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不可不讀的百篇詩作《宋代篇》(7)

愚雅軒祝朋友們新春快樂中華文化—不可不讀的百篇詩作《宋代篇》(7)

岳家軍將帥圖岳家軍是南宋初年由岳飛領導的抗金軍隊,以牛皋、董先各部義軍為主幹,後陸續收編楊么等農民軍部眾,吸收山東兩河忠義社梁興、李寶等,匯成大軍。軍隊紀律嚴明,訓練有素,「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語。部隊久駐鄂州(治今湖北武昌),世居漢地,南宋末年抗擊金蒙的將士,很多就是岳家軍子孫。

抗金英雄 岳飛岳飛(南宋抗金名將)(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1-2],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宋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後又追謚忠武,封鄂王。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鬥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3-4]岳飛的文學才華也是將帥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詞作《滿江紅·怒髮衝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著有《岳忠武王文集》。

岳飛滿江紅毛筆書法73-1、《滿江紅·怒髮衝冠》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飛創作的一首詞。表現了作者抗擊金兵、收復故土、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精神。怒髮衝冠,憑欄處,蕭蕭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創作背景 作者:佚名關於此詞的創作時間,有人認為是岳飛第一次北伐,即岳飛30歲出頭時所作。如鄧廣銘先生就持此說。有人認為是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紹興六年,岳飛第二次出師北伐,攻佔了伊陽、洛陽、商州和虢州,繼而圍攻陳、蔡地區。但岳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今武昌)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滿江紅》創作的具體時間應該是在岳飛入獄前不久。詞中有多處可以用來證明這一觀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這兩句歷來是考證《滿江紅》作者問題最為關鍵的內容。第三種說法理由有五:一是北伐時的岳飛無論就其閱歷資歷還是心境,根本不具備寫出像《滿江紅》那樣悲憤交加、氣勢磅礴的內涵與底氣。那時的岳飛正仕途輝煌躊躇滿志,怎麼可能滿腔悲憤「怒髮衝冠」?怎麼可能覺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又何來氣度「待重頭收拾舊山河」?二是岳飛當時對功名非常重視,並在其詩詞中經常有所流露。如寫於紹興二、三年秋屯駐江州時的《題翠岩寺》中「功名直欲鎮邊圻」,以後的《小重山》中「白首為功名」,表明當時岳飛頭髮已白,仍然有心功名。直至紹興十年大破金軍前,岳飛在《寄浮圖慧海》中依然表明「功業要刊燕石上」。這些同期及以後的詩詞表明,當時的岳飛非常重視功名。三是《滿江紅》一經問世即廣泛流傳,如此非同尋常之作,如果真是岳飛三十歲青雲直上之時所作,豈能就此湮沒不見蹤影?四是不理解「三十」與「八千」。這是關鍵中的關鍵,幾乎所有研究此詞的學者都把「三十」看作是「三十歲」,因此認定此詞作於岳飛30歲出頭。實際上這裡是指「三十年」,即三十年的功名。封建社會的功名是從幼時求學開始的,並非一出生就能追求的。岳飛自幼時習武讀書到入獄前,正好30年上下,是個約數。「八千」也是個約數,只是表示征戰路程的艱辛和漫長。五是不理解「塵與土」與「雲和月」的含義。前者是指一錢不值,因為岳飛到入獄時才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歷來非常重視的功名原來毫無價值。後者是指竹籃打水,岳飛十年征戰,功毀一旦。如此,此二句就一目了然了:一生追求的功名其實一錢不值,一生漫長的征戰最後前功盡棄。根據第三種說法可以大致框定:《滿江紅》應該誕生在岳飛於紹興十年七月下旬奉詔被迫班師到入獄之間的一年多時間裡。「怒髮衝冠」和「仰天長嘯」。此二句從未有人做過詳細考證,卻是界定《滿江紅》具體創作時間的重要依據之一。從字面看,顯示岳飛的憤怒到了極致。在那段時間裡,岳飛究竟何時最為憤怒?在班師途中,岳飛撕心裂肺悲憤交加:「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隨後,岳飛又被剝奪了兵權,聽命於可恥屈辱的和談。但真正令岳飛「怒髮衝冠」的,當是得知對自己的陷害之時。有位好心的部將設法通知正在廬山的岳飛關於王俊上告張憲「背叛」的消息。岳飛立刻明白這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從不許勝利到屈膝求和,再到陷害忠良,要加害自己,此時的岳飛終於忍不住「怒髮衝冠」而「仰天長嘯」,應該是順理成章的。查張憲入獄應該是在紹興十一年九月上旬後,岳飛是十月上旬下廬山的。因此,《滿江紅》的誕生理當就在其間的二十多天里。「瀟瀟雨歇」。此句亦從未有人考證,詩詞是情景交融的,「瀟雨」一詞詩人總是用來形容秋天的冷雨,「歇」顯然是指雨的斷斷續續。於是此句也就清楚了:秋雨綿綿時斷時續。此句既點明了作者是在秋雨中創作,也反映了作者心情的鬱悶和沉重。