號叫,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表面上看來,建墓而不建陵是蒙古人的傳統,這也許和蒙古人在沒有統一之前各部落混戰不休,相互之間的仇殺十分嚴重,為了防止仇家毀墓鞭屍以泄憤,蒙古人形成了這種奇特的風俗有關。但蒙古人的祭祀方式似乎又顯得與埋葬方式相矛盾。從成吉思汗埋葬的方式來看,蒙古貴族似乎不想讓任何人知道,元朝所有的史料對成吉思汗的墓址都是語焉不詳。但蒙古人又似乎特別注重祭祀,所以才弄出殺小駱駝、放母駱駝找墓址的方式。但實際上,蒙古歷代貴族又是另外建一陵墓,相當於漢人的衣冠冢一樣讓後人憑弔。這種埋真建假的方式到底有什麼秘密在裡邊呢?即使就像蒙古人所採用的殺小駱駝、放母駱駝找墓址,一旦母駱駝死了,墓地不是就找不著了?這裡邊似乎還隱藏著什麼玄機。 5、從馬背上到地上的陵寢 成吉思汗的子孫想方設法想讓自己祖宗埋得連自己也找不著,但是現在又有人們所熟知的成陵。現在的成陵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骨,只有相傳他用過的遺物,這到底又是怎樣一個謎呢?現在的成陵難道僅僅是便於後世子孫紀念自己的祖宗嗎?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在馬背上度過的。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攻打西夏。第二年,在即將攻克西夏首都時,逝世於行營中。按照蒙古民族的遺俗,他們的君主無論死在何地,他的遺骨都必須送到他們祖先的發祥地漠北去。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葬在起輦谷。所謂「起輦谷」,大概是肯特山脈中的一道山谷。「輦」是古時帝王乘坐的車。「起輦」就是說,成吉思汗從這裡乘車,起步,先統一蒙古各部,再建成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汗國。可惜,這個「起輦谷」年久失傳,早已湮沒無聞了。 另一種說法,成吉思汗的墓地在斡難、怯綠連、禿刺三水發源之不兒罕合勒敦諸山之一山中,可是這山既沒栽樹,又無標誌,群山莽莽,四顧茫茫,哪裡尋覓呀!為了祭祀成吉思汗,後來的蒙古人為他建立了一座馬背上的陵園:八白室。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不能請出金身,於是造長陵共仰庇護,於彼處另立白屋八間,在阿爾台山陰、哈岱山陽之鄂托克地方建立陵寢,號為索多博克達明成吉思汗。其後遂留傳至今。由這八間白屋構成的成吉思汗陵,簡稱為「八白室」。這個初期陵寢所在之地與原葬地起輦谷相隔非常遙遠,當是為了保守葬地秘密之故。「八白室」的建築形式就是八個蒙古包形的帳殿,分別供奉成吉思汗等八人。一是成吉思汗本人,二是孛兒帖夫人,三是忽蘭夫人,四是也速夫人,五是速干夫人,六是別里古台,七是哈撒爾,八是其子拖雷和夫人。這一說法雖無確考,但尚有一定道理。 元朝建立以後,仿歷朝先例在大都建立了太廟,太廟之內仿照「八白室」的制度。元代史書上說,至元三年冬十月丁丑,太廟成,命平章趙壁等集群臣議,定為八室。在元朝一百年的統治時間裡,一直是按照八白室的制度進行祭掃的。 但馬背上的陵寢也終於有落地的時候,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成吉思汗陵的修建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八白室」的創置時期,從1227年成吉思汗死後到明朝前期。這時期成陵的位置,並無準確地點,只能按早期文獻所記的那樣,認為是在阿爾泰山和肯特山之間的高原上。 第二個時期是原來守護過成陵的鄂爾多斯部於明初(約14世紀中葉)出現在蒙古草原以後,到天順年間(1457~1464年)鄂爾多斯部進駐到今天伊克昭盟的時候,這時成吉思汗陵也隨之遷來。「八白室」供奉在濟農(親王)的牙帳近旁,可能經常轉移,無有定處,以在王愛昭的時間較多。 第三個時期是清初順治六年(1649年)左翼中旗的札薩克額璘臣被封為多羅郡王以後,便把「八白室」遷到了他的封地「郡王旗」內,以便自己稱尊和利用祭陵活動抬高自己的地位。「八白室」所在的地方遂命名為伊金霍洛。自此以後,雖然更換過多次盟長,但成吉思汗陵的位置再未更動過,距現在已經300多年的歷史了。清乾隆時起,伊克昭盟陸續准許漢族農牧民遷入,每年祭陵時還在附近舉行那達慕大會,不僅是蒙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而且也有漢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參加,觀禮和貿易者絡繹不絕。成吉思汗陵地同時又成了蒙、漢各族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場所。 1939年後,成吉思汗的靈柩曾先後遷移到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和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1954年,人民政府根據內蒙古人民的要求,又將成吉思汗靈柩由塔爾寺迎回伊金霍洛旗,並在這裡興建了新的陵園。多年來成吉思汗陵園一直由專門擔任守護的達爾浩特護衛著,如今是他們的35代子孫。現在每年舉行4次祭祀成陵活動,特別是夏曆3月21日為傳統的祭奠日期。