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聞發言人王惠:微博是政府的機遇|王惠|政務微博|微博問政

  2011年11月17日,「北京微博發布廳」在新浪網上線運行,首批共有20個北京市政府部門的政務微博加入「北京微博發布廳」。 (王振?CFP/圖)

王惠 (CFP/圖)

  南方周末記者 張哲 實習生 夏以華

  編者按:過去一年,政務微博大量出現,在傳播政府信息、回應網民關切上,起到了傳統媒體難以替代的作用。習慣傳統的單向信息傳播方式的政府,如何面對微博這一全時互動的新傳播方式;政務微博運作背後,有著怎樣的政府邏輯;政務微博的操盤者們,他們的經驗和困惑是什麼,請見本期專題。

  北京大雨時我的微博被罵翻了。家裡人說:關了,咱不當這受氣的官了!

  發生災難,老百姓有怨氣要發泄,就讓他們罵一罵唄。

  只要堅持為老百姓服務,今天明天不被理解,總有一天會被理解。

  剛開始時,確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微博的特殊作用,大家感到更多的是壓力、挑戰。甚至還有人說:你想害死我們啊?

  在過去一年政務微博風起雲湧的浪潮中,「北京微博發布廳」中的「北京發布」、「平安北京」等微博賬號不斷進入網民視野,尤其在7·21北京暴雨等突發事件中廣受關注。

  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市政府新聞發言人王惠,這位任職超過10年的女發言人在過去一年裡,開始了自己在互聯網上的新征程。除了帶領北京市各區縣、各部門開展政務微博工作,她自己的微博@北京王惠也發布了超過1200條微博,贏得了175.6萬「粉絲」和各界稱讚,但同時也遭受了數不清的挑戰和「拍磚」。

  2012年12月3日,王惠[微博]在辦公室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專訪。

  「政府沒有微博,是與民眾溝通的失缺」

  南方周末:過去一年,北京市政府開通了「北京微博發布廳」,各個部門也開通了各自的政務微博,已經擁有了三千多萬粉絲,能請你談談做出這個決定的考量嗎?

  王惠:長期以來,我們都是通過傳統媒體傳播政府信息,但近些年,中國網民越來越多,已經超過5億,他們習慣用微博這種快速、互動的方式獲取信息,政府當然不能只是旁觀,應該用這種方式提供信息服務。我們希望讓網民知道:我們來了,政府在那兒。我們希望網民用他們習慣的方式得到政府的信息。

  政府開微博把信息發到網上,拓寬了發布渠道。在微博上,你必須關注受眾,誇你也好、罵你也好,直接就來,你不能不看,看了還要復,問了還要答。

  政府如果沒有微博,是與民眾溝通的失缺,比較危險。沒有突發事件可能還顯現不出來,一旦有了突發事件,網民擁有自主發布權,人人都是麥克風,個個都是通訊社,政府的第一時間發布經常被攔截。這時候政府怎麼辦?必須有更好的與民眾溝通的渠道。

  南方周末:儘管如此,北京市各個區縣、各個部門肯定不會從最開始就都認同「政務微博」這種傳播方式吧?

  王惠:剛開始時,確實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微博的特殊作用,大家感到更多的是壓力、挑戰。甚至還有人說:你想害死我們啊?我當時就說,我不是想害死你們,我是想讓大家試試水,一旦來了大浪我們就不會被淹死。

  之所以我們一推動,全市所有區縣和80%的委辦局就都開通了政務微博,得益於北京長期以來注重發言人隊伍建設。北京各單位有200個局級新聞發言人,他們從北京申奧、籌奧到辦奧,一直活躍在信息發布第一線,積累了大量傳播政府信息的經驗。

  2011年我們開始推進政務微博工作,對全市發言人做了很多培訓,讓大家知道,進入信息化時代,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網民都在關注著我們,他們經常會先於我們設置新聞議題。過去我們知道怎麼用媒體傳播政府信息就夠了,現在還要學會用新媒體,用民眾喜歡和習慣的傳播方式提供信息服務,回應關切。大家都認同,對政府信息傳播者來說,微博是躲不過、繞不開的事。

  南方周末:那據你所知,領導對這種新興互聯網工具的態度如何?

  王惠:開通「北京微博發布廳」前,我們專門向市委常委會做過彙報,市委市政府領導非常重視。7·21深夜,救災指揮部燈火通明,除了在一線指揮救災的領導,市領導都在這了,當時不是領導的,就是我和新聞辦一位同事,坐那兒不停發博。是市領導給了我們這個特權,讓我們到最核心位置,把災情、市政府救災的聲音傳遞給網民。

  那一夜北京無眠,北京政務微博也無眠,我們不停地發。有些微博就是市領導的原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魯煒時不時過來說幾句,我們就發出去了。

  「我的微博被罵翻了」

  南方周末:7·21水災那幾天,在你的微博評論中,我發現也有大量不滿、批評、指責,甚至攻擊的言論。你是否也會感到有壓力?