「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人們歷來總是把「等閑」看作虛詞,其實不然,它應該是岳飛當時真實處境的具體寫照。在此前數年岳飛所作的詞中,已有「白首為功名」,表明岳飛那時的頭髮已經斑白。在隨後軍事上指揮的一系列重大戰役,以及在政治上受到的一系列沉重打擊,顯然在催白岳飛的頭髮。因此,岳飛當然不甘心少年時就有的理想就此破滅。查岳飛一生征戰,三十歲時正忙得不可開交,談何「等閑」,唯獨到快四十歲時卻成為一個無職無權之人而被迫閑散在野,其內心之悲切和壯志之不已的激烈衝突可想而知。上述考證表明,《滿江紅》的內容完全符合岳飛入獄前的年齡、心情和處境。岳飛創作《滿江紅》的具體地點是在廬山東林寺,解讀的密碼,就隱藏在詞的字裡行間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384年),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環合四抱,有如城廓,是佛教凈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岳飛與廬山有不解之緣。紹興六年,岳飛因母亡守喪,岳母墳就在廬山。紹興七年,也因故回到廬山。岳飛與東林寺主持慧海關係非常密切,曾專門作詩《寄浮圖慧海》。《滿江紅》中有三處「密碼」可以用來界定其誕生地點就在東林寺。「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歷來都公認《滿江紅》是登高而作,卻不知岳飛的具體所處,只得含糊解釋成某處高樓,其實當時岳飛就在東林寺,因為《滿江紅》的開篇就隱藏著創作地點的秘密。廬山東林寺有一則著名的典故。東林寺門口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名虎溪,要進東林寺就必須經小溪上的虎溪橋。據傳說,東晉時東林寺主持慧遠在寺院深居簡出,人們稱之為「影不出山,跡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從不逾越寺門前的虎溪。如果過了虎溪,寺後山林中的神虎就會吼叫起來。有一次,慧遠與來訪的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談得投機,送行時不覺過了虎溪橋,後山的神虎立刻就長吼不止,三人相視大笑。這個文壇佳話,稱為「虎溪三笑」,一直流傳至今。由於此虎是守寺護僧之神,因此在虎溪橋畔有一頭石虎怒目而視憑欄而踞。了解了虎溪橋畔的神虎和這則典故,就很容易看出,岳飛看著秋雨中威武不屈的石虎觸景生情,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自己比作了護國看家的神虎,眼看著趙構們「越界」而「仰天長嘯」,這才有後面的「飢餐胡虜肉」和「渴飲匈奴血」之詞。《滿江紅》的詞韻隱藏著其誕生地點的第二個秘密。唐朝大詩人李白在游東林寺時有一首詩,名為《廬山東林寺夜懷》: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冥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湛然冥真心,曠絕斷出沒。李白寫詩是抒懷,岳飛作詞也是抒懷,而且《滿江紅》正是步了《廬山東林寺夜懷》的韻,特別是「闕」、「月」和「歇」這三個押韻的字都是來自李白的詩。更能說明問題的是《滿江紅》中有「壯懷」與「壯志」。按理說,同一首詩詞中用兩個相同的字是犯忌的,因此比較少見。但李白的詩卻有「天香」與「天樂」。兩個「壯」對兩個「天」,顯然絕非巧合。而且,還能明顯看出《滿江紅》的「天闕」也應該是受到了李白兩個「天」的影響。李白在東林寺還寫過另一首詩,名為《別東林寺僧》:「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滿江紅》中也可以看出追隨這首詩的痕迹。「憑欄處」正是「送客處」的模仿,「長嘯」無疑是「猿啼」的翻版。《滿江紅》中的神虎精神更是與李白「過虎溪」的畏懼形成鮮明比照。「朝天(金)闕」。此句隱藏著解讀《滿江紅》誕生地點的第三個秘密。此句自《滿江紅》現世以來從未見有人作出過合乎邏輯的解釋,因為不了解其中也隱藏著一個東林寺的典故。一般寺院的主殿稱為大雄寶殿,但東林寺的主殿稱「神運寶殿」。相傳慧遠初到廬山選擇結廬之處,認為東林寺址在叢林之中,無法結廬,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結廬。夜夢神告:「此處幽靜,足以棲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風拔樹。翌日該地化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為建寺之材。「神運」之名,由此而來。有了這則典故和前述的鋪墊,此句就能理解了,其實很簡單,也很直白,就是在功成之日再來朝拜東林寺的「神運寶殿」,因為神是天神,「神運寶殿」就象徵著天上的宮闕。岳飛自比神虎,理當朝拜天闕。還要解釋一下,此句為何歷來有「天」與「金」二說。很可能岳飛在奮筆疾書一氣呵成《滿江紅》之際,於最後收筆時有了點猶豫。他先用了「金」字,當然決不是朝拜皇帝的金鑾寶殿,而是朝拜金碧輝煌的神運寶殿。岳飛在詩詞中把佛像稱為「金仙」,如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中的「陪僧僚謁金仙」。畢竟是身在佛寺,理當朝拜佛祖金身。但岳飛繼而又改為「天」字,一來以避深惡痛絕的「胡虜」之「金」,二來受李白的影響以映襯東林寺神運寶殿的典故,三來更能暗合自比的神虎形象。由於「天」與「金」在詞中的基本含義相通,就不能排除岳飛原作中的修改,而抄者忠於原詞照錄的可能。由於後來者在謄抄或刻錄時只能二選其一,於是有了「朝天闕」與「朝金闕」兩種版本。《滿江紅》蘊含的典故,清楚地表明其誕生地就在廬山東林寺。多少年來,人們研究《滿江紅》,為尋找岳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費盡周折而不得。對《滿江紅》的上述破解,終於使人看到了岳飛真實的內心世界。