隨著對外開放的發展,這裡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新修建的成吉思汗陵位於甘德爾敖包上,陵園長15公里,寬30公里,佔地225平方公里,陵寢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宏偉殿堂組成,分正殿、東殿、西殿和後殿,四殿相互連接。殿頂呈圓形,房檐都用金黃色、藍色琉璃瓦鑲嵌砌築,顯得格外輝煌壯觀。 正殿高達26米,踏入殿門,大殿正中敬奉著一座5米高的成吉思汗巨大塑像。正殿是祭祀活動的中心。蒙古人民對成吉思汗十分崇拜,按蒙古族習俗,每年夏曆3月21日為春祭,5月15日為夏祭,9月21日為秋祭,10月3日為冬祭。其中春祭最為隆重,這一天,蒙古族人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獻上哈達、煉燭、焚香,把最聖潔的祭品擺上供桌。祭祀由世襲的祭陵人來主持,十分隆重。祭祀儀式結束後,還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體育活動。成吉思汗的靈柩是一個長3尺3寸、寬1尺、高1尺4寸的銀棺,銀棺外面鏤刻著薔薇花紋。平時銀棺用銀鎖鎖著,只有在夏曆3月21日春祭時才打開一條很小的縫隙。銀棺放在一個方形的石台上,棺前的桌子上排列著蠟台、香爐、酒杯、銀碗等銀質的祭器。銀棺前有蒙文對聯。 後殿有巨大的成吉思汗靈包,上面覆蓋著黃緞。成吉思汗的三位夫人的靈柩,分別放在兩邊的靈包里。 東殿安放著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和夫人的靈柩。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小的兒子,按蒙古的風俗,應由他繼承父親遺產。他生前常在父親身邊,得到寵愛,自窩闊台、貴由(窩闊台的長子)之後,元朝的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孫,他們當然把拖雷擺在顯著的位置,兒子的靈柩與父親成吉思汗的靈柩靠在了一起。 西殿是展廳,展出成吉思汗當年用過的遺物——「蘇魯錠」(長矛)、寶劍、馬鞍等軍事用品。想當年,成吉思汗就是憑著馬、矛、劍、弓來征服各路強敵的,他「氣吞萬里如虎」,真是無比豪邁而又無比威風。他死後,留下軍隊達12萬9千人,其中10萬人歸四子拖雷統率。這些軍隊,經過成吉思汗的嚴格訓練,全都勇猛剽悍,數量雖少於金朝、南宋和花剌子模,但一可當十,十可當百,無堅不摧,銳不可當。最後,終於以少勝多,建立了橫跨亞歐的大帝國。 按照史料記載,蒙古人建立馬上的「八白室」是為了祭祀這位偉大的祖先,這個道理是講得通的。但是,從馬背上的「八白室」到地上固定的成陵過程中,「八白室」在誰的手中,還是有點靠實力決定的架勢。誰佔有「八白室」,誰的地位就高了一籌,權力就大一點,這頗有點「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架勢。另外,據史料記載,在成吉思汗孫子忽必烈一代,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四大汗國就彼此為仇,並不承認元政權的正統地位,甚至相互攻伐。如果真的對自己的祖先有如此虔誠的心理,那麼極有可能別的汗國也建立了「八白室」,但為何毫無記載呢?因此,馬背上的成陵「八白室」不太可能僅僅是為了祭祀自己的祖先,或許還有別的更深層的意思。至於到底還有沒有別的意圖,可能還是一個待解之謎。6、「天驕」之陵今安在 關於成吉思汗死後究竟葬在了什麼地方,又是如何安葬的,古今眾說紛紜,流傳著許多說法。有人甚至提出到貝加爾湖的水下去尋找墓葬,因為有一種說法認為,成吉思汗葬在一處深水湖底,或一條大河的河底,為此甚至還專門隔開了河床。成吉思汗陵墓的真正遺址是有關成陵最大的謎。他的陵墓究竟有多大的規模?埋藏了一些什麼東西?這一系列的謎讓無數的研究人員費盡了心機。 數百年來,一直不斷有人尋找成吉思汗的陵寢,但都沒有成功。成吉思汗的安葬之處從未在考古中得到準確發現。對這一千古之謎,學術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見。 2000年8月,我國考古學者表示,他們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脈所在的青和縣三道海附近,發現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測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證之一是馬可·波羅在他所著的《馬可·波羅遊記》中寫道:在把君主的靈柩運往阿勒泰山的途中,護送的人將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為殉葬者。另外一個證據是此山的山勢、山形與中國古代君王挑選墓地所依據的「風水」術相符。「水過西東,財寶無窮」、「山環水繞,四面拱衛」、「沼止池湖,真龍憩息」,這些「風水」思想在這裡得到了充分體現。 國內學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鄂托克旗的千里山附近發現的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此墓地距離鄂爾多斯市內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國內有學者認為,離此地幾十公里處的阿爾寨石窟、百眼井、駝羔梁等遺迹是成吉思汗晚年活動的重要遺迹。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突起一座數十米高的紅色砂石平頂山,山上洞窟鱗次,這就是阿爾寨石窟。