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塞勒:離經叛道的經濟學家
「過去30年,經濟學領域正在發生一場最重要的革命,理查德·塞勒就是這場革命的中心人物。」曾經準確預測到金融危機爆發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如此評價道。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獲此殊榮,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做出的貢獻。
評委會表示,之所以將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塞勒,是看重其將心理學和經濟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研究,讓經濟學「更人性化」,承認其「通過探索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後果,展示人腦思維特點如何系統性地影響決策和市場結果」。
在塞勒看來,「經濟主體是人」,而人並非嚴格按照理性作出決策,外界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與此相呼應且頗為有趣的是,在被問及想要如何使用這筆約合85萬英鎊的諾獎獎金時,72歲的塞勒調侃道,為了與他的研究成果保持一致,要「怎麼不理性怎麼來!」
行為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作為一種實用的經濟學,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等學科相交叉的邊緣學科。意在通過行為分析理論、經濟學、心理學、經濟規律的結合,將身份、社會地位、人格、情緒、個性等因素引入經濟分析之中。
>>「非主流」:喜愛研究反常現象、批判理性行為
1945年,理查德·塞勒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曾先後在羅徹斯特取得文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並先後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和康奈爾大學,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時兼職於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
但殊不知,隱藏在這份學術氣息濃厚、中規中矩簡歷背後的,是塞勒一顆叛逆又不安分的心,因為他希望能探索人類不合乎經濟理性假定的各種行為。
塞勒喜歡收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反常現象。比如,他邀請朋友到家中吃飯,端出一大碗腰果讓大家餐前先墊墊肚子。5分鐘之內,大家就吃了大半碗,再吃下去的話就會影響吃飯時的食慾。於是,塞勒拿走了那碗腰果,藏在廚房裡,每個人都很高興他這樣做。拿走腰果,朋友就沒有多吃的選擇了,可是對經濟人而言,選擇越多越好。於是塞勒在同事的幫助下對晚宴中腰果插曲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人由兩種心理控制,一種希望獲得立即滿足,另一種理智地權衡現在與未來。
再比如,李先生的妻子給他買了一件很貴的羊絨衫當作聖誕禮物。李先生之前在店裡看到過這件羊絨衫,但覺得它的價錢太高,買下來的話實在太奢侈了。但是當妻子把它作為禮物再送給他時,他卻很高興。
塞勒曾想將這些收集到的反常例子以「人們做的蠢事」為題寫一篇學術論文。
他還認為,一些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假設存在著缺陷:個人在所有經濟現象分析中均被假設成是理性和自利的,同時會儘可能地追求最大利益。但是,現實中的個人往往依靠直覺來解決問題,就算人們謹遵各種假設,也會經常犯錯誤。個體之間千差萬別,不可能用一個假設束縛住所有個體。畢竟,人們還會選擇無私地犧牲掉自己的利益來進行慈善捐贈。因此,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個非完全理性的個體。
然而,行為經濟學曾不為主流所容,塞勒也長期被視為「學術叛徒」。1980年,他完成第一篇學術論文《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被六七種重要期刊拒之門外,並且審稿人意見一般都是些尖刻的評論。如今,這篇文章卻在2014年成為相關領域中被引用居首的經濟學論文。
30多年過去,行為經濟學從小眾「歪理」,成為經濟學研究的新典範,曾經被認為「離經叛道」的塞勒如今已經是美國經濟委員會主席。
>>首提「稟賦效應」:人們一旦擁有了某物,再放棄它就很難了
塞勒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先發給被試者一個茶杯,並用巧克力去交換茶杯,結果人們都不願意放棄茶杯。反過來,先發給被試者一塊巧克力,並用茶杯去交換巧克力,結果發現人們也不願意放棄巧克力。被試是隨機抽取的,按理說不應該存在著系統性的偏好偏差,為什麼在前一次中,他們會鍾愛茶杯,而在後一次實驗中他們卻鍾愛巧克力呢?