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73-2、《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岳飛《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創作時代較《滿江紅·怒髮衝冠》略早,寫於南宋紹興四年(1134)岳飛出兵收復襄陽六州駐節鄂州(今湖北武昌)時。作品通過不同的畫面,形成今昔鮮明的對比,又利用短句,問語等形式,表現出強烈的感情,有極強的感染力。同時,刻畫了一位以國事為己任,決心「北逾沙漠,喋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土上版圖的愛國形象。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效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騎黃鶴。岳飛詞作鑒賞之創作背景紹興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劉豫軍隊攻佔南宋的襄陽、唐、鄧、隨、郢諸州府和信陽軍,切斷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陝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脅到湖南、湖北百姓的安全。岳飛即接連上書奏請進兵中原,收復襄陽等六州。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飛兼黃、復二州、漢陽軍(湖北漢陽)、德安府(湖北安陸)制置使,統軍出征。由於軍紀嚴明、士氣高昂,部署運籌得當,岳家軍在三個月內,迅速收復了襄、鄧六州,有力地保衛了長江中游的安全,打開了川陝通向朝廷進納財富和綱馬的道路。就在這本可乘勝長驅直入收復更多失地之際,朝廷卻以「三省、樞密院同奉聖旨」的名義指示岳飛只准收復六州,然後班師回朝。於是岳飛只得率部回到鄂州。岳飛憑藉襄、鄧大捷以僅三十二歲年齡被封為侯(武昌郡開國侯),但他並非功名利祿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業。因此他仍不斷上奏,要求選派精兵二十萬人直搗中原,收復失地,以免坐失良機。在鄂州,岳飛到黃鶴樓登高,北望中原,寫下了這樣一首抒情感懷詞。