  王惠:壓力確實很大。政務微博不是一出來就受歡迎,沒有鮮花掌聲。我第一天開微博就有人問我:你來幹什麼啊?微博是草根輿論場,你個官員來幹什麼?顯然不歡迎。我說:我是來為大家提供信息服務的。有關北京的事情,只要我知道的,一定第一時間告訴大家。

  開通微博,使我們對「服務」兩個字的認識更深刻了,更深刻地理解了公僕的含義。

  南方周末:有沒有受不了的時候?

  王惠:7·21北京大水的時候,我的微博被罵翻了,鋪天蓋地,別提多難聽了。我自己還能承受,但家裡人受不了了。他們說,趕緊辭職,咱招誰惹誰啦?三天三夜都沒合眼,反讓人罵成這樣,祖宗八代都跟著被罵,幹嘛開這破微博?關了,咱不當這受氣的官了!

  我說,發生災難,老百姓有怨氣要發泄,就讓他們罵一罵唄,一時的氣話算不了什麼,日子長了大家就明白了。後來有網民到我的微博上來道歉。其實政府的努力百姓也都看在眼裡了。

  我們從沒提出過刪拍磚帖的要求。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為老百姓服務,今天不被理解,明天不被理解,有天總會被理解。看我這條微博認為是作秀,看下一條還認為是作秀,總有一天會明白不是作秀,是誠心誠意的服務。

  南方周末:在微博上,你對網民的各種情緒一定有更深刻的理解。

  王惠:網民見不著你人,就容易把你概念化。很多人覺得官員就是官僚,不關心老百姓疾苦。其實我身邊有很多踏踏實實、操心受累為民服務的官員。7·21水災時,北京有16萬幹部到一線救災,還有5個基層幹部犧牲,不是作秀!

  在政務微博上我們傳遞的很重要的一條信息是:我們在服務民眾。微博也是政府形象的重要表達,我們用微博展示了「公僕」本色,我覺得開微博的官員有更強的公僕感。

  南方周末:公僕感是從和網民的互動中得到的嗎?

  王惠:應該和與網民互動、聽取民眾意見有關。我感覺北京市這一年政府工作從管理型到服務型的轉變,微博起到了推動作用。政務微博也推進了政府各個部門為民服務的精細化,促進了城市管理的精細化。

  「這也是政府的機遇」

  南方周末:使用政務微博一年來,在操作方面你有哪些心得?

  王惠:「北京微博發布廳」開通的時候,我代表各單位發出宣言,「不當殭屍不作秀」。這一年,我們認真兌現了。

  在實踐中,我們也逐漸掌握了一些微博發布的規律。比如說,早晨8點到9點,網民想看資訊信息、新鮮事兒,我們就趕緊把北京最新消息告訴大家。比如四條新地鐵要開通了、部分醫院挂號簡化了、污染指數下降了、最近可能要降溫了。中午12點到2點,網民想放鬆一下,需要一些輕鬆溫暖的、被人關懷、「寵一寵」的信息,我們就發些中藥怎麼吃、衣服怎麼穿的信息。晚上8點多鐘打開微博,「憤青」來了。評論天下大事,人人都像批閱奏章一般,各種評論、轉發,各種訴求、質疑和攻擊。這時我們的評論、感言也要發出去,說真話、實話,說有道理的話,以正視聽。假期呢,就發一些家裡的東西怎麼打理、外出旅遊注意什麼的信息,這樣才能與網民合拍。

  很多人問我,北京的政務微博開通以後,你們化解了多少群體事件?我們沒有數字統計,但是我認為,政務微博對於社會穩定是做出了貢獻的。

  南方周末:北京市各部門的政務微博在工作中有怎樣的運行機制?

  王惠:每周一,我們在QQ群上有一個編前會,北京市有什麼重大問題我們都會告訴大家。我們有溝通、培訓機制,最重要的是我們形成了矩陣效應,把一個發言人的獨唱變成了所有部門的合唱,一方有重要信息,八方轉發支援。

  我們也非常注重策劃,很多重要信息的發出是經過討論的,在發什麼、誰來發、怎麼發、怎麼轉、怎麼評等關鍵點上認真研究,目的是為了讓發出的信息讓百姓信,對百姓有用,讓傳播效果最大化。

  有時一條信息發出去,我們知道可能會被拍回來,因為之前誤解太多,輿論複雜。沒關係,拍回來說明關注了。我們換個角度再發,因為有道理,很多人開始出來幫我們說話,吵成一鍋粥。我們又三發,各單位一起發,在爭論中傳播得更廣,說得更清楚了。來源:南方周末

(編輯:SN056)
推薦閱讀:

培根《論機遇》及譯後隨筆
(2)世界的隨機性與機遇的把握
心存希望,幸福就會降臨你;心存夢想,機遇就會籠罩你
眼下機遇未到,未來三十年可以發達的生肖
顧曉春:單體酒店謀發展 需把握時代機遇

TAG:政府 | 新聞 | 北京 | 微博 | 發言人 | 機遇 | 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