原因就在於「稟賦效應」的存在,這一概念由塞勒首次提出。他在自己所著的《「錯誤」的行為》一書中解釋道:「用經濟學家的行話說,你擁有的東西屬於你的一部分稟賦;與你即將擁有的那些東西相比,你更看重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中國人」所謂「敝帚自珍」,也是這個道理。
不過,「稟賦效應」的提出對於傳統經濟學的挑戰是很大的。例如,它直接挑戰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根據科斯定理,當交易成本為零的時候,初始產權的劃分並不會影響物品的最終配置狀態,因為人們可以通過交換來讓物品配置到對其評價最高的那個人手裡。但是如果「稟賦效應」是存在的,那麼初始產權的配置就顯得極其關鍵了。
有分析稱,人們擁有的像汽車、住房、股票等等,也存在這種「稟賦效應」,準備出售的已有物品與自己緊密關聯,是自我的一部分,定價必然高。當中小投資者買進某隻股票後,即使價格已很高,也常常不願意賣出,結果捂得時間過長,有可能坐了「電梯」,回到買價附近甚至跌破買價。
>>跨界多面手:對股市有一套,還參演了奧斯卡獲獎電影
除了在學術界的成就,塞勒還擅長於在市場上將行為經濟學的理論用於實踐。
1993年,塞勒和另一名教授拉塞爾·福勒基於行為金融學理論,創建了名為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的基金公司,專註美國小企業股,其「贏道」就是利用其他投資者的非理性買賣造成的股價偏差。正如公司網站上的標語所說,投資者都會犯錯,塞勒基金公司的目的就是找出這些錯誤。據分析,它的選股有一個原則,就是選擇因金融行為偏差而被明顯低估的個股,但需要有堅實的基本面作為支撐。通俗來講,塞勒的基金,就是愛買冷門的,被市場拋棄的,但又有價值的股票。截至2016年以前的15年,塞勒的行為價值基金實現年均10%的增長。
不僅如此,該公司旗下替摩根大通管理的一隻基金Undis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 Value Fund(UBVLX)也表現優異,從1998年12月28日成立的時候開始計算,到今年9月底,回報率達到驚人的832.44%,而同期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漲幅為306.84%。根據公司網站數據,該基金近10年累計收益率有159.93%,而同期伯克希爾·哈撒韋漲幅為131.93%。
更令人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塞勒還跨界參演過奧斯卡電影。「滿頭銀髮的塞勒形象挺棒。」曾有美國媒體這樣報道,認為他是一個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學者刻板印象的人。
在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空頭》中,塞勒客串出演了一位經濟學家,和賽琳娜·戈麥斯去了拉斯維加斯的一家賭場,向人們解釋什麼是「擔保債務憑證」。
近日,芝加哥大學為塞勒舉辦的獲獎慶功會上,在被問到這一段短暫的「好萊塢生涯」時,塞勒頗為幽默地表示有點失望,因為自己的精彩演出沒有被諾獎頒獎者在成就介紹中提到,但諾獎是他錯失奧斯卡獎的一個補償。
盤點最近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名單
「不是諾獎」的諾獎
經濟學獎是2017年諾貝爾獎中最後一個頒發的獎項。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到1969年才首次頒獎,是諾獎中「最年輕」的獎項。
經濟學獎真正的全稱其實叫「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銀行經濟學獎」,也稱「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是瑞典國家銀行與諾貝爾基金會合作成立。其獎金出自瑞典央行的捐款,而非諾貝爾的遺產,也就是說,這是一項與諾貝爾基金會有關的「非諾貝爾獎」獎項。
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頒發給單個人,也可以最多由3人分享,其主要目的是表彰有關人員在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新的經濟分析方法等領域所做的貢獻。其中,有24次諾貝爾經濟學獎只授予了一位經濟學家,17次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兩位經濟學家,有6次諾貝爾經濟學獎由3位經濟學家共同分享。
從1969年開始的近半個世紀以來,共有78人獲得此項殊榮,他們的平均年齡為67歲。世界上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經濟學家是挪威人弗里希(Ragnar Frisch)和荷蘭人揚·廷貝亨(Jan Tinbergen)。迄今為止,只有一位女性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即2009年獲獎的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教授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
推薦閱讀:
※【討論】燕郊居民現在的生存體驗如何?
※借給別人錢,該不該收利息?
※為何經濟越發達 生娃越困難?
※【周末觀察】經濟風向要變?是你想多了
※周希儉做客中國經濟網 暢談中脈「生態家」