我有一寶刀,深藏未出韜。74、《寶刀歌書贈吳將軍南行》岳飛《寶刀歌書贈吳將軍南行》是岳飛於公元1134年(南宋紹興四年)創作贈與一位吳姓將軍的一首詩歌,其摹刻石碑現存於河南湯陰岳王廟中,由清代河南學政錢塘許乃釗於公元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秋八月摹刻,手跡旁有跋云:「此幅在前明為王弇州舊藏,後由孫退谷少宰家歸榮恪郡王南韻齋。此從榮邸借摹上石,敬立湯陰廟中,以志景仰。」《寶刀歌贈吳將軍南行》-出處湯陰岳廟中有這首詩歌的刻石,是河南學政錢唐許乃釗於道光二十三年秋八月摹刻的。許乃釗在跋中說:「此幅在前明為王弇州舊藏,後由孫退谷少宰家歸榮恪郡王南韻齋。此從榮邸借摹上石,敬立湯陰廟中,以志景仰。」我有一寶刀,深藏未出韜。今朝持贈南征使,紫蜺萬丈干青霄。指海海騰沸,指山山動搖。蛟鱷潛形百怪伏,虎豹戰服萬鬼號。時作龍吟似懷恨,未得盡剿諸天驕。蠢爾蠻蜑弄竿梃,倏聚忽散如群猱。使君拜命仗此往,紅爐熾炭燎氄毛。奏凱歸來報天子,雲台麟閣高嶕嶢。噫嘻!平蠻易,自治勞,卒犯市肆,馬躪禾苗。將眈驕侈,士狃貪饕。虛張囚馘,妄邀金貂。使君一一試此刀,能令四海烽塵消,萬姓鼓舞歌唐堯。此詩刻石正文後款署:「紹興四年二月十日贈吳將軍南行。」吳將軍究竟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之。考諸《宋史》紀傳,與岳飛同時代的吳姓將軍有吳玠、吳璘兄弟,但紹興四年他們正在四川抗金,並未奉命南行「平蠻」。還有吳勝、吳倫,也都屢立戰功,但當時正在川陝路拒金。吳玠(1093—1139),宇晉卿,南宋抗金名將,官終四川宣撫使。他素服岳飛善用兵,曾「名姝」遺之。據《金佗稡編》卷九載,岳飛「厚遺使者而歸其女」,並說:「吳少師于飛厚矣。然國恥未雪,聖上宵旰不寧,豈大將宴安取樂時耶!」吳玠「益敬服,以為不可及」。吳將軍者,很有可能是吳玠。但史料記載闕如,無從考實。

岳母刺字 精忠報國75、《五嶽祠盟記》岳飛《五嶽祠盟記》是岳飛在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敗金兵、收復建康(今江蘇南京)後,於宜興所作的題壁誓詞(盟記)。文中先言自己從軍抗金經歷,再表自己剿滅金人、迎還二帝的志願。作者無意為文,直言其事,直抒胸臆,個性、人格、抱負真切可感,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力。前段句式與語氣的退而又進,形成跌宕的效果,蓄勢而下,後段以四言短句為主,在快節奏中可見其情其願,有巨大的感染力。版本一自中原板蕩,夷狄交侵,余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軍,歷二百餘戰。雖未能遠入夷荒,洗盪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今又提一旅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鼓敗虜,恨未能使匹馬不回耳!故且養兵休卒,蓄銳待敵,嗣當激勵士卒,功期再戰,北逾沙漠,蹀血虜廷,盡屠夷種。迎二聖,歸京闕,取故地,上版圖,朝廷無虞,主上奠枕,余之願也。河朔岳飛題。版本二近中原〔板〕盪,金賊長驅,如入無人之境;將帥無能,不及長城之壯。余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軍,小大曆二百餘戰。雖未及遠涉夷荒,討盪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今又提一壘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舉而復,賊擁入江,倉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馬不回耳!今且休兵養卒,蓄銳待敵。如或朝廷見念,賜予器甲,使之完備,頒降功賞,使人蒙恩;即當深入虜庭,縛賊主蹀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復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此心一發,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飛書。創作背景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金兵大舉南侵,攻佔建康(今江蘇南京),岳飛率兵扼守宜興(今江蘇宜興),屢敗金兵。1130年,完顏兀朮再攻常州(今江蘇常州),岳飛迎頭痛擊,完顏兀朮逃竄淮西,岳飛乘勝收復建康後,重回宜興,在張渚鎮寫下了這篇誓詞性質的題記。


推薦閱讀:

地域差異會造成性格差異嗎?
生存在泰國的中國難民,他們無路可退。
如果只能選擇一個詞來形容中國 ,你會選擇哪個詞語呢?
見義勇為|儒學辨義 論語 為政篇第二 24

TAG:文化 | 中華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