在該石窟東南側的十號石窟,為成吉思汗養傷時所住。石窟前方一里以外據說豎有成吉思汗的箭靶,至今仍可尋到。在第二十八號窟中,西面牆上有一幅壁畫。有專家認為是「蒙古族喪葬圖」,也有專家認為這幅壁畫應該是「成吉思汗安葬圖」。在第三十一號窟內西側壁上,亦有一幅場面宏大的壁畫,為一個地位尊貴者接受眾人跪拜尊崇的大家庭。畫中人物繁多,極其耐人尋味。關於這幅畫,專家認為,圖中所描繪的極有可能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家族主要成員。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幅壁畫中部,成吉思汗家族與密宗法王之間,藍黑色背景之上,繪有一座赭紅色平頂山,頗似阿爾寨石窟山。但這一說法還需直接的證據來證明。 無論是蒙古學者,還是俄羅斯圖瓦地區的學者,只要一提起成吉思汗的墓地一事,都會不約而同地說到一個地方,那就是孛兒只斤部落的故鄉,現蒙古國和俄羅斯圖瓦共和國以及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共和國交界的地區。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社會問題專家尼古拉·阿巴耶夫教授指出,成吉思汗的墓葬應該在現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境內。在圖瓦共和國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在共和國中部一個叫索斯諾夫卡的村莊里,安葬著一位曾跟隨成吉思汗征戰南北的統帥,墓碑上刻有古圖瓦文字。 根據文字的介紹,這位統帥就出生在本地,他把成吉思汗的遺體運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安葬。據稗史記載,成吉思汗的墳墓是由烏梁海人中與成吉思汗有血緣關係的一支部族守護的。在圖瓦共和國的東部和中部,有不少高山環繞著的山谷,這正是稗史中描述的孛兒只斤部落的發源地。 湊巧的是,圖瓦境內有一個地名,叫成吉,附近有一條河流,名叫成吉思泰加。傳說中,成吉思汗曾囑託講圖瓦語的薩滿人看守自己的墳墓。時至今日,在蒙古國所有為成吉思汗舉行宗教祭祀儀式的,正是這些講圖瓦語的薩滿人。近日,俄羅斯阿巴耶夫教授在文章中指出,這就是絕對忠實於他的烏梁海部族首領們,命令自己的士兵把成吉思汗的遺體從西夏國運回故鄉,然後又將這些士兵全部斬殺的原因。 2001年7月底,一支由美國商人莫里·克拉維茨率領的美國尋找成吉思汗真陵研究小組,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東北方約320公里處的巴特希熱特附近,發現了不下60處未被發掘的墳墓,可惜後來證明這是一處假墳地。根據圖瓦人的傳說,這種假墳地在成吉思汗最後的歸宿地孛兒只斤部落的故鄉有許多。 有學者認為,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的墓地在今蒙古國境內,也有學者堅持成吉思汗的陵寢在中國內蒙古,即鄂爾多斯高原的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所在地。目前,各國考古專家關於成吉思汗墓地確切位置的圈定,比較認同四個地點。一是位於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南、克魯倫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於蒙古國杭愛山;三是位於寧夏的六盤山;四是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鄂托克旗境內的千里山。至今沒有發現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實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點不立標誌、不公布、不記錄在案。 成吉思汗陵中到底會埋藏些什麼呢?成吉思汗一生征戰、一生動蕩,生前的生活算不上奢華,儘管他有500多個妻妾。依照蒙古人的習俗,人死後隨葬的物品都是生前常用之物,皇帝也不例外。有關史料記載,成吉思汗陵中隨葬的有他生前征戰用的馬鞍、金酒具和美女,但是具體數量不得而知。成吉思汗生前用兵無數,元帝國百戰功成,所以他的陵墓中,應該有大量兵器隨葬,如用過的刀劍、強弩、鎧甲等物。有學者推測,成吉思汗墓葬距離地面至少有十幾丈,其內部空間應該至少可以放進一個能容納百多人的蒙古包,而且很有可能更大。至於成吉思汗使用的獨木棺,據推測其材質應該不會像明代或者清代帝王那樣使用金絲楠木,而很可能是大興安嶺等地常見的松木等針葉樹種。 只要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墓遺址還沒有找到,爭論就會繼續下去,對遺址的尋找也會不斷地繼續下去。我們當然希望早日找到這「一代天驕」的真正陵墓,好讓世人一睹真顏。但是,如果當時蒙古人就是用一棵普通巨樹中間挖空,對成吉思汗進行「簡葬」而沒有任何陪葬物的話,那麼經過近800年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極有可能是「身竟為土灰」。那這一千古之謎可能就會成為永遠的謎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